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病理分期是子宫内膜癌病情评估最为客观的方法,也是指导术后治疗和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近二十余年来,以腹腔镜为代表的现代微创外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渐被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评估、分期、治疗和监测等各个领域,特别是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技术的日臻完善,使得腹腔镜手术逐渐成为部分医师进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时的首选.现就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分期手术的适应证、范围、方法及效能等相关问题做一阐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ICG)检测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联合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共64例。根据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亚甲蓝组(ISB组)32例和亚甲蓝联合吲哚菁绿组(ISB+ICG组)32例。ISB组患者仅使用亚甲蓝定位SLN,而ISB+ICG组患者在亚甲蓝的基础上,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定位SLN。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SLN切除时间、淋巴结切除数量等)、手术标本病理情况及SLN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用于子宫内膜癌SLN定位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SLN切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切除的盆腔淋巴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B组中有17例(53.13%)进行了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ISB+ICG组有15例(46.8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切除主动脉旁淋巴结数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肿瘤侵犯淋巴血管、肿瘤侵犯深度50%、肿瘤侵犯宫颈、肿瘤直径2 cm的病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的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B组SLN准确率为65.63%(21/32),特异度为54.55%(6/11),敏感度100%(21/21)。而ISB+ICG组的准确率为78.13%(25/32),特异度为71.43%(5/7),敏感度100%(25/25)。结论:亚甲蓝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检测技术应用于子宫内膜癌SLN定位,其准确率和特异度均高于亚甲蓝染色技术,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子宫内膜癌患者89例,其中,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50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39例(开腹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统计分析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在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中腔静脉损伤、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腹组切口裂开4例,腹腔镜组无切口裂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8例,除术前1例患者发现脐部癌转移诊断为ⅣB期和1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提示盆腔淋巴结肿大癌转移诊断ⅢC1期与术后病理诊断相同外,其余6例分期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术后随访:开腹组复发2例,其中1例死亡;腹腔镜组复发1例后死亡,均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子宫内膜癌规范化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准确分期、制定精确术后诊治方案,改善预后方面作用是肯定的,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安全可行,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4.
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年,FIGO[1]倡导实施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将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期指标。目前,关于切除盆腹腔淋巴结的方式、手术并发症和对预后的影响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2]。因此,我们复习近年来有关文献,就淋巴结切除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治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初治、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26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中,2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癌、血管淋巴间隙受累(LVSI)、血清CA125≥35U/L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深肌层浸润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14/21)及99.2%(240/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中、低分化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7.
淋巴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目前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常规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尚有争议.高危因素与淋巴转移密切相关,术前和术中检查手段均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切除不能改变低危早期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结局,但对合并中高危因素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切除可提高5年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1988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子宫内膜癌采用了新的手术分期,新分期要求对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宫颈、附件及腹膜细胞学进行病理检查。为对新分期进行评价,并观察新分期对于临床Ⅰ期的病人是否可以判定哪些预后较好和较差,对1979. 10~1987. 10 Mainonides 医疗中心所有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病人进行分析,其中93例经腹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TAH/BSO)、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活检(LNS)、腹腔细胞学检查(PC)。这些病人可提供足够的病理资料,根据 FIGO 新的手术分期标准进行再分期。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超过子宫颈癌,成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大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为早期,手术±辅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模式.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开腹手术,但开腹手术存在手术切口大、恢复慢的弊端.1992年,Childers等...  相似文献   

10.
近红外荧光成像(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NIRF)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现阶段临床常用的近红外荧光染剂为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近红外光与ICG相结合形成的近红外/ICG荧光成像技术在各学科领域均已广泛开展,可用于妇科恶性肿瘤中转移淋巴结的检测以及术中导航。就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言,应用近红外/ICG荧光成像技术可以更完整地清除病灶,尤其对于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显著减少肠瘘发生率。该技术亦可用于术中输尿管显影,不仅可减少既往常用保护输尿管的方法(如术前放置输尿管支架)引起的并发症,也可减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就近红外/ICG荧光成像技术的原理和优势、在妇科手术中的发展现状和临床应用,以及该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绘图联合病理超分期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以提高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4例,术前10min宫颈注射亚甲蓝2ml,腹腔镜手术先切除前哨淋巴结再行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后病理超分期检测.结果: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初治为手术治疗的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临床分期术后采用手术病理分期,对这两种分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分期不符合率为45.8%(44/96),其中临床Ⅰ期为24.0%(12/50),Ⅱ期76.9%(30/39),Ⅲ期为5例中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0.3%(8/78),其中临床Ⅰb期为16例中1例,Ⅱ期14.7%(5/34)。子宫外盆腔转移率14.6%(14/96),其中临床Ⅰb期为19例中2例,Ⅱ期23.1%(9/39)。卵巢转移率9.4%(9/96),其中临床Ⅰa期为9.7%(3/31),Ⅱ期为10.3%(4/39)。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7.9%(7/89),其中临床Ⅰ期为4.0%(2/50),Ⅱ期为10.3%(4/39)。大网膜转移率5.2%(5/96),阑尾转移率2.1%(2/96)。经单因素分析,临床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腹腔转移有关(P<0.01,0.05)。经多因素相关分析,前3个因素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较临床分期准确,临床分期尤其是临床Ⅱ期的误差率较高,临床处理上应予重视。子宫内膜癌盆腹腔转移与临床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并指导治疗。Ⅲ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与预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索有关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和预后临床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出现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操作难度有关,但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与同期开腹手术无差异;现有资料显示,内膜癌腹腔镜手术的复发率和随访结果与同期开腹手术亦均无明显差异。但内膜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要经循证医学论证,需要大样本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近些年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国外以腹腔镜手术进行分期,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或完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选择性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已有较多报道.相关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可以切除足够数量的淋巴结,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在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生存率方面与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近些年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国外以腹腔镜手术进行分期,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或完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选择性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已有较多报道。相关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可以切除足够数量的淋巴结,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在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生存率方面与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定吲哚菁绿荧光检测用于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中的作用及检查准确性。方法 选取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以亚甲蓝进行SLN的定位,试验组以亚甲蓝配合吲哚菁绿荧光检测进行SLN的定位。评定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诊断准确情况及SLN定位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子宫内膜癌SLN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LN定位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SLN的定位中施以吲哚菁绿荧光检测,能较好地检出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并在必要时辅以化疗、放疗或激素治疗。开腹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恢复慢、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既能较完美地完成手术治疗,降低并发症,又能提高生存质量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腹腔镜手术因具备了上述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腹腔镜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在国外已经开展了10多年,国内也开展近10年了,与开腹手术相比,国内外众多专家普遍认为腹腔镜手术是可行的。Eltab-bakh等对186例子宫内膜癌术后生存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100例行腹腔镜手术,86例行开腹手术,两组在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5年6月209例确诊为早期子宫内膜癌并以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腔镜组),以同期403例开腹手术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各方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术中手术时间(114.7±29.2)min短于开腹组(211.0±45.3)min(P0.05),腹腔镜组出血量(180.6±98.2)mL明显少于开腹组(323.1±167.8)mL(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盆腔及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总体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其安全可行,可作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大多数为早期低危患者,但如何精确识别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并使低危患者治疗最小化,对妇科肿瘤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由于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淋巴结的切除显得尤为重要。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有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是所有高危因素中与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手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子宫内膜癌"、"腹腔镜"等关键词检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Pubmed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应用系统评价专用软件RevMan 5.2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Jadad量表评分均≥3分。共计37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下筋膜外子宫+双附件+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术178例(腹腔镜组),开腹筋膜外子宫+双附件+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术201例(开腹组)。Meta分析显示: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均数差(MD)=-236.27,95%可信区间(CI):-461.79~-10.75,P0.00001];住院时间短(MD=-5.33,95%CI:-7.82~-2.85,P0.05);肛门排气时间短(MD=-24.10,95%CI:-33.5~14.69,P0.05);其中手术时间(MD=0.08,95%CI:-37.55~37.70)、淋巴结切除数(MD=-1.95,95%CI:5.25~1.34)、术后15个月复发率(OR=0.85,95%CI:0.24~3.09)、术后40个月总生存率(OR=1.08,95%CI:0.21~5.5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子宫内膜癌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且值得推广,但因随访时间较短,无法在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方面体现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