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为人类最常见病毒感染之一,发展中国家4岁以下儿童感染率高达90%以上,绝大部分为无症状亚临床感染,仅部分感染者临床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而发达国家IM主要见于青少年,EBV原发感染后IM发生率一般约26%~74%[1-2]。EBV即人类疱疹病毒Ⅳ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住院患儿感染性疾病中的EB病毒(EBV)感染率、混合感染病原及相关疾病谱临床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249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样本,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BV-IgM和IgG低亲和力抗体,若两者之一为阳性即定义为EBV感染.回顾性分析疑似EBV感染住院患儿EBV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年龄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合并EBV感染的病原体特点.结果 检出结果EBV-IgM和IgG低亲和力抗体均阳性例数89例,占总数的35.74%,其中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70例,包括肺炎支原体30例(42.86%)、呼吸道合胞病毒24例(34.29%)、腺病毒19例(27.14%)、嗜肺军团菌11例(15.71%)、肺炎链球菌11例(15.71%)、流感/副流感病毒8例(11.43%)、肺炎衣原体3例(4.29%)、流感嗜血杆菌3例(4.29%)、柯萨奇病毒2例(2.86%).发现不同年龄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EBV感染合并其他病原体无明显差异.EBV合并感染后患儿可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结论 EBV是患儿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常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临床上对住院患儿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合并感染性疾病,进行EBV检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率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887例,进行血清EBV IgM抗体测定,调查EBV感染率;同时进行血清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及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并对EBV感染的季节,感染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乌鲁木齐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中,EBV感染率为33.48%(297/887);EBV IgM抗体全年都有检出,冬春季为高峰期;EBV感染以≤7岁患儿为主;EBV感染在性别及民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BV合并支原体感染为14.48%(43/297),合并腺病毒感染为10.77%(32/297),合并合胞病毒感染为9.43%(28/297),合并衣原体感染为2.69%(8/297)。患儿感染EBV后多以发热为主。结论 EBV感染是乌鲁木齐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重要致病病原之一,及时针对EBV感染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武汉地区住院患儿EB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住院患儿EB病毒(EBV)感染的情况及临床特点,为明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住院患儿EBV衣壳抗原(VCA)抗体IgM、IgG,并按年龄将患儿分为<6个月、6个月~、1岁~、3岁~、7~15岁5个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 840例住院患儿EBV抗体阳性7 899例,感染率为53.23%;VCA IgM阳性率为4.05%(601/14 840);VCA IgG阳性率为49.18%(7 298/14 840)。VCA IgM阳性率以<6月组最低(0.11%);VCA IgG阳性率以7~15岁组最高(79.83%)。601例VCA IgM阳性的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429例,71.4%)。结论:武汉地区住院患儿EBV感染率较高,EBV感染的相关疾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同年龄组患儿间EBV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合并EB病毒(EBV)混合感染后肺炎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因肺炎住院治疗且病原学检测MP及EBV均阳性的122例患儿作为混合感染组,并将同期入院的45例单纯MP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P及EBV混合感染检出率为5.51%(122/2 213)。随着年龄增大,混合感染检出率逐渐升高(χ2=84.08,P0.001)。大叶性肺炎患儿混合感染检出率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患儿(χ2=37.44,P0.001)。MP合并高考贝数EBV感染组(高混组)、低混组与对照组三组间比较,高混组ALT及CK-MB升高,大叶性实变发生率高,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较长(P均0.05)。高混组ALT、CK-MB升高发生率,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高于低混组(P均0.05)。结论 MP及EBV混合感染可加重肺内外损伤,EBV拷贝数高低是影响MP混合EBV感染后肺炎肺内外损伤程度的重要原因。当MPP患儿临床症状较重、肺外损伤明显时,必要的EBV检测,特别是定量检测可有利于临床正确的诊断及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近期本地区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变化。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住院患儿急性期血清EB病毒 (E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柯萨奇病毒 (CBV)、流感病毒 (IV)及肺炎支原体 (MP)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934例疑似感染者中检出 5种抗体均阳性 4 5 8例 ,下呼吸道感染 2 6 7例 ,其中气管炎、支气管炎 14 1例 ,支气管肺炎 12 6例 ;单一病原感染占 72 .7% ,两种病原混合感染占 2 4 .3% ,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占3.0 % ;MP感染者居首位 ,余依次分别为EBV、RSV、IV、CBV。结论 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复杂 ,其分布特点及流行季节各异。对混合感染者及早明确致病病原体 ,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混合感染情况。方法对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AP患儿进行多种病原联合检测。结果 846例CAP住院患儿中647例(76.5%)检出病原,其中单一病原感染354例(41.84%),混合感染293例(34.63%)。6个月、~1岁、~3岁、~5岁、5岁年龄组混合感染率分别为24.2%、43.5%、43.8%、36.8%、27.3%。6个月和~1岁组患儿以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最常见,~3岁患儿以病毒+肺炎支原体(MP)混合感染常见,~5岁以MP+细菌混合感染常见,5岁以MP+病毒混合感染常见。病毒混合细菌感染以鼻病毒(h RV)+流感嗜血杆菌(18.6%)多见;MP混合病毒感染中以h RV(62.1%)为主;MP混合细菌感染中以肺炎链球菌(67.8%)多见。单一病原感染与混合感染CAP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率、入PICU的比例及住院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AP住院患儿中混合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以~1岁及~3岁年龄组多见;不同年龄组混合感染的组合有所不同;混合感染的CAP无特异性表现,并不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腹泻患儿中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的发病率,比较单一和多个病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年龄1个月~14岁诊断急性腹泻病的患儿4728例作为观察对象.单一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患儿均进行大便常见病原体检测,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诺如病毒(norovirus,NV)抗原以及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同时观察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包括腹泻持续时间和频率,发热、呕吐持续时间以及脱水的程度.结果 4 728例患儿中有一种及一种以上病原体感染的有3 595例(76.0%),实验室检测未发现病原体感染的患儿有1 133例(24.0%).其中RV感染有1 889例(40.0%),EAdV有412例(8.7%),NV感染有309例(6.5%),大肠埃希菌(VTEC) 274例(5.8%),沙门菌属276例(5.8%),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23例(2.6%),志贺菌78例(1.6%),金黄色葡萄球菌70例(1.5%)和产气荚膜杆菌126例(2.7%).其中1370例(29.0%)腹泻患儿存在混合感染,以RV合并NV感染150例(3.2%)及RV与产气荚膜菌混合感染127例(2.7%)为最常见.混合感染所致的儿童急性腹泻较单一感染临床表现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为NV、EAdV、沙门菌属及VTEC.混合感染中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最常见.在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时,VTEC与各类病毒合并感染发生率最高.多种病毒感染与单一病毒感染腹泻患儿比较,呕吐持续时间和脱水程度较严重,而发热及腹泻持续时间、腹泻频率则无明显差异.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与单一病毒感染和单一细菌感染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混合感染患儿发热、呕吐及腹泻持续时间长,腹泻、脱水程度都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百日咳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疑诊百日咳而住院治疗的患儿,进行痰博德特百日咳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共有198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05例患儿百日咳PCR检测阳性,单纯感染37例(35.2%),合并其他病原感染68例(64.8%)。其中合并1种病原者51例(75.0%),前3位依次为鼻病毒26例(50.9%)、肺炎支原体7例(13.7%)、肺炎链球菌6例(11.8%)。各年龄合并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合并支原体感染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合并感染组的患儿年龄比单纯感染组大[(11.77±2.31)个月vs.(6.74±8.07)个月,P=0.017],发热、呼吸困难和肺部阳性体征的比例均高于单纯感染组(0 vs.10.3%;20.6%vs.5.4%;76.5%vs.36.4%);胸部影像学大多表现为斑片状影,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入院前病程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3个月(OR=3.0,95%CI1.1~8.5,P=0.03)和发热(OR=2.5,95%CI 1.1~6.7,P=0.03)是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百日咳住院患儿存在较高的合并感染率,以鼻病毒最常见,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合并感染会加重百日咳病情,发热和年龄3个月是合并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途径异常活化在急性EB病毒(EBV)感染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急性EBV感染患儿1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18例,同龄健康对照儿童25例,采用反转录-PCR(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s(2、3、7、9)、TLR MyD88-依赖性途径转导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性激酶1(TAKl)与MyD88-非依赖性途径转导分子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TNF受体相关因子3(TRAF3)、TANK结合激酶1(TBK1)、IL-1β、TNF-α及IFN-α、IFN-β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法测其血浆IL-12、IFN-γ水平.结果 1.急性EBV感染组与IM组TLR2、TLR3、TLR7、TLR9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急性EBV感染组与I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LR信号途径传导分子(MyD88、TRAF6、TAK1、TRIF、TRAF3、TBK1)在急性EBV感染组与IM组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2.急性EBV感染组与IM组细胞因子IL-1β mRNA、TNF-α mRNA、IFN-αmRNA、IFN-β mRNA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IM组IL-1β、TNF-α表达显著高于急性EBV感染组(P均<0.05).3.急性EBV感染组和IM组血浆IL-12与IFN-γ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IM组升高幅度均较EBV感染组显著(P均<0.05).结论 TLR2、TLR3、TLR7、TLR9过度活化所致抗病毒反应/炎性反应失衡,可能是急性EBV感染导致体内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发病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 对17例确诊HCMV感染相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与25例EB病毒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 与EBV组比较,HCMV组患儿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峡炎少见(P<0.05),肝功损害较轻(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后可以全部治愈.结论 HCMV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IM有所差异,更昔洛韦对以上两种病原感染的IM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急性ITP患儿及同期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的EBV-IgM。结果72例ITP患儿中有20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27.78%,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中有8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12.12%。经χ2检验,二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急性ITP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为急性感染,可无症状或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但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儿,EB病毒(EBV)感染后可出现慢性或复发性IM样症状,伴随EBV抗体的异常改变,称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儿童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V)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混合感染情况。方法:选取165例IV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IV亚型分为甲型流感病毒肺炎(IVA,71例)和乙型流感病毒肺炎(IVB,94例)两组;再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分为单纯感染IVA组(14例)、IVA混合感染组(57例)、单纯感染IVB组(27例)和IVB混合感染组(67例),分析儿童IV肺炎的混合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IVB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和平均发热天数均显著大于IVA组(均P<0.05)。IV肺炎患儿的混合感染率为75.2%,细菌混合感染率为44.2%,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率为21.8%。IV肺炎合并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率为45.5%,其中89%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IVA组RSV混合感染率显著高于IVB组(P<0.05)。除白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外,年龄、住院天数、发热天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功酶等临床指标在单纯IV肺炎组和IV混合感染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VB肺炎患儿发热时间更长且发病年龄更大;IV肺炎混合感染率高,呈细菌、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多病原混合感染;IVA更易合并RSV混合感染;临床指标大多不易区别是否存在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白介素)-2受体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相关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2例患儿分为IM组、IM转化EBV相关的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组和EBV-HLH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患儿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和EBV抗体四项(EBV壳抗原VCA-IgM、VCA-IgG和EBV早期抗原EA-IgG、EBV核抗原-1 EBNA-1-IgG),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血浆EBV-D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56)。结果 72例患儿急性期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均超过2 400 U/ml;IM转化组在急性期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仅轻度增高(4 320 U/ml),与IM组(3 310 U/ml)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却明显增高(8 970 U/ml),并接近EBV-HLH组水平(11 230U/ml);EBV抗体四项显示IM转化组和EBV-HLH组在治疗后VCA-IgG和EA-IgG仍然持续高滴度,同时EBV核抗原-1-IgG仍持续阴性;三组急性期都有EBV-DNA拷贝数从低拷贝至高拷贝的病例,治疗后IM转化组和EBV-HLH组仍可检测到EBV-DNA(3×103~4×105copies/ml);IM转化组和EBV-HLH组CD8+细胞在治疗后仍持续较高水平[(61.32±4.63)%,(68.36±4.32)%],并同时出现NK细胞(CD56+)比例下降[(9.23±3.28)%,(10.52.±3.34)%]。结论结合EBV抗体、EBV-DNA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检查有可能成为追踪观察EBV感染相关疾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 L-1、(27.46±60.10)×109 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 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 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性病病原体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儿童性病病原体感染现状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对3年来具有典型临床症状患儿的眼睑、阴部及尿道口的脓性分泌物同时作3种病原体检测。结果 共查出阳性患儿116例,其中淋球菌(NG)感染率为54.3%,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率为14.7%,解脲支原体(UU)感染率为10.4%,三者混合感染率为20.7%。女童感染明显高于男童,而新生儿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儿童除淋病外3种病原体的合并感染已成为儿童性病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影响。方法对204例CAP患儿行痰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检测,有支气管镜检指征的患儿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BALF),并进行定量培养和胞内菌检测。所有患儿给予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结果 204例患儿中122例检出病原菌,检出率59.80%,检出病原菌153株,其中30例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70例BALF菌培养,阳性8例,BALF标本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阳性5例,以BALF定量培养作为对照,ICOS在CAP诊断中的灵敏度为37.50%,特异度为96.77%。30例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患儿中,5岁27例(90.00%),其热程10 d的比例高于非混合感染组,更容易发生胸腔积液,更易出现肺大片状阴影,白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更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则较低,平均住院时间高于非混合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儿童CAP合并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可致热程和住院时间延长,合并症增加,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指标也与非混合感染患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儿童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AH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儿科诊治的32例儿童VAHS患儿临床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VAHS患儿血清病毒抗体。结果①年龄分布:<2岁~14岁。②性别分布:男18例,女14例。③病因特点:32例病例中爱泼斯坦病毒(Epstein-Bart Virus,EBV)单一感染者18例(56.3%)、巨细胞病毒(CMV)单一感染者8例(25%),腺病毒(ADV)单一感染者2例(6.3%),EBV与CMV复合感染者3例(9.4%),EBV、CMV、柯萨奇病毒(CVB)、ADV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复合感染者1例(3.1%)。④临床特点:持续高热(100%)、肝肿大(81.2%)、脾肿大(90.6%)、外周血细胞白细胞计数减少(84.4%)、血红蛋白<90 g/L(62.5%)、血小板减少(71.9%)、高甘油三酯(TG)血症(53.1%)、低纤维蛋白原血症(65.6%)、血清铁蛋白(SF)≥500μg/L(100%)、谷丙转氨酶(ALT)升高(71.9%)、谷草转氨酶(AST)升高(78.1%)、乳酸脱氢酶(LDH)升高(90.6%)、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100%),32例骨髓均找到噬血组织细胞;其中EBV感染及复合感染较其他病毒单一感染临床表现更重;随着患儿病情好转,体温下降,脾脏缩小,症状消失,复查SF、LDH逐渐恢复正常水平。⑤治疗及转归:治疗全部采用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及HLH-2004方案,32例中治疗痊愈15例(46.9%),完全缓解后继续治疗中3例(9.4%),完全缓解后失访3例(9.4%),复发治疗中2例(6.3%),放弃治疗4例(12.5%),死亡5例(15.6%)。结论①儿童VAHS以EBV感染多见,其临床主要表现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低、肝功能异常、甘油三酯及LDH及SF升高、纤维蛋白原低、骨髓找到噬血细胞。②EBV感染及复合感染较其他病毒单一感染临床表现更重。③SF、LDH检测对于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意义较大;LDH发病时水平较高的提示预后不好。④早期应用HLH-2004方案治疗有较好疗效并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2009 - 01 - 01—2009 - 12 - 3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检中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EBV衣壳抗原(EBVCA)血清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全面调查,从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方面统计EBV的感染情况。结果 18岁以下住院患儿EBV总体感染率为35.27%,新发感染率为12.66%。EBV的累积感染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至学龄前期近半数儿童已发生感染,3~5岁为感染发生的高峰年龄。0~3个月、 > 3~6个月、 > 6~12个月、 > 1~2岁、 > 3~5岁、 > 6~12岁、 > 12~18岁的EBV累积感染率分别为27.70%(实际低于该值)、10.48%、14.13%、27.69%、44.61%、51.99%、57.34%;新发感染率分别为1.15%、1.25%、2.52%、12.55%、22.21%、18.55%、20.3%。3月及9~10月EBV的新发感染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阶段按性别比较EBV累积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除1~2岁组有差异外(P < 0.05),其余各组均无差异(P > 0.05)。结论 住院患儿EBV的感染率较国内的既往报道明显降低,学龄前儿童已有近半数发生感染,3~5岁为感染的高峰年龄段。 EBV的累积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无性别差异;3月及9~10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