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近中期随访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改良Morrow手术治疗的HOCM病人25例。所有病人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HOCM,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情况。所有病人均有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收缩期前向运动征阳性)。所有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手术,术中经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术后定期随诊。结果:25例病人住院期间无死亡,其中1例病人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所有病人均治愈出院。结论:改良Morrow手术是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和乙醇消融术后再次复发的病人有效,可彻底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总结改良扩大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经验,分析其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的2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8例,男性8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5.6±13.5)岁。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扩大Morrow术,合并心脏病变同期处理,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单纯行改良扩大Morrow术18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心房颤动改良迷宫术1例。随访3~90个月,左心室流出道压差[(20.3±17.5)vs.(65.2±27.5)mm Hg,1 mm Hg=0.133 k Pa]、最大室间隔厚度[(18.6±6.4)vs.(26.3±5.1)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LVEDD[(43.3±4.1)vs.(38.7±4.9)mm]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92.3%)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P<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III°房室传导阻滞2例(8.3%);2例患者因切除范围不够致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1例再次行改良扩大Morrow术。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改良扩大Morrow术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青少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5年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29例青少年(≤21岁)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早期手术疗效。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和二尖瓣反流分级变化,同时抽血检测术前、术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变化,采用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评估心功能。结果:本组患者中,接受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者17例(58.6%),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8例(27.6%)。与术前比较,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后患者的室间隔厚度显著减小[(24.6±6.8)mm vs(16.9±7.1)mm,P0.01],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明显降低[(68.8±15.7)mm Hg(1 mm Hg=0.133 k Pa)vs(10.7±4.2)mm Hg,P0.01],二尖瓣反流明显减轻[(1.7±1.3)级vs(0.2±0.4)级,P0.01],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3.4±0.8)级vs(1.4±0.5)级,P0.01],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显著下降[(1957.6±392.5)ng/ml vs(458.7±161.0)ng/ml,P0.01]。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第12、24、36个月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86.7%和86.7%。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是治疗青少年HOCM安全、有效的手段,术中充分暴露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术后主要合并症,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至2014-07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由单一术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患者139例,男性87例、女性52例,年龄10~67(43.45±14.65)岁,体重26~105(66.46±13.94)kg,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4.48±44.75)mm H(1 mm Hg g=0.133 k Pa)。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根据术前已知的心脏合并疾病,必要时同期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随访1~24个月。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本组单纯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73例(73/139,53%),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合并其他手术66例(66/139,47.5%),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二尖瓣成形术15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经胸心脏射频改良迷宫术3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2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2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全组机械通气时间8~396(24.05±36.74)h,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27(2.85±3.18)d,术后住院时间5~35(10.11±4.57)d,术后心律失常108例,胸腔积液25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开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二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3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基本消失。重症监护病房延时的主要因素为年龄≥55岁,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合并心律失常以及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Ⅰ~Ⅱ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 :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HOCM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及近远期生存率,同期实施其他手术并未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难治性心律失常以及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围术期采取有效措施尽早纠正心律失常及预防并改善右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12例患者因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行外科手术治疗,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2~56,平均年龄(40±13.3)岁,体质量55~74 kg,平均(60±12.6)kg,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技术),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4例。围术期UCG或TEE评价左心房(LA)、左心室(LV)、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LVOT)、LVEF、二尖瓣结构和功能。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2~110 min,平均(71±1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96 min,平均(45±16.4)min,气管插管时间8~22 h,平均(12±13.6)h, ICU住院时间24~72 h,平均(36±23)h,术后住院时间10~14 d,平均(10.4±2.8)d。与术前相比,LA大小[(40±9)vs.(36±4)mm]、LVOT [(111±32)vs.(26±12)mmHg,1 mmHg=0.133 kPa]、室间隔厚度[(26±5)vs.(17±4)mm]、LVEF [(69±11)%vs.(58±8)%]均显著下降(P<0.05)。二尖瓣关闭好或仅轻度反流,SAM征消失。主要并发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远期随访:所有生存患者症状消失,生命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I~Ⅱ级,无远期死亡或并发症。结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可满意的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02年12月至2015年9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经皮室间隔消融术(PTSMA)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的病例。其中男性17例(63%)、年龄49±8(32-62)岁、所有病例均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和PTSMA后仍有临床症状且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达98±30mm Hg(50-159mm Hg)。术式包括了单纯改良Morrow术17例(63%),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1例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术后远期随访共19(13-38)月,随访率93%。全组病例近远期总死亡率为3.7%(n=1)。术后远期随访7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6%和96%。术后共有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和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产生。超声提示绝大部分病例的左室流出道压差接近正常。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者占93%。结论改良Morrow术可以安全的解除曾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明确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典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行经典Morrow手术治疗的3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平均年龄(56.5±8.6)岁。比较手术前、术后早期和随访期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价手术效果。术后平均随访(23±9)个月。结果:全组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PG)从术前(91.39±38.38)mmHg下降至(15.48±14.12)mmHg(P<0.001),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P<0.001)。术后3例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起搏器,无室间隔穿孔、瓣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8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LVOTPG下降至(10.30±8.41)mmHg(P<0.001),流出道梗阻改善更为满意,无不良事件发生。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于脑卒中,3例患者失访。随访26例患者,LVOTPG降至(6.41±7.25)mmHg,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典Morrow手术可有效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34例主动脉瓣下梗阻合并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期效果。方法:纳入1996-11至2015-01在阜外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4例主动脉瓣下合并左心室中部梗阻的HOCM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以评估左心室中部、主动脉瓣下压差变化及心脏瓣膜功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5.7±14.9)个月,无死亡病例,失访2例;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左心室中部压差[(21.0±19.8)mm Hg(1 mm Hg=0.133 k Pa)vs(60.3±29.4)mm Hg]、主动脉瓣下压差[(11.1±6.5)mm Hg vs(77.9±26.2)mm Hg]、最大室间隔厚度([17.9±7.2)mm vs(25.2±4.9)mm]、左心房直径([37.6±6.4)mm vs(41.1±7.8)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2.2±4.3)mm vs(39.8±5.1)mm]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例患者因切除范围不够导致术后左心室中部压差缓解不明显。随访时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减低(P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三度房室阻滞3例(8.8%),胸骨愈合不良并肺部感染二次入院1例(2.9%)。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术可以减轻主动脉瓣下梗阻及左心室中部梗阻,能改善患者中期预后,有可能改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扩大室间隔切除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经验。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13~66(38±6)岁,体重45±85(62.4±14.7)kg。手术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13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Morrow技术),同期完成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围术期及术后随访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或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左心房(LA)、左心室(LV)、左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LVOT)、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结构和功能。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停机困难,体外循环(84.7±13.8)min,主动脉阻断(60.3±18.4)min。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宽,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SAM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示SAM消失。二次转机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住院时间11~23d,平均12d。34例获得6~26(14±3)个月随访,随访中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10d.6个月及1年的超声心动图均提示LVOTG和室间隔厚度(IVST)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除术前外,其他各时间点的LVOTG和IVS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心功能(NYHA分级):I级30例、Ⅱ级3例、Ⅲ级1例。结论扩大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避免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善,有利于左心室的重塑。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对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328例HOCM患者行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组(79例)和非POA...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对于存在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症状(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且静息状态或生理(运动)激发时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5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应考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或酒精室间隔消融术(ASA)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本文从HOCM的病理生理学、诊断、药物治疗、SM、ASA以及新兴治疗手段展开,对HOCM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病历摘要男,50岁。因头晕、心前区痛2周,晕厥一次入院。病人诉19岁时查体发现心脏杂音至今。30岁时始有轻度活动性呼吸困难,且与活动程度无关。但35岁时历次中度活动后均出现呼吸困难。入院前一年半症状加重,首次伴有心前区痛及疲乏无力。3周前因赶汽车速跑200米,坐定后出现极度气短,  相似文献   

14.
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一直是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纠正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双腔起搏器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曾经被认为是可以完全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式,然而,大量文献证明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目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金标准。此文就肥厚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历史、手术指征,外科手术技术及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评价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0月,72例患者因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男36例、女36例,年龄13~70(46.51±13.45)岁。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右室流出道疏通术1例,左房血栓清除1例,左心耳结扎2例,冲洗式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4例,术中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围术期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或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LVOT)、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结构和功能。结果 与术前比较,左室流出道压差(9.42±7.48 vs 79.76±51.9)(mmHg) (P<0.01)及室间隔厚度(1.87±0.57 vs 2.36±0.48)(cm)(P<0.01)明显下降,长期随访发现左室流出道压差进一步下降(7.57±5.21)(mmHg),室间隔厚度进一步变薄(1.69±0.45)(cm)。左室舒张末径在出院时有所扩大,长期随访有进一步扩大趋势。EF值较术前有所下降(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死亡0例。主要并发症: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内传导阻滞3例,心房颤动7例(其中3例为阵发性房颤),短暂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持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间隔穿孔1例,术后脑出血2例,急性胆囊炎1例。远期随访:5例失访,余67例术后随访3~53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I~Ⅱ级,无远期死亡或并发症。结论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的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脏病,主要是由于编码心肌肌小结蛋白的基因发生变异所致[1,2]。其主要特征为没有明确原因的心肌肥厚,心肌肥厚主要累及左心室,室间隔亦可累及右心室,导致心室腔容量减少。心肌肥厚的分布通常为非对称性,因而具有明显的结构变异。根据有无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可以将HCM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预防猝死和缓解梗阻症状。1临床表现和诊断1·1临床症状HOCM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偶尔也有大于50岁者;起病多隐匿,进展缓慢,30%~40%有…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无症状或仅轻度症状,可不治疗或仅予药物治疗。对5%伴中、重度症状的患者,如药物治疗无效可予介入治疗,包括经主动脉途径的室间隔心肌切开-切除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及永入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等,以降低LVOTG并缓解症状。对伴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等猝死高危者或心搏骤停后复苏者应予胺碘酮和(或)ICD作心脏性猝死的一级或二级预防。对伴明显左心房增大的HOCM者应予抗菌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由于肥厚的室间隔在收缩时产生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而产生严重症状。约80%患者有呼吸困难、气短,1/3患者有先兆晕厥,且常于活动后发生。因其容易发生猝死和致命性心律失常,预后比肥厚非梗阻型心肌病要差。HOCM是青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未经治疗或仅经药物治疗者,年死亡率达1.7%~4%,约有50%的HOCM患者可能发生猝  相似文献   

19.
<正>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全球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脏病,发病率为1/200~500[1-2]。约70%的HCM患者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LVOTO)[3]。LVOTO不仅与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活动耐力下降等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还会增加HCM患者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 death,SCD)的风险[3]。因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治疗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HOCM的治疗最新进展,包括新兴药物、室间隔减容术(septa reduction therapy,SRT)、射频消融术以及经导管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20.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上有相当难度,本文综述近年来该病治疗的进展,侧重双心腔起博治疗及控制性隔区梗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