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4 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动员组 (2 5例 )和对照组 (2 3例 ) ,动员组连续 3d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0 0 μg/d ,用2 0 1Tl静息—再分布心肌显像比较两组第 6d、 30d的梗死面积 ,超声心动图观察 72h内和 3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室壁运动指数 (WMSI)、射血分数(LVEF)。结果 :动员组治疗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 (0 383± 0 0 77vs 0 5 6 1± 0 0 96 ,P <0 0 1) ,LVESVI减少 [(2 7 4 7± 7 86 )ml/m2 vs (34 5 0± 8 0 8)ml/m2 ,P <0 0 5 ],WMSI减少 (1 10± 0 11vs 2 2 6±0 14 ,P <0 0 1) ,LVEF增加 (0 5 9± 0 0 7vs 0 4 8± 0 0 7,P <0 0 1)。结论 :应用G CSF动员AMI患者自身骨髓干细胞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及有效防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 ,从而为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此外 ,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早期伴随有自发性骨髓干细胞的梗死区定向迁移 ,而由于目前已知的多种骨髓干细胞移植方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潜在危险性 ,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为目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各种治疗手段均不能从根本上修复坏死心肌组织,彻底恢复心脏的正常收缩功能。因此,即使AMI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AMI后心衰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心脏移植又存在供体不足及免疫排斥等问题而难以在临床推广。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采用生物学技术将多种来源的干细胞进行动员或自体心肌内移植,以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修复损伤心肌组织,降低心衰发生率已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尤以骨髓干细胞动员以其无创伤、无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干细胞提取、培养、扩增等工作而备受亲睐。现结合文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动员心肌梗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并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40只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①动员组:皮下注射rh-CSF和rh-SCF。②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 d后通过测定血流动力学观察大鼠心功能变化,通过伊文氏蓝-TTC染色方法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通过HE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标记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内心肌纤维化、血管和心肌再生的变化。结果:动员组心肌组织梗死范围内成纤维细胞增生程度轻,新生血管和心肌细胞的特异蛋白染色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动员组左室收缩压显著增大(P<0.05),舒张末压显著减小(P<0.05),左室压上升/下降变化最大速率显著增快(P<0.05)。动员组的缺血范围和心肌梗死的范围比对照组均有所缩小(P<0.05)。结论:G-CSF和SC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心肌细胞缺乏增殖能力,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最终被瘢痕组织所替代,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当前治疗AMI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相似文献   

6.
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能再生心肌和血管,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而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又以其无创伤性及不需专门设备,不必在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等优点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的特性,动员治疗机制及其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时骨髓干细胞的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导致大量心肌细胞丢失,坏死组织由瘢痕替代,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脏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移植细胞的来源一直未彻底解决,新的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且骨髓干细胞经动员后可自行归巢于心梗后心肌缺血组织,骨髓干细胞动员有望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导致大量心肌细胞丢失,坏死组织由瘢痕替代,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脏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移植细胞的来源一直未彻底解决,新的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且骨髓干细胞经动员后可自行归巢于心梗后心肌缺血组织.骨髓干细胞动员有望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c-kit+干细胞的比例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方法 应用8周的野生型纯合子C57BL/6小鼠,胸廓切开术后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结扎,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选取第3、7天处死小鼠并获取BM-MNCs,分别应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磁珠分选术检测其中c-kit+干细胞的比例,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c-kit+干细胞的存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两组细胞中增殖蛋白的表达.结果 心梗组小鼠BM-MNCs中c-kit 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心梗后第3天和第7天时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kit的mRNA水平升高,并且第3天高于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后第3和第7天,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kit水平和c-kit+干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以第3天为高.心梗组第3天骨髓中c-kit+干细胞的ki67水平高于c-kit-细胞.结论 心肌梗死后骨髓中c-kit+干细胞数量及比例应激性增加,并且具有活跃的增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干细胞因子(rhSCF)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室功能、梗死面积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制为AMI模型,3h后按皮下注射药物类别随机分为4组,A组为rhG—CSF与rhSCF合用组,B组为rhG-CSF组,C组为rhSCF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8只,各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于14d和28d观察心室功能后处死,取出心脏,称重比较心室重塑差异,HE染色,体视学方法观察梗死面积大小及药物治疗作用。结果:(1)给药14d及28d后,A组心功能优于B、C、D组(P〈0.05);左心室质量/体质量(g/G)小于C、D组(P〈0.05);梗死面积/左心室总面积(s/S)小于B、C、D组(P〈0.05)。(2)A组28d亚组较14d亚组心功能提高,梗死面积减小(P〈0.05);心室重塑改善不明显(P〉0.05)。B、C、D组的亚组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rhGCSF和rhSCF合用对AMI大鼠缺血损伤心肌的保护和再生作用优于单用,可明显改善AMI大鼠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干细胞因子(rhSCF)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室功能、梗死面积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制为AMI模型,3h后按皮下注射药物类别随机分为4组,A组为rhG-CSF与rhSCF合用组,B组为rhG-CSF组,C组为 rhSCF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8只,各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于14d和28d观察心室功能后处死,取出心脏,称重比较心室重塑差异,HE染色,体视学方法观察梗死面积大小及药物治疗作用。结果:(1)给药14d及28d后,A组心功能优于B、C、 D组(P<0.05);左心室质量/体质量(g/G)小于C、D组(P<0.05);梗死面积/左心室总面积(s/S)小于B、C、D组(P<0.05)。(2)A组28 d亚组较14 d亚组心功能提高, 梗死面积减小(P<0.05);心室重塑改善不明显(P>0.05)。B、C、D组的亚组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rhG-CSF和rhSCF合用对AMI大鼠缺血损伤心肌的保护和再生作用优于单用,可明显改善AMI大鼠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12)和培养液对照组(n=12)。从兔股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MSCs。通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冠脉结扎后7d,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直接经冠脉注入MSCs和培养液。于心肌梗死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1、2和4周对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进行BrdU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MSCs移植组在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方面与移植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4周后,LVEF、LVESD和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在MSCs移植组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SCs移植组BrdU染色阳性,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的MSCs可在梗死区心肌内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毛细血管生成,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 27例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连续3 d给予G-CSF 300 μg/d,用201Tl心肌显像比较两组第6天和第30天的梗死面积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3 d内和3个月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第30天的核素梗死缺损区面积明显减少(P<0.01),核素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再生成心肌组织,明显缩小AMI的梗死面积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影响。选择SD大鼠90只,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双时相G-CSF动员组:第一时相于模型制备3 h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G-CSF40μg·kg-1/d,连续注射5 d(第0-4 d),第二时相于第7 d开始,再连续注射5 d(第7-11 d);B组为单时相G-CSF动员组:仅于模型制备3 h后连续5 d皮下注射G-CSF、,剂量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模型制备3 h后连续5 d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采用累积法5-溴-2-脱氧尿苷(BrdU)腹腔注射,剂量为50 mg·kg-1/d,术前2 d开始连用7 d。3组大鼠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4+/WBC的变化趋势、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不同时间点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后取心脏,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区域CD34+细胞、BrdU阳性细胞、Ⅷ因子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标记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双时相G-CSF骨髓源干细胞动员组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CD34+/WBC比例明显升高,最高为0.508%±0.030%,持续1周左右维持在正常值4~7倍的水平;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提高,最高为20.23±0.51 pg/ml,同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后双时相动员组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射血分数为68.96%±5.79%,较单时相组52.80%±3.21%和对照组40.22%±3.79%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小,病理损伤程度轻,凋亡细胞减少,梗死区及周边区心肌中可见有CD34+细胞、BrdU阳性细胞的高表达和较高的新生血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5.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 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 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与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新西兰兔分为健康组(A组)、DM组(B组)、未成模组(C组),三组在骨髓干细胞动员前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动员第6天检测外周血及骨髓MNC及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CM)计数.B组在动员前1 d及动员第6天监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空腹血糖(FP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三组动员前后外周血、骨髓MNC及CFU-GM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动员前后Hb、PLT、FPC、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动员后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动员前(P<0.05).结论 DM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无影响.用G-CSF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DM兔的Hb、PLT、FPG无影响,但对血液流变学有影响,提示临床应予重视并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移植组模型建立1w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4w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结果细胞移植4w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Ⅷ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及动员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间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而细胞移植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时间为建库到2014年1月。纳入文献用RevMan5.2进行分析。结果:共4篇临床试验(n=218)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显著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SMD=0.84,95%CI:0.12~1.55,P0.05)。而移植骨髓干细胞后的心肌梗死面积与注射无干细胞溶液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干细胞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冠心病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心肌细胞为永久型细胞,没有分裂增殖的能力,心肌梗死灶只能由疤痕组织填充。虽然最近研究报道心肌梗死后有很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殖,但不能完整修复梗死的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冠心病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心肌细胞为永久型细胞,没有分裂增殖的能力,心肌梗死灶只能由疤痕组织填充。虽然最近研究报道心肌梗死后有很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殖,但不能完整修复梗死的心肌组织。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使用成纤维母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等健康细胞注射在心肌缺血区进行实验性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定向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成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用以恢复损伤和坏死的心肌及形成新血管,亦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研究报道,粒细胞集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