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门冬酰胺酶(Asp)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关键药物之一。临床医生应对Asp治疗ALL的基本概况,如药效、毒副反应等;不同类型门冬酰胺酶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以及关于Asp治疗ALL的3点建议有所了解,以便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收集国内病例资料,分析和归纳儿童门冬酰胺酶(ASP)相关胰腺炎(AAP)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不断提高儿童AAP的早期诊断率和疗效水平。方法归纳我院和近年来国内报道的临床资料完整的66例患儿诊治经过,参照国际AAP诊断标准,分析我国儿童AAP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规律以及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归纳66例儿童AAP资料可见:(1)最终疗效:病死率为36%(24/66例),其中24例死亡病例中19例(79%)死于休克。(2)流行病学:无高发年龄段和性别差异,大多数(79%)发生于首次接受ASP的诱导治疗期。(3)临床表现:腹痛、腹胀和呕吐分占91%、72%和69%:(4)血胰腺酶水平: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增高分别占89%和100%。(5)影像学检查:早期腹部B超和CT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84%和82%。(6)综合治疗:奥曲肽为主要药物之一,但并未能降低病死率。(7)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两组中,坏死性胰腺炎分别占25%和50%,P0.05;病死率分别为36%和1I%,P0.05。结论多数AAP发生于诱导治疗期。腹痛并非必然症状,血脂肪酶的敏感度高于血淀粉酶,早期B超和CT影像学检查阳性率也有限,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判断以助早期诊断。需要在奥曲肽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水平。PEG-ASP在预防AAP及降低其严重程度方面较L-ASP未见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例1,男,3岁,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标危。DOLP早期强化[门冬酰胺酶(L-Asp)6000U/次]。1个月前曾予左侧股静脉置管,早期强化开始将导管拔出。应用L-Asp5次后出现左下肢无疼痛肿胀,累及腹股沟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髂静脉未显影,诊断左髂静脉血栓形成见图1。凝血检查示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56.2%。经患肢足背浅静脉予肝素2000U1次/d、尿激酶5000U2次/d静脉滴注,新鲜冰冻血浆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经验、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以期对未来用药提供借鉴。方法 102例ALL患儿入组。分析超敏反应对疗效的影响,总结凝血功能异常及暂时性高血糖(TH)的应对措施,对L-Asp相关胰腺炎(AAP)病例作简要总结。结果(1)34例(33.3%)出现超敏反应,多数程度较轻且发生于诱导期以后的治疗过程中。(2)PT延长16例(20.3%),APTT延长17例(21.5%),FIB不同程度降低,50例(63.3%)低于1g/L,4例(5.I%)低于0.5g/L。(3)70例(68.6%)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11例(10.8%)诊断TH,其中4例(36.4%)有高血糖家族史。(4)4例(3.9%)发生AAP,1例再次应用L-Asp后未出现AAP。结论(1)超敏反应组和无超敏反应组的预计5年OS和EFS差异无显著性。(2)L-Asp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凝血功能改变原则上在无严重合并症时可不行预防性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3)高年龄组(≥6岁)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生TH的可能性更大。(4)AAP发生后48 h内症状缓解、淀粉酶和脂肪酶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以及影像学未提示假性囊肿或坏死者可尝试再次应用L-Asp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应用中严重并发症,探讨L-ASP化疗顺利完成的有效对策。方法针对L—ASP的各种主要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检测手段及监测指标,在应用L—ASP期间对患儿进行监测,对出现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检测。统计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结果用L—ASP化疗的ALL和NHL患儿总计301例次,其中L-ASP相关严重并发症20例次(6.6%),高血糖7例次(2.32%);低血糖1例次(0.33%);胰腺炎6例次(1.99%);脑栓塞2例次(0.6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6例次(1.99%);脏器出血4例次(1.32%);休克7例次(2.3%);死亡10例(3.3%)。结论L-ASP的细胞毒作用可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严密、合理的监测手段及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L-ASP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菊欧文菌源性门冬酰胺酶(asp)及大肠杆菌源性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新诊断的ALL患儿15例,其中9例患儿接受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治疗,6例患儿接受大肠杆菌源性asp治疗,化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及门冬酰胺(ASN)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用药前,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与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用药期间两组患儿血浆内的asp活性逐渐升高,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L-asp活性及ASN水平在一周后可缓慢恢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有望成为ALL患儿化疗方案中有效的备选用药。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用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商品名:Leunase,是由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由321个氨基酸组成4个亚单位而构成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副作用及处理(附43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用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商品名:Leunase,是由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由321个氨基酸组成4个亚单位而构成的蛋白质。其副作用及处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例1女,11岁9个月,体重66 kg,因反复皮肤出血点2个月入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B细胞性,临床分型中危,无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给予GD-ALL-2008 VDLD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地塞米松]诱导治疗。第12天起给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 (L 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方法 对96例ALL患儿测定L asp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抗凝血酶Ⅲ (AT Ⅲ )及蛋白C(PC)。PT及APTT应用血凝分析仪测定 ,血浆AT Ⅲ及P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L asp治疗后PT延长 18例 ,缩短 2 2例 ;APTT延长 2 1例 ,缩短 17例 ;AT Ⅲ活性降低 5 1例 ,PC活性低 2 0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 asp对ALL患儿凝血及抗凝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且导致抗凝功能障碍者比例高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12.
对2019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采用培门冬酶治疗后静默失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9岁3个月,ALL晚期骨髓复发,使用产自大肠杆菌的聚乙二醇修饰的培门冬酶化疗后因未出现预期的不良反应,如高血氨、低纤维蛋白原、低抗凝血酶Ⅲ(ATⅢ)等,进一步检测血浆门冬酰胺(A...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不同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敏感度不完全相同,由于LAsp活性水平与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负相关,因此研究不同类型ALL患儿白血病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水平分布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LAsp。方法:通过HPLCFLD及蛋白定量等技术,检测28例ALL患儿(免疫酶型TALL7例,B细胞系列ALL21例)白血病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水平。结果:TALL患儿肿瘤细胞内AS活性水平较B细胞系列ALL患儿的显著增高(P<0.05),其中TALL患儿肿瘤细胞内AS活性中位水平为每小时9.3nMAsn/mgprotein,B细胞系列ALL患儿为每小时5.2nMAsn/mgprotein。但无论是在B细胞系列ALL患儿还是在TALL患儿中,肿瘤细胞内AS活性存在多态性分布。结论:ALL患儿白血病细胞中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存在多态性分布,总体上TALL比B系ALL白血病细胞中门冬酰胺合成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14.
<正>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基本作用L-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药物。1953年Kidd等发现输豚鼠血浆能使大鼠和小鼠淋巴瘤缩小,随后发现其抗淋巴瘤作用是由于含有L-Asp。L-Asp也可产自细菌,但只有源自大肠杆菌和欧文菌的有较好的抗ALL活性,利用这些细菌更易大批量生产和纯化L-Asp[1-2]。1960年代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谷氨酰胺酶活性不同的两种门冬酰胺酶(L-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L-ASP耐药)和RS4;11 (L-ASP敏感)的细胞毒性,探讨门冬酰胺酶的谷氨酰胺酶活性对抗肿瘤效应的影响。方法 (1)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野生型门冬酰胺酶(WT)和低谷氨酰胺酶活性的突变型门冬酰胺酶(MT)。(2)用CCK-8试剂盒检测WT和MT对Jukat细胞和RS4;11细胞的增殖毒性。(3)绘制WT和MT作用下Jurkat细胞的生长曲线。(4)用流式细胞术检测WT和MT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与WT相比,MT的谷氨酰胺酶活性和门冬酰胺酶活性比值明显降低(0.9%±0.1%vs.12.2%±2.8%,P <0.05)。(2) 1.0 IU/mL的WT和MT处理Jurkat细胞48h抑制率分别为(96. 07±1.19)%和(45.60±4.38)%,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WT和MT对RS4;1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27±0.012) IU/L和(0.116±0.014)IU/L,差异无显著性(P=0.331)。(3)生长曲线显示0.1 IU/mL的WT显著抑制Jurkat细胞增殖,0.1 IU/mL的MT不能抑制Jurkat细胞增殖。(4) 1.0 IU/mL的WT和MT处理Jurkat细胞24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27±6.89)%和(13.02±3.87)%,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L-ASP的谷氨酰胺酶活性可以增强L-ASP对Jurka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但不能增强L-ASP对RS4;11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门冬酰胺酶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提高化疗中门冬酰胺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一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ALL患儿,其中44例患儿应用L-Asp方案治疗,为观察组,36例患儿应用PEG-Asp方案治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过敏反应、低蛋白血症及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 <0.05)。在PT及APTT延长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纤维蛋白原降低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L-Asp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PEG-Asp,PEG-Asp低蛋白血症、胰腺炎、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sp。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情况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的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国内、外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Ⅲ和Ⅳ期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联合化疗方案中首选的有效的治疗药  相似文献   

18.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儿童继发性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的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国内、外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Ⅲ和Ⅳ期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联合化疗方案中首选的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在应用过程中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的继发性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我们分析了应用该药后导致继发性糖尿病6例以期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患儿 ,男 ,4岁 ,因发热伴面色苍白 1月入院。发病以来 ,无出血表现 ,无关节疼痛 ,面色苍白渐加重。查体 :T 3 7.4℃ ,P 12 0次 /分 ,R 2 4次 /分。神清 ,精神欠佳。结膜及甲床苍白 ,左腰部及右小腿皮肤可见散在淤斑。颌下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 1× 1cm大小的淋巴结。咽无充血 ,双肺呼吸音稍粗 ,未闻及罗音。心率 12 0次 /分 ,律齐 ,心音有力 ,未闻及杂音。腹平软 ,肝肋下 7cm ,脾肋下 3cm。血常规WBC 5 .4× 10 9/L ,偶见幼稚细胞 ,Hgb77g/L ,PLT 14 8× 10 9/L。骨髓象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达 95 % ,粒红两系受抑 …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