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9—2015-04采用微创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3例,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并发症、距骨倾斜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结果 1例失访,22例获得随访12~56个月,平均3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2例主诉走不平的路时感觉不稳。距骨倾斜角:术前(14.02±3.66)°,术后(3.80±1.80)°;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术前(71.08±5.93)分,术后(95.12±4.91)分;正常行走时VAS评分术前(6.65±1.15)分,术后(1.76±172)分,术后距骨倾斜角(t=11.750,P0.001)、AOFAS评分(t=14.650,P0.001)、VAS评分(t=11.085,P0.001)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优20例,良2例。结论微创小切口应用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CLAI),创伤小、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继发病损及其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行手术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06例,观察其继发病损在关节镜下的表现。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12~111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运用美国AOFAS足踝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和距下关节不稳定,是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严重不稳定的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8~47岁)。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8.2个月。围术期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踝关节活动受限,未出现膝部肌腱供区肌肉功能障碍。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1±6.8提高至术后的9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3±1.7提高至术后的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方式简便,术后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钻孔导板建立的腓骨通道用于韧带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l0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普爱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资料,男4例,女11例;年龄18~42岁,平均26.3岁。均采用3D打印个体化钻孔导板建立腓骨通道,通过腓骨通道进行韧带解剖重建。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2个月)随访。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47.1±3.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8.3±4.7)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8±1.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优良11例,可4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个体化钻孔导板建立腓骨通道用于重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韧带时可以精准化、个性化,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杨宜  舒世琼  鲍同柱 《骨科》2012,3(4):196-199
目的评价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2012年2月,对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腓骨短肌腱外侧韧带重建合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患者年龄17.0~59.0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5.0~37.0个月,平均13.0个月。所有患者既往均有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史,术前影像学提示分别不同程度合并有关节滑膜增生、骨赘,前、后踝撞击症,关节软骨损伤等。手术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下弧形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结果 13例得到随访,患者术后随访3.0~25.0个月,平均13.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前43~71分,平均(50.2±2.5)分;术后79~93分,平均(86.9±4.1)分。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石慧生  孙晋  马佳  张晟  刘晓华  姜博  李妍  张磊 《中国骨伤》2021,34(2):143-147
目的:探讨单隧道悬吊固定解剖重建外侧韧带复合体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年 1 月至2018 年12 月行单隧道悬吊固定踝外侧韧带复合体解剖重建的23 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 例,女16 例;年龄17~33(26.0±4.3)岁;Kellgren-Lawren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42例,并运用关节镜诊治关节内继发病损.结果 术后39例获随访13~27个月,平均(18.5±5.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带线锚钉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方法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8—2013-07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微创治疗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10例(12足)。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AOFAS评分平均70(60~75)分;术后AOFAS评分平均95(90~98)分,优9足,良1足,可2足。结论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固定方法既简单又牢固,而且肌腱两端均在骨隧道内,有足够大的腱-骨接触面及强度,完全能满足术后踝关节运动稳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5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32.4岁(17~62岁)。踝关节初次扭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6~38月,平均17.3个月。本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采用相同的微创手术方法,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发热天数、伤口愈合时间。患者术前术后均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VAS评分分别评估手术前后疗效、供区功能影响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5~98 min,平均(85.5±11.5)min,术后发热天数1.5~4 d,平均(2.5±1.2)d,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86个月,平均(58.5±7.4)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62.3±8.2)分,术后(95.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患者行走在不平的地面上有残余的不稳定。3例患者平地行走仍有残余不稳定。所有患者无膝部肌腱供区功能障碍。术后AOFAS评分31例患者为优,9例为良。术后应力位摄片距骨倾斜角平均由14°减少到3.7°(P〈0.01),距骨前移距离平均由12.4 mm减少到4.5 mm(P〈0.01)。结论使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手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发热时间短,无排斥反应。自体肌腱愈合康复过程快,手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重建治疗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4例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韧带直接修复紧缩解剖重建距腓前及跟腓韧带。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78~102 min,平均(91.2±11.4)min;术中出血量为23.3~89.5 ml,平均(44.2±13.7)ml;术后踝关节活动恢复时间为12~33 d,平均(22.3±3.4)d。本组24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1.2±0.3)年,均无复发。术后患者踝关节疼痛、肿胀及稳定性、活动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踝关节背屈、下蹲活动均无受限,固定压痛点消失,无关节不稳定。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88.3±4.35)分,较术前(43.27±5.15)分有明显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521,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8%,较术前41.7%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93,P0.05)。结论采用韧带直接修复紧缩解剖重建距腓前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有利于恢复踝关节的整体功能,其操作简便,不破坏其他组织结构,伤口小,治疗效果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磊  李智尧  刘劲松  孙晋  马佳  张晟  刘晓华 《中国骨伤》2012,25(11):886-890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采用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15~35岁,平均24岁;病史7个月~10年,平均1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反复扭伤。查体时29例均有踝关节的内翻增加以及距骨前移增加,内翻活动度比健侧平均增加(12.5±3.2)°。术中先在踝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移植物为自体股薄肌腱,距骨止点以锚钉在骨表面固定,移植物通过腓骨远端的骨隧道,跟骨止点以挤压钉在骨隧道内固定。术后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距骨内翻和前移的程度改变以及影像学变化来评价疗效,并以AOFAS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骨折及感染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终末随访时无踝关节不稳定或活动受限。术后踝关节内翻角度比对侧增加值为(2.5±0.8)°,低于术前(t=12.3,P=0.012);距骨前移距离(3.5±0.8)mm,较术前(16.3±4.0)mm下降(t=18.6,P=0.002);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17.5±3.6)°下降(t=9.7,P=0.035);AOFAS后足功能评分(92.8±6.2)分,较术前(48.0±6.7)分升高(t=25.3,P=0.001)。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疗效满意。结论:自体股薄肌腱移植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的手术方式符合解剖学重建理念,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该手术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改良Brostrom修复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Brostrom术式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1例,术后行踝关节MRI检查、活动度检查并按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表(AOFAS)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本组随访11个月~5年,所有患者恢复了关节稳定性.采用AOFAS踝-后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患者13例13足,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40岁,平均(30.38±6.06)岁;腓下骨最大平均直径(8.38±3.07)mm。其中7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6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1±2.50)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复发踝关节不稳症状。末次随访时7例行切除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00±1.63)分,6例行融合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50±2.59)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当腓下骨较大时(≥10 mm)采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腓下骨较小时(10 mm),可采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晓波  陈忠义  梁军波 《中国骨伤》2009,22(12):890-891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继发病损及其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行手术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06例,观察其继发病损在关节镜下的表现.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12~111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运用美国AOFAS足踝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进行异体韧带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采用微创切口异体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测量对比术前术后距骨前移距离及距骨倾斜角度, 以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终末随访时前抽屉试验距骨前移[(3.65±0.56) mm], 低于术前[(12.27±1.51) mm, t=28.320, P<0.01];距骨倾斜角度[(3.41±0.79)°], 低于术前[(7.14±1.05)°, t=15.590, P<0.01];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7.15±4.25)分提高到术后终末随访时的(91.42±3.28)分(t=34.346, P<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对疗效满意。结论微创切口异体韧带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方式创伤小, 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对不同类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韧带解剖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16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9~47岁(平均28.2岁).首先在麻醉下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应力X线片评估:对于前抽屉应力片距骨前移大于4 mm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重建,共9例;对于距骨倾斜应力片距骨倾斜角度大于10°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重建,共7例.韧带移植物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用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于腓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韧带于距骨端或跟骨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估.采用标准应力X线片对患者手术前、后客观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1个月)随访.16例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70.50±3.9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3.06 ±4.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0,P=0.000);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的(8.75±3.38)mm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51±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8,P=0.000).7例患者距骨倾斜角度由术前的16.18°±7.30°改善为术后的5.57°±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01).16例患者中仅1例背屈受限1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解剖重建、固定牢固、对腓骨和腓骨肌腱影响小、能够有效节省游离肌腱的长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采用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寻找行之有效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重建方法。方法取腓骨短肌前部解剖重建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系统评分(详见表1)。结果 2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5~24个月),在随访期间脚踝恢复情况良好,并且无明显复发情况。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1.3+3.5)分提高至术后(84.5±6.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