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外阴苔藓类疾病是一组外阴皮肤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 VLS)、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vulvar lichen simplex chronicus, VLSC)和外阴扁平苔藓(vulvar lichen planus, VLP),属于妇科常见疾病,也是外阴瘙痒常见的原因之一,以进展性、难治性及复发性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三种疾病在临床上有相似之处,易混淆,但也各有特征,并且预后不同,也常合并其他外阴疾病,需要准确诊断。目前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局部糖皮质激素(topical corticosteroid, TC)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许多患者诊断不及时,  相似文献   

2.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常发生于女性外阴的淋巴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非瘤样皮肤病变。患者可有剧烈的瘙痒、疼痛、甚至外阴粘连,影响排尿、排便和性交。治疗方法首选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磷酸酶抑制剂等保守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粘连严重者可选择外阴聚焦超声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恶变风险较高的患者,应于外阴病变门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常见的外阴慢性炎症性非瘤样皮肤病变。本病以外阴及肛周的皮肤和黏膜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呈慢性进展伴反复发作。不及时规范的治疗可导致外阴萎缩、粘连、瘢痕形成,甚至外阴丧失正常解剖及功能,局部发生癌变的风险亦有所升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4.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阴皮肤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能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及内源性性激素降低等有关[1~3]。VLS的发病呈双峰状,青春期前和绝经后是两个发病的高峰,但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占50%~60%[4,5]。VLS常呈慢性进展性,易顽固性反复发作,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外生殖器萎缩、狭窄、瘢痕形成、外阴解剖结构失常,甚至癌变等。幸运的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外阴硬化性苔癣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化性苔癣(lichen sclerosus,LS)是以皮肤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男女发病之比为1:10。女性硬化性苔癣主要发生于外阴及肛周皮肤,称为外阴硬化性苔癣(vulvar lichen sclerc,sus,VLS)。VLS病因不明,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治疗较为困难,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就VLS的临床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点阵CO2激光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因组织学证实为VLS并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行点阵CO2激光治疗≥3次的125例患者的基本资料,于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1个月、第3次治疗后1个月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的外阴瘙痒、外阴灼痛、性交疼痛、性生活不满意度、生活质量、皮肤颜色及皮肤弹性情况,进而评估点阵CO2激光治疗VLS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有14例患者失访,最终111例患者纳入分析。与治疗前相比,VLS患者的外阴瘙痒、外阴灼痛、生活质量、皮肤颜色、皮肤弹性、病损面积及性生活满意度在激光治疗后均有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的进行,外阴瘙痒、生活质量、皮肤颜色、皮肤弹性及病损面积逐渐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CO2激光...  相似文献   

7.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 lichen sclerosis,VLS)是女性慢性难治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外阴及肛周皮肤,以外阴皮肤变白、瘙痒为主要特征,若伴有外阴疼痛及硬结明显者应警惕发展为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本文介绍了一例有40余年VLS病史的56岁女性,于大阴唇部位取材,组织病理示"外阴硬化性苔藓,轻度",后因阴蒂部位粘连,且疼痛明显,行外阴粘连分离术,见阴蒂色暗红,呈小菜花状,并分别用活检钳及冷刀两次病理取材后组织病理证实为VSCC,遂行扩大性外阴切除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进一步给予放疗+化疗。本例提示了对于VLS病史较长,且局部硬结,疼痛明显者,应警惕癌变,若阴蒂处疼痛且粘连者,应行粘连分解,暴露阴蒂,必要时重复取材,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 lichen sclerosis,VLS)是女性慢性难治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外阴及肛周皮肤,以外阴皮肤变白、瘙痒为主要特征,若伴有外阴疼痛及硬结明显者应警惕发展为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本文介绍了一例有40余年VLS病史的56岁女性,于大阴唇部位取材,组织病理示“外阴硬化性苔藓,轻度”,后因阴蒂部位粘连,且疼痛明显,行外阴粘连分离术,见阴蒂色暗红,呈小菜花状,并分别用活检钳及冷刀两次病理取材后组织病理证实为VSCC,遂行扩大性外阴切除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进一步给予放疗+化疗。本例提示了对于VLS病史较长,且局部硬结,疼痛明显者,应警惕癌变,若阴蒂处疼痛且粘连者,应行粘连分解,暴露阴蒂,必要时重复取材,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9.
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vulva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VSIL)是指发生于女性外生殖器皮肤和黏膜的鳞状上皮内的病变。近30年其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2】。 2014年第4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和2015年国际外阴阴道疾病协会(ISSVD)均将VSIL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分化型上皮内瘤变(differentiated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VIN)。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的推广,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VaIN)的检出率稳定增加,因此,对这两种疾病的规范管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协办的全国女性外阴阴道疾病诊治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8日至9日在重庆召开,来自于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全国的妇产科学者就目前女性外阴阴道疾病诊治进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此次会议主要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及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外阴阴道肿瘤,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阴道畸形等.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130余篇.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点阵式CO_2激光治疗外阴硬化性苔癣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外阴硬化性苔癣(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患者31例,采用CO_2激光治疗仪治疗VLS,共3~4次,每次间隔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外阴瘙痒、干燥皲裂、性交痛程度,并比较评分结果。结果 31例患者中,第3次治疗后1个月外阴瘙痒的改善率为90.32%(28/31)。第1、3次治疗后1个月外阴瘙痒程度评分[(3.43±0.94)分,(1.93±0.62)分]与治疗前[(8.07±1.9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阴干燥皲裂评分[(1.36±1.22)分,(0.64±0.84)分]与治疗前[(3.50±1.7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治疗后1个月性交疼痛评分[(1.14±0.95)分]与治疗前[(4.29±2.7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轻度疼痛2例,48 h局部轻度充血水肿6例,均无需治疗,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时间3~7个月,9例皲裂全部改善。皮肤颜色变化4例(12.9%);6例因VLS不能性生活者,2例恢复。治疗后总体满意率96.77%(30/31)。结论点阵式CO_2激光可作为外阴硬化性苔癣治疗的新方法,可明显改善瘙痒、皮肤皲裂症状,操作简单,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1(GSTP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外阴硬化性苔癣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2009年接受手术治疗或活检切除的外阴鳞癌患者3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15例。外阴整形术中去除的正常外阴皮肤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STP1和SOD在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并收集外阴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STP1和SOD均在正常外阴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和真皮层散在的细胞中表达。在外阴鳞状细胞癌中GSTP1和SOD表达均增加(P0.05)。GSTP1和SOD在Ⅰ~Ⅱ期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P0.05),在高分化中表达明显低于中低分化(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GSTP1和SOD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2=0.1474,P=0.01)。在外阴硬化性苔癣中GSTP1表达增多,SOD表达减少(P0.05)。结论 GSTP1和SOD过表达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OD减少与外阴硬化性苔癣的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采用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对照组采用0.3%黄体酮油膏治疗。连用6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外阴鲍温病和鲍温样丘疹病属特殊类型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VIN),是发生于皮肤的鳞状上皮原位癌,为表皮内癌,累及皮肤及皮肤粘膜的交界部位,属罕见疾病。现报告特殊类型VIN1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进行合理、恰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寻常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种高危型HPV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与浸润性疣状癌和基底细胞癌有关。分化型VIN是一种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的疾病,与角化型鳞状细胞癌有关,其预后不良。外阴尖锐湿疣和VIN均可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行宫颈组织细胞病理学检查。目前,HPV疫苗已用于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外阴白色病变(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症)是外阴较常见的良性疾病。本文以病理组织学为基础,结合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外阴切除术后果及癌变率进行讨论。材料及方法对我院1969年以来病理诊断为上述疾病的组织切片进行了复查。临床资料齐全,有随访结果者共167例,其中单纯外阴切除29例,局部活检138例。组织标本皆用石腊切片,常规H·E 染包。病理组织分型按1975年国际外阴疾病学会(ISSVD)制定的外阴营养不良症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标准,本组分型如下:1.增生型营养不良:共123例,占73.7%。组织形态特点为上皮增生,角化过度,棘细胞层增厚,钉脚延长,真皮层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其中伴有非典型增生者7例,组织形态为部分上皮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增多,底层细胞密集,细胞极性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鳞状细胞癌上皮局部免疫状态。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正常外阴患者15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30例和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外阴鳞状上皮免疫因子IFN-γ、IL-4、IL-17、HD-5、IgG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特点。结果:正常外阴组织、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癌鳞状上皮均不同程度表达IFN-γ、IL-4、IL-17、HD-5及IgG。外阴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IFN-γ、IgG免疫组化染色较正常外阴更深。与正常外阴鳞状上皮相比,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癌鳞状上皮IFN-γ、IL-4、IL-17、HD-5及IgG表达无显著差异。与外阴硬化性苔藓相比,外阴癌鳞状上皮上皮源性IgG表达显著下降。电镜下可见外阴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载色素细胞的减少。外阴鳞状细胞癌鳞状上皮可见细胞间桥减少,桥粒增多;细胞浆中张力源纤维减少;核仁中可见核小体等。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发病可能与Th1类细胞因子IFN-γ、上皮源性IgG表达升高相关,与IL-4、IL-17及HD-5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VLS具有遗传易感性,且自身免疫因素可能是VLS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机制的相关靶点miR-155、ECM1,半乳糖凝集素-7等都可能在VLS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外阴硬化性苔藓遗传易感性和自身免疫机制的靶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 并初步探讨其维持治疗频率。方法收集2018年至2021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断为VLS的患者共345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 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维持治疗并定期随访, 探究维持治疗的最低用药频率。结果 (1)一般情况:345例VLS患者的确诊年龄为(50.4±14.7)岁(范围:8~84岁), 其中50~59岁年龄段的占比最高(30.1%, 104/345)。177例有合并疾病和相关家族史记录的患者中, 18.6%(33/177)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24.3%(43/177)合并过敏性皮肤疾病, 5.6%(10/177)患者的女性直系亲属有长期外阴瘙痒或皮肤色素减退病史。(2)临床特征:204例有症状记录的患者中, 最常见的症状为外阴瘙痒(96.1%, 196/204);214例有体征记录的患者中, 最常见体征为外阴色素减退(96.3%, 206/214);202例有病变累及部位记录的患者中, 常见累及部位依次为小阴唇(70.3%, 142/202)、大阴唇(67.8%, 137/202)、阴唇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