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由于穿刺点出血并发症较少而应用广泛,然而近期有研究表明TRI与严重的桡动脉急慢性并发症有关。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清晰地显示桡动脉管壁结构,是目前评价桡动脉急慢性结构损伤最准确的方法。本文论述了OCT评价桡动脉结构的方法、急慢性损伤研究的现状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微观成像。OCT定义的薄纤维帽斑块是指纤维帽厚度不足65um的脂质斑块,常用作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以光为基础的成像模式,早期主要应用于眼科领域,现在OCT在冠状动脉中的应用显示其拥有巨大的潜力[1]。与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OCT提供了10倍于IVUS的分辨率。这种高分辨率的优势对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特征(包括测量纤维帽厚度、罪犯斑块内巨噬细胞密度)及支架附壁和组织覆盖的情况,是目前其他成像模式无法比拟的。冠状动脉内OCT成像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冠状动脉内细微结构改变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邓龙祥  刘毅  袁铭 《心脏杂志》2018,30(5):594-59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作为新一代血管内成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接近显微水平的斑块特性,支架内再狭窄,血栓特征等细节,而这又决定它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以及更准确的识别其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OCT对PCI手术的优化及对支架内皮化、新生内膜增生的评价可以改善及预判临床预后,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广度及深度将会显著增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VHFUBM)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TRI)后桡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315例接受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应用55MHz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桡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采用student-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第l天桡动脉血管壁内膜(IT)、中膜(MT)、内中膜(IMT)厚度。结果:术后第1天桡动脉管壁IT、MT、IMT均较术前增厚(P<0.001);术后1天桡动脉内中膜增厚率267例(84.8%)内膜撕裂123例(39.1%),中膜夹层83例(26.3%);局部管腔狭窄率>30%者67例(21.3%),血栓形成15例(4.8%),管腔闭塞者5例(1.6%)。结论:TRI可引起桡动脉血管壁的损伤,应用VHFUMB可清晰观察TRI后桡动脉管壁结构形态学的改变。VHFUBM可为桡动脉术后血管壁损伤病理和功能的改变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受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安贞医院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随机分为4F动脉鞘管组和6F动脉鞘管组。分析两组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RAO)、桡动脉痉挛(RAS)等〕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O的危险因素。结果:4F鞘管组和6F鞘管组中,RAO(0.8%vs.2.9%,P=0.018),RAS(1.2%vs.3.5%,P=0.021),桡动脉内膜增厚率(1.0%vs.4.1%,P=0.002),前臂小血肿(0.6%vs.2.5%,P=0.020),患肢疼痛(1.2%vs.4.1%,P=0.006)等的发生率及压迫止血时间〔(4.62±0.98)vs.(6.36±0.93)h,P<0.001〕,4F组均低于6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前臂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骨筋膜室综合征。RAO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尺径动脉鞘管、术后压迫止血时间过长是发生RAO的危险因素。结论:经桡动脉PCI中选择小直径动脉鞘管,避免术后长时间的压迫止血有利于降低RAO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桡动脉内膜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正>桡动脉路径已成为国内外冠状动脉造影或PCI的首选路径。与股动脉路径相比,桡动脉路径可减少短期净不良临床事件、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出血和穿刺部位并发症。但桡动脉路径也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包括桡动脉闭塞、桡动脉痉挛、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桡动脉闭塞[1]。根据2019年发表的国际共识,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尽管在桡动脉路径过程中采取了预防性措施(如增加肝素剂量和缩短压迫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短期桡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分别对33例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手术前后48~72h行右侧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记录静息状态下及反应性充血后的桡动脉内径,计算其反应性充血诱发的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术后桡动脉血流介导的管腔内径扩大较术前小,分别为(1.61±2.20)%、(7.69±5.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中段的管径较术前增大.分别为(2.97±0.49)mm、(2.44±0.47)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操作短期内对桡动脉内皮功能有不良影响,但出现桡动脉管径的明显扩张。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56例研究对象均选自广西省百色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为5F动脉鞘管组,对照组为6F动脉鞘管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患肢疼痛、前臂血肿、桡动脉内膜增厚、RAO、RAS等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未出现假性动脉瘤、前臂大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动静脉瘘等状况;另外,观察组术后压迫止血时间为(4.25±0.45)h,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35±0.85)(P0.05)。结论采用直径小的动脉鞘管进行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可有效减小RAO的发生,防止术后压迫出血状况,并降低桡动脉内膜损伤程度,使患者的舒适度提升。  相似文献   

10.
1958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被首次应用并成为衡量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20世纪90年代早期,血管内超声(IVUS)被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内形态并用以指导冠状动脉造影。然而,由于灰阶的限制超声难以准确衡量斑块的成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在提供精细的斑块成分信息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应用1300 nm波长的近红外线来对血管进行横断成像的血管内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方法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贴壁不良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心内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PCI的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ST抬高组21例、非ST抬高组22例、稳定组19例、不稳定组18例,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支架后半年行OCT检查,观察PCI术后即刻贴壁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预扩张比例、冠状动脉病变C类型以及靶血管的狭窄程度在冠心病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支架前最小管腔面积、管腔狭窄程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后半年复查管腔狭窄程度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即刻贴壁总不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药物洗脱支架(DES)、裸金属支架(BMS)、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疾病类型及狭窄程度与支架后即可贴壁不良反应呈现正相关,后扩张压力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支架类型(BMS)、疾病类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狭窄程度可以增加支架后即可贴壁不良反应率,后扩张压力大小可降低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及术后桡动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139例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5组,正常组(20例)、高血压组(26例)、血脂异常组(44例)、糖尿病组(22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组(合并组,27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72h行右侧桡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记录右侧桡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管径、血流速度。结果桡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管径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术后远段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快,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糖尿病组、合并组术前远段管径较正常组和高血压组小,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48~72h内桡动脉远段穿刺点处管腔轻度狭窄。结论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因血管较细,更易出现远段穿刺部位轻度狭窄。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的应用可以提供精确的斑块形态学特征,识别易损病变,优化支架植入并指导血运重建策略。其对于易损斑块的识别为个性化风险的评估铺平道路,并为改善临床预后提供可能。本文就OCT对冠脉斑块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近年出现的一项光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光学干涉现象.该项技术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项技术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近年出现的一项光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光学干涉现象。该项技术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项技术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探究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neoatherosclerosis,NA)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的40例患者。根据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水平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19例,LDL-C1.8 mmol/L)和非达标组(21例,LDL-C≥1.8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病史、生化指标及服药情况,通过OCT进行NA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非达标组LDL-C水平[(2.42±0.79)mmol/L比(1.30±0.35)mmol/L,P0.001]及胆固醇水平[(4.38±1.01)mmol/L比(3.07±0.87)mmol/L,P0.001]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他汀类药物口服剂量[(15.26±2.30)mg/d比(22.38±2.10)mg/d,P=0.032]低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图像特征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管腔面积[(6.14±0.16)mm~2比(5.68±0.14)mm~2,P=0.038]及新生内膜再狭窄率[(25.12±1.10)%比(19.70±1.10)%,P=0.001]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定量分析比较,非达标组参照血管直径[(2.62±0.18)mm比(3.08±0.15)mm,P=0.049]及最小管腔内径(MLD)[(1.88±0.15)mm比(2.55±0.15)mm,P=0.002]低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达标组血管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27.22±3.95)%比(17.42±2.52)%,P=0.040]高于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CT图像定性分析比较,非达标组NA(78.9%比38.1%,P=0.009),异质性新生内膜(78.9%比38.1%,P=0.009),脂质斑块(73.7%比38.1%,P=0.024),钙化斑块(26.3%比4.8%,P=0.049)发生率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9),他汀类药物剂量(P=0.040)、男性(P=0.042)及血清肌酸酐水平(P=0.012)为NA影响因素,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他汀药物剂量,为其独立影响因素。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支架内新生动脉硬化呈正相关性,口服他汀类药物剂量与之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 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NA密切相关,LDL-C达标可以显著减少NA发生风险,相对强化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策略可以预防NA发生。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6至2007-12于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择期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5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侧桡动脉,记录右侧桡动脉的直径、内膜厚度,计算右侧桡动脉内膜增厚率、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前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37±0.57)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1.95±0.50)mm和(2.23±0.41)mm,均较术前缩小(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桡动脉内膜厚度平均为(0.25±0.12)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0.69±0.31)mm和(0.38±0.17)mm,均较术前明显增厚(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桡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11.3%(40/355)、80.6%(286/355)和25.1%(89/355);桡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15.7%(56/355)和7.6%(27/355);闭塞率分别为0%、2.8%(10/355)和1.7%(6/35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可导致术后早期桡动脉的损伤,但术后晚期损伤可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即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冠状动脉断层成像技术,其分辨率达10,比目前所有已知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高10倍以上,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介入治疗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的改变。我中心自2005年8月开展OCT检查技术,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项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分辨斑块的细节特征,识别易损斑块,为介入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OCT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是一种通过光纤成像导丝进行的冠脉内有创检查,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良好的组织相关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目前冠脉内OCT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