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和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描述现状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家庭照护仍是最主要的照护模式,占比高达85.1%,农村(OR=0.228,P<0.001)、已婚(OR=0.359,P<0.001)、首要照料者态度较差(OR=0.446,P=0.030)及想要与子女一起居住(OR=0.240,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家庭照护,女性(OR=1.440,P=0.046)、文化程度高(OR=2.446,P<0.001)、中重度失能(OR=2.384,P<0.001;OR=3.042,P<0.001)及想要居住在敬老院、老年公寓或福利院(OR=32.759,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社会化照护。结论 家庭照护仍占主体地位,且照护负担较重,需建立从家庭、社区到机构的“智能一体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完善失能老人照护保障机制,并建立照护需求评估体系,为失能老人营造良好的照护环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尤以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最为严重。相比发达国家的照护保险覆盖率高、照护服务内容全面及服务标准严格,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存在诸多问题,如长期照护体系未建立、失能老人照护保险还处于试行阶段和缺乏相应人才等问题。机构养老模式是失能老人照护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关注我国养老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现状、护理内容以及照护服务建议等有关内容。通过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问题研究,为政府及社会养老机构提供建议,拓展长期照护事业发展思路,从而实现失能老人照护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长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资源十分短缺,根据现状,对城市长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提出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失能老人护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创新多样化的长期照护服务内容、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作用的对策。以使城市长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更加完善和长期合理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长期照护保险对失能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居住方式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基于2014年7月至2021年6月成都市申请长期照护保险的城镇居民住院记录中的出院诊断记录,以得到长期照护险覆盖者为干预组,未覆盖者为对照组,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长期照护保险实施前后跌倒发生率的变化,并采用分层分析探索不同居住方式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长期照护保险的覆盖显著降低了老年人每月跌倒发生率[干预者平均处理效应(ATT)=-1.21%(95%CI:-1.82%~-0.60%)],且效果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TT=-1.26%(95%CI:-1.93%~-0.59%)]。长期照护保险对与配偶/亲属居住[ATT=-0.92%(95%CI:-1.47%~-0.37%)]以及居住在养老机构/医院[ATT=-2.10%(95%CI:-3.81%~-0.40%)]的老年人有显著影响,在独居人群中效应不显著。结论 长期照护保险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对失能老年人有积极影响,与家人居住或在养老机构/医院居住对长期照护保险政策实施效果有效应修饰作用,后期应关注重点人群,扩大长期照护保险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相关因素对中国失能老人选择照护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失能老人选择非正式照护较多,养老院照护和家政服务利用率较低。低龄、夫妻分离、城镇、重度失能、少子、子女距离较远、社区照护体系完善的失能老人对正式照护的利用率更高;非正式照护对家政服务有较强替代作用。建议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家庭养老院”,实现非正式照护与正式照护的整合,推进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潍坊市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共调查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402人。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等级、月平均收入、年龄、用药种类、居住情况是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相关管理部门应完善针对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能级评估,规范服务项目,探索适合潍坊市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北京石景山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在制度安排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具有覆盖全员、多元筹资、保障基本、待遇分级、鼓励居家、适合市情等特点。在总结石景山试点过程中的瓶颈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的政策建议: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9年老年长期照护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老年人基于失能程度差异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以及实际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失能状况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内容不同,社区轻度失能老年人对医疗相关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康复指导类和低照护性服务项目需求较大.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失能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类中的事务代办、就医或购物陪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依照老年人的躯体功能和认知能力评定我国老年人的失能失智状况,了解其长期照护服务现状,旨在为我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2011年跟踪调查数据,根据KATZ量表和MMSE量表对老年人失能失智现状进行评估,利用SPSS 19.0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分析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现状。结果 65~79岁、80~89岁、90~99岁和百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分别是5.5%、15.6%、34.1%和51.7%;失智率分别是4.8%、17.1%、36.3%、56.6%。结合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加权处理,我国城市地区男性老人失能率为10.5%,女性为11.2%;镇区男性老人失能率为7.5%,女性为8.1%;农村地区男性老人失能率为5.2%,女性为8.0%。城市地区男性老人失智率为7.4%,女性老人失智率7.1%;镇区男性老人失智率4.2%,女性为7.9%;农村地区男性老人失智率6.1%,女性为10.8%。随着老人失能或失智程度的加重,部分老人表示家庭成员提供的照护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对于社会服务有需要,但是老年人作为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有限,无力负担高昂的照护费用。结论老年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或失智状况,在高龄老人中尤为多见。随着家庭照护能力的不断弱化,国家和政府层面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梳理15个试点城市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方案,分别从政策概况、筹资概况、保险待遇概况、服务提供概况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分析,探讨各试点地区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实践经验,并通过梳理试点城市的长期照护保险政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日趋重要,分析其需求影响因素对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和广义灰色关联模型,运用2005—2015年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将对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分为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经济因素中社会保险支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影响更为重要,非经济因素中人均受教育水平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影响更为重要。根据实证结果,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为长期护理保险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测算及保障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加剧,老年长期护理需求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而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免费护理供给渐见困乏,亟需国家调配资源,建立永续经营的长期护理融资体制,以减轻护理需求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趋势,并根据我国老年人口特征及参照美国、德国、日本的护理服务使用标准,测算出未来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数量、总费用开支等指标,并提出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上海市调研数据,以60岁及以上老人为研究对象,基于SERVQUAL模型和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分析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人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不高,且常用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略低于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质量。供给方因素中护理机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正向激励作用。需求方因素中老人养老金水平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向激励,而老人的失能程度对服务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与男性老人相比,女性老人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显著更高。研究结果为精确地评估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基层政府为保险人,以全部老年人群和部分非老年人群为被保险人,费用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的方式实行分摊,支付通过机构、社区和居家等进行细分。自建立以来,制度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预防的作用不断受到重视,社区养老的地位不断凸显,和相关产业的联动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制度的运行成本不断增长,制度的持续发展也面临转型压力。我国护理保障制度建设在借鉴日本有益经验的同时,也应该尽力避免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完善老年服务和长期护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元福利体系已经建成。本文认为与医疗有关的长期护理应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与生活有关的长期照料属私人事务,当私人在经济上和服务上不能提供有效供给时,政府需要"兜底线",瞄准对象,建立长期照护津贴制度,为弱势家庭提供长期生活照料的帮助;财政支出政策应由"补供方"为主转向"补需方"为主。文章认为现阶段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不适合中国国情,建议完善健康养老、积极养老政策降低失能概率;构建"支持和维护家庭"的养老和长期照护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了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溢出的内在逻辑,构建了影响长期照护需求溢出内在逻辑的分析框架;然后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运用多项有序Logit回归对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全体居民来看,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政府在老年人生活帮助中的责任与长期照护外溢成正相关,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个人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与长期照护需求外溢程度呈负相关。然而,城乡居民的照护需求外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居民长期照护需求外溢的程度要比农村居民高,影响农村居民照护需求外溢的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城市居民照护需求外溢的主要是养老保险和政府在老年人生活帮助中的责任。因此,要弘扬传统的孝文化,重视家庭的作用;理性定位政府责任边界,优先建立补缺型的照护津贴制度;统筹城乡照护服务发展,补齐农村照护短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及其护理服务提供的意愿,探讨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制度设计、服务提供模式、保险给付方式等的选择,为促进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的抽样方法,从北京市16个区抽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406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31.8%的社区居民愿意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41.1%的被访者保持中立态度,27.1%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分析发现,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失能人员数量、长期护理保险了解程度对居民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影响,且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了解程度不高,且多数居民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不明确,还处于中立态度,在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上多数居民倾向于居家护理和社区居家护理,北京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加大政策宣传、实现覆盖范围的普及性、服务提供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的长期照料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老年人拥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是否影响其长期照料服务利用尚不清楚。利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调查(CLHLS)数据,构建两部模型,分析医疗与养老保险对我国城乡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支出显著高于农村高龄老人。公费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对高龄老人长期照料支出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城乡差异。城镇高龄老人享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险既影响长期照料支出发生与否,又影响长期照料支出的多寡;农村高龄老人享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仅对其是否发生长期照料支出有影响,对支出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建议通过加大医疗和养老保障强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高龄老人家庭长期照料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公私合作角度比较商业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的两种典型模式的异同及应用前景。本文选取了北京市海淀区、青岛市作为典型模式代表。两种模式中商保机构均是由市区政府招标引入,并委托相应机构进行监管,但海淀区模式中商保机构参与度比青岛市模式更深;在盈亏承担方面,海淀区模式比青岛市模式的商保机构承担更多盈亏风险。两种模式的应用前景方面,海淀区模式适合在人口多、经济发达、管理水平高的大城市推广,而青岛市模式更适合在人口规模较小、商业保险机构独立承办风险较大、监管能力较弱的城市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