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对胃癌分期修订了幽门下组淋巴结,将其分成No.6a、No.6v和No.6i 3个亚组。对腹膜转移分级进行修订,将P1按转移范围进一步分成P1a、P1b和P1c。如果胃窦癌侵犯十二指肠,No.13淋巴结发生转移,应该视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将No.14v重新归为区域淋巴结,但是未包含在D2清扫范围。重新界定了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定义。食管胃结合部癌的诊断标准应该结合内镜所见、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学诊断。明确了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遵循胃癌TNM分期。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继续采取Minds模式一共归纳了26个临床问题,最终经过指南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并给出推荐意见。不推荐姑息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不推荐对近端非大弯侧胃癌进行脾切除,对于c T3/4期胃癌不推荐网膜囊切除。扩大了腹腔镜的手术适应证。对于选择性病例,可以采取新辅助化疗+扩大根治手术,或联合切除模式。  相似文献   

2.
2021年7月,日本胃癌学会发布了第6版《胃癌治疗指南》。较第5版更新了9个外科治疗方向的17个相关临床问题。对胃癌微创手术适应证的推荐仍较为谨慎,仅对cⅠ期强推荐腹腔镜下胃远端切除术,对腹腔镜下近端或全胃切除术及机器人手术均为弱推荐。早期胃体癌弱推荐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胃上部癌则弱推荐近端胃切除。弱推荐对cT3-T4者行大网膜切除术;对于侵及大弯侧胃上部癌,弱推荐脾切除或脾门淋巴结清扫,但未侵犯胃大弯则强烈不推荐。食管胃结合部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取决于食管浸润长度,即以2 cm或4 cm为界进行评估。因食管胃结合部癌的No.16a2b1的清扫尚存争议,未给出明确推荐。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0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对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时,必须清扫包括脾门区淋巴结在内的第1~12组淋巴结。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术式仍处于探索性开展阶段。现有的研究显示其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远期临床获益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我院已成功开展346例腹腔镜胃癌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手术操作流程,笔者将其称为"三步  相似文献   

4.
日本最新的胃癌循证医学研究成果,适时地充实和改进胃癌外科治疗模式,尤其是将腹腔镜胃切除术普及和标准化,精准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立以及围手术期辅助化学疗法的新发现等,极大地改善了胃癌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2010年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以下为“指南”)发行以来,对胃癌外科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胃癌治疗更为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近年来,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问世,两次促使“指南”修订、再版。2014年第4版“指南”在原来的基础上,对7个大的问题进行了修订,引进了新的证据和标准(更新胃手术的定义;制定食管胃结合部癌<4 cm时淋巴结清扫的暂行规定和流程图;确定Ⅰ期胃癌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为常规性治疗;胃镜下治疗的相关标准;化疗方案推荐度;HER2阴性、阳性胃癌的推荐方案、流程图;M1胃癌的手术、化疗问题以及术后随访的相关规定)。第4版“指南”汲取了最新的科学成就,将胃癌治疗的基本原则、概念更为科学化、精准化,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3版)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日本胃癌学会的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将于2010?01?01起发行使用。第3版的主要内容是废止了以往在日本长期使用的解剖学N分期(淋巴结站的分类)方法,改为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确定的N分期方法;制定了新的以术式确定淋巴结清扫部位及简明的D1/D2淋巴结清扫手术。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网络新的文献,评价最新的科学成果,将循证医学证据高级别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纳入《胃癌治疗指南》。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依据JCOG9501试验结果,取消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的D3手术;依据JCOG9912和SPIRITS试验,将无法手术切除和复发癌采取CDDP+TS?1的化学疗法作为标准化学疗法。因此,第3版《胃癌治疗指南》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先进性,为临床医疗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性意见和治疗方略。  相似文献   

7.
日本胃癌协会(JGCA)的胃癌治疗指南(指南)将内镜下手术及改良的胃切除术作为早期胃癌(EGC)的治疗手段。内镜下手术适用于淋巴结转移机会极小的早期癌,而在治疗淋巴结转移机会较大的早期癌时,更倾向于改良的缩小淋巴结清扫术。本研究日的在于探讨胃癌治疗指南颁布后,日本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趋势及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胃肠外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9月间,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操作系统所实施的111例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自左向右、伴随肿瘤一并完整切除的淋巴结清扫模式(逆向卷席式淋巴结清扫模式),即手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胃近端区域淋巴结清扫后,在预切除线切断胃或食管,将切除组织移出腹腔外,在直视下完成其他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最后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6.8±0.3)em;术中出血量(238.4+113.6)ml;手术时间(171.9±23.3)min。手术切缘残端均无癌残留,病理检获淋巴结数(17.2+5.7)枚/例。术后并发症10例(9.0%),围手术期死亡1例(0.9%);术后住院时间(10.1±3.7)d。结论逆向卷席式淋巴结清扫模式可以避免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模式的多次转换,有利于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根治术操作流程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9.
微创、保胃、保功能与个体化已成为日本早期胃癌治疗的显著特色。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与根治性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外科治疗方面,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推荐D1+淋巴结清扫;对可疑或明确淋巴结转移者,行D2淋巴结清扫。尽管早期胃癌的微创手术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基于现有临床研究,第6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对微创手术的适应证仍较谨慎,对于临床I期病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获强推荐,但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及机器人手术仅为弱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结合淋巴引流区清扫、双镜联合手术有望进一步缩小胃切除与淋巴结清扫范围。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及近端胃切除术开展日益广泛,获指南弱推荐,近端胃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推荐食管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或间置空肠,但临床主流是双肌瓣吻合、改良食管胃侧壁吻合(mSOFY)及双通道吻合。早期胃癌手术建议保留大网膜,对迷走神经的保留仍具有一定争议。基于现有证据,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均不推荐术后辅助治疗。今后,早期胃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微无创、保胃、重功能及个体化的特点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精准的手术方式,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经成为中下部早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同时适应证也逐渐扩大到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食管胃结合部癌等领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关键技术步骤包括戳孔的布局和建立气腹、探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测、淋巴规范清扫、切缘判断及消化道重建、标本处理及淋巴结挑拣等,应遵循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目前针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各项临床研究,如CLASS、KLASS、JCOG等,以及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为推动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机器人手术、3D腹腔镜手术、荧光腹腔镜等技术的进步,以及保功能手术的兴起,代表着目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创新发展方向,期待未来开展更多规范化临床研究,以解决争议的临床问题,提高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第7版胃癌国际分期对T分期和N分期做出了重大调整,日本胃癌分期与UICC/AJCC分期实现了统一.日本胃癌诊治指南对临床关注的有关淋巴结清扫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新版TNM分期由于采用了日韩的数据,因此,能更准确地预测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的预后.对于是否需要切脾并清扫第10组淋巴结、全网膜囊切除的必要性、第13组和第14组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D2淋巴结清扫已为东西方学者普遍接受.对特定病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国际胃癌分期项目将从全球23个国家收集数据,相信第8版国际胃癌分期将具有真正的国际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4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提出,对无其他非治愈因素的3种能切除的M1病变的胃癌施行手术+化疗的综合治疗。即,胃切除+No.16a2、b1肿大淋巴结扩大清扫术;CY1病例行胃癌根治切除+围手术期化疗,均取得较好疗效。对少数转移灶的胃癌肝转移,提倡包括外科切除的综合治疗。对难以适用标准化疗的4种晚期胃癌均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有价值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154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完成淋巴结清扫,剑突下取长4~6cm切口进腹,移除标本后完成消化道重建。结果 均成功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0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2例。全胃切除手术时间(242.5±38.5)min,术中出血量(65.5±40.5)ml,淋巴结清扫(19.4±5.3)枚。远端胃大部切除手术时间(205.5±29.5)min,术中出血量(50.5±28.5)ml,淋巴结清扫(15.4±2.7)枚,术后1~4d排气。全胃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6±5.3)d,远端胃大部切除患者(8.7±4.9)d。154例随访3~36个月,(22.5±8.1)月,术后复发5例(1例术后11个月,2例术后23个月,1例术后27个月,1例术后34个月),远处转移9例(术后12、16.22、24、25个月各1例,术后18、29个月各2例),13例死亡。结论 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治疗早中期胃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腹腔镜技术用于胃癌手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Ohgami等。于1994年首先报道了腹腔镜的局部胃切除治疗早期胃癌。Kitano等旧。于1994年首先报道了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胃根治术,包括腹腔镜下胃周围血管离断、胃游离和小切口辅助下远端胃切除和消化道重建。Uyama等于1999年报道了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包括腹腔镜下行全胃切除和D2淋巴结清扫。至2004年,日本已有7800例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胃癌手术。  相似文献   

15.
<正>D2根治术已成为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胃上部淋巴结转移途径复杂、与毗邻的重要脏器关系密切,同时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对于该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方式存在着争议,特别是围绕脾门淋巴结清扫相关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一、是否需要清扫脾门淋巴结在胃上部癌中脾门淋巴结的转移率约9.5%~27.9%,是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HR 1.671,95%CI:1.075~2.595,P=0.022)[1]。有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91年日本Kitano等[1]实施了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以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从远端胃扩展到全胃,淋巴结清扫范围从胃周淋巴结清扫发展到标准D2根治,手术指征从早期胃癌推广到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下实施胃癌手术在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3,(9):1016-1020
目前,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进行D2淋巴结清扫已是共识,但对于D2根治术清扫范围,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已经发布的各胃癌诊治指南对此也并未达成一致。合理的淋巴结清扫对改善病人的预后及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对于D2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外转移风险较高的淋巴结,是否需要选择性进行D2+淋巴结清扫,也是目前胃癌外科研究的热点。为了指导广大外科医生对于LAGC淋巴结清扫的规范实施,《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特邀请国内胃癌治疗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手术经验探讨腹腔镜胃癌D2淋巴结各区域清扫技术要点,以期为广大外科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胃癌手术历经20余年的发展,手术技术日趋成熟、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不断降低。在当前腹腔镜胃癌手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争议与共识并存。(1)手术适应证:腹腔镜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已成为共识,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尚存争议。(2)淋巴结清扫范围: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各站淋巴结清扫的镜下解剖标志已在国内专家意见下达成共识;对于网膜囊切除,根据日本 JCOG1001研究结果,不推荐作为cT3期(浆膜下层)或cT4a期(浆膜层)胃癌的标准治疗方式。(3)消化道重建:全腹腔镜重建手术较小切口辅助重建手术视野更好,操作空间更大,且原位断胃无过度牵拉,切缘更充分,主要吻合过程均在腹腔镜监视下完成,是腹腔镜胃癌手术发展的一种趋势。(4)站位和入路:左侧站位入路是国内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腹腔镜胃癌手术入路,具有中国特色,更体现手术团队紧密协作,对于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时,须剥离大网膜和部分横结肠系膜前叶,以及进行第2站淋巴结清扫,较右侧站位入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D2淋巴结清扫是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的标准手术方式,但关于LAGC病人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淋巴结)清扫(PAND)仍存在争议。对于局限于No.16a2、No.16b1淋巴结转移、不伴有其他非治愈因素的LAGC病人,经多学科讨论,筛选出PAND的获益人群,在新辅助治疗有效的前提下,建议行扩大D2+PAND,以期达到R0切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研究结果现已证实,在进展期胃癌病人中,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不亚于开放手术,故腹腔镜下PAND的手术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伴有No.16淋巴结转移的LAGC病人,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模式及规范地开展腹腔镜下PAND手术仍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胃癌联合脾 胰体尾或胰头切除的争议和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癌的标准根治术是指D2淋巴结清扫术,胃癌的扩大根治术是指D3手术或联合脏器切除加D3淋巴结清扫术[1]。在胃癌联合脏器切除中,对于胃上部癌是否联合脾、胰体尾切除及胃下部癌是否联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争论较大,结合国内外资料和本人体会谈谈有关问题。日本学者最早提出和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