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目前中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以胸痛中心为依托的急性胸痛救治面临巨大挑战。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能高效整合和利用区域内的医疗资源,使院前急救系统和各级医疗机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区域内急性胸痛的整体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经过申请材料评审、专家现场考评等环节认证我国首批五个胸痛中心,这标志着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急诊胸痛的诊疗现状胸痛是急诊室患者就诊常见的主诉,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预告。约占急诊内科病人的5%~20%。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3.
胸痛中心及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美国和欧洲等国根据本国医疗特点,以促进胸痛中心建设为目的制定了相应的认证标准。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基于我国医疗现状并结合国外经验,缩短了转运时间、院内时间的延误,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该文介绍不同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联体建设基础上完善县域"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和2019年1-12月,完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前后,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61例。回顾分析完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救治关键时间节点、心脏收缩功能、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以及住院时间、费用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协同救治组STEMI患者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转诊医院入门到出门(DI-DO)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到达PCI医院大门(FMC-to-D)时间、发病至首次球囊扩张(SOto-B)时间以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到达PCI医院大门至首次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达标(90min),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协调救治组患者术后半年LVEF40%发生率、术后1年MACE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LVEF40%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现行"胸痛中心"医联体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对社区冠心病高危患者"网格化"管理,进而完善县域"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缩短SO-to-FMC、DI-DO、FMC-to-D、SO-to-B、FMC-to-B时间,能够进一步改善转运STEMI患者PPCI的救治成效及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袁杰林  梁艺  张景昌  黄学成  韦炜  潘波 《内科》2023,(6):513-517
目的 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对照组(n=139),医联体单位和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观察组(n=42)。比较两组患者CPC质控指标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至首份心电图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发病至(本院)医院大门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和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短/低于对照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D2B达标率均长/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医联体模式下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强化院前急救,缩短D2B时间,提升D2B达标率,提高对ASTEMI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降低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胸痛中心为主导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短期预后影响.方法 对2019年1月至12月于嘉兴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的163例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0例患者经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观察组)转送至本院,而63例(对照组)自行到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以及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STEMI的3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成立前的对照组(A组,102例),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成立初期的观察组(B组,144例),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确诊患者作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的观察组(C组,152例)。比较三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MC-to-ECG)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肌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院前心电图传输比例、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对病程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D-to-B时间、心肌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FMC-to-ECG时间中位数呈下降趋势,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MC-to-B时间中位数明显下降,达到质控标准,但仅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三组导管室激活时间均在30 min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院前心电图传输比例逐年增加,从32.43%上升至95.78%,但仅C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此外,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后院内死亡率及出院后1年总MACCE发生率均较前显著降低,其中C组的死亡率较B组显著下降[1.97%(3/152)比9.03%(13/144),P<0.0167],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C组总MACCE发生率较A组[2.63%(4/152)比10.78%(11/102),P<0.0167]、B组[2.63%(4/152)比8.33%(12/144),P<0.0167]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患者院内恶性心律失常、院内心力衰竭、院内出血以及出院后1年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逐年递增,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PCI亚组分析中发现,三组患者院内并发症及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5岁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OR 6.116,95%CI 1.794~20.842,P=0.004)及出院后1年MACCE发生(OR 4.987,95%CI 1.759~14.138,P=0.003)的危险因素。发生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5 h也是PCI患者出院后1年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 4.957,95%CI 1.064~23.093,P=0.041)。结论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可提高STEMI患者的院内救治效率,增加急诊PCI比例,降低院内病死率及出院后1年总MACCE发生率,但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尚未降低SO-to-FMC时间、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出院后1年死亡率,因而减少院前延误及转诊时间、加强患者胸痛急救意识是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关键时间节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6日—2018年11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1医院行PPCI的172例STEMI病人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9月2日为时间节点,分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前)和观察组(胸痛中心认证后)。比较两组关键时间节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住院天数等。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血栓抽吸比例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和第1次医疗接触至第1份心电图时间(FMC-to-ECG)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至球囊扩开时间(S-to-B)、发病到病人第1次就诊时间(S-to-FMC)、第1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开时间(FMC-to-B)、第1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时间(FMC-to-DAPT)时间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ii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认证可以缩短STEMI病人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降低D-to-B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372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院内绿色通道组156例,胸痛中心组216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以及住院病死率、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院内绿色通道组和胸痛中心组患者发病至FMC时间分别占总缺血时间61.7%,62.0%。胸痛中心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81.0±102.7)min比(365.2±115.6)min,P=0.016]、发病至FMC时间[(174.3±97.5)min比(225.4±104.6)min,P=0.037]、FMC2B[(106.7±61.2)min比(139.8±75.7)min,P=0.042]、D2B[(75.2±45.4)min比(102.4±53.7)min,P=0.044]、知情同意时间[(5.6±3.2)min比(16.9±12.8)min,P=0.004]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胸痛中心组总缺血时间平均减少了84.2 min,其中发病至FMC时间平均减少了51.1 min,FMC2B平均减少了33.1 min。胸痛中心组患者FMC2B(70.8%比34.6%,P0.001)及D2B达标率(75.9%比40.4%,P0.001)显著高于院内绿色通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组患者在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明显降低(13.0%比23.7%,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胸痛中心组患者在CCU的监护时间比院内绿色通道组缩短[(64.3±13.7)min比(92.6±15.7)min,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规范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能够缩短STEMI患者FMC2B时间、D2B时间;同时还需完善健康教育宣传体系等,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和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7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前的12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后的15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对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51(34,65)min比61(45,75)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83(62,117)min比96(70,127)min,P=0.032]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虽大于对照组[101(38,188)min比85(53,186)min,P=0.9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16.9%比27.3%,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Ki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 9.754,95%CI 3.548~26.813,P0.001)及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1.816,95%CI 1.052~3.135,P=0.032)是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认证后胸痛中心持续规范化建设可进一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尤其是将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缩短到60 min之内,可降低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胸痛中心成立初期的运行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其建设过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STEMI患者的病历资料,入选2013-02-01-2014-02-17胸痛中心成立前的135例患者为普通流程组,并选取2014-02-18-2015-03-31胸痛中心成立后的180例患者为胸痛中心组,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总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 time,DTBT),并对DTBT各个时间节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普通流程组相比,胸痛中心组的DTBT显著缩短,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均P0.05),知情谈话时间及转运至动脉穿刺前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胸痛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提升偏远地区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缩短再灌注时间,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并健全胸痛中心的运行模式,并积极进行区域推广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最早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依托的胸痛中心数据,评价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南部战区总医院共收治了STEMI患者2 782例,其中有1 570例接受了PPCI的患者符合入选条件,根据不同年份,将患者分为8个组(2010组~2017组),比较不同年份患者的救治时间及院内死亡率的变化。结果:8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罪犯血管、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组患者从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自2010年的116 min降至2017年的85 min (P=0.247);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FMC-to-B)从2010年的264 min降至2017年的163 min(P<0.001);患者的进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从2010年的109 min降至2017年的43 min(P<0.001);患者从发病到球囊开通血管(总缺血)时间(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以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PCI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疗效的影响、目前现状及问题,以探索改进措施。方法:调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痛中心数据库中2016年8月1日~2017年7月31日与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2个时间段的数据,分析比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首诊于非PCI医院STEMI患者的诊治流程及治疗效果。结果: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17.7±40.7)min缩短至(7.9±8.5)min (P0.01),10 min内完成心电图达标率从52.1%提高至72.1%(P0.01);FMC至负荷剂量双抗血小板聚集药时间明显缩短[(36.7±29.3)min vs(30.0±18.7)min,P0.05];FMC至抗凝给药时间虽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8±79.7)min vs(71.0±55.6)min,P=0.20];FMC至溶栓时间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4±126.0)min vs(79.5±61.2)min,P=0.20];采取溶栓早期介入策略者比例由9.0%升至17.3%(P0.05);患者当地医院入门至转出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269.9±530.5)min vs(298.3±337.5)min,P=0.60];转诊患者绕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的比例从55.7%提高至75.8%(P0.01);转诊患者急诊PCI术前造影罪犯血管TIMI血流从0.29±0.82提高至0.93±1.23(P0.01),然而FMC至球囊扩张时间较前延长[(363.2±209.1)min vs(422.9±302.7)min,P0.05],转诊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5.7%vs 4.0%,P=0.38)、死亡率(2.3%vs 0.9%,P=0.25)虽有下降,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首诊于非PCI医院STEMI患者的早期规范化救治有明显改进,带来疗效的改善,但转诊延迟仍然普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采取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式,以我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正式认证时间为划分时间点,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前组(206例),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后组(284例)。比较胸痛中心认证前后STEMI患者院前救治、院内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胸痛中心认证后组心电图(ECG)远程传输比例[122(43.0%)比62(30.1%),P=0.008]和绕行急诊科或CCU比例[117(41.2%)比64(31.1%),P=0.022]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增加,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首份ECG(FMC-to-ECG)[3(2,5)min比5(2,7)min,P<0.001]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胸痛中心认证后组ECG至确诊时间[(76.3±57.9)min比(92.0±65.8)min,P=0.040]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胸痛中心认证后组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76.0(60.0,88.0)min比94.0(78.0,195.0)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96.1±67.3)min比(112.4±84.0)min,P=0.02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201(70.8%)比119(57.8%),P=0.003]和FMC-to-B<120 min达标率[180(63.4%)比101(49.0%),P=0.00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院内死亡率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有下降趋势[11(3.9%)比10(4.9%),P=0.6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前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后较认证前显著缩短了STEMI救治时间,尤其是D-to-B时间,有助于提高胸痛中心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6.
胸痛中心的建立规范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借鉴国外胸痛中心建设理念,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缩短了急性心肌患者梗死院前及院内救治时间.然而,居民健康意识、基层医疗水平、院前及院内的衔接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病人105例为对照组,2017年9月—2018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病人139例为胸痛中心组。比较两组病人总缺血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o-B)时间、D-to-B时间达标率(90 min)、导管室至球囊扩张(cathlab door to balloon,C-to-B)时间、病人决定时间、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胸痛中心组与对照组比较,D-to-B时间、病人决定时间明显缩短,D-to-B时间达标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模式能够缩短STEMI病人的D-to-B时间,提高心肌梗死救治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胸痛中心建立下护理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开展急诊科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开展胸痛中心建立下护理团队急救干预,就两组患者急救效率与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定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后各急救流程耗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护理质量各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立下护理团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可有效提升急救效率,同时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胸痛中心(CP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于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179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将胸痛中心成立前接诊的患者定义为非胸痛中心组(2015年12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现有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和患者预后,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循证依据,进一步完善救治策略。方法:入选2016-09-2018-09来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58例,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A、B、C、D组,比较各组发病-球囊扩张(S2B)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心功能Ⅱ级、院内病死率及院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分析S2FMC时间、FMC2B时间与S2B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位S2B时间、S2FMC时间、D2B时间、FMC2B时间分别为206、87、54、93 min。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后,中位D2B时间明显缩短(64 min∶51 min,P0.01)。两年间中位S2B、S2FMC、FMC2B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心功能Ⅱ级7.2%,院内病死率5.9%,院内MACCE发生率7.0%,两年间院内病死率及MACCE发生率均有下降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与FMC2B时间相比,S2FMC时间与S2B时间相关性更强(r:0.810∶0.47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自行来院、呼叫120及网络医院转运患者S2FMC时间与S2B时间均存在更强相关性(P0.00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的运行缩短了D2B时间,但未明显减少患者S2B、S2FMC、FMC2B时间以及院内事件发生。因此缩短总缺血时间尤其是患者延误时间是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