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33例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进行治疗(AH组),29例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进行治疗(IH组);记录手术情况和血红蛋白(Hb)损失量。术后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肝细胞癌AFP mRNA表达;并记录复发率、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H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高于IH组,但术中出血量和手术Hb损失量显著低于IH组(P<0.05);两组患者的AFP mRNA表达水平和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H组的近期死亡率稍低于IH组(P<0.05),但远期死亡率与IH组相仿(P >0.05);在并发症方面,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AH组以肝功能障碍为主,多发于肝硬化或肝纤维化患者,IH组以腹腔内出血和感染为主,多发生于中心性肿瘤患者。结论解剖性切除术能够有效保护肝细胞癌血管,可改善患者预后,但对于肝脏存在严重病理性损伤患者,存在一定风险,可考虑非解剖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微血管侵犯(MVI)和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手术后早期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08年7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并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资料。共入组246例, 其中男性208例, 女性38例, 年龄(53.8±9.6)岁。246例患者依据是否合并MVI分为伴MVI组(n=83)和对照组(n=163, 无MVI)。比较两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术前甲胎蛋白、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量等, 比较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校正前后无复发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伴MVI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甲胎蛋白>200 μg/L比例和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倾向性评分, 进行逆概率加权校正后得到的虚拟样本量为247例(伴MVI组82例, 对照组165例)。解剖性肝切除患者(n=107)术后早期复发风险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患者(n=139)(单因素Cox回归分析HR=1.60, 95%CI:1.06~2.42, P=0.020), ...  相似文献   

3.
肝癌解剖性肝切除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总结行解剖性肝切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我们对93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对相应外科技术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输血及术后并发症。切肝采用血管钳钳夹肝组织,暴露肝内管道后再结扎,选择性阻断出、入肝血流;对13例巨大肿瘤行半肝切除时采用肝脏悬吊法,切肝时采用间断Pringle法阻断肝门。结果93例肝癌患者中82例(88%)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变,平均出血量300ml(100~6000ml),71%(66/93)病例不需输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32/93),膈下积液多发,共8例。术后30d内无手术死亡。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可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安全性、长期结果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对90例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术,肿瘤大小:≤5 cm38例,>5 cm 52例;肿瘤数目:单发病灶57例,2个以上多发瘤灶3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45例(50.0%);合并脉管癌栓34例(37.78%).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64例,B级26例.术中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术后观察并发症、肝功能.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肿瘤复发与相关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1%(28/90).术后复发率为51.1%(46/90),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2%、67.3%和49.7%.切缘阳性(相对危险度为13.83,95%可信区间为4.56~41.96)和子灶(相对危险度为3.09,95%可信区间为1.60~5.98)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1、3、5年总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4%、80.0%和60.0%.Cox回归分析显示切缘阳性(相对危险度为19.22,95%可信区间为5.85~63.17)和TNM分期(相对危险度为2.013,95%可信区间为1.28~3.17)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是治疗肝细胞癌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后复发主要与肿瘤切缘阳性和TNM分期有关.在保证切缘阴性方面,解剖性肝切除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治疗小肝癌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及万方数据库1980-2010年发表的有关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 按照入选标准,有6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解剖性切除相比,解剖性切除能明显增加3年总存活率[OR=1.17,95%CI(1.11,2.83),P=0.02]及5年总存活率[OR=1.61,95%CI(1.16,2.25),P=0.005],1年无瘤存活率[OR=1.65,95%CI(1.01,2.68),P=0.04]、3年无瘤存活率[OR=1.74,95%CI(1.13,2.68),P=0.01]及5年无瘤存活率[OR=2.22,95%CI(1.61,3.06),P<0.01],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OR=0.55,95%CI(0.37,0.81),P=0.003].但术后死亡率(P=0.90)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肝储备功能良好的患者,当肿瘤适宜于行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时应首选解剖性切除;对肝储备功能较差的患者,则应行非解剖性切除,避免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中国肝癌分期Ⅰa期肝细胞癌患者, 评价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关于中国肝癌分期Ⅰa期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的文章, 对患者特征、肿瘤特征、手术特征、术后病理特征和远期预后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9项病例对照研究, 2 761例患者, 其中解剖性肝切除组1 727例, 非解剖性肝切除组1 034例。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比较, 解剖性肝切除组基线特征为肝硬化占比更少、肝脏储备功能更好、Child-Pugh A级占比更多;另外, 解剖性肝切除组的肿瘤长径更大、微血管侵犯率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量更多。长期预后方面, 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相比, 解剖性肝切除组获得了更好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比值比(OR)=1.54, 95%CI:1.30~1.82, P<0.001]和5年总体生存[OR=1.27, 95%CI:1.04~1.55, P=0.018]。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对于降低中国肝癌分期Ⅰa期肝细胞癌患者远期复发和改善长期生存显著优于非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关系及FIB对根治切除术后HCC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行根...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在我国属于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但是术后复发仍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微血管侵犯(MVI)被认为是HC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因此,本研究探讨HCC患者MVI的危险因素及MVI对根治术术后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指标。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0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检查证实42例有MVI,108例无MVI,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MVI的影响因素,通过随访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结果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术前甲胎蛋白(AFP)、术前血小板(PLT)与HCC患者MVI发生有关(均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术前AFP(≥400 μg/L)、术前PLT(>200×109/L)也是HCC患者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1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范围12~48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与无MVI患者比较,有MVI患者术后1、2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降低(76.19% vs. 91.67%,P<0.05;47.20% vs. 78.70%,P<0.05),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23个月 vs. 34个月,P<0.05)。结论 肿瘤较大、术前AFP与PLT水平较高的HCC患者发生MVI的风险升高,对于此类患者应进行严格的术后随访,以便一旦出现复发征象及时进行后续治疗,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9.
肝切除是肝脏肿瘤最重要的根治性手段, 其发展经历了局部切除、不规则切除、规则切除、解剖性切除等理念。随着对解剖认识的加深、肝实质离断器械的进步以及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策略等的实施, 无论开放还是微创肝切除均得到极大的普及与发展。在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 解剖性肝切除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关于手术方式选择解剖性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一直存在争议。临床中应综合评估肿瘤位置、大小、生物学行为和肝脏功能, 兼顾手术安全性与彻底性, 并要考虑到术后肿瘤复发和后续治疗, 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作为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发表文献, 对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的规范与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周俭,徐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在现代"精准外科"的理念下,解剖性肝切除日益受到推崇,其定义是完整切除解剖上相对独立的肝段、亚段或联合肝段的切肝技术。相对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解剖性肝切除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一并切除了相应门静脉分支流域的肝段,理论上可以降低肿瘤随门静脉血流在荷瘤肝段播散转移的风险,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否精准肝外科必须行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就一定是不"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两种取材方式对肝细胞性肝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检出率的影响及分析MVI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能辅助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测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病例资料,按取材方式进行分组:一组为传统病理取材,一组为“7点”基线法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法检...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评价肝切除术后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A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比较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手术切除后行TACE与单纯手术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文献,限定检索时间为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使用Stata 15.0软件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文献,总计1809例患者,其中TACE组815例,单纯手术组994例。荟萃分析显示,TACE组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4,95%CZ:O.65~0.85,P<0.05)。TACE组总体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4,95%CI:0.62-0.89,P<0.05)。亚组分析(4篇)显示术后辅助性TACE可提高肿瘤直径>5 cm患者无瘤生存率(HR=0.72,95%C/:0.58~0.90,P<0.05),但对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辅助TACE可提高其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但是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患者其疗效可能并不显著,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肝切除治疗单发巨大肝细胞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单发巨大肝细胞癌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46例肝切除治疗单发大肝癌临床及随访资料。对279例肿瘤直径>10 cm的巨大肝癌与667例肿瘤直径大于5 cm小于等于10 cm的大肝癌中17项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生存率的差异,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巨大肝癌组肝切除术后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29.3%及23.1%,明显低于大肝癌组的52.4%及41.9%。临床病理因素中巨大肝癌组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肉眼癌栓的发生率高于大肝癌组(P<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γ-GT水平及门静脉癌栓是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独立的预后相关因素。根据有无肉眼癌栓分组,巨大肝癌组中无癌栓组3年及5年的生存率为37.5%及29.3%,而有癌栓组3年及5年生存率只有6.9%及0%。结论肝切除是治疗单发巨大肝癌的有效手段,对无门静脉肉眼癌栓的病例,远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与目的: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细胞癌(HCC)的首选治疗,但采用解剖性切除(AR)还是非解剖性切除(NAR)争议很大.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AR与NAR在治疗HC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获得循证学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关于AR与NAR治疗HCC临床疗效的文献,检索时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微血管侵犯(MVI)对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自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初诊为I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99例;中位年龄为57(49~64)岁,年龄范围为23~88岁。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是否合并MVI分为MVI组和Non-MVI组,其中MVI组61例、Non-MVI组440例。观察指标:(1)PSM前后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2)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总体生存(OS)及无瘤生存(DFS)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MVI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共纳入501例ICC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MVI发生率为12.2%。经1∶1 PSM后,MVI组和Non-MVI组分别获得61例,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2)PSM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MVI、术后辅助治疗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74,95%CI 0.58~0.94,P=0.013;HR=1.43,95%CI 1.11~1.83,P=0.006;HR=1.87,95%CI 1.35~2.58,P<0.01;HR=0.69,95%CI 0.50~0.97,P=0.031)。性别、切缘距离、病理学分型、肿瘤最大径、卫星灶、微血管侵犯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80,95%CI 0.64~1.01,P=0.061;HR=1.40,95%CI 1.10~1.77,P=0.005;HR=1.51,95%CI 1.08~2.12,P=0.017;HR=1.35,95%CI 1.07~1.71,P=0.013;HR=1.74,95%CI 1.21~2.52,P=0.003;HR=2.36,95%CI 1.73~3.21,P<0.01)。经1∶1 PSM,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MVI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5,95%CI 1.03~2.99,P=0.039;HR=1.84,95%CI 1.17~2.90,P=0.008)。病理学分型、MVI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95%CI 1.08~3.44,P=0.027;HR=2.64,95%CI 1.64~4.24,P<0.01)。(3)Kaplan-Meier分析显示,PSM前后MVI组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显著低于Non-MVI组(所有P<0.05)。(4)PSM前,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62.5%(P<0.01)。PSM后,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和50.8%(P<0.01)。(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OR=0.49,95%CI 0.27~0.87,P=0.014),Child-Pugh 分级(OR=0.49,95%CI 0.25~0.97,P=0.041),肿瘤分化程度(OR=1.85,95%CI 1.01~3.39,P=0.046),肿瘤最大径(OR=2.19,95%CI 1.18~4.08,P=0.014)及神经侵犯(OR=2.18,95%CI 1.03~4.59,P=0.41)是MV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VI与ICC侵袭性特征及肿瘤复发相关,MVI是ICC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技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解部性肝切除治疗125例单发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切除前预先选择性阻断欲切除部分肝脏的出入血流;肝外解剖、结扎门静脉及肝动脉主要分支,然后将缺血肝表面颜色转暗区整块切除.采用血管钳沿电刀标志预切线钳夹、破碎切面肝组织.左右肝管断端应用Prolene线连续缝合;对直径>10 cm的巨大肿瘤借助肝脏悬吊法行前径路切除;用纱布或通过注入美蓝检查肝断面防止术后胆汁漏的发生.结果 125例单发肝癌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0 ml(100~6000 ml),其中93例不需输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29/125).术后30 d内无手术死亡.术后经动脉造影检查6%(5/83)的患者有癌残留.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可增加手术安全性,防止损伤供应剩余肝脏的大血管,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治愈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主要目的是切除有足够切缘的肿瘤,同时亦保留足够的余肝体积和功能以支持病人快速康复。近年来,肝脏外科发展迅速,新的切肝技术涌现。概括而言,肝切除手术仅有5个操作步骤,即:(1)分离韧带和游离肝脏。(2)阻断第一肝门的有关分支,即阻断有关切除肝脏部分的入肝血流及胆管。(3)阻断第三肝门的肝短静脉。(4)阻断第二肝门的有关肝静脉。(3)+(4)等同于阻断有关切除肝脏部分的出肝血流。(5)离断肝实质。此外,在关腹前须彻底止血清洗。不同肝切除方法以不同的顺序联合上述5个步骤。部分肝切除可分为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理论上,解剖性肝切除比非解剖性肝切除的优点多。因此,非解剖性肝切除只应施行在肿瘤位于数个肝段的交界处,或肿瘤较小并且位于肝脏周边的病人。解剖性肝切除是基于肝内解剖,将肝脏分为两个半肝,4个肝区(或扇区)和8个肝段。解剖性肝切除是根据肝内解剖平面进行,故出血较少且余肝功能较好。手术可在术前或术中计划,而且手术可遵循肿瘤学的原则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基于肝脏表面解剖学标志和使用术中超声引导。(2)首先控制Glisson肝蒂供应准备切除的肝段。(3)术中超声引导穿刺供应将要切除肝段的门静脉分支,并注入染料。(4)使用球囊导管通过肠系膜上静脉的属支进行性阻断门静脉或注入染料。最新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领域的应用,使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在术前可进行更好地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