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肠道微生态是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共同建立的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系统,其依靠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途径与人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微生态系统失衡是导致全身免疫系统变化、引发全身多种代谢性或炎症性疾病的关键因素[1]。肠道微生态能通过免疫系统与骨关节炎病程进展的各阶段发生关联,这使得从肠道微生态入手研究骨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骨关节炎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机制,为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炎新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肠内微生态营养支持与结直肠癌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TISSIER发现双歧杆菌以来,人们对双歧杆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各方面的研究结果证实:双歧杆菌是人体中很重要的益生菌,是健康人肠道内定植且数量占优势的一种细菌,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感染等一系列特殊生理功能.随着 80 年代对肠道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对危重.手术病人代谢、免疫变化的逐步阐释,微生态免疫营养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回顾文献就结直肠外科中应用肠内微生态营养的目的,意义及目前发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在外科重症病人中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将有助于提高病人预后。给予围手术期病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保护病人肠黏膜、促进营养吸收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等,因此EN已成为外科重症病人围手术期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不仅如此,在肠道微生态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微生态免疫营养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论述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及微生态免疫营养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胆结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对人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发现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参与维持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其失调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相关。近年来对胆结石的众多研究表明消化道微生态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笔者从消化道微生态在人体微生态中的地位、胆结石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胆道微生态与胆结石疾病的关系及肠道微生态与胆结石疾病的关系几个方面,针对消化道微生态与胆结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正常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组成,是人体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笔者试从酒精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述酒精导致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认为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改变了菌群组成和肠道环境,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增加了拟杆菌门,减少了厚壁菌门(尤其是乳酸杆菌),加之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破坏了骨代谢平衡,最终导致了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辅助人体进行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利用宏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不同疾病人群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表明,人体健康与肠道微生态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而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关系。笔者主要就肠道微生态和糖尿病之间的复杂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人类对人体微生态系统的认识步入了新境界。据估计,肠道微生态大约有15 000~36 000个菌种[1],几乎参与了所有与肠道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Ley等[2]证实,肠道微生态改变与肥胖密切相关;O’Hara等[3]认为,肠道微生态是一个代谢器官;Cani等[4]进一步提出了肠道微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可从多个方面维护肠道黏膜屏障,改善患者免疫状态.本研究探讨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联合加速康复策略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转归、营养状态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9月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策略分为常规组和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组,每组4...  相似文献   

9.
兰平  何晓生 《消化外科》2014,(8):591-595
外科治疗是炎症性肠病(IBD)出现肠道并发症或内科治疗失败时的重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度强调药物治疗、在无效的情况下仍一味延长其疗程,将使患者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同时外科医师需要掌握好IBD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的不同技巧.在多学科合作治疗模式下,各专科医师明确手术的必要性后,应积极调整术前药物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为IBD患者外科治疗争取最佳的生理功能储备,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联合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菌群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接受外科切除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肠道准备和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免疫...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微生态系统的认识步入了新境界。据估计,健康成人的肠道黏膜表面寄居着数量多达1014、质量为1 000~1 500 g的微生物群,其几乎参与了所有与肠道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1]。正常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肥胖、炎症性肠病及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最新研究发现,在外科尤其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机体表现出肠屏障功能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深入,更多学者关注到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数百万亿的肠道微生物成为了影响慢性肾脏病发展及转归的重要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多有肠道内环境及上皮屏障改变,导致肠道菌谱明显不同于正常人。而肠道菌群失调及其所造成的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蓄积,又进一步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加重。近年来,针对调节肠道微生态以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一些研究又为控制慢性肾脏病进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着重探讨慢性肾脏病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介绍了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肠道微生态与创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以期为高质有效的创伤救治提供思路。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创伤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综述。结果 创伤后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但创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明确,肠道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粪菌移植、中医治疗等可以维护创伤后肠道微生态。结论 创伤与肠道微生物态的关系可能为创伤后改善结局提供有价值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思路,但创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机制以及干预措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泌尿系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占居首位,并且近年来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导致尿石形成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与遗传、代谢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以草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随着医学发展,对于泌尿系结石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诊疗体系,近年来尿石的成因及预防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态体系是以肠道正常定植菌群为核心的人体微生态系统,与肥胖、糖尿病、炎性肠病等多种人体疾病有直接关系,目前发现肠道微生物可能在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机制和预防中起作用,其中研究较多的产甲酸草酸杆菌参与人体内草酸的代谢,可能通过"肠道微生态-肾脏"轴参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本综述主要阐述泌尿系结石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为泌尿系结石的成因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细菌种群在500以上,总量达1000g,其中许多是条件致病菌。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宿主肠道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屏障)。在这个微生态环境里,不同种属的细菌共生,各得其所,细菌和宿主之间也相安无事。当因某种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或外科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态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综述。结果 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其来重建人体尤其是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内环境的稳定,控制菌群失调及治疗与菌群易位相关的多种胃肠道疾病。结论 尽管肠道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有关肠道微生态制剂的治疗作用有待大样本的随机双盲试验证实和循证医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手术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一、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colitis,AAC的概念和命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细菌种群在500以上,其中许多是条件致病菌。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宿主肠道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屏障)。在这个微生态环境里,不同种属的细菌共生,各得其所,细菌和宿主之间也相安无事。当因某种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或外科(尤其腹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时(无论是经口或经胃肠外途径),便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即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所用抗生素敏…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概念和命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细菌种群在500以上,总量达1000g,其中许多是条件致病菌。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宿主肠道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屏障)。在这个微生态环境里,不同种属的细菌共生,各得其所,细菌和宿主之间也相安无事。当因某种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或外科(尤其腹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时(无论是经口或经胃肠外途径),  相似文献   

19.
营养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加速组织修复、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外科患者常会出现营养失衡、代谢紊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营养支持也就必然成为患者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综述人体肠道菌群和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从衰老与胃肠道功能不足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炎症性肠病是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糖皮质激素是IBD诱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键因素等方面探讨了肠道微生态失衡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从肠道微生态出发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和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键因素做了深入探讨,通过综述国内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衡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