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与单纯药物治疗膝下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下动脉缺血患者73例,分为PTA治疗组37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18和24个月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跛行距离、血管通畅情况、静息痛及截肢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再通率和免截肢情况。结果 PTA治疗组治疗后1~24个月随访ABI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到24个月时ABI仍高于药物治疗组(0.640±0.238 vs 0.500±0.152,P=0.038);PTA治疗组患者1和3个月跛行距离、1~18个月的静息痛改善幅度较药物治疗组明显(P0.05,P0.01);2组患者的免截肢生存曲线相似(P_(logrank)=0.618)。结论对于静息痛明显、严重间歇性跛行、急需改善症状的患者,PTA治疗将会获益更大,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变采用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的影响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在该院就诊,近期(2013年1月—2016年12月时期)收治确定诊断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共198例患者,依据其自身情况确定治疗方案的区别分为保守组与PTA组。保守组103例采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PTA组95例在保守组之上采用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PTA治疗。将两组静息疼痛缓解、截肢率、跛行距离、溃疡愈合率、患者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等等。结果从ABI指数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P0.05),PTA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有较大幅度提升,治疗后PTA组效果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组有1例患者截肢(1.05%),63例溃疡愈合(66.32%),静息疼痛77例缓解(81.05%),保守组7例截肢(8.74%),37例溃疡愈合(35.92%),24例疼痛缓解(23.30%),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明显确切,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相对较低,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内外合治糖尿病足(D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F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口服祝氏降糖活血方+放射状切口。观察治疗前后DF溃疡愈合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神经传导速度、踝肱比指数(ABI)、创面面积、溃疡愈合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P<0.01)。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AB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DF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治疗组溃疡面积变化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1)。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辨证内外合治DF疗效显著,明显提高了溃疡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疗效确切、可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主髂动脉重建股浅动脉(SFA)开通术与主髂动脉重建股深动脉(PFA)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重症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黑龙江省医院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下肢重症缺血患者64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SFA治疗组和PFA治疗组,每组32例。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溃疡愈合天数等。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术前相比,SFA治疗组[(0.25±0.12)vs(0.87±0.09)]和PFA治疗组[(0.23±0.11)vs(0.69±0.08)]患者术后的ABI均显著增高(P0.05),且SFA治疗组患者术后的ABI显著高于PFA治疗组[(0.87±0.09)vs(0.69±0.08),P0.05]。与SFA治疗组相比,PFA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vs12.5%)显著减少,手术时间[(189±41)vs(130±61)min]和住院时间[(18±4)vs(10±4)d]显著缩短,但足部溃疡愈合时间[(28±5)vs(74±4)d]显著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年后,SFA治疗组和PFA治疗组患者跛行距离100 m的发生率(50.0%vs 46.9%)及截肢率(28.1%vs 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髂动脉重建联合PFA成形术既可改善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又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截肢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不同移植方式对大鼠糖尿病足(DF)的影响。方法 37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Con,n=5)。实验组高脂饲料喂养两个月后造模成功,腹腔注射STZ 30mg/kg,重复2~3次直至出现高血糖,Con组注射等体积、等次数的缓冲液。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Mod)随机分为模型组(DM)、局部低剂量组(LD,0.5×106/0.2ml)、局部高剂量组(HD,1.0×106/0.2ml)和静脉组(VI,2.0×106/0.2 ml),每组各5只。各组足背部切除1块约3mm×7mm矩形全层皮肤组织,第2天按分组移植干细胞,比较各组溃疡愈合时间和溃疡面积。结果 hUC-MSCs表面标记为CD 29、CD 44、CD 90和CD l105高表达;20只大鼠造模成功,STZ注射后14d血糖为(21.54±2.71)mmol/L,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注射后7d体重低于Con组[(519.08±68.79)vs(577.50±47.86)g,P0.05]。细胞移植8d后比较各组间皮肤溃疡面积,结果显示,与细胞移植时的溃疡面积比较,DM组溃疡面积为33.1%,HD组、VI组及Con组皮肤溃疡面积分别为26.6%、23.0%和21%,溃疡面积缩小(P0.05);LD组溃疡面积为33.5%;伤口痊愈时检测血清中VEGF,结果显示,与DM组[(25.17±9.88)pg/ml]比较,Con组[(83.12±19.13)pg/ml]及LD组[(75.15±37.59)pg/ml]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M组比较,VI组TG、TC降低,C-P水平升高。结论 两种hUC-MSCs移植方法在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方面机制不同,静脉移植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整体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单侧下肢ASO患者84例,所有患者采用PTA或联合PTAS进行介入治疗,检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6、12个月踝肱指数(ABI)、血管开通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2.86%。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hs-CRP水平[(2.72±0.64)mg/L vs (5.31±1.53)mg/L]及RutherfordⅣ级(33.33%vs 7.14%)、Ⅴ级(14.29%vs 2.38%)、Ⅵ级(11.90%vs0)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术后1、6、12个月ABI和血管开通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6、12个月ABI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疗效的危险因素(95%CI:0.801~0.993,P=0.037)。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95%CI:1.053~4.174,P=0.03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效果显著,年龄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并记录患者术后皮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踝肱指数(ABI)。术后3、6个月门诊随访,包括术后血管通畅率(彩超检测)、支架在位情况、ABI、跛行距离以后术后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计数(紫杉醇不良作用评估)、支架内血栓情况、支架再狭窄、患肢截肢率]。结果 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两组患肢皮温升高(t分别为12.46、12.50,P均<0.05),ABI升高(t分别为24.3、22.3,P均<0.05),多数患者可再次触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ABI及跛行距离比较,P均>0.05。术后6个月,与B组比较,A组ABI高(t=3,P<0.05),跛行距离长(t=2.2,P<0.05)。A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老年患者、31条肢体,共53处病变部位行血管形成术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进行监测,同时对术后病变部位的血管通畅率进行随访。结果行PTAS手术后,髂动脉的成功率为100%,股腘动脉的成功率为95.24%;术后1个月,患者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5±0.11)增加至术后的(0.95±0.09),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17.3±29.9)m增加至术后的(518.4±122.7)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年髂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91.67%,股腘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80.95%。结论 PTA联合PTAS治疗下肢动脉ASO手术成功率高、创伤性小、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再狭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瘦素水平与糖尿病足(DF)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受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DF患者(DF组)90例,T2DM患者(T2DM组)9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NC组)80名,另根据糖尿病病程将DF组分为病程≤10年亚组25例、10病程≤15年亚组31例及15病程≤20年亚组34例。采用ELI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并比较瘦素水平和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F值)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EDF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DF患者血清痩素表达水平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结果DF组和T2DM组FPG、HbA_1c及HOMA-IR高于NC组,ABI低于NC组,且DF组FPG、HbA_1c及HOMA-IR高于T2DM组,ABI低于T2DM组(P0.05或P0.01);DF组和T2DM组瘦素水平高于NC组,且DF组高于T2DM组[(16.45±6.73)vs(10.63±3.47)vs(5.94±1.36)ng/ml,P0.01]。DF组和T2DM组放气后60~90s时肱动脉内径(D_1)和EDF低于NC组,且DF组低于T2DM组[D_1:(6.71±3.00)vs(9.68±3.30)vs(14.72±4.17)mm;EDF:2.08(1.05,3.93)%vs 2.77(1.70,4.50)%vs 3.04(2.78,5.84)%](P0.05或P0.01),而各组静息状态下测定的2次肱动脉基础内径的均值(D0)、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5min后测量肱动脉内径(D_2)及NED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M病程增加,瘦素水平逐渐增高[(12.55±2.86)vs(14.44±4.18)vs(18.79±6.92)ng/ml,P0.05或P0.01],EDF逐渐降低[2.49(1.15,4.23)%vs 1.99(1.00,3.82)%vs 1.61(0.70,2.99)%,P0.05或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瘦素水平与D1和EDF呈负相关(r=-0.735、-0.763,P0.01),与D_0、D_2及NEDF无相关性(r=0.275、0.160、0.227,P0.05)。结论 DF患者比单纯糖尿病患者存在更明显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伤,瘦素水平可能对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有影响,而对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前后的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的变化,评价TcPO2在评估下肢ASO患者PTA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ASO患者101例,下肢ASO患肢111例,行PTA术后2~9 d复查TcPO2、ABI及TBI.根据有无T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7月40例(40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PTA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结果 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20%),技术成功率及初次开通率为97.5%(39/40)。肢体保全率为95%(38/40),保肢率为97.5%(39/40)。并发症有动脉穿孔(2例)、穿刺点血肿(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39例术后肢体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2±0.27)增至术后10d的(0.86±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ABI值为(0.80±0.2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为95%(38/40)。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对不同程度下肢慢性缺血病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在该院行PTA治疗的下肢慢性缺血患者68例,按卢瑟福-贝克分级量表分为跛行组(30例)和缺血组(3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出院前1 d及出院后6个月以SF-36量表评价生存质量,测量踝肱指数(ABI),统计疼痛缓解率、截肢率及死亡率。结果缺血组下肢完全血运重建率明显低于跛行组(P<0.05)。跛行组的患者出院前1 d及出院后6个月ABI及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跛行组无死亡和截肢患者,缺血组6个月截肢率为10.2%(5条/49条),死亡2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跛行组出院前1 d及出院后6个月SF-36量表中的8个维度均较术前高(P<0.05),但在出院前1 d及出院后6个月间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组在出院前1 d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及活力(VT)等维度较术前高(P<0.05),出院后6个月高于术前的维度只有BP和VT(P<0.05),且维度在出院前1 d至出院后6个月间有下降趋势,但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除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外出院前1 d的其他维度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6个月除总体健康(GH)、RE及MH外的维度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PTA可改善下肢慢性缺血病变患者血供,缓解症状,减少截肢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尤其对于间歇跛行的患者。但对于严重下肢慢性缺血的患者,PTA完全血运重建率低,即使完全血运重建,也不一定能减低截肢概率,改善生存质量,故选择适当的适应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32例老年T2DM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置入血管支架进行介入治疗,部分病例术中病变血管内灌注尿激酶。结果本组132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共置入金属支架209枚(129例)。观察术后1、3、6、12个月的皮肤温度、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BI由治疗前0.29±0.15增加至0.78±0.16。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结论介入治疗具有治疗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治疗后保肢率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老年T2DM ASO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源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治疗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愈合的最佳浓度。方法在糖尿病SD大鼠上制作皮肤溃疡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n)、SDF-1干预高剂量(H)组、中剂量(M)组和低剂量(L)组,每组各6只。各组溃疡创面分别予0.9%生理盐水及50、25和12.5μg/kg的SDF-1干预。观察各组溃疡创面愈合情况、愈合率,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羟脯氨酸(HYP)、VEGF及SDF-1含量。结果 M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及形态均优于其他三组。与同时间点Con、L组比较,M组创面愈合率高(P0.05)。M组FGF含量在第7、14、21天高于其他3组(P0.05),HYP含量在第3、7、14、21天高于其他3组(P0.05)。除第7天外,M组VEGF含量高于其他3组(P0.05)。M组SDF-1含量高于Con组(P0.05)。M组△FGF高于其他3组(P0.05)。M组△HYP高于H组(P0.05)。Con、M组△VEGF高于L组(P0.05)。结论 25μg/kg是SDF-1促进溃疡愈合的最佳浓度,可提高糖尿病皮肤溃疡的愈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干细胞移植联合活血生肌汤治疗糖尿病足(DF)伴下肢慢性缺血的疗效。方法 90例DF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常规治疗组)、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常规治疗)和综合组(干细胞移植+活血生肌汤+常规治疗)各30例,均治疗12 w。比较治疗前后各组的间接性跛行评分、皮肤温度、裸臂指数(ABI)、疼痛评分、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以及溃疡面积和深度变化情况,并观察各组疗效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干细胞组和综合组治疗后间接性跛行评分、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ABI、皮肤温度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间接性跛行评分、疼痛评分常规组>干细胞组>综合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皮肤温度均常规组<干细胞组<综合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干细胞、综合组溃疡面积和深度均降低,且常规组>干细胞组>综合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细胞组、综合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干细胞移植技术是治疗DF伴下肢慢性缺血的有效方法,与中药合用可以提高干细胞移植技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6月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56例,所有病人均有糖尿病病史。分析介入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病人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后ABI1个月为0.85±0.10,3个月为0.78±0.18,6个月为0.69±0.12,12个月为0.65±0.10,均较治疗前(0.57±0.2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病人下肢动脉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面负压治疗(NPWT)对糖尿病足(DF)肉芽组织胶原蛋白沉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F患者40例,随机分为NPWT组和对照组(Con),每组各20例。NPWT组给予NPWT治疗,Con组给予常规换药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取创面肉芽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分析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后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平均面密度值较治疗前升高,NPWT组升高的程度高于Con组[(0.12±0.03)vs(0.34±0.04),(0.06±0.03)vs(0.19±0.03),P0.01]。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后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相对蛋白表达值较治疗前均升高,但NPWT组升高的程度高于Con组[(0.10±.042)vs(0.25±0.08),(0.11±0.03)vs(0.19±0.07),P0.01]。RT-PCR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后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相对表达值较治疗前均升高,但NPWT组升高程度高于Con组[(0.94±0.29)vs(3.24±0.54),(1.13±0.45)vs(3.13±1.20),P0.01]。结论 NPWT可促明显进创面肉芽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上调,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宜宾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选取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所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3 d行踝肱指数(ABI)检查。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 d的ABI显著增加[(0.81±0.13)和(0.26±0.19),t=31.52,P=0.012]。23例患者术后显效9例,有效14例。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斑块腓动脉栓塞、胫前动脉血管切破、股浅动脉夹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4%(4/23),给予相应处理后均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静息痛,仅术后6个月增加了1例跛行患者。术前有6例下肢溃疡患者,均在术后4个月内愈合,随访过程无再发溃疡病例。患者术后6个月ABI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1±0.17)和(0.81±0.13),P0.05]。结论 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开通的一种良好选择,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趾肱指数(TBI)在评估糖尿病足(DF)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行血管介入治疗的DF患者102例,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7、30、90及180d的ABI和TBI水平。以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ABI和TBI诊断血管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计算ABI或TBI对血管再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后各时间点ABI和TB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术后90d和术后180d的ABI水平均低于术后即刻、术后3、7及30d;术后180d的TBI水平较其他时间点降低(P0.05或P0.01)。TBI诊断下肢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ABI,但仅阳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TBI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36。结论 DF患者接受血管介入治疗后ABI和TBI均升高,TBI可能是诊断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