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单胎妊娠早产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IVF-ET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孕且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563例为研究组,其中女性因素不孕组(单纯女性因素或合并双方因素)369例、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150例,44例不明原因不孕;按年龄、孕产次配对同一时间段自然单胎妊娠的1126例孕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科结局。结果研究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90%vs.6.93%,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2.16)周vs.(39.12±1.73)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4%vs.4.35%,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12.74%vs.6.67%vs.6.93%,P0.05);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28.7%vs.11.33%,14.63%vs.6.67%,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38.51±2.15)周vs.(38.97±1.85)周vs.(38.64±2.16)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vs.4.35%,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单胎妊娠早产发生率增加,可能与引起女性不孕因素相关疾病及女性因素不孕妇女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单胎妊娠早产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IVF-ET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孕且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563例为研究组,其中女性因素不孕组(单纯女性因素或合并双方因素)369例、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150例,44例不明原因不孕;按年龄、孕产次配对同一时间段自然单胎妊娠的1126例孕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科结局。结果研究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90%vs.6.93%,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2.16)周vs.(39.12±1.73)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4%vs.4.35%,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早产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12.74%vs.6.67%vs.6.93%,P<0.05);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28.7%vs.11.33%,14.63%vs.6.67%,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破、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因素不孕组新生儿出生孕周显著低于单纯男性因素不孕组及对照组[(38.51±2.15)周vs.(38.97±1.85)周vs.(38.64±2.16)周,P<0.0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vs.4.35%,P<0.05)。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单胎妊娠早产发生率增加,可能与引起女性不孕因素相关疾病及女性因素不孕妇女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胎妊娠早孕期选择性氯化钾减胎术后与未减胎单胎或双胎妊娠的围生结局差异。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181例三胎妊娠孕妇早孕期行胎儿心内注射氯化钾减胎术(减至单胎组103例,减至双胎组78例)和未减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未减胎单胎组58例,未减胎双胎组54例)的临床信息,并对比分析围生结局差异。结果:减至单胎组分别与减至双胎组和未减胎单胎组相比,其流产率(16.50%、3.85%、1.72%)和早产率(16.50%、55.13%、3.45%)、分娩孕周(37.37±0.26周、34.60±0.29周、39.05±0.20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71±0.06 kg、2.12±0.54 kg、3.07±0.07 k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至双胎组与未减胎双胎组比较,其早产率(55.13%、35.19%)、分娩孕周(34.60±0.29周、36.04±0.27周)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12±0.54 kg、2.37±0.07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减胎术增加了孕妇早产率,但通过选择性减胎控制胎儿的数量来降低孕产期并发症仍是必要的。综合考虑流产率、早产率和胎儿发病风险,保留单胎可能更有利于胎儿围生结局和远期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分娩方式,以及对孕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双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3471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孕妇一般情况、受孕方式、母体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研究不同绒毛性双胎的妊娠结局。结果 (1)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中初产妇比例(70.72%)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56.62%),且接近50%受孕方式为辅助生殖技术。(2)妊娠期糖尿病及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双绒毛膜性双胎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差异。(3)双绒毛膜性双胎剖宫产终止妊娠比例明显高于单绒毛膜性双胎(83.10%vs. 75.45%),但两者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63.47%)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产发生率(47.80%);新生儿出生体重,单绒毛膜性双胎为(2093.00±718.13)g,双绒毛膜性双胎为(2340.25±645.31)g。单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62.98%vs. 50.77%)。结论双胎妊娠总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早产概率明显增高,且对围产儿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双绒毛膜性双胎明显。所以,加强多胎妊娠尤其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孕产期管理,建立多胎妊娠管理中心,同时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避免多胎妊娠将是改善母儿结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诊治的291例双胎妊娠产妇,根据受孕方式分为辅助生殖组(116例)和自然受孕组(17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相关资料和母儿结局情况。结果: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高于自然受孕组[(31.8±4.5)岁vs (29.2±5.3)岁,P0.001],初产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87.1%vs 73.7%,P=0.006);两组孕前体重指数(BMI)、绒毛膜性以及分娩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组的足月产率低于自然受孕组(31.9%vs 45.1%,P=0.024),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组(35.3%vs 16.6%,P0.001;15.5%vs 8.0%,P=0.045)。两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输血和子宫切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以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受孕组相比,辅助生殖组的平均年龄、初产比例高,早产率、GDM和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应高度重视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保健和围产期处置,减少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辅助生殖技术双胎妊娠自然减胎与单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辅助生殖技术双胎妊娠自然减胎121例,早期减胎95例(早期减胎组)及中期减胎26例(中期减胎组),同期320例单胎纳入对照组。对3组进行一般情况、早产及产科结局比较。结果中期减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早期减胎组及对照组[(2361.54±724.07)g、(3144.42±506.73)g、(3332.23±493.3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新生儿窒息、转入NICU、低出生体重、胎儿生长受限及胎盘早剥发生率高于早期减胎组及对照组(P0.05)。早期减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而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3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自然减胎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下降及早产增加,中期自然减胎增加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子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妊娠结局及探讨其晚期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后诊断CI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将纳入孕妇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组(17例)与非PCOS组(53例)和单胎妊娠组(44例)与双胎妊娠组(26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CI患者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结果:①PCOS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低于非PCOS组(22.85±7.26周vs 25.71±5.99周,P<0.05)。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OS患者(41.18%vs 15.09%,P<0.05)。PCOS组患者晚期流产率明显高于于非PCOS组(76.47%vs 41.51%,P<0.05),而足月产率明显低于非PCOS组(5.88%vs 13.21%,P<0.05)。②双胎妊娠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明显低于单胎妊娠患者(23.86±4.71周vs 25.86±8.02周,P<0.05),双胎妊娠组患者GDM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34.62%vs 13.64%,P<0.05),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92.30%vs 31.82%,P<0.05),而足月产的发生率低于单胎妊娠组(3.85%vs 15.91%,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双胎妊娠是CI患者晚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862,95%CI 1.027~5.097)。结论: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应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对于PCOS患者,孕前做好子宫颈评估,孕期监测子宫颈长度变化,加强产科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和玻璃化冻融周期卵裂期胚胎移植的围生期结局,评估玻璃化冻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遗传与生殖研究所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出生儿随访数据,分别比较6786例玻璃化冻融周期和14672例新鲜周期单胎出生儿和双胎出生儿的围生期结局,包括流产、孕龄、早产、出生体质量和出生缺陷情况。结果:对于单胎分娩,在生产方式、平均孕龄和极早产率(孕龄<32周)方面两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周期组的早产率高于玻璃化冻融周期组(12.42%vs 7.66%,P<0.05),玻璃化冻融周期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明显高于新鲜周期组(3349.63 g vs 3265.37 g,P<0.05)。对于双胎分娩,在生产方式、平均孕龄、早产率、极早产率和平均出生体质量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周期组的低出生体质量比率明显高于玻璃化冻融周期组(P<0.05)。无论单胎分娩还是双胎分娩,两组的围生期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生期结局方面,无论单胎分娩还是双胎分娩,玻璃化冻融对卵裂期胚胎并未增加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自然受孕双胎妊娠相关资料,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围产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和分娩(28周以上)的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孕妇,其中单绒毛膜双胎(MCT组)321例,根据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1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双绒毛膜双胎(DCT组)321例,分析两组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642例双胎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9.03±4.53)岁,孕前BMI为(20.73±2.51)kg/m~2,分娩孕周平均为(35.58±2.2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148.89±221.4)g。母、儿围产结局发生前五位的分别为:早产、贫血、胎膜早破、GDM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畸形、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小于胎龄儿和新生儿窒息。其中早产的发生率最高,为55.61%。MCT组的早产、34周早产、脐带帆状附着、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的发生率高于DCT组,但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D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一胎羊水过多、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小于胎龄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性双胎增加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根据双胎绒毛膜性做好详细的孕期保健,对提高母儿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双胎伴胎膜早破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双胎伴胎膜早破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胎伴胎膜早破36例(研究组)及同期单胎伴胎膜早破61例(对照组),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期待疗法的情况、新生儿预后等情况进行探讨.结果双胎妊娠时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31.5%,单胎妊娠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1.7%(P<0.05);双胎妊娠伴胎膜早破时早产发生率为75.0%,单胎妊娠伴胎膜早破时早产的发生率为11.5%(P<0.001),双胎妊娠伴胎膜早破时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新生儿硬肿症等的发生率均高于单胎妊娠伴胎膜早破(P<0.001).结论双胎妊娠容易发生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窒息等,双胎妊娠伴胎膜早破时期待疗法意义不大,双胎妊娠时应尽量避免胎膜早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三胎妊娠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为多胎妊娠的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以改善多胎妊娠的妊娠结局.方法 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10年间我院28周后共分娩了三胎妊娠共32例(分娩孕周均<37周),选择与每例三胎妊娠在相同月份分娩的同孕周的2~3例双胎妊娠(共68例)及单胎妊娠(共89例)作为对照,比较母儿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0年中三胎妊娠发生率前5年为0.05%,后5年为0.07%(P<0.05).三胎妊娠组孕产妇的各种并发症发病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低蛋白血症、贫血)均显著高于双胎及单胎组(P>0.05).三胎妊娠组新生儿各种并发症(如湿肺、肺炎及新生儿窒息等)与双胎及单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胎、双胎及单胎妊娠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是135.4‰、60.2‰及56.2‰(P>0.05).三胎、双胎妊娠组剖宫产率分别为90.6%及91.2%,明显高于单胎组的48.3%(P<0.01).三胎妊娠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两组的新生儿死亡率(70.6‰和3/7)、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4.7%和3/7)和颅内出血发生率(11.8%和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多胎妊娠较单胎及双胎妊娠孕妇易发生并发症;早产可能是造成三胎妊娠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剖宫产可作为三胎妊娠的首选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其妊娠结局.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703例重度子痫前期病例,其中双胎妊娠131例,单胎妊娠57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双胎组和单胎组孕妇的年龄、规律产检次数、发病孕周、分娩孕周、平均延长孕龄、血压值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临床指标,比较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子宫胎盘卒中、子痫、HELLP综合征(hemolysis,elevated liver enzymes,and low platelets syndrome)等产科并发症,以及心功能衰竭、肺水肿、低蛋白血症、视网膜病变、颅内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双胎组和单胎组围产儿的结局,包括早产率、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转入率,以及胎儿窘迫、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e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窒息、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和低血糖等疾病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x2检验、校正四格表的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胎组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高于单胎组[5.03%(131/2604)与1.94%(572/29 452),x2=106.40,P<0.001].双胎组和单胎组的平均发病孕周分别为(33.6±1.8)周和(34.4±2.0)周,平均分娩孕周分别为(34.6±2.9)周和(35.6±3.2)周,平均延长孕龄分别为(6.4±0.3)d和(7.4±0.5)d,双胎组均早于单胎组(t=2.364、3.902和5.314,P均<0.05).双胎组与单胎组胎盘早剥[9.9%(13/131)与4.2%(24/572)]、心功能衰竭[11.5% (15/131)与3.2% (18/572)]、肺水肿[4.6%(6/131)与0.9%(5/572)]、产后出血[16.0%(21/131)与7.0% (40/572)]、子宫胎盘卒中[5.3%(4/131)与0.5%(3/572)]发生率比较,双胎组均高于单胎组(x2=7.013、16.430、9.505、10.990和17.650,P均<0.01).双胎组与单胎组早产率[77.1% (202/262)与29.9%(171/572)]、新生儿HIE发生率[8.4%(22/262)与4.7%(27/572)]、新生儿NICU转入率[76.2%(205/262)与58.4%(332/572)]比较,双胎组均高于单胎组(x2=162.000、4.392和31.980,P均<0.05).结论 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更易发生重度子痫前期,且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围产儿不良结局.临床应重视双胎妊娠的管理,一旦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应积极治疗并预防并发症,根据病情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38例双胎孕妇(双胎组)及同期150例单胎孕妇(单胎组)的孕晚期临床资料,同时双胎孕妇按血脂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94例)及血脂正常组(44例),比较组间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双胎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双胎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单胎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胎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血脂异常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胎孕晚期TG、Apo-B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TG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HDL-C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T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LDL-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4)。结论: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双胎血脂异常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孕妇,双胎孕妇孕晚期升高的血脂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应早期积极干预双胎孕妇的血脂,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母儿结局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52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建档的单胎妊娠2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组按照诊断时间分为孕前诊断组和孕期诊断组。结果 52例患者共56次妊娠,无孕产妇死亡,共获得活产新生儿55例(98.2%),胎死宫内1例次(1.8%)。分娩孕周(38.15±1.90),阴道分娩例27例(48.2%),剖宫产29例(51.8%)。研究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31.89±3.55)vs(30.81±3.73)]岁,P=0.035;平均分娩孕周[(38.15±1.90) vs (39.36±1.23)]周,P 0.001;新生儿平均体重[(2 985.27±515.90)vs(3 372.54±431.87)]g,P 0.001;早产(16.1%vs 3.8%,P=0.002);子痫前期(5.4%vs 0.8%,P=0.041)、剖宫产率(51.8%vs 22.7%,P 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孕期诊断组较孕前诊断组分娩孕周低[(36.26±2.76)vs (38.34±1.73)]周,P=0.018),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33.3%vs 2%,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妊娠并发症高,早产、子痫前期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辅助生育技术(ART)是否会增加双胎妊娠的产科并发症和围产儿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检查及分娩的760例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ART组)和764例自然受孕双胎孕妇(对照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平均年龄(32.7±3.5岁)高于对照组(30.0±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择期剖宫产率为85.52%,高于对照组(80.09%),其急诊剖宫产导致早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先天畸形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T在双胎妊娠中会增加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但并不增加其他产科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风险,因此,辅助生育受孕双胎孕妇并无预防性减胎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后单胎妊娠孕妇早产的相关因素及新生儿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分娩的250例孕产妇临床资料,其中IVF-ET后单胎妊娠早产组(A组)50例,自然妊娠单胎早产组(B组)100例,IVF-ET后单胎妊娠足月分娩组(C组)100例。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结局等资料,分析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相关因素。记录和分析孕期因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操作的情况。 结果妊娠期并发症、早产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孕周,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期高血压(A组14%、C组3%),胎膜早破(A组42%、C组14%),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A组12%、C组2%),新生儿出生体重[A组(2225±622)g、C组(3231±482)g]、1 min Apgar评分[A组(8.61±1.77)分、C组(9.49±0.94)分],5 min Apgar评分[A组(9.66±0.94)分、C组(9.93±0.29)分],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与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相关。孕期因宫颈机能不全,需行宫颈环扎术的患者,A组为22%,B组为9%,C组为4%,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前置或低置胎盘、宫颈机能不全是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的高危因素。IVF-ET术后单胎妊娠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出生体重、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均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辅助生殖技术多胎妊娠选择性经阴道减为单胎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获得妊娠的患者,其中单胎妊娠2760例,双胎未减胎1258例,三胎未减胎15例,减胎后单胎18例。比较各组的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出生率等。结果:减胎后单胎组与多胎未减胎组比较,早产率、剖宫产率及低体重儿出生率降低(P0.05),分娩孕周延长(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P0.05)。单胎妊娠组与减胎后单胎组患者的年龄、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出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胎妊娠孕早期实施选择性经阴道减胎术,仅保留一个胎儿,可有效降低母婴早产及剖宫产导致的风险,从而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母婴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HbAlc在产前糖尿病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19例GDM孕产妇,根据产前HbAlc控制水平将119例产妇分为达标组(5%≤HbAlc6%,68例)、未达标组(6%≤Hb Alc7%,51例)。选取同期55例HbAlc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母婴结局,分析不同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期间高血压(25.5%vs 10.3%vs5.5%)、羊水过多(17.6%vs 7.4%vs 3.6%)、胎膜早破比例(29.4%vs 5.9%vs 3.6%)、子痫前期比例(15.7%vs 5.9%vs 3.6%)及剖宫产比例(76.5%vs 45.6%vs 47.3%)由高到低依次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妊娠周期、剖宫产比例与达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Alc与妊娠周期呈显著负相关(r=-0.166,P=0.028)。围产儿中早产比例(27.5%vs 11.8%vs 7.3%)、巨大儿比例(29.4%vs 10.3%vs 3.6%)、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25.5%vs 11.8%vs 7.3%)、新生儿体重[(3702.7±402.5)g vs(3561.3±380.4)g vs(3252.8±345.7)g]、新生儿低血糖比例(33.3%vs 11.8%vs 10.9%)高到低排序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早产儿比例、巨大儿比例、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新生儿低血糖比例均显著高于达标组(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 Alc与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56,P=0.040)。结论:GDM产妇体内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密切相关,HbAlc水平越高,妊娠与分娩期间发生母婴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可将HbAlc作为孕妇血糖控制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双胎妊娠实施早期选择性减胎术或胎儿发生自然减胎后对改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常规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新鲜及冻融胚胎移植获单胎或双胎妊娠的患者共6535个周期(653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1∶4)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手术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128个周期和510个周期,自然减胎组与初始单胎组分别纳入511个周期和2038个周期。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指标。结果:PSM后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移植胚胎数多于初始单胎组,分娩孕周早于初始单胎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初始单胎组,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占比高于初始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剖宫产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因PSM模型调整后数据缺失,按调整前计算,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早期流产率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自然减胎组晚期流产率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活产率高于初始单胎组(P<0.05);手术减胎组及自然减胎组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与初始单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所致的多胎妊娠者,即使在孕早期实施减胎手术或发生自然减胎后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有限,但早产率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率增加;减胎并不能完全逆转妊娠结局,限制移植胚胎数目才是解决ART助孕妊娠不良结局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人群中,新生儿性别与母婴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分娩的13599例单胎且病例资料完整者,应用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2010年发布的GDM诊断标准,对确诊的GDM患者按新生儿性别分组,比较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母婴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合并症情况。结果:GDM共3442例,发生率18.05%。男性新生儿1845例,女性新生儿1597例。2组间人口统计学如母亲年龄、身高、各孕期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瘢痕子宫、糖尿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妊娠期合并症与妊娠结局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181.97±564.65 g vs 3099.17±523.85 g,P0.001)、身长(49.49±3.03 cm vs 49.06±2.63 cm,P0.001)、巨大儿发生率(5.0%vs 2.4%,P0.001)、新生儿需治疗率(15.6%vs 11.5%,P0.001)、需使用抗生素率(16.3%vs 13.4%,P=0.019)、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率(22.0%vs 18.9%,P=0.025)、黄疸需治疗率(13.0%vs 10.6%,P=0.033)男性新生儿组均高于女性新生儿组。结论:即使给予GDM患者良好的孕期保健及生活方式干预,其生育的男性新生儿的结局仍差于女性新生儿,应加强对GDM母亲所生育男性新生儿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