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对窦性心率正常范围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窦性心率正常范围,对356例年龄18~85(50.0±17.0)岁的健康人(男性187例,女性169例),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13:00~17:00安静状态下其中3h的平均窦性心率.结果心率为74.5±11.1次/min,95%可信区间为53.1~96.2次/min,男性(75.2±11.0次/min)与女性(74.0±11.0次min)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年龄与心率之间无相关性(男性r=-0.11,女性r=-0.14,P均>0.05).认为将窦性心率正常范围定为55~95次/min有助于提高诊断心动过速的敏感性及心动过缓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社区中成年健康人群心率分布,评估不同心率时死亡和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度,对传统成人正常心率范围(60~100次/分)提出评议。方法采用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合作研究对广州工农人群的调查。基线调查1983~1984年,1987~1988年复查,1991年开始每2年1次终点事件随访,平均随访16.2年。心率以体检时心电图记录明尼苏达编码测定。终点事件包括全死因死亡或首次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事件。用SAS软件作统计分析,分析基线调查人群除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各种慢性病者。用Cox比例风险(proportionalhazards)分析评估心率对死亡和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调查广州城乡35岁以上自然人群共4570名,纳入分析的“健康者”3493名(男1694名,女1799名),心率(68±11)次/分,其中男性(66±11)次/分,女性(69±10)次/分;心率的第5分位数百分数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1次/分和54次/分;95百分位数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5次/分和88次/分。年龄与心率的单相关分析表明心率与年龄有轻度负相关,但仅在女性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较高的心率有较高的总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病事件风险。以心率60~89次/分为基准组,心率在50~59次/分减少总死亡率[优势比(oddsradio,OR)0.90]和心脑血管病事件(OR0.63),而心率90~99次/分和大于100次/分增加总死亡率(OR1.85和1.12)和心脑血管病事件(OR2.12和1.02)。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偏慢较心动过速或心率偏快好,死亡和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心肌损伤人群中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是否有年龄和性别差异,为hs-cTnT在临床的更好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来我院因胸痛需检测血清hs-cTnT的就诊者资料。根据临床检查基本排除引起血清hs-cTnT水平升高的非心脏因素;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心电图、血清hs-cTnT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初步排除心肌受损的因素。结果:共纳入29114例患者,其中男性占53.0%。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TnT水平整体呈偏态分布,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4~19)ng/L。男性的血清hs-cTnT水平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血清hs-cTnT水平逐渐升高,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年龄增长,血清hs-cTnT水平低于检测限的比例逐渐变低,女性中最高比例达37.10%,而男性中最高比例为20.36%。7岁以下儿童中,不同年龄段的血清hs-cTnT水平存在差异:1岁前较高,此后逐渐下降,6岁左右达到成年人水平。结论:在非心肌受损人群中,血清hs-cTnT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血清hs-cTnT水平高于同年龄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血清hs-cTnT水平低于检测限的比例逐渐降低;与同年龄段男性相比,女性更不容易检测出hs�cTnT。7岁以下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血清hs-cTnT水平有差异,1岁前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6岁达到成年人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静息心率(RHR)增快在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意义已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对1647例中青年男性健康体检者RHR、血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RHR与血压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647例男性资料均来自单位常规体检者(女性因样本较小未纳入分析),年龄20~59岁,无糖尿病、贫血、感染及心、脑、肺、肾、甲状腺等疾病史。各种心律失常及心率在60~99次/分范围之外者因不能排除潜在的其他心率影响因素而予以剔除。所有研究对象根据RHR水平分成2组:对照组1251例,RHR 60~79次/分,观察组396例,RHR 80~99次/分,比较两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49例健康男性及130例健康女性(年龄17—83岁,平均49.0 16.0岁)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取下午1—5时患者处于非剧烈体力活动及睡眠状态下其中三个小时的心率,计算平均心率,结果示平均心率为74.811.0次/min,95%可信限为53.2~96.4次/min,男女性别及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年龄与心率之间无相关性(P>0.05),认为心率55~95次/min接受为正常心率范围,有助于提高心动过速诊断的敏感性及心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不同性别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变化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某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7 150名(男39 442名,女17 708名),通过年龄、性别分层后比较其患病率及其增长变化,通过单因素及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男女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果 B超检出脂肪肝共20 045例,总患病率35.1%,其中男性高于女性(41.7%vs 20.2%,χ2=2 491.00,P0.001),男性在26~34岁年龄段患病率增加最显著(2.1%/年),45~4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49.9%);女性在45~59岁年龄段患病率显著增加,并于55~59年龄段达到高峰(1.75%/年,42.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尿酸等在脂肪肝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腰臀比、甘油三脂、谷丙转氨酶、尿酸均为男性女性脂肪肝患者的危险因素,但总胆固醇仅为男性脂肪肝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人群在25~34岁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增长较快,女性人群在55~69岁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增长较快,在该年龄段实施预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健康状况差异。方法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1 227例和女性1 637例纳入本研究,按每10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比较各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1)BMD:年龄≥90岁男性组髋部各部位骨密度、男性80~89岁组、70~79岁组、60~69岁组腰椎与髋部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骨折发生率:至少1次骨折的发生率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女性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骨生物化学标志物:60~69岁组、70~79岁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尿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肌酐(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rea,CTX/cr)、尿吡啶啉/肌酐(pyridinoline/crea,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eoxypyridinoline/crea,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89岁组女性尿Pyd/Cr、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影响高龄老人骨密度和骨折发生率,性别对高龄老人骨代谢标志物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发病率及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方法回顾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且有效记录达20~24 h的患者共15 492例,RR间期≥2 s被定义为长RR间期,患者按性别分组,每10岁分成一个年龄段。结果长RR间期共有1 745例,发生率为11.26%;长RR间期患者的年龄比未发生长RR间期患者的年龄大,男性长RR间期发生率比女性高。在10~29岁中的2个年龄段,长RR间期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其发生率降低;在30岁以后的年龄段,长RR间期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70岁以上年龄者男、女性的长RR间期的发生率无差异,70岁以下各年龄段均有差异。长RR间期原因中最多见的是持续性心房颤动/扑动期间。结论长RR间期的发生率超过10%,整体男性高于女性,但在70以上老年患者中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秦皇岛市机关工作人员超重、肥胖及血脂异常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秦皇岛市机关工作人员共5 198人。询问受试者性别、年龄;记录受试者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被调查者超重率为34.89%(1 814/5 198)、肥胖率为15.79%(821/5 198);其中男性超重率为45.12%(1 069/2 369)、肥胖率为25.83%(612/2 369),均高于女性的26.33%(745/2 829)、7.39%(209/2 829)(P0.05);各年龄段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P0.05)。被调查者高TC、高TG、低HDL-C和高LDL-C发生率分别为41.65%(2 165/5 198)、24.53%(1 275/5 198)、12.54%(652/5 198)、12.47%(648/5 198);男性高TC、高TG、低HDL-C和高LDL-C发生率分别为43.27%(1 025/2 369)、36.85%(873/2 369)、20.18%(478/2 369)、15.03%(356/2 369),分别高于女性的40.30%(1 140/2 829)、14.21%(402/2 829)、6.15%(174/2 829)、10.32%(292/2 829)(P0.05)。22~40岁男性高TC发生率高于女性,41~60岁男性高TC发生率低于女性,各年龄段男性高TG、低HDL-C发生率均高于女性,除51~60岁外其他年龄段男性高LDL-C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0.05)。结论秦皇岛市机关工作人员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且男性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健康成年人窦性心率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健康成年人性心率的正常范围。方法 用动态心电图测定504例健康成年人的窦性心率。结果 全组窦性心率为(71.2±11.0)次/min,男性心率为(72.1±10.4)次/min,女性为(72.5±10.1)次/min。男女无显差异。年龄与心率无相关性。结论 中国健康成年人的窦性心率较外国人低,建议中国健康成年人窦性心率的正常范围采用52-92次/min。  相似文献   

11.
一项大规模的欧洲研究显示,约1/4年龄在55岁的男性和女性将发生心房颤动(房颤)。Rotterdam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荷兰城镇生活的55岁及以上的人。6808人中基线房颤发生率为5.5%,55~59岁房颤的发生率为0.7%,随年龄增加,房颤发生率升高,85岁及以上人的房颤发生率升高至17.8%。通过对资料的分析,Heeringa等计算的55岁发生房颤的终身危险分别为:男性23.8%,女性22.2%。1/4的55岁以上的人会发生心房颤动$北京同仁医院@王吉云  相似文献   

12.
对山西省石楼县、永和县与吉县克山病区924人进行了以心电图为主的调查,结果查出克山病患者55人,慢克11人,潜克4人.潜克主要分布在30~60岁年龄段,男性高于女性.慢克主要分布在50~80岁年龄段,女性大于男性,未发现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最小患病年龄7岁.潜、慢克均随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增多.克山病病人心电图改变主要以CRBBB(37.5%)ST-T改变(26.3%)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集体)24h动态心脏节律及窦性心率谱的特征。方法对刚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医学大学生一个大班及部分在读的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24h单导联心电图调查。采用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导心电记录仪记录,记录仪贴附于胸骨柄上端,记录后输入计算机,通过散点图及逆向技术、直方图、事件等程序逐波核实,达到精细分析。结果共96例(大学生84例,研究生12例)完成18.5~24h的监测记录,入选分析,男44例,女52例。记录全程均为窦性心律者18例(18.8%);发生异位心律者78例(81.3%),其中房性早搏者46例,室性早搏者8例,两者兼有者24例;发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0例(9例为Ⅰ型、1例兼有Ⅱ型)(10.4%)。房性早搏发生在1~21次者69例,1例发生764次;室性早搏发生在1~13次者28例,37次者1例,71次和601次、3688次者各1例。整体平均心率为(75.3±7.0)次/分;最快为(151.7±12.5)次/分、最慢为(47.7±5.3)次/分。男性平均心率慢于女性,且变化范围大于女性。窦性心率的Lorenz-NN散点图各异,但具有相似性,大体分为二大类:①匀称光滑形;②头大尾小形。减速区散点最大变异性(纵坐标值减横坐标值)大于快速区散点的。男性心率变异大于女性。结论观察的大学生群体异位心律的发生率高(81.3%),但属偶发者和频发(发生次数>0.1%)者少(3.1%),大多数为罕发性(发生次数<0.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10.4%);平均心率为75次/分,最慢心率为48次/分,最快心率为152次/分。窦性心率的Lorenz-NN散点图各异,但具相似性,减速区散点最大偏移程度大于加速区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HLA-G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和年龄的相关性,以期为研究PBMCs HLA-G的功能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分离健康成年人PBMCs并提取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健康成年人PBMCs HLA-G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健康女性PBMCs HLA-G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男性(男:0.049 2,女:0.083 7,P=0.018 0),并且41~50岁年龄段女性HLA-G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31~40岁年龄段(31~40岁:0.039 3,41~50岁:0.1522,P=0.001 0)。结论:健康成年人PBMCs HLA-G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性别有关,且健康女性HLA-G 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心率与全因死亡及冠心病事件关系的队列人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健康人群心率的分布状况,评估不同心率水平与死亡和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心肺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研究人群为北京和广州的工人和农民人群,入选时年龄范围为35~59岁.从1983和1984年开始进行基线调查,每2年进行1次终点事件随访,2005年结束研究.以12导联静息心电图连续5个RR间期计算心率.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及冠心病首发事件.结果进行资料分析的人群共9856名,其中男性4805名,女性5051名.平均随访16.2年.静息时平均心率男性为67.9次/min,女性为71.6次/min(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性的心率均显著增加.队列人群中发生全因死亡1523例,冠心病事件200例.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体质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后,以心率60~89次/min为对照组,心率<50次/min、50~59次/min、90~99次/min和≥100次/min组的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95%可信区间)依次为0.76(0.49~1.17)、0.87(0.75~1.02)、1.33(1.06~1.68)和1.48(1.03~2.14).心率与冠心病事件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心率≥90次/min的人群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 方法: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76(男54,女22)例。年龄60~89(74±8)岁。哮喘病史2~31(12±9)年。哮喘发作期安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稳定2周后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 哮喘发作期与稳定期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最高心率[(142±31)次/min vs.(113±17)次/min]、最低心率[(76±9)次/min vs.(54±11)次/min]、平均心率[(95±16)次/min vs.(73±13)次/min]、室上早次数[(353±72)次/24h vs.(92±37)次/24h、室早次数[(327±75)次/24h vs.(98±27)次/24h]、室上速发生率(91% vs. 20%)、房颤发生率(37% vs. 16%)、ST-T改变发生率(78% vs. 30%)和J波发生率(28% vs. 5%)均显著增多或增高(P<0.05或P<0.01)。结论: 哮喘发作期较稳定期可诱发多种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健康汉族男女性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浓度,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再分析,建立简便的参考范围。方法纳入位于中国不同纬度5个城市的健康汉族受试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骨形成指标P1NP及骨吸收指标β-CTX浓度,并检测骨代谢调节激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及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清钙、磷浓度。按照30岁;男性:30~50岁,女性:30岁~绝经前;男性:51~70岁,女性:绝经~70岁;70岁不同年龄段,分层分析男女性β-CTX和P1NP浓度范围。结果纳入健康受试者1 436人,其中女性936人(65.18%),男性500人(34.82%)。受试者平均年龄(50.6±19.6)岁(15~110岁)。血清P1NP及β-CTX浓度呈非正态分布,总人群P1NP和β-CTX浓度中位数分别是49.36 ng/m L(95%CI:18.79~155.55 ng/m L)及0.37 ng/m L(95%CI:0.11~0.90 ng/m L)。女性按30岁~绝经前作为正常参考人群,血清P1NP及β-CTX浓度范围95%CI分别为17.10~102.15及0.08~0.72 ng/m L;以30~50岁男性为正常参考人群,血清P1NP及β-CTX浓度95%CI分别是20.29~110.53及0.11~0.83 ng/m L。结论在健康汉族大样本男女性建立不同年龄段血清P1NP及β-CTX浓度的正常范围,30岁以下男女性及女性绝经后20年骨转换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2岁.因持续性左耳流脓伴听力下降10年,近日因感冒及夏日加重而入院.临床诊断:左侧慢性乳突中耳炎.查体:体温38.5℃,心率74次/分.查心电图(图1A)示:心率69次/分,QRS波群为室上性,P-波位于QRS后,为逆行性.心电图诊断:加速的交接性逸搏心律.行"中耳乳突根治术"后12天,复查心电图(图1B)示:①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②正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95岁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随机整群抽取2102例常驻老年居民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将年龄划分为60~69岁、70~79岁和80~95岁3个年龄段进行血脂异常患病率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性别间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2102例老年人中,总的血脂异常、高TC、高LDL-C、低HDL-C和高TG患病率分别为38.9%、17.3%、14.0%、14.4%和17.8%。男性各年龄段的低HDL-C患病率高于女性,高TC、高LDL-C患病率均低于女性(P0.05)。此外,仅男性高TG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P=0.03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091,95%CI:1.033~1.153,P=0.002)、血尿酸(OR=1.003,95%CI:1.002~1.004,P=0.000)和腰围(OR=1.026,95%CI:1.014~1.037,P=0.000)为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血脂异常存在性别差异,亟待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云南省克山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方法在11个县(市、区)进行克山病病例搜索,由各监测县专业人员搜索县级医疗机构内科、儿科、急诊科近3年登记在册的全部心肌疾病病例,确定疑似克山病病例,按照《克山病诊断标准》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核实;每个监测县根据病例搜索结果,选取病例较多的2个病区乡(镇),在每个选中病区乡(镇)选取病例较多的1个病区村作为监测点,对监测点居民进行临床查体和心电图描记,可疑克山病患者拍摄胸部正位X线片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按照《克山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在11个县(市、区)进行克山病病例搜索,共搜获心肌疾病病例8972例,疑似克山病35例,诊断慢型克山病5例。在搜索出的5例慢型克山病病例中,女性(4例)多于男性(1例),慢型克山病病人集中在55~64岁年龄段(3/5)。在11个县(市、区)22个村进行克山病重点监测,共监测9077人,检出克山病34人,总检出率为0.37%,其中检出慢型克山病3例,检出率0.03%,检出潜在型克山病31例,检出率0.34%,急型和亚急型未检出。在重点监测检出的34例克山病病例中,女性(22例)多于男性(12例)。潜在型克山病病例集中在45~54岁年龄段(9/31)及3~14岁年龄段(8/31),慢型克山病病例集中在35~44岁年龄段(1/3)、45~54岁年龄段(1/3)及55~64岁年龄段(1/3)。共检查心电图9077人,心电图异常1527人,异常率为16.8%。拍摄了40例2m后前位X线胸部正位片,心胸比例≤0.50的23例(23/40),0.51~0.55的8例(8/40),0.56~0.60的8例(8/40),≥0.61的1例(1/40)。结论克山病病例搜索结果表明,云南省克山病病区仍有慢型克山病病人存在,以中老年居多;克山病重点监测结果表明,云南省克山病病情处于平稳低发势态,克山病检出率较低,潜在型克山病主要以中年及儿童为主,慢型克山病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3~14岁年龄段占25.81%(8/31),说明克山病致病因子仍然活跃,对克山病病区儿童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