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OPCAB)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7--2014.7间共2535例OPCAB患者,比较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组(R组)和无再次气管插管组(N组)病例资料和围手术期临床因素,包括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率。术后R组57例,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42--78岁(平均67.4岁)。结果 二次插管发生率2.25%(57/2535)。49例患者痊愈,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4.04%。二次插管多发生在术后的24-48小时,占总数的66.67%(38/57)。二次插管原因为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水肿;肾功能衰竭;长期吸烟史。高龄与心功能不全是二次气管插管的单因素变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前低射血分数(p =0.011,OR = 2.91,95%CI:1.12-6.78)、术后低射血分数(p =0.005,OR = 10.12,95%CI:3.25-27.21)、合并慢性肺疾病(p =0.042,OR = 1.79,95%CI:1.08-2.79)、肾功能不全(p =0.016,OR = 2.84,95%CI:2.47-7.03)、吸烟指数﹥400(p =0.001,OR = 4.20,95%CI:1.26-14.03)。结论 OPCAB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的主要原因是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及肾功能衰竭。二次插管增加患者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的单纯OPCAB治疗的595例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阜外医院数据库中提取,远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OPCAB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年,共有70例患者死亡,远期死亡发生率为11.8%。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血红蛋白、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围术期输血、外周动脉疾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年龄(OR=1.069, 95%CI:1.031-1.108, p=0.000)、术前肌酐(OR=1.021, 95%CI:1.008-1.033, p=0.001)、高血压(OR=2.513, 95%CI:1.209-5.221, p=0.014)、COPD(OR=7.140, 95%CI:2.342-21.768,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OR=0.948, 95%CI:0.920-0.977,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即术前LVEF值越高,远期死亡的风险越低。 结论 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COPD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脊椎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中医院麻醉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脊椎手术的老年患者670例,根据患者气管拔管后是否再次气管插管分为再次气管插管组11例和非气管插管组659例,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需再次气管插管发生率为1.64%(11/67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脉搏氧饱和度(Sp O2)、合并术前2周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诊手术、手术部位、术后30 min血红蛋白≤90 g/L、手术时间与术后再次气管插管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SA分级≥Ⅲ(OR=9.65,95%CI 2.362~29.384,P0.05)、手术时间≥4 h(OR=9.485,95%CI 1.620~88.002,P0.05)、合并COPD(OR=13.25,95%CI 5.852~37.251,P0.05)是老年脊椎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结论 ASA分级≥Ⅲ、手术时间≥4 h、合并COPD是老年脊椎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大量输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单纯OPCAB治疗的1 257例患者,根据输血情况分为输血组603例,其中少量输血(≤4 U)471例、大量输血(4 U)132例,未输血组65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及大量输血相关的因素。结果: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比例为47.97%(603/1 257)。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慢性心力衰竭、术前静脉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和硝酸酯类药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0.902,95%CI:0.867~0.937,P0.001)、女性(OR=1.562,95%CI:1.344~1.817,P0.001)、年龄(OR=1.025,95%CI:1.007~1.044,P=0.008)、术前静脉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OR=9.051,95%CI:1.037~78.979,P=0.046)和硝酸酯类药物(OR=1.359,95%CI:1.057~1.747,P=0.017)是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75,95%CI:0.819~0.935,P0.001)、年龄(OR=1.031,95%CI:1.005~1.059,P=0.021)、术前静脉应用硝酸酯脂类药物(OR=1.771,95%CI:1.175~2.669,P=0.006)和儿茶酚胺类药物(OR=11.381,95%CI:2.050~63.193,P=0.005)与大量输血独立相关。结论:年龄、女性、低BMI、术前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或儿茶酚胺类药物是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危险因素;除女性因素,其余均与大量输血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手术期大出血与术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了自2009年12月22日至2014年12月26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行OPCAB术的冠心病患者,收集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围手术期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出血相关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潜在危险因素,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确定围手术期大出血是否是术后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830例患者,其中出血组362(9.5%)例,非出血组3 468(90.6%)例。202例术后心肌梗死事件(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大出血(OR=1.73,95%CI:1.16~2.59,P=0.008)会对OPCAB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风险产生影响。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围手术期大出血是OPCAB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患者的术后心肌梗死风险比非出血患者高出90%(OR=1.90,95%CI:1.26~2.86,P=0.002)。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大出血是术后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大出血会使术后心肌梗死风险增加85%。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444例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07-2018-07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44例,其中男209例,女235例,年龄(49.62±12.92)岁;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71例),非感染组(373例),总结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1.6%),其中感染组死亡5例(7.0%),非感染组死亡2例(0.5%),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围术期感染71例,感染率15.9%,包括肺部感染61例(85.9%),肠道感染3例(4.2%),泌尿系感染2例(2.8%),心内膜感染5例(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单因素分析提示老年、男性、肥胖、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肾功能异常、术前心功能、病程时限、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有关,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肥胖(OR:5.777;P0.05)、糖尿病(OR:7.071;P0.05)、术前感染病史(OR:29.953;P0.01)、术前肝功能异常(OR:20.546;P0.01)、病程10年(OR:5.091;P0.01)、手术时间(OR:1.969;P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70;P0.05)、气管插管时间(OR:3.989;P0.01)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气管插管时间预测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效能最高。结论:明确肥胖、糖尿病、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功能异常、病程10年、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综合评估和干预措施,可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主髂动脉重建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选择性血管外科重建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7月因动脉硬化主髂动脉闭塞,接受选择性外科血管重建手术的173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史、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5%,危险因素有年龄(OR=8.435,95%CI=1.836~38.76,P=0.006)、SVS肾功能分级(Vascularsurgery/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surgery)(OR=2.56,95%CI=1.12~28.02,P=0.024)、SVS心脏分级(OR=5.605,95%CI=1.690~18.595,P=0.005)、SVS肺功能分级(OR=3.663,95%CI=1.134~11.829,P=0.03)、术式选择(OR=0.154,95%CI=0.033~0.713,P=0.017);围手术期病死率为6.4%,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0.21,95%CI=4.085~2457.56,P=0.005)、SVS心脏分级(OR=11.91,95%CI=1.872~75.73,P=0.009)、术式选择(OR=0.003,95%CI=0.001~0.107,P=0.003)、肺气肿(OR=7.548,95%CI=1.63~34.93,P=0.01);结论: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高龄(年龄70岁),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SVS心脏风险2级以上,肾功能3级,肺功能3级以上)患者手术风险明显增加,对于这些高危患者需要进行术前全面评估和严密的监测以及谨慎考虑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行非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匹配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4)和非死亡组(n=72)。记录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手术时间更长(P=0.034),出血量更多(P=0.001),术中最低收缩压(P=0.009)/舒张压(P=0.044)更低,平均动脉压<70 mmHg时间更长(P=0.049),术中最快心率更快(P=0.039)。且2组手术类型和麻醉方法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更多,入住ICU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术后并发症更多(P<0.01)。ASA分级(IV~V)和神经外科手术是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和更高的ASA分级可能是高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  相似文献   

10.
心脏外科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其影响。方法:分析1995年1月~2002年2月间连续2084例正中切口右房-升主动脉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观察它们在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中的作用。结果:共有136例肺部并发症(6.5%)。肺部并发症的术前危险因素包括女性(相对危险度OR=1.49)、吸烟(OR=1.6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OR=2.36),术中危险因素包括应用冷心脏停搏液(OR=1.56),术后危险因素包括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支持(OR=2.00)、2次开胸(OR=2.08)、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2.39)、胸腔积液(OR=2.63)、术后脑血管意外(OR=5.45)、膈神经损伤(OR=8.09)、以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OR=12.87)。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不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术后脑血管意外、膈神经损伤、以及肾功能衰竭需要肾透析对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对此类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护肺功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不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和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择期消化道内镜检查的年龄≥60岁患者共3458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用药和不良事件等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患者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临床病史、用药、实验室检查指标与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OR=5.58,95%CI:1.81~17.23,P=0.003)、高血压(OR=3.51,95%CI:1.28~9.62,P=0.015)和心房颤动(OR=1.58,95%CI:1.01~5.88,P=0.021)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既往大出血病史(OR=10.15,95%CI:1.37~75.36,P=0.024)和心房颤动(OR=3.82,95%CI:1.36~10.72,P=0.011)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既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和心房颤动均是老年人群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大出血病史为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发生出血事件的强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既是消化道内镜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应用于成年患者临床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成年(年龄≥14岁)患者75例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是否开窗、是否分期手术、不同手术方式等对早期及中远期结果影响,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死亡5例(6.7%),随访期间死亡1例,平均随访时间42.5±34.7月,随访期间患者心功能明显好于术前(P0.001)。危险因素分析体外循环时间(P=0.049),血液透析(P=0.004)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整体死亡危险因素有血液透析(P=0.010),房室瓣中度及以上返流(P=0.010)。而不同手术方式(P=0.729、0.973)、一期或者分期全腔(P=0.494、0.300)、是否开窗(P=0.486、0.998)、是否伴随其他手术(P=0.494、0.596)对早期、整体死亡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符合条件的成年患者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在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术后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连续行择期OPCAB的5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KI的RIFLE诊断标准,以是否发生AKI把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退步法回归分析,寻找AK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有9.9%(50/505)患者发生AKI,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YHA分级Ⅲ~Ⅳ级(P0.05,OR=2.659)、术前血肌酐水平(P0.05,OR=3.043)、手术方式(P0.05,OR=4.0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P0.05,OR=7.185)、术后输血量≥10 U(P0.05,OR=3.931)是术后AKI的危险因素。AKI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延长,新发透析及术后30d死亡率增高。结论:术后AKI明显增加OPCAB患者住院并发症和死亡率,应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风险以降低术后AK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老年冠状动脉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老年(≥65岁)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9.9±3.8)岁。结果:所有患者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79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32例。IABP术前放置32例(28.82%),术中/术后放置79例(71.17%),主要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损伤(45.05%),感染(35.14%)和二次气管插管(12.61%)等。术后住院死亡30例,病死率27%。术前置入IABP的患者病死率(15.63%)明显低于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的患者病死率(31.65%,P=0.004)。患者置入IABP时间不同,其术后是否二次气管插管、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二次气管插管(OR=165.850,95%CI7.110~386.557,P=0.001)、感染(OR=20.911,95%CI2.940~148.710,P=0.002)和急性肾功能损伤(OR=12.557,95%CI2.935~53.716,P=0.001)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冠状动脉移植术的老年患者,IABP是安全且行之有效的辅助循环手段之一,在本组研究中,术前放置IABP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术中/术后放置IABP组患者的病死率,故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MCI)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菌群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2016年上海市电力医院收治的MCI患者117例,根据住院期间SAP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SAP,n=29例)和B组(未发生SAP,n=88)。SAP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前完成痰细菌培养、痰真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而MCI患者SAP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SAP发生率为24.78%;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者14例(占48.28%),革兰阳性菌感染者7例(占24.14%),真菌感染者5例(占17.24%),混合感染者3例(占10.34%)。两组患者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有无糖尿病、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有无延髓麻痹、有无意识障碍、有无鼻饲支持、有无气管插管与切开及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071,95%CI(1.480,6.855)]、糖尿病[OR=2.574,95%CI(1.388,12.037)]、COPD[OR=2.610,95%CI(1.632,19.375)]、延髓麻痹[OR=4.028,95%CI(2.061,28.361)]、意识障碍[OR=2.016,95%CI(1.351,10.064)]、气管插管与切开[OR=3.887,95%CI(3.796,51.836)]是MCI患者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CI患者SAP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年龄、糖尿病、延髓麻痹、意识障碍及气管插管与切开是MCI患者SAP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激光心肌血管重建联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TMLR + OPCAB)的安全性及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至2005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第三医院启动了针对TMLR+OPCAB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遴选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共80例,分为联合手术组(n=40)及单纯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手术(OPCAB)组(对照组,n=40)。比较两组手术及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连续观察患者心绞痛分级[参考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心功能分级[参考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并经超声心动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变化。结果两组之间手术及围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MLR+OPCAB不会增加围术期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经过平均(3.4±1.7)年的随访,试验组患者的心绞痛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0),复发严重心绞痛或再次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数相对较少(尸=0.113);6MWT距离亦优于对照组(P=0.006);两组间在LVEF等心功能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结论与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TMLR+OPCAB更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对心功能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手术期特点及中期随访结果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从1998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实施的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包括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92例和OPCAB 151例,比较分析了术前常见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并对术后7年中期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危险因素中,除年龄和糖尿病外其余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OPCAB组与CCAB组比较,平均远端血管吻合口数明显减少(3.08±0.76比3.34±0.76,P=0.025),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则显著缩短,术后主要并发症(如低心排出量、IABP使用、肾功能不全)明显减少,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显示OPCAB组射血分数显著比CCAB组高(63.1%±11.7%比59.0%±10.8%,P=0.049),OPCAB组血管桥闭塞率也明显高于CCAB组(44.7%比18.8%,P=0.022)。结论 OPCAB在术后恢复和术后主要并发症减少方面均明显优于CCAB。从术后中期的随访来看,OPCAB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CCAB组,显示OPCAB在心功能恢复方面优于CCAB。术后7年OPCAB组血管桥闭塞率显著高于CCAB组,说明OPCAB操作难度大,可能影响了血管桥的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8.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7):659-66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201例,比较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按术后48 h内的最低血清ALB浓度分为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和非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并对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01例心脏病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55例,发生率为27.36%,无院内死亡。CPB术后低蛋白血症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脂肪肝、术前ALB水平、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有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52,95%CI:1.013~1.093,P=0.008)、CPB时间(OR=1.025,95%CI:1.003~1.048,P=0.029)是CPB心脏术后低蛋白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组术后气管带管时间(P=0.025)、术后住院时间(P=0.049)明显延长,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1)。结论:年龄、CPB时间是CPB心脏术后低蛋白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低蛋白血症患者术后气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危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560例于2013-02-2017-10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单纯CABG的高危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AKI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OR=1.394,P=0.034)、体外循环(CPB)(OR=4.215,P0.001)、围术期大量输血(OR=3.319,P0.00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OR=1.610,P=0.021)或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OR=1.771,P=0.018)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其中CPB和围术期大量输血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危老年患者行CABG应尽可能避免应用CPB,减少围术期红细胞输血量,积极干预术后ALI/ARDS或低心排综合征,可减少术后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