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起源于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AT)心电图、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138例经射频消融治疗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中有7例(5.0%)起源于右心耳,通过10极冠状静脉窦(CS)电极导管、高位右心房(HRA)电极导管、希氏束(HBE)电极导管和消融导管(ABL)记录其电生理检查结果、靶点位置,并记录和观察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正向、负向、低平和双向)。结果7例RAAT患者平均年龄为(41.1±19.6)岁,病史(5.4±4.0)年,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房速持续性4例,阵发性2例,通过心房程序刺激诱发1例。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特征:所有患者V,导联P波负向,绝大多数下壁导联P波正向或双向,胸前导联P波由负向逐渐变为正向。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速时HRA处A波最早,有效消融靶点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38.4±12.6)ms。6例患者消融成功,其中4例使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随访3~12个月无房速复发,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RAAT相对少见(5.0%),有特殊的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表现,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能提高消融成功率,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4、5岁,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为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对发作房速时(消融前)作过的24 h动态心电图原始资料,通过散点图团块分析技术与心电图对照进行回顾分析,得到精确散点图形,发现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4层分布,第1层(底层)呈较连续曲线分布,全程Lorenz-RR散点图呈多分布,且关于45度线大致对称分布,以绿色团块为主(绿色团块代表心房搏动)。房速发生的心电图节律特点决定了无休止性房速的散点图特征。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9岁,确诊为无休止性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遂行冷冻球囊导管冷冻隔离右心耳.采用28 m m冷冻球囊,最低冷冻温度-50℃,有效冷冻180 s,冷冻过程中房速终止.再行-50℃,180 s巩固消融1次.术后半年使用华法林抗凝,随访3年,未见房速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应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及心电学特征.方法 共6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19)岁]临床诊断为窄QRS心动过速,其中3例曾行常规射频消融失败,4例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术中行EnSite-NavX激动标测或者Carto电解剖标测以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指出最早激动大致范围.在局部做精细标测找到心房最早激动处,于心动过速时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放电消融,能量30~40 W,温度43℃.即刻成功指标为心动过速终止并不再被诱发.结果 6例心动过速平均心动周期为(343±53)ms.三维激动标测结果显示房速呈右心耳部位点状扩布,并且整个右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周期的27%±8%.成功消融靶点局部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52±13)ms.消融后行右心房心耳造影确认消融导管位置.6例右心耳房速均成功消融且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其中1例复发心动过速,经再次标测证实为三尖瓣前侧部局灶性房速并且成功消融.左心房扩大者心房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41±6)mm对(36±6)mm,P<0.05].结论 局灶性房速可起源于右心耳并可以成功消融.三维标测有助于靶点定位及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7.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但起源于右心耳的房速所占比例较低,且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方法困难,国内文献尚鲜有报道.近期,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成功消融源自该部位的持续房速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9,24,47岁,均因胸闷、心悸入院,心电图检查均提示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临床表现为无休止性房速,心电图提示2例为左心房(耳)来源,1例为右房来源,三维电生理标测显示3例均为心耳起源的房速,2例为左心耳房速,1例为右心耳房速,1例通过心内射频消融成功治愈,另2例通过"内外科杂交"手术,经胸腔镜途径精确钳夹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3岁,术前经心电图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但术中沿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反复标测,始终未能标测到AV融合之靶点,于AV相对较近处多次放电无效,后在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术,心动过速下Carto系统激动顺序标测示右心耳基底部电位最早,此处放电消融成功。提示对于右侧显性旁道消融,三尖瓣环不能标测到理想靶点消融无效时,应考虑到右心耳旁道等少见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冷盐水灌注导管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局灶性房速女性患者55例,因例数过少排除2例非妊娠期的右心耳房速和4例妊娠期的非右心耳房速患者后,其余49例中,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6例(12%),其中4例(4/6)为轻重程度不同的心动过速心肌病;非妊娠期且非右心耳起源的房速患者43例(88%)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在三维系统指导下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标出最早激动部位,妊娠期右心耳房速患者行冷盐水灌注导管的零射线射频消融,对照组患者则均在非零射线下手术。术后3、6、12个月和以后每年在门诊进行评估,检查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并记录房速有无复发、有无手术并发症。妊娠期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N末端B型脑钠肽原),并记录分娩情况。分析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比较2组患者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年龄[(30.7±6.2)岁比(57.2±11.7)岁]、...  相似文献   

11.
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并不常见,多见于年轻人,常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耳房速具有特征性心电图P波表现,目前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为治疗心耳房速的重要手段,尽管电生理医生对心耳房速电生理特点的认识日渐深入,心耳结构的特殊性却限制了该部位房速消融的成功率。近年来,外科微创心耳切除证实为治疗心耳房速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1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2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34/40)。85%的患者在En 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3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心内膜消融失败的难治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在高密度标测下的电生理特点及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自3家医疗机构共186例经术中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局灶性房速患者, 使用高密度标测系统常规进行心内膜导管消融。13例经心内膜消融失败患者中, 3例起源于心耳尖部接受外科微创手术行心耳结扎或切除, 10例经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成功。总结并分析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检查、高密度标测相关指标、消融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局灶性房速患者中, 女7例、男3例, 年龄(38.4±11.5)岁, 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2%±4.6%, 抗心律失常用药(包括Ⅰ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共(1.5±0.7)种。内外膜联合的高密度标测结果:3例起源于右心耳与上腔静脉交界处、3例起源于Bachmann束在左心房的插入点、2例起源于右心房游离壁的心外膜侧、1例于右心耳心外膜侧、1例起源于左心房心外膜Marshall静脉区域。心外膜最早激动点(EAS)的激动时间提前心内膜(8.3±4.5) ms, 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右心耳(RAA)及右心房超声特征与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经食管超声观察25例NV-AF患者(观察组)和15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组)的RAA及右心房变化,心肌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RAA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观察组RAA耳充血、排血峰速及速度积分、RAA及右心房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RAA面积增大,心房肌细胞凋亡指数增高(P〈 0.05)。RAA内自发性超声造影(SEC)现象检出率占16%,RAA及右心房内未发现血栓。对照组未检出SEC或血栓。相关分析显示,心房肌细胞凋亡指数与RAA充流、排血峰速、RAA及右房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均〈 0.05),而与RAA及右心房面积呈正相关(P均〈0.05),与右心室射血分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NV-AF患者的RAA及右心房改变与心房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心肌细胞凋亡是其病理过程的中间或基础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5.
2例心耳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表现为无休止、难治性。电生理检查分别提示为右心耳及左心耳起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成功,术后无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例局灶性房速患者,其中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例,2例常规导管消融失败。在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标测指导下对房速的最早激动点或同时对最早激动点至出口优势传导通路进行消融。术后进行随访。结果:5例右房房速被确诊。其中右心耳2例,窦房结旁(高位界嵴)1例,游离壁1例,冠状窦口附近1例。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其中1例在右心耳处片状消融成功。全部病例没有并发症,随访无一例复发,2例心脏扩大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局灶性房速导管消融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导管消融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解剖基质及射频消融.方法 分析非右房入路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速消融病例,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心房,结合拖带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进行线性及基质消融.结果 共入选17例患者,其中间隔入路11例,左房入路6例.共诱发25种房速,其中间隔入路组诱发15种房速,大折...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报道了1例右心耳起源的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第一次复发,二次成功,1个月后心肌病痊愈。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少见,多为持续性,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导管射频消融风险大,复发率高。1病例资料患者,女,22岁,主因心悸3个月,劳力性呼吸困难1个月入院,患者心悸持续不缓解,伴乏力,日常活动气促。曾就诊于我院,予食管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9.
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对8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采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房速发作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放电消融。结果:8例房速(包括房速伴心房扑动及房速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各1例)RFCA治疗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其中4例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2例在右心房侧壁、2例在右心耳处放电消融成功,成功靶点局部电位(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平均提前34.23±5.23(22~46)ms。结论:心房激动顺序标测是房速消融的基本方法,AP间期≥30ms的部位可作为试消融靶点;对房速伴其他类型心动过速者可一次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起源位置、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的局灶性房速患儿38例,年龄3.0~13.6(7.9±3.3)岁.分析不同起源位置的局灶性房速射频消融效果、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不同年龄组射频消融效果.结果 38例患儿中20例(20/38,52.6%)为无休止性房速,18例(18/38,47.4%)为阵发性房速.38例患儿中的12例(31.6%)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中10例(10/12,83.3%)继发于无休止性房速.房速起源部位以心耳部位最为多见(12/38,31.6%),其次依次为肺静脉(7/38,18.4%)、心房壁(7/38,18.4%)、房间隔(7/38,18.4%)、冠状静脉窦口(3/38,7.9%)、上腔静脉(1/38,2.6%)、三尖瓣环(1/38,2.6%).38例患儿中的36例(36/38,94.7%)射频消融成功,复发10例(10/36,27.8%).复发病例中7例(7/10,70.0%)为心耳起源,外科手术将患侧心耳切除后均未再复发.18例(18/38,47.4%)发病年龄≤3岁,20例发病年龄>3岁;≤3岁组和>3岁组无休止性房速的发生率、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率及起源部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小儿局灶性房速患者,射频消融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②小儿局灶性房速以起源于心耳最为常见;③起源于心耳部位的局灶性房速复发率与失败率最高,外科心耳切除术为安全有效的补充根治方法;④小儿无休止性局灶性房速更易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