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力衰竭治疗策略的变化与其病理生理机制的演变是统一的。现通过对神经内分泌机制中利钠肽系统的介绍增加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认识,同时对其目前在随机对照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汇总,最后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出一些思考,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病死率高,预后差,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传统的心力衰竭治疗主要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为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联合脑啡肽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成为心力衰竭治疗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一种常见、预后不良的心血管重症。据统计 ,患CHF者在 2 5岁到 75岁的人群中占 3% ,在 8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超过10 %。诊断为CHF者 ,一半在 4年内死亡 ,严重者 ,一半在一年内死亡。此外 ,由于CHF患者住院的次数多而且时间长 ,生活质量下降、治疗费用的昂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在不断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拖。对CHF病理生理认识的发展是探索新的治疗手段的基础。自四十年代以来 ,对其认识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认为CHF是心、肾功能异常 ,应用洋地黄及利尿剂治疗 ,以提高心肌收缩力 ;…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预后不良的心血管重症.据统计,患CHF者在25岁到75岁的人群中占3%,在8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超过10%.诊断为CHF者,一半在4年内死亡,严重者,一半在一年内死亡.此外,由于CHF患者住院的次数多而且时间长,生活质量下降、治疗费用的昂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近半个世纪来人们在不断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拖.对CHF病理生理认识的发展是探索新的治疗手段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临床心力衰竭诊断率逐年提高,但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率改善效果有限。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临床应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目前其已被国内外众多临床指南列为Ⅰ类推荐。本文主要综述了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及心力衰竭合并其他常见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该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脑啡肽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心衰患者284例,分为脑啡肽酶抑制剂组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组,各142例,两组患者在规范应用倍他乐克、螺内酯等抗心衰基础治疗上,按分组分别予以脑啡肽酶抑制剂及...  相似文献   

7.
正心力衰竭(心衰)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医疗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有2 300万人患有心衰,且数量还在增长~([1])。心衰的治疗费用极其昂贵,在美国其治疗的费用已经高达31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700亿美元~([2])。神经激素通路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心衰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和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是近些年推出的作用于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类新型药物,包含缬沙坦和沙库巴曲2种成分,可同时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利钠肽系统(NPS),发挥利尿、利钠、舒张血管、拮抗RAAS等作用。新近研究发现,ARNI也可用于高血压治疗,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均有显著作用。本文就ARNI对高血压及其有关的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及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作用及地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国内外众多临床指南推荐其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治疗.随着对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不断完善,其在降压治疗方面也展现出一定优势.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我...  相似文献   

11.
研究显示以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代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降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心衰住院等终点事件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既往心衰治疗首选药物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为促进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此类药物,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参考相关指南, 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 撰写了该共识, 对此类药物的药理学机制、临床适用人群以及使用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剂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已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它不仅能缓解症状 ,而且可以防止心衰恶化和减少死亡。但目前仍不能确定临床中该用多大剂量合适。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  ACEI剂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ACEI于 70年代末开始用于心衰的临床治疗。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在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许多临床研究证明了 ACEI的即刻和长期的血流动力学效益。此期的 ACEI用量都较大 ,如卡托普利为 15 0~30 0 mg/d,依那普利为 2 0~ 4 0 mg/d[1-3 ] 。较近的研究表明奎那普利 (quinapril)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我国人群众多,治疗效果仍有一定改善空间。本文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在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急性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年龄18岁的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EF)且使用ARNI的患者45例,匹配年龄(±3)岁,性别,射血分数(±5%)后单纯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药物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9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住院结局等。结果:入组人群入院时ARNI组中NYHA分级II-III级的比例是46.7%,在ARB组比例是38.9%,两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酐在ARB组有低于ARN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6±31.20)vs.(94.57±29.97)mmol/L,P=0.064]。在两组人群住院期间并发症及转归情况发现,ARNI组较ARB组在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发病率高(11%vs.6.7%,P0.001)。但在转归情况如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死亡、住院天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ARNI在HF-REF人群中初次用药时有肾功能恶化的风险,需要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治疗和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的开展时间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均为该阶段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共208例,根据患者临床期间所接受的不同用药方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04例,临床期间采用贝那普利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患者104例,临床期间采用缬沙坦片(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6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效果更佳,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卫生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病因治疗和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观察组患者加用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联合ARB类药物氯沙坦,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排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峰值比(E/A)〕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O、SV、LVEF及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SV、LVEF及E/A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11/60),与观察组的21.7%(13/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联合ARB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正心力衰竭(HF)为终末期慢病之一,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均高。临床上治疗HF在于改善其相关症状、降低死亡风险和防治其他心血管事件风险等。然而既往关于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与依那普利对HF继后恶化进展风险间作用对照研究罕见,现就此进行相关大样本对照分析。受试对象为8 399例HF患者,均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HF,并均系出院后存活者。均在剔除曾使用过血管紧张素转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病终末发展的一种结局,由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各个阶段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因此,对心力衰竭的防治已成为近年来临床心脏病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0.9%,约400万患者,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与高血压的分布一致;心衰发病原因,冠心病45.6%、风湿性心脏病18.6%、高血压12.9%;导致死亡的原因,泵衰竭59%、心律失常13%、猝死13%。在过去40年里,心衰引起的死亡数上升6倍,因此,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心功能不全是经超声心动图等提示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已不正常,而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心衰是指伴有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有心功能不全不一定有心衰。心衰分为4个阶段,A:前心衰阶段,高危人群;B:前临床阶段,器质性心脏病;C:临床阶段,心功能(NYHA)Ⅱ、Ⅲ、Ⅳ级,心衰的症状;D:难治性心衰,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终末期心衰。心功能分级仅适用于单纯左心衰、收缩性心衰患者。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杂志》2005,13(11):671-672
1 问题提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作用后,醛固酮(Ald)减少是暂时的。ACEI使用后,应当有Ang Ⅱ下降,Ald下降,肾素与Ang Ⅰ上升[高血压杂志,2004,(12):270]。有些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血Ald先降后升,反而超过治疗前水平,这种现象叫“醛固酮脱逸现象”。高修仁等医师证实心力衰竭病人在ACEI治疗后一个月血浆Ald明显下降,治疗后3月,反而超过基础水平[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277]。 肾脏以外的心脏、血管、脑都有Ald合成酶(CYP11B2),Ald可能在这些器官局部产生,起着自泌素或旁泌素的作用。作用于这些器官局部的盐皮质激素受体,产生胶元,心肌肥厚,血管内皮肿胀功能失调。作用于脑视丘海马,间接引起水钠潴留(图1)。  相似文献   

2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11):671-672
1问题提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后,醛固酮(Ald)减少是暂时的.ACEI使用后,应当有AngⅡ下降,Ald下降,肾素与Ang Ⅰ上升[高血压杂志,2004,(12):270].有些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血Ald先降后升,反而超过治疗前水平,这种现象叫"醛固酮脱逸现象".高修仁等医师证实心力衰竭病人在ACEI治疗后一个月血浆Ald明显下降,治疗后3月,反而超过基础水平[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2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