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女性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变化规律与其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绝经前组(220例)和绝经后组(220例)。测定两组血清E2、FSH水平及其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绝经后组妇女血清E2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减少,而血清FSH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组妇女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与绝经前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低骨量组和绝经后低骨量组血清E2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减少,而血清FSH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FSH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BMD明显减少,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骨代谢,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瘦素、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PMOP患者根据是否伴随骨折分为无骨折组(34例)和伴骨折组(26例),同期选择40例未发生PMOP的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瘦素、IGF-1、IGFBP-3表达水平,采用骨密度(BMD)仪检测各组腰椎(L1~L4)、股骨颈、Wards三角部位的BMD,比较各组差异性并分析血清瘦素、IGF-1、IGFBP-3与BMD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瘦素、IGF-1和IGFBP-3表达水平及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MOP伴骨折组患者血清瘦素、IGF-1、IGFBP-3表达水平及BMD均明显低于PMOP无骨折组(P0.05);血清瘦素、IGF-1、IGFBP-3三者之间,及其与BMD均呈正相关性关系(P0.05)。结论血清瘦素、IGF-1、IGFBP-3可作为早期诊断PMOP和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敏感性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in the aging male,PADAM)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186例中老年PADAM患者和125例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收集相关生化、性激素及骨代谢指标,并对其与年龄、身高、体重、BMI、性激素水平及部分骨代谢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PADAM组患者腰椎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骨颈各部位BMD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Neck:(0.831±0.136)g/cm2 vs(0.954±0.143)g/cm2,Ward's:(0.712±0.127)g/cm2 vs(0.811±0.149)g/cm2,Troch:(0.697±0.124)g/cm2 vs(0.764±0.131)g/cm2,P<0.05)].(2)PADAM组及健康对照组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8.9%、3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33.3%、20.8%.(3)PADAM患者腰椎BMD与BMI呈正相关;而股骨颈各部位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雄激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PADAM患者股骨颈各部位骨密度明显降低.高龄、低体重指数和低雄激素水平为PADAM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肾壮骨颗粒对快速老化(SAMP6)小鼠骨密度(BMD)及血清IGF-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五组:SAMR1小鼠生理盐水灌胃组(SAMR1组),快速老化SAMP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灌胃组(SAMP6组)、皮下注射rhGH组(rhGH组)、补肾壮骨颗粒灌胃组(BSZG组)及皮下注射rhGH组联合补肾壮骨颗粒灌胃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各10只,每日定时干预1次。分别干预3个月、6个月后进行BMD测定、血清IGF-1水平及骨代谢标志物检测。结果干预3个月后,与SAMP6组相比,BSZG组BMD和血清PⅠNP水平有所上升、血清CTX-1水平下降(均P<0.05),rhGH组及联合用药组BMD、血清CTX-1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均P>0.05),三组药物干预组血清IGF-1及PⅠNP浓度均有所上升(均P<0.05)。干预6个月后,与SAMP6组相比,三组药物干预组全身BMD、血清IGF-1及PⅠNP水平均有上升(均P<0.05),血清CTX-1水平下降(均P<0.05),三药物干预组组间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析因方差分析发现,补肾壮骨颗粒和rhGH存在负交互作用。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GF-1与BMD呈正相关。结论补肾壮骨颗粒可增加SAMP6小鼠BMD,可能与提高其血清IGF-1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降钙素(CT)水平与高龄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高龄OP患者52例为研究组,另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为健康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两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BMD),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骨钙素(BGP)及CT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分析BMD与血清25(OH)D3、β-CTX、TPⅠNP、BG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25(OH)D3、TPⅠNP、BGP、CT水平低于健康组,β-CTX水平高于健康组,腰椎BMD、股骨颈BMD小于健康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3、TPⅠNP、BGP、CT水平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正相关(均P0.05),β-CTX水平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高龄OP患者血清25(OH)D3、TPⅠNP、BGP、β-CTX、CT表达异常,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能反映骨代谢情况,为临床防治OP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GH)、睾酮(Ts)和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水平在预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将128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骨折组为63例轻微创伤所致股骨颈骨折的老年男性患者,非骨折组为老年健康男性65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股骨颈骨密度(BMD)(健侧);用放免法测定受试者血浆中GH、Ts、IGF-1浓度,并对以上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GH、IeF-1和Ts均与BMD呈正相关,P<0.05或<0.01.(2)非骨折组与骨折组血浆IGF-1分别为(45.13±6.67)μg/L、(35.17±4.98)μg/L,血浆Ts分别为(21.45±5.12)nmol/L、(14.97±3.95)n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浆GH分别为(1.32±0.52)μg/L、(1.28±0.49)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IGF-1、Ts浓度两者同时降低,可能增加老年男性骨质疏松骨折危险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和骨保护素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6例(痛风性关节炎组),其中伴骨质疏松38例(骨质疏松组),无骨质疏松58例(无骨质疏松组);选取同期9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腰椎L2~L4、两侧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的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瘦素、骨保护素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IL-6、TNF-α水平。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率为39.58%(38/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性关节炎组患者腰椎L2~L4、两侧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的平均骨密度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瘦素水平(192.68±15.7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质疏松组,骨保护素水平(76.08±10.97)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骨质疏松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保护素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质疏松组,无骨质疏松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瘦素与IL-6、TNF-α呈正相关;血清骨保护素与IL-6、TNF-α呈负相关。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和骨保护素含量异常,IL-6、TNF-α与血清瘦素呈正相关,与血清骨保护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腰椎骨密度(T-score)与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181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患者290例,年龄38~97岁,平均年龄(77.5±13.7)岁。对腰椎骨密度与不同性别患者及患者各年龄组多种激素进行偏相关分析,并对骨质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OP)组的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腰椎T-score与激素偏相关分析:男性与体重、睾酮(TESTO)、C肽(C-P)相关,女性与年龄、身高、体重、游离雌三醇(f E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相关;年轻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腰椎T-score与性别、体重有关,与年龄均不相关;年轻老年人组腰椎T-score与身高相关;所有老年人腰椎T-score均与雌二醇(E2)、C-P相关;高龄老年人组腰椎T-score均与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T3)有关;年轻老年人组股骨骨密度T-score与甲状腺素(T4)、甲状旁腺激素(PTH)相关(P0.05)。男性激素与女性比较,TESTO、E2、f E3、T3、T4、生长激素(GH)、C-P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骨量减少、骨质正常组3组比较,性别、年龄、身高、体重、E2、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性别、身高、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只有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性别、身高、体重、TESTO、E2、FT4、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骨密度与老年人的性别、体重相关,与年轻老年人组身高相关。所有老年人组腰椎骨密度与E2、C-P相关,部分老年人腰椎骨密度与FT3、T4、PTH相关;骨质正常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女性、身材高、体重轻、TESTO、E2、C-P减少均对骨质疏松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共收集207例70岁以上老年人,采用DXA法检测L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段的骨密度(BMD),根据BMD水平分为骨量正常组(n=41)、骨量低下组(n=78)和骨质疏松组(n=88),记录年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检验血红蛋白含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样本统计量描述及分析。结果三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体重、BMI、L1-4的BMD、左侧股骨颈BMD、左侧股骨上端BMD均低于骨量低下组、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的身高、体重、L1-4的BMD、左侧股骨颈BMD、左侧股骨上端BMD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的BMI和骨量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骨质疏松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的血红蛋白含量无差别(P0.05);骨质疏松组男女之比为22比66,与骨量正常组、骨量低下组的性别构成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与L1-4、左侧股骨颈和左侧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0.286、0.279,P0.05),所纳入老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老年男性(P0.05)。结论血红蛋白含量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女性血红蛋白含量低于老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并骨质疏松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钙素(BGP)的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及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46例,比较两组间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IGF-1、BGP及BMD水平,分析血清IGF-1、BGP水平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FBG、FINS、HOMR-IR、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BGP及BM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患者血清游离IGF-1、BGP水平与年龄、FBG、FINS、HOMA-IR、LDL-C水平呈负相关, IGF-1与BGP及BMD水平呈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低血清IGF-I水平、低血清BGP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2例ITP患者(观察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24周内的血清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及骨密度(BMD)指标,比较ITP患者治疗期间P1NP、β-CTX及骨密度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P1NP、β-CTX、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ITP患者血清P1NP、β-CTX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患者髋部骨密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P1NP、髋部BMD水平与GC的使用时间呈负相关(P0.01),β-CTX与GC使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经GC治疗后ITP患者的BMD下降,骨代谢处于高分解低成骨转换状态,存在骨质疏松风险,需要提高对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UA水平的检测,依据三分位法将其分为低UA组(2.32~3.35 mg/dl)、中UA组(3.41~4.98 mg/dl)及高UA组(5.04~7.18mg/dl),每组40例。对比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学指标及各骨密度(BMD)相关指标的差异;依据双能X片报告t值,将t值降低1~2.5个标准差定为低骨量,降低2.5个及以上标准差的为骨质疏松,将120例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BMD组间UA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UA与各部位BMD间的关系。结果不同UA组间在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骨钙素(OC)、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UA水平低于低骨量组及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UA水平又低于正常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与BMI、HbA1C、OC、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P<0.05),与CTX呈负相关(r=0.445,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BMI均为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CTX为危险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较高的UA水平可能与较高的BMD、较少的骨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绍兴第二医院门诊确诊的围绝经期妇女160例,其中骨质疏松者75例为骨质疏松组,未出现骨质疏松者85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全身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妇女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采用Pearson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妇女血清铁蛋白、OC和PI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腰椎(L1~L4)和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P表达与对照组妇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r=-0.435、-0.512,P0.05),与OC和PIN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0.584,P0.05),与B-ALP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301,P 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密切相关,提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血清雌激素及铁蛋白含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9月收集绝经女性167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8.06±2.21)岁。按10岁为1个年龄段组,共分为4组,分别为≤60岁组57例、61~70岁组48例、71~80岁组37例和80岁组2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体格检查并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激素、铁蛋白、Ⅰ型原胶原氨基段延长肽、Ⅰ型原胶原C段肽β降解产物及氨基酸中段骨钙素含量;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含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股骨颈和腰椎正位(L1~L4)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绝经女性血清雌激素、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Ⅰ型原胶原氨基段延长肽、Ⅰ型原胶原C段肽β降解产物、氨基酸中段骨钙素、股骨颈骨密度及腰椎L1~L4骨密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雌激素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血清铁蛋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和腰椎L1~L4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雌激素与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血清铁蛋白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绝经女性血清雌激素及铁蛋白含量水平与骨代谢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而血清铁蛋白逐渐升高,骨密度则逐渐下降。血清雌激素降低和铁蛋白逐渐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Ms)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确诊的EMs患者60例为观察组,R-AFS分期Ⅰ期14例、Ⅱ期16例、Ⅲ期18例、Ⅳ期12例,另选取60例良性卵巢成熟畸胎瘤非EMs患者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及不同R-AFS分期血清VEGF、IGF-1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GF-1和VEGF水平分别为(125.32±12.28)ng/ml和(187.64±30.58)pg/ml,高于对照组的(78.83±12.25)ng/ml和(118.35±30.5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患者中不同R-AFS临床分期血清中IGF-1和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VEGF、IGF-1含量与EMs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P0.05),且血清VEGF和IG-I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VEGF、IGF-1在EMs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状态,且与EMs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两者可能通过协同作用促进EMs病情发展,以VEGF、IGF-1为靶点可为EM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血液透析女性透析参数和骨质疏松症(OP)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围绝经期维持性血透(MHD)患者9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围绝经状况及透析参数(透析时间、血清白蛋白、透析前舒张压、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心率、钙磷乘积、每周透析次数、平均动脉压及体质指数)。通过测定患者的骨密度,将患者分成骨量正常组15例、骨量减少组21例以及骨质疏松组58例。比较3组透析参数、全髋、股骨颈、腰椎及大转子骨密度。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透析参数与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经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围绝经期MH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组透析时间[(22.11±0.74)月]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明显延长[(19.39±2.07)月、(16.72±2.43)月],且骨量减少组透析时间显著长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钙磷乘积[(5.35±0.71)mmol/L]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明显增高[(4.53±0.46)mmol/L、(3.67±0.37)mmol/L],且骨量减少组钙磷乘积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白蛋白[(30.61±1.56)g/L]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37.72±2.06)g/L、(38.95±2.13)g/L,P0.05]。骨质疏松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0.623±0.117)g/cm~2、(0.627±0.168)g/cm~2]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0.916±0.143)g/cm~2、(1.015±0.137)g/cm~2及(0.735±0.151)g/cm~2、(0.815±0.142)g/cm~2],且骨量减少组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股骨颈、腰椎骨密度与透析时间呈负相关(P0.05),与钙磷乘积呈正相关(P0.05)。透析时间≥18个月、钙磷乘积≥4 mmol/L是O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绝经期MHD患者OP的发生可能与透析时间、钙磷乘积存在关联,且二者均为患者O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城区中老年人群调查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了解饮绿茶与骨密度及骨量异常关联性。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到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40~89岁居民进行调查并检测BMD。结果本研究共调查检测399例对象,其中男性67例(16.79%),女性332例(83.21%),饮绿茶48例(12.03%),不饮绿茶351例(87.97%)。骨量异常比例饮绿茶组低于不饮绿茶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中饮绿茶与女性股骨颈及腰椎BMD均存在关联,并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饮绿茶在女性中与腰椎BMD存在剂量效应关系(β=0.127,P=0.022)。在绝经女性中饮绿茶与股骨颈BMD(β=0.111,P=0.023)及腰椎BMD(β=0.127,P=0.019)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饮绿茶对象发生骨量异常的风险更低,OR=0.42(95%CI:0.20~0.87),关联主要存在女性中,OR=0.34(95%CI:0.12~0.92),并且女性中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未发现饮绿茶与骨量异常存在关联。结论饮较多绿茶与女性腰椎BMD呈正相关,与绝经女性股骨颈BMD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与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代谢性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5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绝经后女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BMD),按T值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测定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等相关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对比骨质疏松症组与非骨质疏松症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腰椎、股骨颈BMD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症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体质量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血钙、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偏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腰椎BMD和双侧股骨颈BMD与BMI、TSH均呈正相关,腰椎BMD与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呈负相关(均P<0.05)。以是否骨质疏松症为因变量,筛选出BMI、TSH、血钙、糖化血红蛋白(HbA1C)、PⅠNP与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762,P<0.05),正常范围内TSH水平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381,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随着BMI降低,骨质疏松症风险上升,TSH水平越低,BMD越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25(OH) D_3和PTH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嘉兴市康慈医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钙、磷、镁、碱性磷酸酶(ALP)、25(OH) D_3和PTH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研究组中血钙、血镁、血磷、25(OH) D_3、腰椎L1-L4、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 0.05),而PT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骨质疏松组中血钙、血磷和25(OH) D_3水平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 0.05),而PTH水平和病程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合骨量正常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显示,病程和PTH水平与腰椎L1-L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 0.05),血钙和血磷与腰椎L1-L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 0.05),且25羟维生素D_3水平仅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正相关性(P 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骨密度代谢紊乱,骨代谢生化指标出现异常,维生素D水平下降,PTH水平升高和骨密度的下降,应早期进行干预,避免骨质疏松症甚至骨折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患者的骨矿面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探讨影响其骨密度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并检测血清和尿液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生化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骨密度的可能因素。结果依据患者腰椎或股骨颈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体重、HbAlc均是与腰椎或股骨的BMD相关的变量,其中体重与腰椎的BMD相关性最高(r=0.254,P〈0.01),HbAlc与股骨的BMD相关性最好(r=-0.224,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体重、HbAlc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