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医角度出发阐释"脾胰同源"学说的学术渊源,认为"脾不散精"是导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散精功能受损,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为"糖浊",表现为血糖升高。从脾辨治糖尿病,临证时健脾益气,助脾升清;补脾阴,清内热;并兼顾肝肾,辅以化痰活血之法,将"治脾即是治胰"的治疗理念应用到糖尿病的防治之中。  相似文献   

2.
边文飞  黄延芹 《中国中医急症》2023,(8):1479-1482+1504
胰腺是内脏脂肪的沉积脏器之一,胰腺的内外分泌系统在胰腺的正常生理和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是统一的整体。胰腺脂肪沉积作为整个异位脂肪沉积的一部分,对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和外分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损害,会引发一系统的急慢性胰腺相关疾病。本文基于中医脾胰同源理论,论述中医药干预脂肪胰的研究进展,旨在中西医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下进一步探讨胰腺脂肪异位沉积的相关机理,进而为学术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46-1247
2型糖尿病以波动性高血糖为特点,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目前,临床实践中,减少血糖波动是血糖控制的重点,更是血糖控制的难点。中医学关于"脾"的概念是一系统功能的概括,从解剖、生理、病理学方面分析,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胰"的功能,即"脾胰相关"或"脾胰同源"。作者认为,根据"脾胰同源"理论与脾虚致渴的理论基础,"从脾论治"糖尿病作为中医药减少血糖波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脾”含胰、脾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富渠  孟黎明 《陕西中医》2003,24(10):912-914
考证中医学脏腑之现代解剖生理学实质 ,应为加速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拟就中医学“脾”的脏器实质 ,“脾”含胰、脾二脏试作浅析。1 从解剖学方面探讨  1 .1 部位 :《医贯》讲 :“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其左上”。“膈膜”即横膈膜 ,“以膜”之“膜”当为大网膜。表明中医学“脾”同现代解剖学脾的解剖部位相一致[1] 。《医林改错》又讲 :“脾中有一管 ,体象玲珑 ,易于出水 ,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 [2 ]……”并据该书记载图文来看 ,则显然指的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胰。总之 ,笔者认为 ,中医学中…  相似文献   

5.
调脾抑胰方     
《江苏中医药》2008,40(4):5
组成:潞党参、炒白术、苏梗、枳实、全瓜蒌各10g,茯苓、茯神、姜半夏各12g,陈皮6g,淮山药15g,薏苡仁、炒谷芽、炒麦芽各20g,猪苓、徐长卿、八月札各30g。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脾和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脏腑学说中所指的脾,是否就是现在解剖学所指的脾或胰,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本文对此试作简要分析,以供讨论.一、中医脾的解剖脾的大小:《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以西汉度量衡1斤约等于250克,一尺约等于23.5厘米计算;则《难经》所述的脾约重547克(按十六两制计算),扁广约7.1厘米,长约11.8厘米.脾的形状:《素问》王冰注释:"脾,形象马蹄".以后《普济方》、《医学入门》、《人镜经》和日本的《脏腑经络详解》等书,都有相似的记载.也有人以"刀镰"来形容脾的形状,这可能是古人实地解剖,见到脾的膈面凸出.脏面凹进,其特征很象"刀镰",所以有这  相似文献   

7.
《江苏中医药》2008,40(4):5-5
出生年月:1963年2月 籍贯:江苏省无锡市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重要职务和兼职: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肿瘤科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脾胰同源"应用养阴益气活血法观察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建立由高脂饲料喂养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芪复方组,西药西格列汀组,各组灌胃8周。实验期间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在灌胃的第4周每周1次测定1日内5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并计算MBG、SDBG、LABG值。灌胃8周后处死GK大鼠,检测各组血脂水平、CRP、血清胰岛素、血清胰高血糖素、血清GLP-1,对腹主动脉及胰腺组织进行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参芪组一般状况优于模型组,血糖波动方面,每日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值优于模型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以及C反应蛋白(CRP)较模型组降低,但与西药组无统计学意义。胰岛素(INS)与胰高血糖素(GC)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GLP-1较模型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病理方面,参芪组腹主动脉和胰腺切片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结论应用参芪复方可以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的一般状态,提高GLP-1的浓度,控制血糖的波动幅度;且可以改善脂代谢紊乱,降低CRP,减轻模型GK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更符合《内经》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英语“spleen”汉语习惯翻译成“脾”,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中医的“脾”和西医的“spleen”也是同一个东西。然而,仔细回顾中医基础理论关于“脾”的有关论述以及中西医交流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其实更符合中医“脾”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兹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同源词指的是音义俱近或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有些词,它们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而这些词在语音上又具有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它们往往由一个基本词义、一个基本读音发展分化而来。如:旬、拘、笱、(车句)、(疒句)、(金句),皆从句得声,而意义上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西医学对于脾脏胰腺的功能、定位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回顾历史文献,对中西方医学关于脾胰的翻译源流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最初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认知中,脾也为参与消化过程的器官,胰则主要是消化方面的功能,因此认为中西医对于脾脏的对译和对于胰腺功能的认知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具有合理性,其思路对当前中医学认知新事物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对脾胰相关理论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角度对脾胰关系的论征.从中医脏腑五行辨证理论来推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从脾论治,兼顾益肾之法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结论以脾胰相关理论是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展.对该病诊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形体医理学有关脾胰一体说指导下建立脾不统血证模型.方法:通过设立单纯损伤脾脏功能组(脾组)、单纯损伤胰腺功能组(胰组)和同时损伤脾脏、胰腺功能组(脾胰组),每组又分模型归脾汤干预组和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两个小组(以下简称为模型中药组和模型对照组),即在造模同时一组给予归脾汤干预,一组给予生理盐水对照,观察豚鼠一般体征、出凝血时间、血象及抗体含量以及脾系数的变化,脾脏、胰腺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胰组、脾胰组两模型对照组一般体征均表现出神靡、便溏、体重减轻等症状,脾组仅见精神萎靡表现;脾组、脾胰组均见多部位皮下紫癜,胰组无出血症状表现;脾胰组较正常组、胰组、脾组,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降低、PAIgG含量增高、脾系数增大.结论:同时损伤脾脏、胰腺相关功能建立脾不统血证模型可行,合理,更符合脾不统血证本质.  相似文献   

14.
调脾抑胰方治疗晚期胰腺癌42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调脾抑胰方治疗42例晚期胰腺癌病人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5岁,平均56岁。胰头癌30例,胰体癌12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及消瘦乏力等症,其中伴黄疸者33例,腹腔积液者14例,侵犯到其它脏器者13例。经剖腹探查病理学检查确诊者17例,其余均经CT及肿瘤放免检测(CA19-9等)明确诊断。2 治疗方法调脾抑胰方组成:潞党参、炒白术、苏梗、枳实、全瓜蒌各10g,茯苓、茯神、姜半夏各12g,陈皮6g,怀山药15g,薏苡仁、炒谷芽、炒麦芽各20g,猪苓、徐长卿…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脾虚致渴的论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学之“脾“的概念是一系统功能的概括,如果从解剖、生理、病理学方面分析,其中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胰“的功能.根据脾胰关系与脾虚致渴的理论基础,“从脾论治“糖尿病作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的有效途径将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调脾抑胰方治疗晚期胰腺癌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癌患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确诊时常已近中晚期,病人常有腹痛、黄疸、消瘦、食欲减退、腹水等症状,此时多已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化疗效果很差,故临床生存期极短。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我院中医肿瘤专家赵景芳主任医师之调脾抑胰方治疗42例晚期胰腺癌病人,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浅谈脾约证     
脾约证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原文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对于这段经文的论述,最早见于宋代成无已所著《注解伤寒论》。论曰:“跌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今脾强胃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为脾约丸,通便润燥。”后世医家多从其说。笔者认为,用“胃强脾弱”来解释脾约证,有违仲景旨意,与临床所见也不相符,麻子仁丸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脏腑实体说对中医脾的认识(即中医脾包括脾脏和胰腺)寻找一种更能反映脾不统血证实质的建模思路与方法。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验论证结果表明破坏胰腺外分泌功能并利用脾脏抗体学说、脾内阻留学说与出血性疾病的关系来建立脾不统血证模型的思路方法较传统造模方法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9.
董小天 《陕西中医》2014,(1):126-127
<正>中医认为肝肾两经与乳房关系最为密切,《潘氏外科秘本九种·疡症歌诀》曰:"乳癖厥阴郁积成,喜消怒长卵之形"。肝主疏泄、主情志,平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安逸过度等导致气滞,轻则不通则痛,重则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乳络经脉阻塞不通,故逐渐形成乳中包块;肝气不舒也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蕴而生,无形之气和有形之痰形成核积聚在乳房经络中,故形成乳癖。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也是形成乳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脏腑学说中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均不包含“胰”,但未具其名并不能代表不识其形,“胰”在中医视野下应有其还原的本质形态及相关功能.中医之“脾”及《难经》所载“散膏”与现代医学的胰腺在解剖位置上极为接近,从色泽、形态、重量、大小方面考证,胰腺与散膏有很高的重合度.另外,从功能及所主疾病角度考究,胰腺与脾、散膏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胰腺与散膏异名同属,实为一物,为脾之副脏,与脾共主运化升清、化生气血、输布精微、供养脏腑、灌溉四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