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对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7例老年房颤患者在长征医院接受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及术后随访平均(7.7±4.9)月时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心悸、气短、头晕、胸痛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20%、104%、94%和25%(P均0.01);总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P0.01)。与术前相比,7例患者术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11.6±2.3)mm∶(9.1±1.4)mm]、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Ts)[(17.1±5.1)mm∶(11.8±1.2)mm]、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11.0±2.1)mm∶(9.1±1.4)mm]、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Ts)[(16.3±1.9)mm∶(12.2±0.8)mm]显著减小(P均0.05)。3例植入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的患者,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无明显变化。心室按需型起搏器。6名患者术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较术前显著增大[(30.0±6.4)mm∶(34.0±6.4)mm,P=0.01]。无起搏失灵、起搏电极脱位、囊袋感染及起搏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对于症状严重、药物疗效差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能显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1病例简介患者,女,88岁,主因心前区不适、心悸2年加重伴恶心、呕吐2d收入院。慢性病程,急性起病,曾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慢快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NY-HA)",平时服用"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2d来服中草药后出现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心前区不适、心悸症状频繁发作,向后背部放射,伴头晕、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人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纤颤并心动过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老年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安置DDD型起搏器,并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负荷量0.2g,3次/d,7d;继以0.2g,2次/d,7d;维持量:0.1~0.2g/d,长期维持。对照组24例,仅按上述方案口服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结果:(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未发现起搏器的并发症和胺碘酮的副作用;(3)起搏导管植入时和术后的3、6个月的起搏阈值(固定脉宽0.5ms)无明显变化,分别为:心房电极:(0.54±0.04)V,(0.60±0.02)V,(0.55±0.03V);心室电极:(0.59±0.05)V,(0.68±0.07)V,(0.62±0.06)V;(4)观察组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老年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并心动过缓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7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0例;对照组39例。试验组给予缬沙坦干预,观察缬沙坦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试验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缬沙坦可减小Pd、Pmax,同时可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起搏器的休息频率功能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9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休息频率,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双腔起搏模式下打开休息频率,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增加(U=4.19、4.28和4.39,均为P<0.05),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增加(χ2=4.57、4.61和4.96,均为P<0.05)。与未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比较,打开后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56%(40%73%)比84%(64%73%)比84%(64%97%),P=0.03];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减少(P<0.01)。结论休息频率模式可以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 男性,75岁.主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于6年余前安置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近3年来反复发作阵发性心房纤颤,每月1~4次,发病时感心悸,胸闷,气短,心率达120~130次/min(起搏器上限频率为130次/min),多次到天津市胸科医院临时紧急关闭心房电极起搏功能.经用静脉及口服药可转复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器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有效手段.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通过起搏器的诊断功能可以提高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检出率,同时最小化心室起搏、保持房室同步起搏以及生理性起搏部位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随着起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算法可用于预防和终止房颤发作.对于起搏器植入合并房颤患者而言,优化程控管理策略,合理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后阵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阵发房颤(PAF)患者54例,行双腔起搏治疗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瑞舒伐他汀低剂量(低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高剂量(高剂量组),每组18例。12个月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房内径(LAD)和房颤(AF)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他汀低、高剂量组血浆hsCRP[(4.79±1.62)mg/L比(3.37±1.24)mg/L、(3.31±1.21)mg/L]水平明显降低,AF发生次数[(16.17±4.89)次/年比(7.39±2.68)次/年、(7.44±2.68)次/年]、AF负荷[(30.61±5.65)h/年比(6.33±2.57)h/年、(6.44±2.60)h/年]明显减少,LAD[(40.22±4.91)mm比(36.39±3.29)mm、(36.28±3.53)mm]显著减小(P均<0.05),高、低剂量组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改善起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房颤患者双腔起搏治疗后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其疗效与剂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心房增大对置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等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起搏器门诊长期随访的未服用抗凝药物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8例,记录基线特征、随访期间血栓终点事件及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按随访期间有无血栓终点事件发生分为血栓组43例,对照组105例。进行Cox回归分析探讨左心房增大对血栓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年龄、冠心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P<0.01)。平均随访时间为22.79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左心房增大的患者血栓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HR=2.561,95%CI:1.382~4.749,P=0.003)、2型糖尿病(HR=2.562,95%CI:1.353~4.851,P=0.004)、左心房增大(HR=2.161,95%CI:1.085~4.305,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程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病窦综合征合并PAF患者植入Vitatron Selection 900E(AF2.0、DDDR)型双腔起搏器,比较患者术后不同阶段PAF的发作总数、持续时间、AF负荷和心房起搏比率。结果除1例外,其余11例术后第2个月和第6个月(起搏预防阶段)比术后第1个月(监测阶段)的PAF事件数[80(25;215),57(12;102)vs 203(86;425)],房颤总持续时间[1.9 d(0.6d;5.3 d),1.5 d(0.3 d;6.1 d)vs 2.9 d(0.8 d;9.8 d)],AF负荷[6.3%(2.0%;17.7%),5.0%(1.0%;20.6%)vs 9.6%(2.7%;32.8%)]均减低(P均<0.05),心房起搏比率增加[60%(40%;80%),54%(42%;84%)vs46%(26%;54%),P<0.05]。结论预防性心房起搏程序可以减少PAF事件的发生,降低AF负荷,改善患者的症状,具有短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导管消融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相关快-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50例阵发性房颤合并房颤终止后症状性长间歇的患者作为导管消融组,随访观察导管消融的效果。将同期在北京安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相关症状性长间歇植入起搏器的61例患者作为起搏器组。比较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心血管原因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导管消融组50例患者术前均具备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随访(22.3±10.5)个月后发现其中47例(94.0%)患者不再具备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随访结束时,起搏器组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例多于导管消融组(P0.001),而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导管消融组(起搏器组为21.3%,导管消融组为82.0%,P0.001);两组心血管原因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消融组22.0%,起搏器组24.6%,P=0.954),而起搏器组因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再住院率高于导管消融组(起搏器组为14.8%,导管消融组为2.0%,P=0.02);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等终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相关快-慢综合征的患者,导管消融的总体效果可能优于起搏器植入,这类患者大多数经导管消融手术成功根治房颤后,可以不用再植入起搏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起搏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随访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2 45例 ,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 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7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45例 ,双束支传导阻滞 2 5例 ,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起搏模式 VVI15 5例 ,DDD6 5例 ,AAI2 5例 ,平均随访时间 3.5年 (1~ 6年 )。结果 :2 45例患者中 5 5例发生心房颤动 (2 2 .4% ) ,其中 VVI模式 44例 (2 7.5 % ) ,DDD8例 (12 .3% ) ,AAI3例 (12 % )。三种起搏模式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 2 8.4%、 12 .3%、 12 %。 VVI起搏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 AAI、 DDD起搏 (P<0 .0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 (2 9.3% )明显高于另三种病因 (2 0 %、 17.5 %、 2 0 % ,P均 <0 .0 1)。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引起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起搏模式对房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机机制可能与室房逆传及心房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preventive and antitachycardia pacing (ATP)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F) without bradyarrhythmias. 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is randomized cross-over pilot study, we randomized 38 symptomatic paroxysmal AF patients 'without' bradyarrhythmias to atrial pacing lower rate 70 ppm and prevention and ATP therapies ON or to atrial pacing lower rate 34 ppm and prevention and ATP therapies OFF during 12 weeks with a 4 week washout period in between. The atrial lead was preferably placed in the inter-atrial septum. Antiarrhythmic drugs were continued during the study. Primary endpoint was AF burden. Mean age was 62 +/- 9 years and 27 (71%) patients had lone AF. Septal lead placement was accomplished in 26 (68%)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ON, there was a trend for AF burden reduction [from median 3.3% (1.0-15.2) to 2.4% (0.2-12.2), P = 0.06, reduction 27%]. If septal lead placement was accomplished, AF burden reduc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44% reduction, from median 2.5% (1.0-8.0) to 1.4% (0.2-8.4), P = 0.03]. Quality of life and symptoms did not change, also not in the septal group. CONCLUSION: A hybrid therapy of preventive and ATP pacing and antiarrhythmic drugs may significantly reduce but not abolish AF burden if septal pacing is realiz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最小化心室起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能否减少心室起搏及房颤发作。方法选择房颤负荷在1%~70%,已植入具有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起搏器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1个月诱导期后,利用EXCEL表格中的随机函数算法随机分为A组(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关闭)和B组(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打开),观察6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心室起搏比率及房颤负荷。结果观察6个月两组之间的房颤负荷,A组为31.9%,B组为7.5%。心室起搏中位数A组显著高于B组,A组为76.0%,B组为2.1%。结论应用最小化心室起搏能显著减少心室起搏比例和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6.
具有多种抗心房颤动模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心房程序起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对1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Selection 900E(AF2.0)型起搏器,调查分析术前2个月和术后2个月及4个月阵发性房颤事件各指标。 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及4个月较术前2个月在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有明显地降低(34.2±18.01,19.73±7.79对66.30±26.06);术后4个月较术后2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阵发性房颤事件总数、房颤总持续时间、房颤负荷均降低(P<0.05),而心房起搏比率无明显改变。 结论:生理性心房程序起搏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并可以明显减少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和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分别对43例VVI起搏治疗和32例DDD起搏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6.8个月和32±8.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组随访期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退(P均<0.05);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组左房内径、LVEF无显著差异;与DDD组比较,VVI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LVEF显著减退(P<0.01),房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P<0.01),心功能显著恶化(级别显著增加),P<0.05。结论:DDD心脏起搏器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比VVI起搏器为佳。  相似文献   

18.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作用。方法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仅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rng,每晚1次,两组其他基本情况相似。于术后3、9、15、21个月程控起搏器,调出起搏器存储的有关阵发性房颤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起搏器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9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降低;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至15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及房颤负荷均明显降低;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21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和房颤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食道调搏检查、了解阵发性房颤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到200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33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的结果。结果:2例因心率过快停止测试,余31例根据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可明确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6例(51.6%)窦房结功能低下8例(25.8%),隐匿性旁道1例(3.23%)。结论:食道心房调搏对临床病窦综合征诊断有较大作用,可作为不明原因阵发性房颤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