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赞臣(1904~1993年),男,江苏武进蓉湖人.世操医业,幼承庭训.192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大学.师从谢利恒、曹颖甫、包识生.后悬壶上海.创刊<医界春秋>杂志,并任主编.1928年创办国医讲习所.1931~1937年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授.曾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总务主任兼医学史教授、上海中医研究会理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上海市第五门诊部(原中医门诊部)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  相似文献   

2.
<正> 吴克潜教授,年近九旬,仍坚持医疗和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地为中医事业作贡献.吴老是现代中医界的老前辈,自幼继承家学,学成后即悬壶行医,深受病家欢迎.1926年后,先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任教,后又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兼教务长.解放后,历任苏沪地区医学院教授和主任中医师.学生遍及全国.吴老现为江苏省中医学会顾问.吴老著作甚多,如《吴氏儿科》、《病源辞典》等  相似文献   

3.
药物化学家──张椿年研究员马维勇(上海200437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张椿年,研究员,1932年2月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原任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现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兼任中国药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4.
章次公(1903—1959年),名成之,号之庵,原籍江苏镇江,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章太炎先生。先行医沪上,曾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  相似文献   

5.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秦伯未(1901~1970年),名之济,号谦斋,上海浦东人.生于中医世家,上海名医秦乃歌之孙.幼承庭训,经史子集、诸家医典、琴棋书画,无所不涉.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建国后任教于北京中医学院,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及政协委员.从事中医教育和临床近50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著述甚多,主要有<谦斋医学讲稿>、<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及<中医入门>等.  相似文献   

6.
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名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规模较大的五所高等中医学府之一,迄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但若以其前身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6年由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27年由王一仁、秦伯未创办),新中国医学院(1935年由朱小南创办)来算,则更为悠久。  相似文献   

7.
先父(师)陈耀堂老中医是孟河丁甘仁先生的入门弟子,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曾留校执教数年。解放后,在上海中医学院和龙华医院,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退休后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  相似文献   

8.
<正>姓名张涤生。简历1916年出生于吉林长春市,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于1944年加入印度战区远征军,参与伤员救治。战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修整形外科学。1951年参加朝鲜战场的救护工作,1952年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1961年在广慈医院成立整形外科,1966年后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9医院整复外科主任、院长。先后担任过第10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第3届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本刊顾问、上海医科大学姜春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14日凌晨逝世。享年84岁。姜春华教授字实秋;190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从父习医,18岁到上海开业,复向业于陆渊雷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姜老即活跃于上海医坛,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新中国医学院。195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并相继兼任华山、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历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血防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辞海·中医分册》主编,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姜老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之一。他学识渊博,思想敏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  相似文献   

10.
余无言(1900~1963),原名余愚,字择明,又字愚庵,别号不平,江苏阜宁人。幼习经史,后随父奉仙学医,18岁悬壶于本县益林镇。1920年至沪从俞风宾学习西医,1929年定居上海,与他人共同创办《世界医报》。1934年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兼编审委员。自30年代中期始,先后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任教。1937年与张赞臣合作,创立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兼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外科学》等课。建国后曾在中  相似文献   

11.
陆彭年(1894——1955),字渊雷,上海市川沙县人。少尝治汉儒训诂之学,旁及金石历算,后从恽铁樵研习医学。曾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任教,解放后曾任上海中医学院筹委会主任等职。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等,遥从及门弟子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12.
任应秋(1911~1984),字鸿宾,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学院教授,1931年从师刘有余学医,1937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回原籍行医.建国后,任重庆中医学校教务主任并执教。1957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曾任科研办公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并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兼中  相似文献   

13.
张沛霖     
1927年出生于上海,1946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54年在上海华东医院从事针灸,1965年在上海第一结核病院从事针麻研究,1970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现任云南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昆明市延安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云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昆明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毕业后,从父张德运学习针灸,后在上海医学院进修内科、神经科。他重视针灸治病必先中医诊病,辨证论治,辨证补泻。1959年做成急性阑尾炎动物模型,证实针灸抗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5月16日-18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基础医学院、国际交流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出土医学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召开。与会人员有瑞士学者Rudolf Pfister先生,日本学者小曾户洋、大形彻、名和敏光先生等;国内学者有西南大学张显成,复旦大学施谢捷,北京大学陈明,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成都中医药大学李继明、和中浚,广西中  相似文献   

15.
章成之先生( 1 90 3~1 95 9年) ,字次公。江苏镇江人。早年攻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亲炙于丁甘仁、曹颖甫诸先生。在沪从事诊务,先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学校等处任教,对培养中医药人才作出贡献。建国后,曾在上海市卫生局直属中医门诊所应诊,其后应聘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先生曾编著《药物学》四卷、《诊余抄》一集及医学论著数十篇,发表于多种医学杂志。《章次公医案》一书,由其学生…  相似文献   

16.
时逸人(1896~1966年),原籍江苏无锡,祖迁仪征,后迁镇江。幼从同邑名师学医,1916年悬壶开业。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担任古今疫症教授。1929年受聘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并在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任教,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垂十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回上海、南京,解放后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1955年秋中医研究院成立调来北京,应聘为中医研究院  相似文献   

17.
秦老(1901~1970),名之济,字伯未,号谦斋,上海县人。自幼酷爱文学,早年毕业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悬壶上海,并在母校任教。1928年与王一仁等人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倾心治学,桃李满天下。解放后,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秦氏精研《内经》,有秦内经之美誉。一  相似文献   

18.
<正> 刘惠民(1898.11.26~1977.10.26)名承恩.字德惠,号惠民,山东省沂水县胡家庄人。幼年酷爱医学,曾就学于当地中医李步鳌,青年时代在沈阳奉天张锡纯先生创办的立达中医医院工作,后考入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函授毕业后在故里以行医为业。1938年在沂水县参加八路军二支队医务处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  相似文献   

19.
<正> 三十年代,秦伯未的伯父秦恭惠,主持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堂内设有施诊所,聘请曹颖甫、秦伯未及其他中医多人应诊.曹、秦均是兼职,他们分别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一日,曹在应诊时,遇一女病人,患咳嗽,欬则小便随出,病已日久.曹因从未见去此病,一时不知如何施治.即走至秦桌前,说明病人症状后,问秦:"这叫什么病?"秦答:"这叫膀胱欬.《内经》说:"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冬 ,我看到卫生部一位领导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写的 :“……把上海解放前最有影响的三所中医院校———上海中医学院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的发展史分别撰写成书 ,记录了上海中医教育前辈们创业的艰难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三所高等院校 ,为我国中医事业的生存和发展 ,与当局的种种无理迫害 ,包括勒令停止办学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三所高等中医院校 ,无论在创办时间、持续时间 ,以及培养中医人才数量等方面 ,均居当时全国的领先地位 ,从而在我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长期办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