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弋  吴瑛  沈中阳 《中国药房》2011,(26):2451-2453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在我院肝移植患者中的治疗药物监测情况,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与影响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器官移植中心2003年1月-2009年4月肝移植术后应用万古霉素的64例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应用万古霉素前、后的肾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例肝移植患者的396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显示,平均谷浓度为(16.41±9.20)mg·L-1;谷浓度在5-10mg·L-1的占16.92%,>10mg·L-1的占73.48%,<5mg·L-1的占9.60%。谷浓度>10mg·L-1时,患者的肾功能与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依次为剂量/体重、肌酐、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5)。结论:万古霉素在肝移植患者中的治疗浓度较高;随着血药浓度升高应密切监测肾功能的变化;临床疗效及药物利用指数均表明我院该药的应用是基本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ICU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8例ICU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48例患者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9.26±8.96) mg/L,血药浓度达标率为31.25%;脑脊液万古霉素谷浓度为(4.61±2.97) mg/L,脑脊液浓度达标率为16.67%;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穿透率为(18.84±9.47)%。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万古霉素谷浓度与肌酐和白蛋白水平均呈正向线性关系(P<0.05),而与患者年龄、体重、性别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脑脊液中万古霉素谷浓度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肌酐、白蛋白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白蛋白水平和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均与脑脊液万古霉素谷浓度呈正向线性关系(P<0.05)。结论 ICU颅内感染患者万古霉素初始药物谷浓度达标率较低,采取万古霉素静脉给药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血肌酐、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谷浓度和临床疗效、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应用万古霉素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69例老年住院患者,按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划分为L(<10 mg·L-1)、M(10~20 mg·L-1)、H(>20 mg·L-1) 3组,分别对其血药浓度、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M、H 3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24%、76.92%、38.47%,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00%、7.69%、3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6)。L和M组疗效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两组疗效均显著性高于H组,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性低于H组。结论:万古霉素谷浓度高于20 mg·L-1并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反而会引起肾功能损伤。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监测万古霉素谷浓度,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评估重症肺炎患者使用亚胺培南后血药浓度监测、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析谷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亚胺培南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收集某院重症医学科(ICU)使用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在用药4~5剂后测定亚胺培南血药谷浓度,记录患者的基础疾病、感染性诊断、病原学分布,分析亚胺培南谷浓度达标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共入选43例患者,亚胺培南日剂量为2.00(1.90,3.00)g,疗程(9.31±4.38) d,谷浓度为2.41(0.74,3.94)mg·L-1,目标性治疗谷浓度的达标率为31.91%,经验性治疗谷浓度的达标率为68.42%,肌酐清除率高的患者谷浓度偏低(P<0.001)。24例患者为革兰阴性菌目标性治疗,共检出47株革兰阴性菌,其中13株(27.66%)为耐碳青霉烯病原菌。临床有效率54.17%(13/24),革兰阴性菌清除率42.55%(20/47),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5/43)。临床治愈组的谷浓度达标率较无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0%vs. 16.00%,P=0.013)。培养出耐碳青霉烯病原菌患者的谷浓度较碳青霉烯敏感患者更高[(2.88±2.06)mg·L-1vs. 1.12(0.54,3.58)mg·L-1,P=0.049],但谷浓度达标率显著低于碳青霉烯敏感组(0.00%vs. 47.06%,P=0.007)。结论:危重症感染患者亚胺培南谷浓度达标率低,谷浓度与肌酐清除率具有相关性。临床疗效与谷浓度达标率相关,耐碳青霉烯组MIC升高与谷浓度未达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我院新生儿科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新生儿病例,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可能影响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患儿中,万古霉素平均谷浓度为8.70(5.60,13.00)mg·L-1。谷浓度达标率74.51%,单次剂量、矫正体质量、给药间隔与谷浓度相关性显著(P<0.05),血肌酐与其相关性不显著,给药间隔及单次给药剂量对谷浓度的影响更大。结论:新生儿万古霉素谷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单次给药剂量、矫正体质量以及给药间隔。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比较一阶药动学方程法和个体化给药决策支持系统SmartDose最大后验贝叶斯法估算重症感染儿童万古霉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别。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静脉使用万古霉素并测定血药浓度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使用一阶药动学方程法和SmartDose软件法估算万古霉素AUC值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患儿血肌酐值对AUC偏差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94例患儿,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为(41.9±10.9)mg·(kg·d)-1。一阶药动学方程法估算的24 h万古霉素AUC24为(376±199)mg·h·L-1,SmartDose基于峰、谷浓度估算的AUC24为(321±108)mg·h·L-1;两者相对值偏差平均为-8.10%,同类相关系数(ICC)组内相关系数为0.860(P<0.001);SmartDose仅基于万古霉素谷浓度估算的AUC24中值为(297±91)mg·h·L-1,与一阶药动学方程法估算AUC的相对值偏差平均为-12.56%,ICC组内相关系数为0.720(P<0.001)。患儿血肌酐值与AUC偏差相关,肌酐值较高时Smartdose估算的AUC可能偏低。结论:SmartDose与一阶药动学方程法估算重症感染患儿万古霉素AUC的一致性较好。当患儿血肌酐值在正常范围内,SmartDose基于峰、谷浓度进行估算与一阶药动学方程法估算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住院新生儿17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患儿万古霉素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并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74例患儿中,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最低值为2.04 mg·L-1,最高值为13.49 mg·L-1,平均为(6.01±2.18)mg·L-1,峰浓度最低值为9.04 mg·L-1,最高值为50.47 mg·L-1,平均为(32.17±11.08)mg·L-1;有101例患儿血清谷浓度<5 mg·L-1,治疗总有效率为93.07%,不良反应率为16.83%,45例患儿血清谷浓度在5~10 mg·L-1,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不良反应率为16.83%,28例患儿血清谷浓度>10 mg·L-1,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不良反应率为28.57%,3个不同范围血药浓度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以肝损害和听力损害为主,其中肝损害发生率为9.20%,听力损害发生率为10.34%;随着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趋势性增加(X2=2.032,P=0.154)。结论: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有较高的肝损害和听力损害发生率,临床应用应严格掌握剂量、适应证,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收集我院PICU内使用万古霉素的重症患儿52例,分析万古霉素的用药合理性、病原学检查、血药浓度检测和有效率等。结果显示,患儿应用万古霉素多为治疗用药,以经验性用药为主(66.7%),TDM送检率为46%,初次TDM的平均血药谷浓度为14.1 mg·L-1,初次TDM谷浓度达标率仅为33.3%,经给药剂量调整后,谷浓度达标率上升至62.5%且治疗有效率提高至78.95%,与剂量调整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DM组和非TDM组的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ICU万古霉素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TDM送检率较低,经验给药剂量的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较低。医生和药师应积极配合,提高TDM样本送检率,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促进万古霉素的个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反复使用万古霉素的有效性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ICU 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0例反复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肺部感染且血药谷浓度控制在10~20 mg·L-1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指标:BUN、Scr、Cys C、β2-MG的影响。结果:第1、2、3次使用万古霉素的有效率(80.0%、83.3%、80.0%)(P>0.05);出现肾损伤的病例(4例、5例、3例)及用药前后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控制在10~20 mg·L-1对老年肺部感染的患者反复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低蛋白血症患儿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其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5月在某院就诊并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临床诊断、白蛋白、万古霉素浓度、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并对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蛋白正常组(占58.1%),万古霉素平均稳态谷质量浓度(6.8±7.0)mg·L-1,低蛋白血症组(占41.9%),平均谷质量浓度(3.4±3.5)mg·L-1,低于成人应用万古霉素推荐血药浓度标准;合并用药13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儿童,低蛋白血症儿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变异的潜在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9月期间进行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史信息、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和实验室数据等,分析人口学、生理病理、合并用药、CYP2C19基因型等与标准化谷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176例患者241例监测数据,结果显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伏立康唑标准化谷浓度存在较大变异(范围从0.38-14.72 mg·L-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YP2C19 *1/*1(快代谢型)是标准化谷浓度<1.0 mg·L-1的危险因素(OR: 4.445, 95% CI: 1.514–38.449, P: 0.015);C反应蛋白(OR: 2.377, 95% CI: 1.116, 5.063, P: 0.025)、合并使用奥美拉唑(OR: 4.537, 95% CI: 1.716, 14.637, P: 0.018)及CYP2C19 *2/*2,*2/*3和*3/*3(慢代谢型)(OR: 10.199, 95% CI: 2.516, 21.342, P: 0.001)是VCZ标准化谷浓度> 5.5 mg·L-1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变异度高,影响因素多。CYP2C19基因型、合用奥美拉唑、以及患者炎症水平可能是治疗时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詹峰 《中国药师》2020,(2):299-302
摘要:目的:分析某院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去甲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对117例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谷浓度和峰浓度区间患者的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统计各浓度区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117例患者中,去甲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处于有效范围(10~20μg·ml-1)的占29. 06%(34/117),处于有效峰浓度范围(20~40μg·ml-1)的占67. 52%(79/117)。平均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在不同年龄段人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 05),>75岁患者的血药谷浓度>20μg·ml-1和峰浓度>40μg·ml-1比例显著高于<60岁组和60~75岁组(P<0. 05)。不同性别患者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肌酐清除率(Ccr)<40 ml·min-1组和Ccr 40~60 ml·min-1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Ccr≥60 ml·min-1组(P<0. 05),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 53%(17/117),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14例,很可能2例,可能1例。结论: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影响显著,应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特别应加强75岁以上老年人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新生儿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临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为医师调整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新生儿31例,对其一般情况、病原学检查、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影响血药谷浓度的因素、药物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例患儿中,新生儿脓毒血症占46.34%;病原学检查88.00%为革兰阳性菌,其中多重耐药菌占77.27%。初次血药谷浓度监测范围在10~20 μg·mL-1的患儿仅占32.26%,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干预建议后谷浓度的达标率提高至83.33%(P<0.05);给药间隔与血药谷浓度呈负相关(P<0.05)。本次研究万古霉素治疗有效率80.65%,且未发生万古霉素相关ADR。结论 万古霉素在TDM下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新生儿重症感染疗效确切,但经验性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干预建议、减少给药间隔可显著提高血药谷浓度,为医师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患儿白蛋白水平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低蛋白血症患儿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65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白蛋白水平分为低蛋白血症组30例(白蛋白浓度<30 g/L)与正常对照组35例(白蛋白浓度≥30 g/L),观察两组患儿血浆白蛋白水平、万古霉素谷浓度,记录患儿在不同年龄段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影响及患儿第5次用药后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所占比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儿白蛋白水平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低蛋白血症组患儿平均白蛋白水平、万古霉素谷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28 d、29 d~1岁、>1~3岁、>3~6岁、>6~12岁万古霉素谷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蛋白血症组>3~6岁、>6~12岁万古霉素谷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低蛋白血症组万古霉素谷浓度在治疗窗内为26.67%(8/30),正常对照组为42.86%(1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白蛋白水平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呈正相关(P<0.05);7例患儿出现肝酶升高、3例皮疹、2例白细胞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合并基础疾病是导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患儿受多因素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临床应积极监测低蛋白血症患儿血药浓度,以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本院新生儿万古霉素应用后的血药浓度,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转归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对本院2015年1月~12月间应用万古霉素的43例新生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分析临床疾病分布情况,不同血药谷浓度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患儿转归结局及用药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疾病分布以新生儿肺炎占比最高为74.42%;血药监测谷浓度为14.26±8.37mg·L-1,不同谷浓度新生儿中肝、肾、听力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后新生儿的血清PCT、Cr、TBIL、Bu、AST均显著降低,P<0.01;U/C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后Urea、ALT无统计学差异性,P>O.05.全部患儿万古霉素应用时间为6~31d,平均12.76±4.73d;住院时间为10 ~52d,平均22.15±9.25d.临床治愈24(55.81%)例,显效14(32.56%)例,有效4(9.30%)例,无效1(2.33%).结论 万古霉素对于治疗因革兰阳性菌感染引发的新生儿疾病具有确切疗效,临床应用中应进行血药谷浓度监测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本院2005~2011年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3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65.31%和42.60%。35例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4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32.65%和16.36%。〉60岁组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均显著高于〈18岁组(P〈0.05)。应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结论: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患者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的适宜给药方案。方法:通过测定患者脑脊液的万古霉素浓度,对1例颅内感染患者进行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的调整。结果:该脑膜炎患者采用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联合鞘内万古霉素的治疗方案,成功地治疗了颅内感染,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每日或隔日鞘内注射万古霉素5~15mg,脑脊液谷浓度为9.45~105.34μg·mL~(-1),血中浓度始终<0.24μg·mL~(-1)。结论:患者脑脊液中万古霉素的代谢情况受到给药方案、患者状态等多因素的影响,脑脊液的药物监测可以为鞘内注射的给药剂量调整提供依据,协助医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液科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82例随机分成3组。A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根据肌酐清除率不同,用药3~6次; B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连用1 d; C组(n=26)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800 mg,ivd,q12h,连用1 d。3组替考拉宁维持剂量均为400 mg qd,疗程最低10 d。比较治疗期间3组患者替考拉宁平均血药谷浓度(Cmin)和炎性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间替考拉宁Cmin存在显著差异(P<0.001),C组(28.45±9.07 mg·L-1)显著高于A组(15.07±4.81 mg·L-1)和B组(9.48±4.11 mg·L-1)(P<0.001)。A组达到目标Cmin(10~30 mg·L-1)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A组和C组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分别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的肾毒性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依据肌酐清除率的不同,选择3~6次给药,治疗血液科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154例患者664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监测数据的分析,探讨谷浓度有效范围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1 年1 月 – 2012 年12 月154 例接受万古霉素药物治疗的患者,对664 例次血清谷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血药浓度谷值(14.18 ± 9.28) mg·L-1,处于有效浓度范围内的为204 例次(30.72%),超过有效浓度上限、处于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有效目标浓度的有124 例次(18.68%).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监测例次及调整用药比例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结论: 依据万古霉素的有效目标浓度值调整给药剂量,更适合个体化用药需求,对于复杂感染的患者必要时可突破当前有效浓度范围的上限.  相似文献   

20.
冯会 《抗感染药学》2021,18(4):483-487
目的:探究基于肾功能指标的动态监测对评估万古霉素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的可行性,为万古霉素药学监护评估其可行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118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n=56)和干预组(n=62),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万古霉素治疗,干预组患者则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动态监测灵活调整万古霉素用量;比较两组患者万古霉素治疗前后CCR、Scr、BUN测得值的变化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差异,分析其CCR、Scr、BUN测得值变化与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相关性,探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通过双因素的方差分析发现,干预组患者Scr、BUN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但CCR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通过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发现,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高低与CCR(r=-0.473)呈负相关,而与Scr(r=0.537)和BUN(r=0.619)呈正相关(P<0.05);两组患者的万古霉素治疗的总有效率和MRSA清除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CCR、Scr、BUN值的变化,可反映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治疗窗范围(10~20mg/L),其对临床预防肾功能损伤以及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