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深入探讨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癌症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通过多年的治疗经验和实际观察,基本掌握了一些癌症患者的心理不良想法,即而为其进行有效开导和心理护理。结果掌握了癌症患者的各种不良心态,并进行多方面的心理护理和沟通均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结论针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了全面的心理护理,使患者重燃生活的希望,增强了抗癌的意志和耐力,对癌症的治疗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2005年2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癌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心理护理。结果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结论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2005年2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癌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心理护理。结果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结论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癌症患者临床疼痛病况,总结探讨癌症患者疼痛症状的合理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60名癌症患者,针对其癌症疼痛症状,主要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基本护理,心理护理,基本护理治疗方法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三阶梯止痛治疗及优质的医疗护理后,60名癌症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根据临床具体状况,采取积极、适当的癌症疼痛综合护理措施,并针对癌症患者疼痛表现及评估结果,适时调整护理对策,对提高癌症患者的止痛率具有实质作用,可予临床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5.
将第一次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60例,利用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对妇科癌症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是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10周后干预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妇科癌症患者化疗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孙金环 《中国保健》2005,13(14):85-85
目的研究癌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科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MAC量表对60例癌症患者进行测查评定.结果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人群低(P<0.01),治疗效果与其心理状态呈正相关.结论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身康复效果,提高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临床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石花 《现代保健》2008,(35):88-89
由于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变化,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癌症患者心理变化的规律,将有助于开展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美国学者Dr Kubler Ross将癌症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死亡期五个阶段。其实临终患者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应因人施护,因势利导,创造条件给患者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6例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相应心理护理。结果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后,临床疗效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结论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很重要的,让患者在生命最后的阶段不会恐惧,让患者能够正确的理解、看待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为日后临床科学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从2012年1月到2014年5月所收治28例妇科癌症患者,对其给予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患者24例,所占的比例是85.7%,护理满意度是92.9%(26/28)。结论:对妇科癌症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适应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特点和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促进癌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国外心理学专家对心理韧性的研究理论,结合临床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表现,采取适宜的护理对策。结果: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异常影响因素有效的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结论:对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研究进一步细化,为癌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对预测进展性颅内出血(PIH)及评判其预后的价值。方法:急诊检测85例重度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伤后6h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并动态复查CT确定有无PIH发生,随访1年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凝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早期即有凝血功能异常,APTT延长、PT延长、Fbg下降都与PIH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而TT改变与PIH发生及预后无统计学关系(P0.05)。结论:颅脑损伤早期PT、APTT、Fbg变化可作为预测PIH发生的指标之一,对早期APTT、PT延长而Fbg下降者更应积极连续复查头颅CT,以期更加及时诊断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采用GOS预后评价标准,14例预后较好(39%),其中恢复良好8例,中残6例;预后较差17例(47%),其中重残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5例(14%)。抢救成功率86%。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扣背吸痰,有效的气道湿化,减少呼吸道损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生化指标和血清病毒标志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对132例CHB患者行肝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y-GT)、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和血清病毒标记物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血清TBIL,ALT、AST、y—GT、TBA平均值随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ALB则相反,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有明显相关(P〈0.05);HBehg的表达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HBV—DNA水平与肝炎症变化和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与病理诊断比较,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轻度74.24%(49例),中度60.38%(32例),重度53.85%(7例)。结论血清TBIL、ALT、AST、γ—GT、TBA可反映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的程度;ALB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进展的指标。血清HBeAg的表达和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仅凭血生化指标、血清病毒复制活跃与否判断肝病活动性是不全面的,应将肝组织病理作为判断肝炎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发生应激性肝脏损害(HSI)的机制及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GET)的关系。方法用改良Allen法建立TBI模型。40只健康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TBI后6、12、24、48小时时相组。测定肝血清酶、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浆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观察肝组织和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TBI早期,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NF-α及LPS水平均升高,肝组织SOD减少、MDA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TBI各组LPS与肝血清酶、TNF-α及MD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OD呈显著负相关(P〈0.05);TBI各组光镜和电镜下肝组织和肠黏膜上皮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结论TBI早期即出现肝脏和肠黏膜上皮的应激性损伤,HSI与GET和氧化应激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于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GOS等级及清醒率和清醒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46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3例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恢复良好237例(51.2%),中残51例(11.0%),重残19例(4.1%),植物生存9例(1.9%),死亡147例(31.7%)。结论:专科治疗配合早期ICU监护,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显著改善GCS 3~8分STB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C反应蛋白的改变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对64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血糖、血常规获得指标。结果对比发现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血清中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按格拉斯哥(GCS)评分损伤程度越严重,上述指标升高越明显,并与损伤的预后也有相关性,损伤早期血糖、C反应蛋白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血清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可以反映病情变化,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赵波 《医疗保健器具》2013,(12):1537-1538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发热性感染。方法调查对象为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入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乙肝的患者共3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发热组)和治疗组(非发热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14例。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且全部采用综合保肝的方法予以治疗,主要药物包括:抗生素、苦参素、维生素以及辅酶A等,此外治疗前后还应加强营养支持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检测指标。结果Chil—Pugh分级统计学意义较为明显,发热的临床患者肝功能受损较大,P〈0.01。治疗组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基转移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乙肝病毒性肝炎合并发热性感染可引起肝功能的恶化,因此应对病情给予密切关注,并积极给予相关治疗,改善预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AFLD)患者肝功能与血脂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NAFLD患者116例,对照组94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酸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AFLD组ALT、AST、GGT及TG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LT、AST分别与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依次为0.423、0.324、-0.328、-0.282,P<0.01)。结论:NAFLD患者肝功能损害与脂代谢紊乱尤其是高TG血症及低HDL-C血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85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病情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1例、中型组29例、轻型35例共三组,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颅脑外伤患者外伤入院后6 h、1、3、7、14、28 d血清中CRP、Glu水平。结果:所有颅脑外伤患者均出现血清CRP上升,但重型组血清CRP含量在外伤入院后6 h内明显升高,之后持续上升,7 d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28 d仍较高;而轻中型患者上升幅度较重型组小,轻中型组均为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Glu水平在颅脑损伤患者中与CRP的变化一样有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组各时间点除Glu-6 h轻型与中型组、Glu-14 d轻型与中、重型组、Glu-28 d各组间,CRP-6 h轻型与重型、中型与重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Glu联检可作为监测颅脑外伤敏感指标,对于预示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