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6):1131-1133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痰饮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痰饮证包括痰湿壅肺证、寒饮(痰)伏肺证、风痰阻肺证等。依据痰饮证的共性而采用温化痰饮、宣降止咳平喘的共同治法,并因痰饮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病性、程度、兼证等不同而佐以不同的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认为,痰饮证治疗应详细辨析痰饮深浅层次、部位、脉象、留伏;强调痰饮证应早期治疗,以免病势发展;认为治痰饮重在温阳行气;主张痰饮常以温药化气,但同时可选取攻下、消导、通利、摄纳等方法,随证治之;系统归纳吐法和治痰饮用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痰饮证乃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且症状多端。张锡纯先生诊治痰饮证从脏虚入手,尤重肺、脾、肾三脏在痰饮证发病及诊治中的重要作用,并虚实分治,分别创设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剂,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精研其论,对当今临床工作者诊治痰饮证会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34-1735
支饮是中医病名,属于痰饮病的一种。"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病因,作为病名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痰饮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所有的痰证和饮证,而狭义的痰饮病则仅指饮证中的一种类型,即《金匮要略》所述四饮中的痰饮。支饮亦属于四饮之一,张仲景根据水饮停积的不同部位,把饮证  相似文献   

5.
“痰饮”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它既是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所见许多病证,如:中风闭证、惊厥、癎证、胸痹、眩晕、咳喘、瘰疠、肿瘤及某些疑难和重危症,其病机亦多与痰饮有关。古人有“怪病多因痰作祟”之说,证之临床,确实如此。兹将笔者临床20余年所治痰饮验案,  相似文献   

6.
仲景在辨治杂病过程中,尽管强调脏腑经络,却在具体病证辨治中也潜涵六经辨治的思路。从六经角度出发,抓住六经的生理特点及基本病理改变,将痰饮所出现的复杂证候按六经辨治,相应治疗痰饮的方子也依六经归类。不仅在理论上加深了对痰饮的认识,更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错综复杂的痰饮辨治开拓了一条清晰的思路。临床中以复杂证候为主诉的痰饮,须运用六经辨证辨明部位和性质,确立治法。在辨治痰饮时,要重视证治,而不拘泥于"六经",拓宽了痰饮的辨证方法,丰富了痰饮的治疗手段,并可直接指导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痰饮之辨,历来殊为艰难。《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其论痰饮之证,虽仅以饮为主,然亦已极为复杂,甚难把握,而其所列之方,更多达21首之巨。为便于临床辨析运用,今且按各方之主治,作大体分析,阐述其临证使用要点。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中35~40条原文可以看作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一份医案,翔实地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充分反映了仲景辨证施治、证变法变、药随证转的治疗灵活性。从中能够提炼出小青龙汤的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对痰饮虚寒和夹热的不同,饮逆与冲气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列举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联系金匮《胸痹篇》、《妇产杂病篇》有关条文,为痰饮病的治疗归纳宜散化饮、破积逐饮、行饮散结、温阳利水、降逆化饮、攻下逐饮、理气化痰、通阳化浊八法。旨在以法统方、述证,阐明病因病机,剖析药物配伍,对痰饮病的临床辩证施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但笔者细绎仲景原意,遍览前人著作,认为广义“痰饮”之说颇感牵强,此辨析如下。 仲景…  相似文献   

11.
清末湖北名医田宗汉,根据多年观察,发现与痰饮有关的疾病,临床上比比皆是。乃上禀医经之旨,广搜百家之言,盖以己验有效之方,编成《医寄痰饮治效方》一书。田氏所谓的痰饮,既包括仲景《金匮》中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水饮病,亦包括因痰致病,因病致痰,以及与痰饮有关之病证、症状、病机、治疗等内容。现将田氏治疗痰饮十一法介绍如下:1 调理脾肺,通利三焦法方药:白术半夏枳壳汤(生白术、姜半夏、炒枳壳)。本方为脾肺痰饮诸证而设。古今治痰之方甚多,但从“调理脾肺、通利三焦”立法遣方者较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二陈汤为治痰之基…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中35~40条原文可以看作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一份医案,翔实地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充分反映了仲景辨证施治、证变法变、药随证转的治疗灵活性。从中能够提炼出小青龙汤的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对痰饮虚寒和夹热的不同,饮逆与冲气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5):862-862
第七节痰饮病研究痰饮病之前,必须理解三个问题:一痰饮本是病因,是由病因成为病名之故。二痰饮和水气是一种,往往因病所不同而异称,但亦并不严格限定。三仲景把痰饮和咳嗽并提,实际上咳嗽仅是痰饮病中一个症状,不应拘泥在咳嗽证上。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1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是痰饮的治疗总则,但后世又有清热化痰等治法,是否矛盾?如果能明确《金匮要略》"痰饮"概念的实质,解答这个疑惑就易如反掌.仔细推敲可发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论述的内容不是"痰证",而是"饮证".历代《金匮要略》注家中,有的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未能达成共识.许多著作仍然将二者相混而谈,这种误解陈陈相因,造成了今天的疑惑.因此,对《金匮要略》的"痰饮"概念进行辨析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呕吐(二)
  三、痰饮内阻证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的病理机制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常有关,其中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最为关键。痰饮内停证的临床特点是,吐物多为痰涎稀水,并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肠鸣漉漉有声等症。舌苔白腻,脉沉滑。  相似文献   

1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是痰饮的治疗总则,但后世又有清热化痰等治法,是否矛盾?如果能明确《金匮要略》“痰饮”概念的实质,解答这个疑惑就易如反掌。仔细推敲可发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论述的内容不是“痰证”,而是“饮证”。历代《金匮要略》注家中,有的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未能达成共识。许多著作仍然将二者相混而谈,这种误解陈陈相因,造成了今天的疑惑。因此,对《金匮要略》的“痰饮”概念进行辨析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探讨《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象及形成的机制,以及据脉辨证的临床意义。认为痰饮病的脉象有主脉、变脉之不同;"偏弦"作为痰饮病的主脉,不仅昭示饮邪致病的病理特点,更有助于临证时对饮停部位的定位,进而为确定痰饮病的证候类型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痰饮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理论,源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积饮”的记载。《脉经》、《千金翼》具作“淡饮”。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痰饮的概念,并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痰饮病是指一定量的的水液停聚在人体某一局部的疾病。由于所停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别。我们研习《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后发现,“胸痹”之辨证施治符合从痰饮论治的机理。兹浅析如下。1病理机制痰饮病属阳气虚弱,...  相似文献   

20.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病之概念、病机、治疗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诚开论治痰饮病之先河。然而纵观全书,仲景论治痰饮症并非只限于“痰饮”篇中,而于其他篇中,亦有不少的论述,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奔豚气病”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等等,不下于八篇之多。余不揣鄙陋,就《金匮》中“痰饮”篇外,有关痰饮病的论述,陈以管见,冀望于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