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维CT平面测量在颧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索颧骨骨折畸形定量诊断的可行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二维测量系统对三维CT照片测量、分类、定量诊断颧骨骨折畸形。方法:96例(100侧)颧骨骨折分别于术前术后拍摄华氏位、改良颅底位片,并行二维CT扫描及三维重建。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对骨折移位及畸形进行二维影像测量、计算和分析比较。结果:建立了一套颧骨骨折移位和畸形的二维测量方法,用该法对颧骨骨折移位造成的面部畸形进行分类,对各型骨折的移位定量测量。结论:计算机辅助三维CT不同角度影像照片的二维测量系统用于颧骨骨折畸形的定量诊断,可以近似三维地反映颧骨骨折移位情况,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收集需要手术治疗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20例,术前摄颌面部三维CT,利用Mimics软件对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的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和选取同样的三点之间的角度进行测量分析,计算患侧与健侧之间的差值,以此为骨折移位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各段距离和角度,评价复位效果。结果1)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术后患侧与健侧比较,骨折段移位距离差值减少至2 mm以内,角度差值减少至1°以内,复位达到三维对称,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好,手术效果满意。2)健侧的颧弓突点水平角和颧突点水平角数据呈正态分布,分别为138.50°±1.15°和132.72°±0.89°。结论三维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颧骨复合体表面标志点,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探讨运用颧骨复合体表面复位标志点指导骨折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科收治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影像资料完整的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29例进行研究。利用Mimics软件重新分析建模。从双侧颧骨复合体与邻近骨骼解剖标志点中,选取同样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得到骨折段向后、向内、向下移位程度,进一步总结出颧骨复合体骨折后断段移位的规律,为复位手术提供参考。结果:筛选出眶额颧点、颧颌缝眶下缘点、颧颌缝点、颧突点、乳突点、颞骨根点,共6个解剖标志点,对29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进行了多距离的测量,建立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数字化测量系统;重点对颧突点和颧弓突点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发现颧骨复合体骨折时,颧骨体骨折块多向后、向内移位。骨折评分越高或者骨折移位程度越严重的,更需要手术复位。在内外方向上移位严重的,最具有明确手术指征,迫切需要进行手术复位。结论:利用三维CT数据创建三维数字模型,筛选出的6个解剖标志点可用于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测量,建立的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数字化测量方法可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移位的CT测量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并需要手术治疗者15例,术前摄头颅定位CT,利用相关CT软件(e-film)对颧骨复合体在3个方向上的移位情况进行测量分析。CT数据由PACS系统刻出光盘后.利用efilm软件在个人电脑上完成测量。测量以对侧健康颧骨和其他正常骨骼为参照.计算两侧颧骨与其他骨骼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差值为骨折位移数据,根据数据指导手术。术后复查CT并测量,与术前数据进行对比,评价疗效及测量效果。结果:15例单侧颧骨复合体患者的CT测量结果显示,术前位移以向后移为主(平均5.48mm).多伴有内移(平均1.40mm),向内或向外转位,个别病例可有向外移位或下移。术后位移基本消失或减少至〈2mm。对向后和向内位移进行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P〈0.01。15例患者术后均达到三维对称和基本对称,骨折一期愈合,功能活动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CT测量可以实现对颧骨复合体空间移位的定量测量,准确性高,对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复位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建立的测量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5年11月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病例44例,通过三维重建CT对骨折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比较三维重建CT与普通X线片在诊断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差异。结果:44例中有42例(95.4%)可以通过三维重建CT明确判断骨折情况。在普通X线片中有仅24例(54.4%)可以明确判断骨折情况。结论: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结合个体化三维钛网在复合性眼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和眼科联合治疗的陈旧性单侧眶颧骨折伴眼球内陷畸形病例64例,其中2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术治疗以提高颧骨复位的准确性,术前眼球内陷平均5.71mm;39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术前眼球内陷平均4.96mm。眶重建中,35例采用钛网,12例采用聚乙烯聚合物(Medpor),5例采用羟基磷灰石板(HA),12例采用钛网+Medpor或HA。手术前后进行眼眶CT扫描、冠状和三维骨重建,术后评价颧骨复位和眼球内陷矫正效果。结果:计算机辅助治疗术后颧骨复位的满意率为92%,眼球突度满意率(≤2mm)为82%,轻度眼球内陷率(≤3mm)为17%。传统手术颧骨复位满意率为74%,眼球突度满意率为74%,轻度眼球内陷率(≤3mm)为19%,中度眼球内陷率(≤4mm)为6%。眼球突度满意率,单纯使用钛网为74%,联合材料为83%,Medpor为67%,HA为20%。结论:计算机辅助手术可提高陈旧性眶颧骨折伴眼球内陷畸形的治疗效果;钛网联合Medpor是治疗严重眼球内陷畸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颧骨牵引固定器在颧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颧骨骨折,传统治疗方法存在颧部塌陷恢复不理想、面部创伤大、疤痕多等缺点。我们干颧部作一小切口,应用颧骨牵引固定器对骨折块进行牵引固定,获得较好的面部外形,减少了面部创伤和疤痕。  相似文献   

8.
三维定位面弓的设计及其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研制三维定位面弓,并对其用于颧骨骨折的术前诊断、术中复位校准以及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设计并制作可用于测量颧骨突度、面侧方宽度以及眼球突度的三维定位面弓,用于颧骨颧弓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颧骨骨折共5例,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开发并研制出可用于测量颧骨前突度、面宽和眼球突度的三维定位面弓,通过对5例颧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结论:三维定位面弓是颧骨不对称畸形的定量测量工具,可用于术前颧面部软组织畸形诊断、术中复位指导和校准,以及术后面部对称性评价,还可用于眼球突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三维CT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成像技术在面中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凳面部复合,多发骨折的术前诊断和手术计划制定的意义。方法:对47例面中部骨折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成像。结果:47例例患者中38例经手术治疗,9例为保守治疗,所有手术病例都证实了术前三维CT的诊断,结论:三维CT成像可使颌面部复杂性骨折的移位情况近似模型殷再现,有益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三维CT在颌面部骨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维CT在颌面部骨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例颌面复杂骨折患者,进行三维CT体积重建。结果 三维CT影像可以任意旋转和切割,从不同的角度,直观精确地显示骨的移位情况,为诊断和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像资料。结论 三维CT在凳面部骨折诊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骨骨折诊治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三维CT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是将高分辨率的CT二维断层扫描资料输入到三维影像处理机中,经计算机处理而重新形成立体的三维图像,图像立体而直观,能细致地显示颌面骨的三维解剖结构,并可精确测量。我们自1996年8月以来,对14例颌面骨骨折的患者应用三维CT...  相似文献   

12.
建立模拟功能状态下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三维影像重建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正常人和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正中咬合时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下颌骨螺旋CT和有限元模型三维重建影像的几何相似性良好,加载方式符合生理状况,比较真实地反映和模拟了功能状态下颞下颌关节与牙合的受力情况。为对颞下颌关节在各种状况下的生物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颅面三维CT影像测量分析研究Ⅰ、方法与原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为建立颅面 CT三维重建影像计算机系统测量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方法 借助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技术建立起颅面外科三维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系统 ,应用所建系统方法和人类学测量方法对 7例正常完整干燥头颅标本的颅 -眶 -颧区立体结构进行了三维测量分析 ,并将两种测量方法及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所创建的 CT影像测量方法不仅能够测量平面距离、角度 ,而且能够测量不同平面间的线距、特定解剖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面积和体积 ;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趋同一致性 ;三维 CT测量分析方法准确性和精密度高 ,线距测量项目中平均误差最大仅 1.12 mm(3.14% ) ,角度、面积和体积测量数据平均误差分别为 0 .94°(2 .0 4% )、0 .5 6 cm2 (4.48% )和 0 .92 cm3(3.32 % )。结论 三维 CT影像能够真实的反映颅面三维解剖形态 ,三维 CT测量分析能够定点、准确地描述颅面三维结构特征 ,可作为颅面整形外科、医学美学的一项客观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寻求颅底斜坡区及其前方鼻咽部和蝶窦区肿瘤手术切除的最佳入路途径。方法 根据术前MRI所示肿瘤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采用LeFortⅠ型截骨进路对 1 6例该区域的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 ,其中脊索瘤 8例 ,血管纤维瘤 2例 ,软骨瘤、骨髓瘤、垂体瘤、骨纤维结构不良、腺癌和粘液囊肿各 1例。结果 本组 1 6例颅底肿瘤 ,全切除 1 1例 ,次全切除 5例 ,随访 6~ 4 0个月。 4例局部复发 ,其余患者恢复良好。上颌骨复位后 ,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上颌截骨入路切除颅底肿瘤 ,较传统的前方或侧方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小 ,手术视野暴露清楚 ,无严重及长期的并发症发现  相似文献   

15.
唇腭裂新生儿颅面骨三维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建立唇腭裂新生儿颅面骨的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并探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对6例正常胎儿及 5例唇裂新生儿标本颅面形态结构作立体的定量的分析比较。结果 所得重建体图像真实 ,可任意剖面 ,多视角变换 ,以显示颅面骨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定量测量分析。结论 建立的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为唇腭裂固有畸形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并建立了一种新的形态数据资料的储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角区骨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角区骨折的关系。方法 收集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1986~ 1995年间下颌骨骨折的住院病历及全景片 ,记录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角区骨折的情况 ,并测量下颌第三磨牙的角度和阻生程度 ,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 有下颌第三磨牙发生下颌角区骨折是没有下颌第三磨牙发生下颌角区骨折的 3.86倍 ,而且下颌第三磨牙角度越小、阻生程度越大 ,越易发生角区骨折。结论 下颌第三磨牙是下颌角区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Matlab软件辅助建立全牙列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寻求一种更为快捷、精确的全牙列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方法 应用薄层CT技术和Matlab科学计算软件 ,结合Ansys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 10 6层层厚为 1mm的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建立了更为精确、应用更为广泛的包含全牙列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首次使用Matlab科学计算软件进行BMP图片的识别 ,并直接将所获取数据写入Ansys三维有限元软件 ,提高了建模效率。 结论 薄层CT技术的应用使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更为精确 ,同时Matlab科学计算软件的高效识别 ,极大程度提高了建模效率 ,适用于口腔医师对有限元模型的前期处理。  相似文献   

18.
杜航  曾祥龙 《口腔正畸学》2005,12(4):155-158
目的使用螺旋CT观察在上颌骨快速扩展(RME)前后下颌骨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使用螺旋CT观测10例恒牙早期患者扩弓前后下颌骨各标志点间位置和角度改变。结果RME治疗后,下颌骨在前后向位置无明显改变;在垂直向向下移动并且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在水平向下颌骨有向非反侧移动的趋势,下颌骨后部较前部移动更明显。结论下颌骨位置在RME前后在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三个方向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使用螺旋CT可以对这种三维位置变化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