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成年家兔12只,在上颈髓单侧往入海人酸后,将HRP注入同侧的坐骨神经内,应用HRP逆行追踪结合顺行溃变技术的电镜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及近侧树突表面发现有少量的溃变终扣.根据溃变终扣的外形可分为圆形和长形,根据溃变终扣内突触小泡的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椭圆形.突触联系包括:(1)溃变终扣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2)溃变终扣与非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3)正常轴突终末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本文首次报道,起源于上颈髓的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突触关系.  相似文献   

2.
司晓红  徐群洲 《解剖学报》1994,25(3):252-257,T006
用成年家兔11只,在脊髓腰膨大部注射HRP或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颈髓和部分髓的分布,其中5例动物在腰膨大注射HRP的同时进行大脑皮质脊髓束起始区的损毁,电镜观察皮质脊髓束在颈髓的溃变末梢与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内可分为背腹两群,背侧群主要集中在V层,细胞较少;腹侧群位于Ⅶ、Ⅷ层,细胞数较多,电镜下可观察与标  相似文献   

3.
用成年家兔11只,在脊髓腰膨大部注射HRP或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逆行追踪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颈髓和部分胸髓的分布。其中5例动物在腰膨大注射HRP的同时进行大脑皮质脊髓束起始区的损毁,电镜观察皮质脊髓束在颈髓的溃变末梢与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内可分为背腹两群,背侧群主要集中在V层,细胞较少;腹侧群位于VII、VIII层,细胞数较多。电镜下可观察到与标记神经元相突触的终扣多为圆形含圆形和混合型小泡。演变末梢有些与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也有些通过未标记的终扣间接与标记神经元相联系。本研究表明,家兔皮质脊髓束可能通过多种下行通路控制腰部运动,其中,胞体位于颈髓的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肯定与这一下行运动控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髓长下行固有束在腰膨大的分布。方法 用成年家兔 2 5只 ,分两组进行 ,第一组 15只行溃变法和铜银顺行追踪法。第二组 10只葡聚糖胺结合免疫组化法 (ABC法 )顺行追踪脊髓长下行固有束在腰膨大的投射。结果 两组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在腰膨大处 ,溃变终末或标记终末可见于双侧的灰质内 ,并主要见于同侧 ;其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见于灰质 — 层 ,以 层和 层较为密集。结论 来自颈段的脊髓长下行固有束可投射到腰膨大 ,为探讨下肢运动的调控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用尖端直径约120μm的微玻管,向大白鼠右侧胸髓中下部(T_7~T_(11))注入HRP水溶液,观察大白鼠下行脊髓固有束的起始细胞的分布和背外侧索核在脊髓内的联系。下行脊髓固有束起始细胞见于注射部头侧脊髓的双侧。7只实验动物中,注射部同侧有31000个标记细胞,对侧有31663个。标记细胞分布的高峰节段,右侧为T_3~T_5,占同侧标记细胞的38.17%;左侧为T_1~T_5,占49.78%。横切面上按Rexed细胞构筑分层,标记细胞见于脊髓双侧Ⅰ~Ⅹ层。以Ⅶ层最多,其次为Ⅷ层和Ⅳ层。该结果说明,大白鼠下行脊髓固有束主要起始于Ⅶ、Ⅷ和Ⅳ层,其他各层也参与脊髓节段间的联系。背外侧索核有到下部脊髓的下行投射。  相似文献   

6.
用HRP逆标方法和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逆行标记与单胺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大多数被HRP标记的长下行脊髓固有束(LDPT)神经元出现于颈膨大Ⅶ和Ⅷ层,少数在Ⅰ、Ⅴ和Ⅹ层。同侧的神经元多半分布于Ⅶ层,小部分在Ⅷ层,少数在Ⅰ和Ⅴ层内,对侧的此神经元,绝大多数在Ⅷ层内,少数在Ⅶ层内,少数几个位于Ⅹ层。此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同侧和对侧LDPT神经元在颈膨大内各有特有的分布。在朡髓(T_(8-11))的Ⅹ区,也观察到少数HRP标记的下行脊髓同有束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胞体在水平切片上面积很大(50—60μm)。此外,在LDPT神经元和下行的单胺能末梢之间联系的观察中,一些呈绿荧光的NA能末梢与LDPT神经元树突和胞体有紧密接触。表明下行的NA能末梢可能和LDPT神经元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庭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间的突触联系。方法 采用HRP逆行追踪和顺行溃变结合电镜技术 ,对大鼠的前庭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溃变的前庭脊髓束轴突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神经元胞体之间形成的突触数量较少 ,其中轴 -树型突触数量多于轴 -体型突触。突触前终末含有丰富的清亮型扁平突触小泡 ,其次为清亮型圆形小泡。前庭脊髓束轴突溃变终末与脊髓边缘细胞形成的突触数量多于Clark s柱细胞形成的突触 ,并形成一些以标记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结论 本研究从形态上证实前庭脊髓束终末直接与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也表明前庭脊髓束对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向小脑的信息传递具有直接调控使用  相似文献   

8.
将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的C_(6,7)、L_(5,6)和T_(5~7),C注射者观察L_5和T_5,L注射者观察C_5和T_5,T注射者观察C_5和L_5的标记细胞和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大量且恒定地存在于Ⅶ(包括胸髓的侧角)、Ⅷ层;其次为Ⅴ层和Ⅹ区;Ⅰ层的标记细胞多见于C、L,于T基本未见;Ⅳ、Ⅵ层的标记细胞不恒定且数量少;Ⅸ层在T可见少量,于L仅见个别,在C则未见到;Ⅱ、Ⅲ层于所有各例均未见到标记细胞。标记终支分布范围较广,几乎见于灰质各层。以Ⅹ区、Ⅶ层(包括胸髓的侧角)和Ⅷ层较为密集;L注射例在C_5腹角的腹外侧可见到明显的丛状终支,而于C注射例在L_5则未见到此特殊结构。还见到一些标记终支重叠在标记细胞上或紧挨其附近,也见到标记终支存在于未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旁。根据形态学结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胸髓Ⅶ区外侧分(侧角)出现标记细胞和终支,提示脊髓节段间联系不仅与躯体运动有关,而且也和内脏活动有关。2.Ⅹ区标记细胞恒定,标记终支也较密集,提示该区在脊髓节段间的联系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3.腰膨大发出长的上升束,直接到达颈膨大腹角的腹外侧份,起着对运动神经元直接调节的作用。4.标记细胞旁有标记终支说明脊髓节段间有着反馈联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神经元溃变和HRP神经元逆行追踪结合的方法。电镜观察红核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红核脊髓束溃变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起始神经元(脊髓边缘细胞和Clarke柱细胞)胞体及树突形成突触,但大部分溃变终扣则与非标记神经元构成突触。以轴-树触居多。溃变终扣主要呈电子致密型和清亮型两种。以致密型为主,内多含圆形小泡。实验提示红核脊髓束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突  相似文献   

10.
向家兔坐骨神经的分支一胫神经、腓神经、比目鱼肌(腓肠肌)神经、腓肠皮神经分别注入HRP溶液,跨越神经节追踪了各该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得到了下列几点规律性认识。 1.来自皮肤的外感性传入纤维分布于后角浅层(Ⅰ—Ⅳ层),来自肌肉的Ia类粗纤维分布于后角深层及中间带外侧核区、前角。 2.外感性细纤维在后角Ⅱ、Ⅲ层有浓密的投射,各神经有特有的占位区。内脏初级传入纤维不向Ⅱ、Ⅲ层投射。 3.与痛党有关的Aδ、C纤维经Lissauer's束投射向后角Ⅰ、Ⅱ层,其它感觉的外感性纤维经后索分布于后角Ⅳ层并有一部分入Ⅲ层。 4.Ia类粗纤维经后索入灰质,首先在Ⅴ、Ⅵ层内侧部形成浓密的晶体形终末区并经Ⅵ层中央部向中间带外侧核区、前角运动核区(Ⅸ层)放散。粗纤维在后索内形成升、降支,向吻侧跨约10个节段逐节发出侧支终止在相当于Ⅴ、Ⅵ层内侧部处;向尾侧终止于骶、尾各节段的后连合核区。 5.进入脊髓的各类纤维中,止于Ⅰ、Ⅱ层的细纤维跨节段最少;止于Ⅳ层的外感性纤维向吻侧跨2—3节,向尾侧直达尾髓;Ia类粗纤维跨节段范围最大,升支可达T_9,降支直达尾髓。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HRP轴突逆行传递法,观察了27只家兔网状脊髓束的起源。实验结果表明,网状脊髓束的起源较为广泛,包括网状结构內侧区、外侧区、中脑网状结构和旁正中网状核,不同核团的标记细胞,数目不等。脊髓不同部位,分别导入HRP时,结果不同,颈體注射例,标记细胞最多的是延體中央腹侧核。腰體注射例,标记细胞最多的是巨细胞网状核。胸髓注射例,网状脑桥尾侧核和脑桥网状嘴侧核中的标记细胞相对增多。在颈髓注射例中,网状结构各核均出现标记细胞。但在腰髓注射例,部分网状结构中的核团无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神经示踪技术探讨SD大鼠长下行脊髓固有神经元及其轴突投射的解剖位置.方法 将荧光金(FG)注射入第1腰髓(L1)节段逆行标记大鼠下行脊髓固有神经元(DPNs)胞体;将顺行神经示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BDA)注射到脊髓第3和第4颈髓处标记此处的DPNs胞体及其长下行脊髓固有束(LDPT).固定取材与切片染色后,检...  相似文献   

13.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或麦芽凝集素-HRP(WGA-HRP)注射于家兔之颈,胸或腰髓的一侧灰质内,追踪结合臂旁核簇中之逆行标记细胞及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数量少,见于内、外侧结合臂旁核之腹侧部。标记终支较多,在外侧结合臂旁核中最为密集,“d”区中次之,两者绕结合臂之背方连成一片。“d”区又与脑桥上端中央灰质之背外侧区中的标记区相续。内侧结合臂旁核中仅有少量标记终支。结合臂旁大细胞核中无标记细胞或终支。脊髓—结合臂旁核投射与结合臂旁核—脊髓投射之间可能有单突触性联系。未发现结合臂旁核内的标记有明显的体部定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14只家兔之颈、胸或腰髓一侧灰质内注射HRP或WGA-HRP,在孤束核中观察逆行标记细胞及顺行标记终支。标记细胞见于核之尾侧部,颈、胸注射例标记细胞的数量超过腰髓例。各例均以闩附近平面最为密集,主要分布于孤束之腹内侧;邻孤束之腹侧、腹外侧、外侧、内侧也各有一些。孤束核内侧之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其腹侧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之背侧;小细胞亚核中无标记细胞。胸髓注射例,在孤束之背外侧还有一群标记细胞。此处在颈、腰髓注射例仅有少数标记。标记终支的分布大体上同标记细胞,因此脊髓孤束核投射很可能与孤束核中脊髓投射细胞之间有直接突触联系。在闩平面附近,沿核之背外侧缘有一狭标记终支带,其中偶见个别标记细胞。此带可能与心脏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大白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轴-体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根据电镜观察的结果说明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表面的突触前囊内有五种形态的突触小泡,它们包括S形小泡(圆形小泡)、E形小泡(椭圆形小泡)、F形小泡(扁平形小泡)、G形小泡(颗粒小泡)和Co形小泡(有被小泡)等。作者认为脊髓灰质前角内运动神经元的轴-体突触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S型突触(含圆形小泡)、F形突触(含椭圆形小泡或扁平形小泡)、S-F型突触(以圆形小泡占优势)和F-S型突触(以扁平形小泡或椭圆形小泡占优势)。后二种类型的突触为运动神经元上的混合小泡型(Mv型)轴-体突触。有关突触连接部位的形态特征、突触小泡的形态、突触的分型、突触膜和突触裂的特点,以及突触与神经胶质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论文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 ,腹腔注射抗 BDNF血清 ,动物存活 2周。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相关蛋白 ( GAP-4 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注射抗 BDNF血清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 GAP-4 3m RNA的阳性神经元与 GAP-4 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减少 ,阳性神经元的光密度也降低 ,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结果提示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 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GAP-4 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向家兔膀胱壁内注入HRP,通过逆行及跨神经节追踪证明:1.膀胱副交感中枢在S_(2~5)髓节(S_(3、4)为中心),主要位于中间带外侧核(占标记细胞总数78.37%),并由此向网状核、后角外侧缘、侧索、中介核及前角后外侧核内扩散。L_(1~5)也有相当数量的长轴突交感节前神经元被标记,说明膀胱壁内有副交感和交感两种节前神经元分布。2.被标记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枢突在骶段人背外侧束,主要沿后角外侧缘呈束状行向网状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大部分终止于此,形成膀胱排尿反射的途径;一部分则更向内侧,在中介核到后连合核处形成终末带。另外还有一小束纤维,沿后角内侧缘向腹侧走行,终止于后连合核。这些核团可能是膀胱意识性感觉的中继处。在L_(2~4)也可见沿后角外侧缘走行终止于网状核、中间带外侧核的纤细纤维束。3.一侧膀胱受脊髓双侧支配,但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胎脑提取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随机分成术后3个时间组。无菌条件下制作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AChE和SDH活性的变化。结果:术后1w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比正常组明显降低;术后2w实验组开始升高,对照组进一步降低;术后3w实验组与正常组相近,对照组开始升高。结论:胎脑提取液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溃变有保护作用,可促进大鼠受损神经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黄巨恩  郭畹华 《解剖学报》1995,26(3):252-255
SD大鼠于出生24h内行左侧坐骨神经钳压术,造成左侧腰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缺损。5 ̄12周后,作为脊髓移植的受体鼠。供体为胚龄13 ̄14d的SD大鼠胚胎,取其脊髓腹侧组织块作为移植物,植入受体鼠左侧腰段脊髓的背外侧部。将受体鼠右侧带神经的Mu长伸肌移放到脊椎旁,神经的断端插入胚胎移植物处。术后动物存活6 ̄8周,行组织学(包括电镜)、AChE组织化学、ChAT免疫组织化学和HRP逆行追踪等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20.
家兔前庭核与脊髓的联系——HRP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HRP注入家兔颈、胸或腰髓的一侧灰质内,追踪前庭四核内的逆行标记细胞和顺行标记终支。发现同侧外侧核内标记细胞数量甚多,且具有体部定位规律。内侧核及降核的尾段标记细胞也较多,内侧核者甚为密集,它们投射到双侧脊髓的颈、胸、腰段,对侧多于同侧,无体部定位关系。降核的头段及在此平面的内侧核内也有一定数量的标记细胞,也投射到颈、胸、腰髓,同侧为主,无体部定位关系。上核内只有极少量标记细胞,主要投射到对侧颈髓。顺行标记终支于降核、内侧核的见端小范围内及外侧核的尾端背面较为恒定,颈、腰注射例在降核和内侧核的尾端尤为密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