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大脑基底节区和皮质区对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酶组化方法对36只SD大鼠局部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大脑皮质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表达高峰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16h;而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表达高峰则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4h。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在皮质缺血区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再灌流16h达到高峰;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浸润发生在脑缺血1h,浸润高峰则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结论:大脑基底节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均较皮质区显著。提示基底节区对脑缺血的反应比皮质区敏感。  相似文献   

2.
TNF-α调节局部脑缺血区ICAM-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证实TNF-α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流区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60只雄性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局部脑缺血/再灌流诱导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细胞ICAM-1mRNA的表达,其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2h,再灌流8h达到高峰。TNF-α明显的加强脑缺血区ICAM-1mRNA的表达,其作用在脑缺血1h再灌流2h至8h均较明显。再灌流4h,TNF-α  相似文献   

3.
雷万龙  刘勇  姚志彬  袁群芳  凌凤东 《解剖学报》1999,30(4):319-321,I008
目的 探查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变化和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 方法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40只SD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观查。 结果 脑缺血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发生于脑缺血1h 再灌流2h,随后逐渐增加,在脑缺血1h 再灌流16h 达到高峰。阳性细胞的增加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壁内及其周围。在缺血侧基底节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比皮质缺血区多。 结论 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对脑缺血刺激反应敏感,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反应更为强烈,此因素可能是基底节区易发生中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反应的实验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缺血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局部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探查40只SD大鼠脑缺血区VCAM-1阳性血管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变化发生的时程。结果:大鼠脑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发生在脑缺血1h,并在16h的再灌流期间,其表达逐渐增加,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变化。单核/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的浸润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2h,并随再灌流时间的延长,其数量逐渐增加,在再灌流16h,其数量最多,其浸润也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的时相与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时相基本一致。结论:脑缺血诱导缺血性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CAM-1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浸润。此结果提示VCAM-1和单核/巨噬细胞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阿托品减轻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流损害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在神经元缺血性损害中的作用和机制,本实验观察了Ach能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害的影响,发现阿托品(25mg/kg,bw,ip)可明显减轻大鼠前脑缺血后再灌流所致海马CA1区神经元迟发性损害,减小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再灌流损害范围,而对局部皮质血流变化无影响,表明阿托品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不是由于改善了局部脑血流,提示Ach参与神  相似文献   

6.
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或者弱表达VCAM 1,但在炎症病灶区和免疫反应时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VCAM 1的表达 ,从而导致单核 /巨噬细胞的浸润。研究证实 ,VLA 4(verylateappearingantigen 4)抗体能完全阻滞VCAM 1依赖性的细胞 细胞间的粘附。正常脑内存在少量ED2阳性单核/巨噬细胞。而在自发性高血压鼠和老龄鼠其数量增加。细胞因子IL 1(inter leukin 1)和TNF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对单核 /巨噬细胞的浸润起调节作用。本次实验 ,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一种极为强烈的单核细胞趋向因子。本研究着重观察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氧化修饰的极低密度脂蛋白(OX-VLDL)对单核细胞和巨噬MCP-1mRNA表达的影响。在单核核和巨噬细胞的培养基中分别中入25μg/ml的VLDL或OX-VLDL,培养24h提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总RNA用MCP-1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Northemblot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海马CA1区5-HT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流海马CA1区5-HT的变化,探讨脑缺血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与5-HT变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沙土鼠脑缺血海马CA1区5-HT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脑缺血10min时,沙土鼠海马CA1区5-HT免疫反应阳必纤维的平均光密度值(O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缺血30min时,OD值则下降,4h时下降得更多,P〈0.05。(2)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可逆性阻塞大脑中动脉所致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观察缺血3h再灌流3h、缺血6h再灌流3h对脑组织脑局部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ATP、乳酸及脑水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hrCBF明显下降(P<001),再灌流3h升至缺血前653%(P<001)。缺血3h再灌流3h与缺血6h组比较,ATP明显恢复(P<001),乳酸含量明显下降(P<001),脑水含量明显减少(P<005)。缺血6h再灌流3h与缺血9h组比较,尽管ATP明显恢复(P<001),乳酸含量下降(P<001),但脑水含量无显著差异(P>01)。结论:缺血3h再灌流3h保护“半暗带”的效果优于缺血6h再灌流3h。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IL-1β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鼠脑组织中IL-1β的表达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1βmRNA,并用图象处理系统对正常、缺血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的IL-1βmRNA进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MTT和MPO方法分别对大鼠脑组IL-1β的多肽活性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单纯脑缺血IL-1β表达不增加;再灌注2h,IL-1βmRNA表达量明  相似文献   

11.
小檗碱对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室以往曾发现小檗碱具有预防脑缺血短期(7d)再灌流海马CA1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ND)的作用。本研究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阻塞(4VO)致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小檗碱对脑缺血(2min)长期再灌流后海马的影响,并对脑缺血经短、长期再灌流对照及用药组大鼠进行了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检测。结果显示,小檗碱能有效的保护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免于脑缺血后DND,经长期(3个月)再灌流后这种保护作用依然存在,细胞密度为168个/mm,占正常80.5%;对脑缺血经长期再灌流引起的海马CA2、CA3、CA4继发性神经无死亡也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脑缺血短期(10d)再灌流后,大鼠表现为明显的学习障碍,潜伏期延长,但经多次训练后,大鼠在原平台象限泳距比其它非平台象限都显著长,表明尚有良好的空间记忆能力;脑缺血经长期再灌流后,其空间学习障碍加重、记忆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而用药组缺血大鼠无论短期或长期再灌流后,均保存了良好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表明脑缺血经长期再灌流后,海马的形态和学习、记忆能力比短期再灌时将进一步受损害,而小檗碱不但对短期再灌流有保护作用,对长期再灌流的进一步损害也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沙土鼠脑组织和血浆SOD、MDA含量的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复制沙土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了在缺血及再灌流不同阶段血清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最终产物(MDA)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单纯缺血组与再灌流各组脑组织MDA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再灌流1h、6h组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P<0.05),并有随再灌时间延长不断升高的趋势,但三个再灌流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单纯缺血组与再灌流各组比较脑组织SOD的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以再灌1h、6h最为明显,与单纯缺血组比较P<0.05。实验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SOD的活性无显著差异。表明单纯缺血和再灌流后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并认为自由基引起的损伤,在缺血后再灌流中比单纯缺血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谢瑶  罗丕福 《解剖学杂志》1994,17(4):344-348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暂时性全脑缺血诱导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海马表达的分布,强度和时间过程等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缺血40min再循环后2h,首先在海马齿伏回转折部的颗粒细胞和下托诱导出Fos表达,5-8h达到高峰,8h后锐减并逐步消失。CA4和CA3区的Fos表达在缺血再循环后3h出现,5h达到高峰,持续至24h消失。而在CA2和CA1区,Fos表达最弱,最晚(5h才出现 )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家族基因在脑缺血后表达规律及其调节细胞死亡的作用,通过阻塞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了Bax、bcl-xL及bcl-2基因表达变化以及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在缺血再灌流6h,Bax免疫染色增加,24~48h达到高峰,bcl-xLmRNA在24h后表达下降,bcl-xL蛋白在48h可见明显降低,并且在缺血敏感神经元Bax和bcl-xL表达变化显著,与细胞凋亡发生的部位一致,相反,bcl-2mRNA和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提示bcl-xL和Bax可能参与脑缺血再灌流中神经细胞死亡的调节,其表达变化与神经元对缺血的敏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人工脑脊液组和NGF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GAP-43的表达。结果:⑴脑缺血再灌注6h后,缺血周围区GAP-43表达逐渐增高,第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第21天仍有表达。⑵应用外源性NGF后,GAP-43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元具有再生和修复的可塑性,外源性NGF对GAP-43的调节有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白介素-1βmRNA在缺血侧大脑半球不同区域表达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白介素-1βmRNA表达的差异,探讨脑不同区域对缺血敏感性的病理机制。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30只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显示白介素-1βmRNA的强杂交信号,尾壳核杂交信号较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出现早而强。顶叶皮质的白介素-1βmRNA阳性信号的高峰也明显迟于尾壳核。结论:白介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q蛋白介导血管活性多肽对vSMCDNA合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硫代修饰的Gαq/11亚基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Gαq/11AS-ODNs),以6μmol/L的浓度加入含10-7mol·L-1ET-1刺激无血清DMEM培养基中体外培养vSMC。用3H-TdR掺入法测定vSMCDNA合成、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vSMCPCNA蛋白表达。结果:Gαq/11AS-ODNs可明显抑制vSMCDNA的合成,在12h,24h时抑制率分别为842%和853%;Gαq/11AS-ODNs亦明显降低vSMCPCNA蛋白的表达。而相同浓度的正义Gαq/11ODNs只呈现少量抑制作用。结论:本实验提示Gαq/11AS-ODNs有可能进一步应用于由血管活性多肽刺激引起的vSMC增生性疾病如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动态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0例冠心病人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冠心病人白细胞CD18表达、sICAM-1和sVCMA-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性(t=7.692-11.458,P〈0.001),sICAM-1和sVCAM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Mg2 +的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对其治疗价值意见不一[1] 。本实验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 ,对脑缺血 2h再灌流 3h大鼠给予MgSO4 治疗 ,通过测定NO、MDA及脑含水量变化 ,来探讨Mg2 +剂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及模型制备 :实验用SD大鼠 40只 ,体重 2 70g~30 0g ,雌雄不限。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尼龙单线栓塞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1 2 分组 :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10只 )、模型组 (15只 )、治疗组 (15只 )。模型组为缺血 2h再灌流 3h ;治疗组为缺血 2h再灌流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克隆抗体(MCP-1-meAb)或Losartan 拮抗血管紧张素Ⅱ(AugⅡ)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与迁移效应的可能性,为防治动脉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检测 VSMCs的迁移效应;以 MTT法、~3H-TaR掺入法、~3H-脯氨酸标记法和VSMCs计数评价VSMCs的增殖效应。将培养VSMCs分为 5组; 2%胎牛血清( 2%FCS)组、 AugⅡ组(其浓度为 10-10~10-6mol/L)、Losartan组(其浓度为 10-7~10-5mol/L)、MCP-lmcAb组(终浓度为 10μg/ml)和阳性对照组(含5%的酵母多糖活化血清)。结果(1) AugⅡ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促进 VSMCs的增殖与迁移效应;(2) MCP-1mcAb或 Losar-tan能有效地拮抗AugⅡ介导的VSMCs增殖与迁移效应。结论 MCP-1mcAb或Losartan对动脉硬化性疾病可能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