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应用肝脏CT血流灌注扫描和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技术(CTPV),评价肝硬化患者门-腔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对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01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作CT血流灌注扫描和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计算肝血流灌注参数,分析不同类型门-腔静脉侧支循环类型的肝脏血流灌注血流参数改变。结果门静脉-上腔静脉分流组,肝血流量(HBF):(115.2±30.8)ml·100ml-1·min-1;肝动脉血流量(HAF):(29.8±21.1)ml·100ml-1·min-1;肝动脉指数(HPI):0.248±0.142;门静脉血流量(PVF):(85.3±23.6)ml·100ml-1·min-1。脾/胃-肾静脉分流组,HBF:(124.6±36.1)ml·100ml-1·min-1;HAF:46.6/29.1ml·100ml-1·min-1;HPI:0.365±0.175;PVF:(77.9±27.2)ml·100ml-1·min-1。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组,HBF:(101.9±36.5)ml·100ml-1·min-1;HAF:(46.0±21.4)ml·100ml-1·min-1;HPI:0.449±0.183;PVF:(55.8±22.5)ml·100ml-1·min-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分级和分流方式两个变量对肝血流灌注有独立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丽茹  刘青蕊  陈金虎  李来友 《临床荟萃》2005,20(18):1027-1030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早期的成像特点。方法采用四排螺旋CT对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检查,并于48小时后复查常规CT,定量分析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病灶区与对侧相应区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topeak,TP)并进行比较。结果33例患者中,首次常规CT有11例显影,灌注CT有29例显影,其中除1例过度灌注外,其余均为病侧CBF、CBV较对侧减低,TP较对侧延长,病灶整体区CBF(16.79±4.96)ml.min-1.100g-1显著低于对侧(28.11±6.97)ml.min-1.100g-1(P<0.01),CBV(3.44±0.87)ml/g低于对侧(4.66±1.48)ml/g(P<0.05),TP(26.01±5.04)s较对侧(22.31±5.36)s延长(P<0.05);梗死中心区CBF(6.21±2.71)ml.min-1.100g-1,CBV(1.40±0.86)ml/g,显著低于半暗带区CBF(19.28±4.73)ml.min-1.100g-1,CBV(3.94±1.22)ml/g(均P<0.01),TP(31.61±3.52)s较半暗带区(23.80±5.90)s显著延长(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灌注CT能够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显示病变,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及缺血程度,确定半暗带的存在及灌注情况,并可进行定量研究,对临床早期选择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T灌注成像(CTP)参数的差异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30例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0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20例)行术前CT平扫、增强及CTP检查,测量强化区近侧1cm处或低强化区距边缘1cm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比较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TP参数差异。对照影像学,采用肿瘤切除前活检的方法取得标本,观察瘤周区病理表现。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MTT及PS值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MTT及PS值,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分别为(50.05±14.05)ml?蛐(min·100g)、(3.50±1.79)ml?蛐100g、(5.84±2.95)s及(1.23±1.75)ml?蛐(min·100g),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分别为(25.20±8.67)ml?蛐(min·100g)、(1.61±0.68)ml?蛐100g、(4.83±1.63)s及(0.33±0.27)ml?蛐(min·100g),二组间CBF、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上,高级别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均可见散在肿瘤细胞,前者肿瘤细胞密度较大、血管较多。结论:高级别与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有明显差别,其病理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PS]的差异,分析梗死侧血管通透性增高表现.结果 急性脑梗死灶核心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周围脑组织与健侧脑组织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TP和PS呈延迟和增高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治疗后在行常规CTP后延迟30 min平扫,可见梗死区域内高密度对比剂外渗改变,其PS值高达(9.20±1.43)ml/100 (ml·min).结论 CT血管PS血流动力学指标可用于脑梗死继发出血或脑出血转化的监测,指导临床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伤后48h内脑挫裂伤区CT灌注(CTP)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的变化,并确定CTP各参数图对1周后病变面积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对18例48h内就诊的患者行CT平扫(NCCT)与CTP检查,首次检查1周后复查NCCT,测量下列4个区域的CBF、CBV及MTT:脑挫裂伤内出血区、低密度区、灶周NCCT密度正常及对侧镜像区脑实质。测量首次NCCT、CBF、CBV及MTT图像上病变面积,并与1周复查NCCT同层图像所见比较。结果:脑挫裂伤内出血区及低密度区CBF[分别为(2.42±1.62)ml/(100g·min)及(10.58±6.45)ml/(100g·min)]及CBV[分别为(0.62±0.41)ml/100g及(1.53±0.47)ml/100g]均明显下降,以低密度区参数变化范围最大;挫裂伤内出血及低密度区MTT明显延长[分别为(16.10±8.45)s及(9.69±6.31)s]。初诊时NCCT上异常密度区1周后有明显增大,以CBF与CBV图所见的异常灌注面积与1周复查时NCCT吻合度最佳(66.67%与50%)。初诊NCCT与MTT图(分别为77.78%与72.22%)常低估1周后NCCT所见病变面积。结论:脑挫裂伤血流灌注明显低于正常,以出血区CBF与CBV下降明显,而低密度区CBF变化范围最大。CBF与CBV图可较好地预测1周后病变的面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超早期脑梗死区域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全部患者发病6h内行颅脑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CTP)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并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并与对侧未梗死脑组织比。结果 CT扫描发现9例存在早期脑梗死灶,余20例未见异常,CTP发现脑灌注异常区域;梗死区CBF、CBV较对侧明显减低(P<0.05);缺血半暗带CBF明显小于对侧(P<0.05),CBV与对侧无显著差异(P>0.05)。CTA检查显示29例患者中,12例一侧大脑动脉狭窄,17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结论 CT脑灌注成像可以较好的显示脑梗死患者脑缺血病灶血流灌注情况,CTA可有效显示脑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为超早期脑梗死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大脑皮层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15例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于去骨瓣减压术后1周行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于水平位选择颅骨缺损直径最大层面图像划定感兴趣区,分别计算颅骨缺损区和对侧镜像区皮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意识清醒,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满意,无再次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颅骨缺损区皮层CBF和CBV的均值分别为91.12 ml?(100 g)-1?min-1和6.02 ml/100 g,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的均值69.22 ml?(100 g)-1?min-1和2.42 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骨缺损区皮层的MTT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扫描验证,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皮层脑组织血流灌注有增加的现象,为进一步病生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二次灌注对全定量脑磁共振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得出全定量脑磁共振灌注成像(self-calibrated EPI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Scale-PWI)的最佳注药时期。材料与方法 100名无脑血管疾病的志愿者按注药时期(3、5、7、9、11期)不同分为5组,采取MR常规扫描及全定量灌注扫描,自动得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再通过常规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后处理方法得出灌注时间-信号强度图,分析其是否存在二次灌注。测量受试者各感兴趣区(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CBF、CBV的数值。结果第3期、第5期注射药物行全定量灌注扫描的患者存在二次灌注的概率分别为95%、80%;第7期、第9期注药存在二次灌注的概率分别为10%、5%;第11期注药存在二次灌注的概率为0%,但是注药时机过晚,灌注成功率较低,数据无统计学意义。其次,不同注射时期组内两侧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CBF、CBV左右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不同注射时期的额叶白质、丘脑及小脑的CBV、CBF值,将其中存在明显二次灌注的CBV、CBF值与不存在明显二次灌注的CBV、CBF值进行比较,存在二次灌注的CBV、CBF值明显偏大。结论全定量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的最佳注药时期为第7~9期;存在明显二次灌注的CBV、CBF值会偏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时脑型血吸虫病进行研究,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痛灶的灌注参数特性.方法:1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脑型血吸虫病病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V)、脑血容量(C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两组问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例脑型血吸虫病中,脑炎型1例,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7例.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血吸虫病灶的CBF、CBV和PS值均明显增高.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病灶是一种高血流灌注、高表面通透性的病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256层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并研究胶质瘤的灌注特点.方法:2010年1月-2012年2月行脑256层CT灌注成像扫描受检者55例,其中健康者15例(对照组),胶质瘤患者40例[包括低级别胶质瘤15例(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25例(高级别胶质瘤组)].采用MIStar后处理软件,在病灶最大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D,获得ROI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等灌注参数.应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检验比较对照组、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胶质瘤患者均经病理证实.高级别胶质瘤组患者的CBF、CBV和表面通透性分别为(51.41±11.60)mL/(100 g·min)、(6.26±1.67)mL/100 g和(5.71±2.22)mL/(min · 100 g),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32.73±7.06)mL/(100 g ·min)、(2.98±0.73)mL/100 g和(2.33±0.47)mL/(min·100 g)];低级别胶质瘤组的CBF、CBV和表面通透性均高于对照组[(21.06±2.06)mL/(100 g·min)、(1.76±0.17)mL/100 g和(0.90±0.07)mL/(min·10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叭).3组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面通透性为2.88 mL/(min·100 g)时,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93%;CBV为3.91 mL/100 g时,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93%;CBF为38.90 mL/(100 g·min)时,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86%.结论:256层CT灌注成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脑胶质瘤的肿瘤血流动力学情况.  相似文献   

11.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 探讨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的临床应用。方法 13名正常成人,5名临床疑有脑缺血患者和2名临床初诊为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动态CT脑血流测量。结果 正常脑灰质血流灌注量为59.3-96.8ml.min^-1,100g^-1,平均76.2ml.min^-1,100g^-1 ;正常脑白质血流灌注量为27.1-43.1ml.min^-1.100g^-1,平均33.9ml.min^-1.100g^-1。5 临床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4例发现局部脑血流灌注量下降,1例见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增加。2例临床初诊继发性帕金森病中,1例见左侧壳核血流灌注量下降,1例双侧脑血流灌注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可以显示正常脑组织以及病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常规CT检查相结合可同时了解病变的形态学变化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尾状核梗死的临床及SPE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尾状核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局部脑血流 (rCBF)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经CT及临床确定的 16例尾状核梗死病人进行SPECTrCBF定量显像 ,探讨rCBF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16例病人患侧尾状核区rCBF为 ( 9.5 8± 2 .2 7)ml·10 0 g-1·min-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其中 15例出现同侧皮层rCBF降低区 ,rCBF为 ( 2 5 .0 8± 10 .3 1)ml· 10 0g-1·min-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7例左侧皮层rCBF降低者中 ,4例伴失语 ,其rCBF为 ( 2 1± 2 .5 8)ml·10 0 g-1·min-1,3例无失语者rCBF为 ( 2 2 .67± 5 .92 )ml·10 0 g-1·min-1,两者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8例右侧皮层rCBF降低者中 ,4例伴忽视 ,其rCBF为 ( 2 0 .76± 4.17)ml·10 0g-1·min-1,无忽视者为 ( 3 3 .2 8± 14 .75 )ml·10 0g-1·min-1,两者比较差异明显 (P <0 .0 5 )。 10例意志丧失者病侧皮层rCBF为 ( 2 0 .41± 8.71)ml·10 0 g-1·min-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尾状核梗死可引起皮层rCBF的降低 ,皮层rCBF的降低与对侧空间忽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shICH)血肿周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测量,评价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参数改变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6例临床及CT确诊的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 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周围1 cm内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获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电话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个月生活表现,并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分值.结果 shlCH血肿周围带CBV值为(1.61±1.53)ml/100 g、CBF值为(16.48±12.58)ml/(100 g·min),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Z=-2.603、-4.178,P<均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t=4.747,P<0.05).血肿周围CBV、CBF值与BI相关(Z=-3.40、-2.98,P均<0.01),参数MTT、rCBF、rCBV、rMTT与近期预后无关(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48,且CBV界限值为1.24 ml/100 g时,敏感度66.67%,特异度为100%;CBF界限值为8.44 ml/(100 g·min)时,敏感度100%,特异度为72.70%.结论 CTP可预测shICH血肿患者近期预后,在一定范围内,血肿周围CBV、CBF值越大,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剂量CT血流灌注成像(CTPI)在评估老年痴呆症病情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9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痴呆组),其中52例阿尔茨海默病,43例血管性痴呆;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低剂量CTPI,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额叶、颞叶皮质和双侧海马、基底核区域进行测量,运用ROC曲线进行效能评价。结果痴呆组双侧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和基底核的CBV、C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MTT和TTP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灌注参数左颞叶MTT、左基底核MTT、左海马MTT诊断老年痴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920、0.916,诊断价值较高,左额叶MTT、左基底核CBV曲线下面积为0.867和0.819,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CTPI诊断老年痴呆症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CT灌注成像对鼻咽癌的诊断、放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鼻咽癌的诊断、放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5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鼻咽癌在放疗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其中18例在放疗50 Gy时再次行灌注扫描,将放疗前、后的灌注参数进行配对设计t检验。随访34例,随访时间21~61个月,中位时间52个月,以是否局部复发或/和转移为标准进行分组,并对各组病例放疗前肿瘤灌注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作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54例放疗前组织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平均通过时间、强化峰值分别为(341.2±137.5)ml.100 g-1.min-1、(10.4±10.5)ml/100g、(65.5±17.3)ml.100g-1.min-1、(4.3±5.8)s、(55.9±14.7)Hu,放疗组灌注参数分别为(351.4±191.0)ml.100 g-1.min-1、(8.8±5.1)ml/100 g、(65.0±20.5)ml.100 g-1.min-1、(3.5±2.0)s、(46.6±13.5)Hu。放疗前与放疗组间灌注参数进行配对设计t检验,肿瘤强化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6),其余各参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复发/转移组与其他各组间放疗前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灌注参数可以定量反映鼻咽癌的微循环特征。放疗前和放疗中的强化峰值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明显减低。灌注参数难以预测肿瘤放疗后复发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CTPI)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根据CTPI检查存在缺血半暗带与否,将100例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n=56)或对照组(n=44),均给予rt-PA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TPI梗死区域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检测血栓相关因子水平,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CBV和CB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MTT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CBV和CB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栓相关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PI指导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灌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分析患者不同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比较不同侧支血流循环状态CTPI参数情况及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结果 CTPI显示,46例脑组织血流灌注发生异常,CTPI阳性率为90.20%(46/51)。患者患侧梗死病灶区及缺血半暗带CBF值、CBV值均小于健侧,MTT值、TTP值均长于健侧(P<0.05)。侧支循环良好者患侧CBF值小于健侧,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0.05),而患侧与健侧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者患侧CBF值及CBV值均小于健侧,且MTT值及TTP值均长于健侧(P<0.05)。CTPI提示AIS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患者责任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CTPI提示血流灌注正常患者(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观察大鼠超急性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 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n=24)及假手术组(n=6).各组术后6 h内,每间隔1 h分别行CT灌注扫描及TTC、HE染色. 结果 缺血组CTPI表现:①梗死中心区CBF、CBV较对侧明显减低,M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CBF较对侧减低明显(P<0.05).②梗死中心区缺血1 h、2 h与3 h、4 h、5 h、6 h比较rCBF、rCBV及MTT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梗死中心区与IP区、周围正常组织区比较,rCBF、rCBV及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较周围正常区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梗死中心区梗死面积随缺血时间延长扩大,1 h、2 h与3 h、4 h、5 h、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样本之间梗死体积的差别与CBF减低的程度关系密切.假手术组:在CTPI及HE染色均表现阴性.缺血组HE染色表现:缺血1 h、2 h、3 h 血管间隙增宽,神经细胞水肿;4 h、5 h、6 h,神经核固缩,血管周围大量空泡状改变. 结论 CTPI检查无创、简单快捷,可以在超急性脑梗死实验中及时、准确显示梗死及IP的部位及范围,并定量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窗,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诊断肺孤立性结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的价值。 方法 分析63例直径≤3 cm肺孤立性结节的容积CT灌注成像表现,其中恶性结节组30例,慢性炎性结节组17例,急性炎性结节组7例,良性结节组9例。采用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用体部肿瘤灌注软件得到肺动脉灌注值(PP)、支气管动脉灌注值(BP)、灌注指数(PI)和时间-密度曲线(TDC),评价灌注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恶性结节组、良性结节组、慢性炎性结节组及活动性炎性结节组PP值分别为(67.50±21.78)ml/(100 ml·min)、(30.11±13.24)ml/(100 ml·min)、(81.11±21.11)ml/(100 ml·min)、(106.34±7.80) ml/(100 ml·min),BP分别为(80.40±20.96)ml/(100 ml·min)、(27.00±14.18)ml/(100 ml·min)、(50.75±21.89)ml/(100 ml·min)、(11.06±4.31)ml/(100 ml·min),PI分别为(45.87±7.60)%、(51.13±7.44)%、(48.09±13.12)%、(75.91±10.13)%。4组SPN的TDC类型不同,恶性结节组的TDC A型27例(27/30,90.00%),B型3例(3/30,10.00%);良性结节组的TDC为C型(9/9,100%);慢性炎症结节组的TDC共4种类型,B型7例(7/17,41.18%),C型1例(1/17,5.88%),D型4例(4/17,23.53%),B-型5例(5/17,29.41%);急性炎症结节组的TDC为E型(7/7,100%)。BP在所得参数中鉴别各组最优。以PI>70%作为急性炎性结节的诊断阈值,敏感度100%(7/7),特异度100%(56/56);以PP<45 ml/(100 ml·min)且BP<50 ml/(100 ml·min)作为良性结节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9/11)、88.46%(46/52)、60.00%(9/15)、95.83%(46/48)。 结论 320层容积CT灌注成像对于在肺孤立性结节中鉴别恶性及良性结节,包括急性炎性、慢性炎性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