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癌二级预防的价值。方法: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将18816名肝癌高危对象随机分为筛查组与对照组。筛查组每6个月作一次AFP与实时超声检查,5年中共检出86例肝癌,对照组不作主动检查,5年中共发生51例肝癌。结果:筛查组检出之肝癌中Ⅰ期肝癌占60.5%,能作手术切除者占46.5%,5年生存率达52.7%,对照组则分别为0、7.8%与0,差异十分显著(P<0.01)。筛查检出之病例作手术切除者术后1~5年生存率为89.7%、89.7%、84.9%、84.9%及84.9%,而非手术治疗者治疗后分别为39.8%、30.2%、19.2%、19.2%及19,2%。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前者差异显著,后者差异不显著。结论:筛查检出之病例应尽可能争取作手术切除才能体现肝癌二级预防之价值。  相似文献   

2.
华蟾素治疗AFP持续异常的慢性乙肝2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华蟾素对肝癌高危人群中肝癌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50例AFP持续波动在50-400ng/ml的慢性乙型肝炎分成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学规保肝治疗外,给预华蟾素针每日静滴连续3个月,对照一只给预常规保肝治疗。结果 治疗3月后治疗组AFP复常率为64.2%(18/28),明显高于对照组22.7%(5/22),随访1年,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癌,对照组癌变率9.1%(2/22)。结论 化蟾素能显降低AFP值,可能具有预防肝癌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非癌部位声象图表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0例原发性肝癌的癌肿以外肝实质(非癌部位)声象图表现与临床指标、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显示:94.2%的结节型及弥漫型和70%巨块型肝细胞癌发生于HBV阳性的结节型肝硬化声象图基础,少数肝细胞癌(12/150)虽然发生于非肝硬化背景,但声象图提示有慢性肝病史。结果表明:超声显象可以反映肝脏的某些病理变化:HBV阳性的结节型肝硬化声象图是好发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声象图,超声显象作为肝硬化病人的追踪手段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超声角度讨论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诊断及高危人群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和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和螺旋CT对3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本组彩超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为100%,诊断正确率为90%;螺旋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为96.7%,诊断正确率为93.3%。结论:彩超对小肝癌的检出率高于螺旋CT.定性诊断不及螺旋CT。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对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对原发性肝癌 (以下简称肝癌 )高危人群监测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采取AFP升高 2次以上的慢性肝病患者 6 3例、12例肝癌、2 1例肝癌术后患者静脉血 5ml,用RT -PCR进行AFPmRNA检测。结果 :AFP定量与AFPmRNA阳性率无显著关系 (P >0 .0 5 ) ,AFP进行升高组、持续升高组和波动组间AFPmRNA阳性率无显著关系(6 4.71%、40 %、40 .5 8% ,P >0 .0 5 ) ,AFP进行升高组、持续升高组发癌率为 5 8.82 % (10 / 17) ,30 % (3/ 10 )显著高于AFP波动组 4.35 % (3/ 6 9,P <0 .0 1)。AFPmRNA阳性检出肝癌 41.6 7% (5 / 12 ) ,高危结节 6 0 % (6 / 10 )、肝癌术后复发 10 0 % (4/ 4)。AFP大于 2 0 0 μg/L能检出 5 8.82 % (10 / 17)肝癌和 2 5 % (1/ 4)的术后复发灶 ,AFP大于 2 0 0 μg/L、AFPmRNA阳性结合影像检测能检出 91.6 7% (11/ 12 )的肝癌和 10 0 % (4/ 4)的术后复发灶。结论AFP进行和持续升高是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 ,AFPmR NA阳性也是肝癌发生的高危人群 ,AFPmRNA能检测部分AFP阴性的肝癌患者 ,因此 ,AFP、AFPmRNA和影像联合检测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40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并进行造影前后良恶性诊断5级评分比较。全部病例造影前、后半个月内行增强CT检查进行对比。结果造影后中~低分化肝癌38个病灶(79.2%)动脉期发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6个高分化小肝癌呈“快进慢出”型;4个肝透明细胞癌中3个≤1.5cm灶呈“慢进慢出”型,另1个2.2cm肿瘤呈“快进快出”型。造影前仅27个病灶(56.0%)超声作出正确诊断或诊断恶性倾向;造影后14个病灶(29.0%)评分提高2~4分,17个病灶仅提高1分。最终有2个病灶仍未能获得定性诊断,有4个病灶仅诊断恶性倾向,余42个病灶被确认恶性,诊断正确率达87.5%(42/48灶)。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可为小癌灶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作为CT等影像诊断的互补手段,超声造影可成为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癌早期发现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秉辉  徐耀昌 《临床》1996,3(2):67-69
为探讨肝癌早期发现工作的价值,于1992 ̄1995年间在上海市民中进行了一次前瞻性的随机分组研究。将35 ̄55岁有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证据或有慢性肝炎患者17,920名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监测组每6个月作一次AFP与实时超声检查,在经平均1.2年监测后,共检出肝癌38例。而对照组则有18例肝癌自发产生,监测组检出的肝癌I期病例占76.3%,手术切除率70.6%、1年生存率88.1%、2年生存率7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高危儿听力障碍的程度、转归及预后。方法:采用听力筛查(OAE)及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方法,对680例高危儿进行生后0~12月的听力监测.于生后0~1、3、6、9月各测查1次。结果:680例高危儿中,检出听力障碍儿70例,包括轻中度障碍64例、重度4例、极重度2例。异常率10.29%。70例中27例0~1月初检时正常。13月复检时阳性。6个月内57例恢复正常占81.43%。7~9月恢复正常12例占17.14%,1例确诊耳聋,占1.43%。高胆患儿组听力障碍恢复较慢.6个月时有42.89%未恢复。结论:OAE结合ABR检查高危儿听力损害可获得较全面的诊断;对出生时通过筛查而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警惕迟发性或获得性听损伤的发生;连续的听力及医疗监测可有效动态观察到高危儿听力障碍的发生、变化及转归,并为听力障碍儿提供早期干预;高危儿听力受损有一恢复期。不宜过早下结论,对重度以上损害需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点。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门脉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快出”型;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延迟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慢出”型。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细胞肝癌分为高分化及中低分化两组。总结分析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8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38例,中低分化者43例。17例(21.0%)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慢出”,2l例(25.9%)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43例(53.1%)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组较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中更为常见(X2=24.35,P〈0.01)。“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44.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7.2%,准确率74.1%。结论超声造影“快进慢出”模式对提示及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ELISA法分别检测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甲胎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87例乙肝五项标志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为96.7%。乙型肝炎病毒总出现率:HBsAg(+)为92.2%,HBeAg(+)为17.8%,HBsAb(+)为4.4%,HBeAb(+)为57.8%,HBcAb(+)为65.5%;5项指标全为阴性者占3.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7.5%(19/40)(P〈0.01)和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52.5%)(P〈0.01)。肝癌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以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模式多见,为40%。表明该模式的乙肝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仅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表明肝癌患者常伴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活跃。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微小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6例高危微小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扫描和病理组织活检,比较灵敏度和特异度。观察肝内病灶在超声造影不同时相的增强表现特点。结果 156例高危患者中微小肝癌87例,超声造影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16%和74.71%,均高于常规超声(48.28%和50.57%)和增强CT(65.52%和5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7例微小肝癌患者中,71例(81.61%)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即动脉相病灶高增强,门脉相或延迟相消退为低回声; 16例(18.39%)表现为"快进同出"型,其中直径1 cm者占68.75%(11/16)。结论超声造影对微小肝癌的诊断效能高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但仍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合并超声引导下微波热凝固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35例共56个结节经组织学诊断证实的肝癌患,首先采用肝动脉栓化疗,术后1-2天内进行超声引导下微波微凝固治疗。结果:56个结节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结节内有血流信号50个,治疗后血流信号消失41个,占82%,采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结节内有血流信号45个,治疗后血流信号消失39个,86.7%,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声在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超声在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中的价值。方法 对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共48例在术前B超检查、术中B超引导进行开腹氩氦刀冷冻治疗,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B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 术前及术后一周内肝癌患者的瘤灶B超图像比较并无明显改变,肿块的大小无明显缩小,但3个月及半年后的瘤灶B超图像可见18例(37.5%)患者的瘤体变化不大,而30例(62.5%)患者的瘤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12例(占总体的25%)瘤体缩小1/3。瘤灶B超图像的变化主要有三种:①瘤体完全钙化2例(4.2%);②瘤体呈高回声团块26例(54.1%);③瘤体部分液化而呈混合性回声团块20例(41.7%)。本组病人1年生存率83.3%;3年生存率58.3%;而瘤体完全钙化且彩色多普勒于团块中心及周边均未见血流信号的2名患者至今仍健在。结论 氩氦刀治疗肝癌的疗效确实,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过程有助于发挥其最大的冷冻效率,术后随访复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当瘤体完全钙化且团块中心及周边均未见血流信号时则可能提示患者肿块完全灭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PI)、阻力比(RR)等血流参数,用以评价其对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正常对照、30例原发性肝癌、15例肝癌术后复发和15例无复发患者在禁食12小时后应用多普勒超声测定DPI、RR等血流参数。结果:①无复发组肝总动脉(CHA)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复发组(P<0.05)。②肝癌组及肝癌术后复发组的DP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无复发组(P<0.01)。③复发组的RR高于无复发组(P<0.05)。④DPI0.26时,对肝癌术后复发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7%、88.9%和87%。结论: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与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一样,肝动脉血流量增加,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通过测定DPI,有利于复发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动脉栓塞化疗(HAC)结合射频消融(RFA)对不宜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疗效。方法:选择18例临床不宜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病例分为2组:A组(10例)仅接受HAC的治疗;B组(8例)为HAC加RFA治疗的病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将它们与同期手术切除组(C组.31例)对比。结果:CT片示术后6个月A组肿瘤瘤体完全坏死率14%,B组为69%;AFP转阴率A组(37.5%)低于B组(71.4%)和C组(73.1%);1年生存率A组50%明显低于B组75%和C组81%.B组与C组无显差异。结论:肝动脉栓塞结合射频消融治疗不宜手术切除肝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栓塞,并能取得相当手术切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及多谱勒在肾功能衰竭所致心脏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42例超声心动图及多谱勒资料完整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并随机抽取正常成人男女各10名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测值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在病例组的42例患者中,左室心肌重量增大38例(占88.1%);心肌重量指数增大39例(占92.8%);左室后壁增厚28例(占66.6%);室间隔增厚29例(占69.0%);左室腔增大30例(占71.4%);左房增大33例(占78.6%);主动脉内径增宽10例(占23.8%);心包积液10例(占23.8%);主动脉瓣返流8例(占19.0%);二尖瓣返流11例(占26.2%);三尖瓣返流12例(占28.6%);肺动脉返流8例(占19.0%)。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多谱勒在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脏病变的检查诊断中有极高的应用阶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壶腹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38例壶腹癌的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所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壶腹癌经手术病理对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92.11%(35/38),误诊3例,占7.89%(3/38),其中胰头癌2例,占5.26%(2/38)、壶腹部结石1例,占2.63%(1/3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壶腹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经临床病理活检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13例,根据乙型肝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为两组:Ⅰ组(HBsAg阳性组):7例;Ⅱ组(HBsAg HBcAb阳性组):6例。并对两组的临床诊断、病理类型及免疫荧光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诊断:Ⅰ组:肾病综合征4例(占57.14%).慢性肾炎2例(占28.57%),急性肾炎1例(占14.29%);Ⅱ组:肾病综合征(占83.33%).慢性肾炎1例(占16.67%);②病理类型:I组:膜性肾病2例(占28.57%).系膜增生2例(占28.57%).弥漫硬化1例(占14.29%),膜增殖2例(占28.57%);Ⅱ组:膜性肾病3例(占50%),系膜增生1例(占16.67%),弥漫硬化2例(占33.33%);③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沉积以IgA IgG IgM为主.其中Ⅱ组5例(占71.43%),Ⅱ组5例(占83.33%),补体C3沉积Ⅰ组6例(占85.71%),Ⅱ组6例(占100%)。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轻重不一,易误诊,应肾活检。  相似文献   

19.
B型超声诊断小肝癌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经B型超声诊断18例小肝癌,并与实验室、手术、病理检查及预后相结合进行分析。18例小肝癌中AFP阳性15例占83%,HBsAg阳性12例占66%,CT检查11例,其中9例为小肝癌,检出率为80%。18例手术切除,病理均为肝细胞癌。术后生存1~3年16例,术后生存5年3例。从而说明B型超声是诊断小肝癌的首选方法,对临床防治肝癌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X线不显影的阴性肾结石超声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不显影的阴性肾结石的超声诊断应用价值。方法:于检查前口服10%葡萄糖液300~500ml,30分钟后应用经腹或经背部的常规断面施行超声扫查。结果:85例X线不显影的阴性。肾结石,超声诊断肾结石82例,占96.47%(82/85),肾肿瘤2例,占2.35%(2/85),肾结核钙化1例,占1.17%(1/85)。82例肾结石中,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8例经体外碎石治疗,9例手术取石治疗均获成功,5例治疗失败。结论:超声检查前口服10%葡萄糖液300~500ml,对肾结石能得到较好的显示,提高了肾结石的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