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尿蛋白排泄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蛋白排泄率(UAER)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79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6.34(S=9.87)岁,于入院后完善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A+MRI)和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等,对MRA所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和眼底动脉硬化进行分级评定,挑选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对所有入选者进行UAER检测,比较梗死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和UAER;对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级和UAER进行相关分析;以20 ug/min为界,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高UAER组和低UAER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和重度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梗死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及舒张压等无差异(P>0.05),脑梗死组UAER值高于对照组(t=2.432,P<0.05);血管病变级别和UAER之间正相关(r=0.618, P=0.015);高UAER组重度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高于低UAER组。【结论】 升高的UAER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这种风险的增加可能由UAER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所致。  相似文献   

2.
周颖  刘赵云  郭自清  陈婵娟  陈娟 《当代医师》2013,(11):1458-1461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评估,将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HO-1和GST水平。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年龄、高血压、脑梗死、尿酸、血清HO-1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08,0.000,0.036,0.001);且重度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清HO-1水平比轻度、中度脑动脉硬化患者低(P=0.000,0.002)。Logistic回归分析示,HO-1水平与脑动脉硬化病变程度有关(P=0.000)。结论HO-1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组(n=50)和无静止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0%和82.00%,显著高于无静止性脑梗死组(64.91%和58.77%;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0%,亦显著高于无静止性脑梗死组(7.02%,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4%,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496,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狭窄≥50%的椎动脉狭窄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经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证实有≥50%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54例,引起脑干或小脑梗死。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不同部位特点与脑干和小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椎动脉狭窄引起脑干梗死,腔隙性梗死明显多于区域性梗死(x^2=7.84,P<0.05),引起小脑梗死,区域性梗死明显多于腔隙性梗死(x^2=10.71,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见于45.45%脑干梗死的患者和71.43%小脑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见于18.19%脑干梗死的患者和14.29%小脑梗死患者。脑干梗死组中椎动脉颅内段(V4段)狭窄占42137%,明显高于小脑梗死组(22.44%,x^2=6.25,P<0.05)。小脑梗死组中,椎动脉颅外段(V1段)狭窄占36.73%。明显高于脑干梗死组(20.33%,x^2=5.07,P<0.05)。脑干梗死组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率为12.12%,明显高于小脑梗死组(4.26%,X^2=4.00,P<0.05)。结论引起脑干和小脑梗死的症状性椎动脉颅内、外段狭窄部位有差异,对脑干和小脑梗死患者尽快进行有效的血管评价,对于选择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DWI和MRA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影像学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42例,均行DWI检查,其中3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根据行MR检查距发病时间长短将患者分成6h内,6~24h,24~48h,48—72h4组。选取病灶中心和健侧相应部位5X5像素大小区域为各自的感兴趣区,测定各自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描述DWI上病灶与MRA血管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均在DWI上显示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的病灶。病灶在DWI上具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和清晰度,病灶侧的ADC值均低于健侧(P〈0.01)。30例MRA中,21例(70.0%)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2例大面积病灶的血管病变阳性率为100%。DWI在前后循环上显示病灶解剖定位均与MRA上血管异常解剖定位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DWI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MRA能很好的显示颅内大血管的狭窄和闭塞,DWI所显示病灶与MRA上血管异常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分析VCI的可能病因与机制,为早期诊断与寻找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脑供血动脉。结果: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无显著差异。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80.95%,颅内血管病变60%,其中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与VC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目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量为(1.51±1.67)支,患者的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目成负相关(Rs =-0.283,P=0.048)。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为VCI的最常见原因,且以颅内大动脉病变为主。由于颅内大动脉病变为华人常见脑动脉狭窄部位,且具有可治疗性,为华人的VCI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程度和颅内动脉硬化条数之间的关系,探讨脑白质病变对颅内动脉硬化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全部行头颅MRISE序列扫描和3D—TOFMRA,测量颅内动脉硬化条数、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颅内动脉硬化占75.2%(100/133),脑白质病变者占80.5%(107/133)。颅内动脉硬化率在脑白质病变组高于无脑白质病变组(2=5.303,P=0.021)。随着脑白质病变程度加重,颅内动脉硬化条数有增多趋势(spearman rs=0.415,P〈0.001)。结论颅内动脉硬化总条数与脑白质病变程度等级相关,对合并脑白质病变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脑动脉MRA检测有重要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54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 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DWI、MRA多种技术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结果:FLAIR及DWI阳性率分别为46.3%和100%。 MRA显示靶血管正常5例,动脉硬化40例,狭窄28例,闭塞10例。结论:DWI用于脑梗死的超早期诊断较敏感,MRA对颅内大血管及其部分分支的狭窄或闭塞情况均能很好地显示,为超早期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联合颈部血管彩超、MRA对诊断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5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24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部血管彩超、MRA检查。结果: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颈动脉斑块最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MRA与颈部血管彩超对颈动脉狭窄吻合率较高,且MRA可同时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结论:联合颈部血管彩超、MRA可同时显示颅内外动脉硬化程度,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波  郑劼  郭舜源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51-1852
目的探讨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6例无血管狭窄的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狭窄组颅内段狭窄占明显优势(75.61%),其中又以前循环为多(67.74%)。两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血压病(OR=4.93,P=0.001),高脂血症(OR=4.46,P=0.004)和吸烟(OR=1.67,P=0.000)是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远高于颅外动脉。应对青年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1.
冯静 《西部医学》2017,29(6):866-868
【摘要】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学表现探讨磁共振对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7例临床确诊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儿的MRI、MRA影像资料,观察其影像表现并归纳分析影像特点。结果 17例患者中发病年龄2~13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和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神经体征。MRI平扫显示病灶位于幕上16例,幕上下均累及1例;单侧8例,双侧9例。14例MRA显示,9例表现为血管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累及颅内多支血管,尤其集中于Willis环周边血管,5例MRA无异常改变。结论 结合临床特点,采用MRI和MRA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代谢异常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变特点,探讨糖代谢异常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本院急性脑梗死病例307例,根据血糖化验结果分为两组:糖代谢异常组(糖尿病、糖调节受损)122例、正常血糖组185例。所有患者均完善头磁共振及血管超声等相关检查,并进行CISS分型。入院及发病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分为预后良好(NIHSS差值≥4分或≥50%)及预后不良(NIHSS差值<4分<50%)组,比较各组相关情况。【结果】①糖代谢异常组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及心源性卒中(CS)的比例高于正常血糖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两组穿支动脉疾病(PAD)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②糖代谢异常组再发性、大面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③正常血糖组早期预后良好者为64.86%(120/185),明显高于糖代谢异常组45.90%(56/122),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05,P <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加快大动脉硬化进程,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结构变化的诊断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脑梗死的63例患者的MRA影像学资料,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观察颅内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与梗死灶的关系。结果颈内动脉系统梗死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2例;动脉病变24例,其中大动脉狭窄15例,闭塞4例;小动脉狭窄7例;MRA对59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DSA相符,其诊断符合率为93.65%。结论 MRA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安全可靠,对进一步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及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60例急性小脑梗死病例,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记录患者入院时基本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和颈部血管的MRA或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4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发病至入院时间分水岭梗死组明显高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分水岭梗死组的入院收缩压低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人院时分水岭梗死组的NIHSS评分明显小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1周后分水岭梗死组NIHSS评分下降(P<0.05),非分水岭梗死组NIHSS评分上升(P>0.05),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3.3%,明显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患者76.7%(P<0.05)。其中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颅外段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患者(P<0.01)。结论: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MRA对脑梗塞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程度评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程度和特征,评价MRA对颅内动脉硬化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东芝1.5TMRI对140例脑梗塞患者和156例正常人进行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脑梗塞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正常组、重度颅内动脉硬化梗塞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颅内动脉硬化与脑梗塞有很好的相关性,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MRA对颅内动脉硬化分度及早期血管狭窄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脑梗死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朱振国  黄艳君  陈艳艳  殷为勇  叶祖森  林源绍  邵蓓 《浙江医学》2016,38(13):1066-1068,108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 464 例,根据头颅 MRA 和 颈部 CEMRA 结果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 199 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ECAS)组 47 例、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IECAS)组 113 例和无颅内颅外动脉狭窄(NCAS)组 105 例;其中 ICAS 组颅内动脉狭窄率≥50% 135 例、<50% 64 例。测定与比较以上 4 组患 者间血清 TG、TC、LDL-C、HDL-C、载脂蛋白 B(apoB)、载脂蛋白 A1(apoA1)、尿酸(U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差异,采用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 以上 4 组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 病患病情况,TC、LDL-C 水平,apoA1、apoB、apoB/apoA 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显示,颅 外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颅外段为主,颅内动脉病变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为主。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 apoB 水平明显高于单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0.05)。apoB(OR=8.821)、apoB/apoA1(OR=10.149)和吸烟(OR=2.093)是脑梗死伴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论 apoB、apoB/apoA1 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今后临床 上筛查与治疗高危人群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175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颈部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程度与前循环脑梗死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0.00%~80.17%,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颈部动脉血管硬化、狭窄患者易发生前循环脑梗死.结论 联合应用血管彩超对颅外血管与MRA对颅内动脉硬化程度的检测,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上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急性复发性卒中的住院病例(初发事件为脑梗死,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随访有无严重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结果】175例再发脑梗死患者。19例复发事件为脑出血的患者进入本研究。155例(88.6%)再发脑梗死患者,以及18例(94.7%)脑出血患者存在自质病变。77例(44%)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6例(84.2%)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脑出血组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微出血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再发脑梗死组(P=0.033,0.016),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发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34,0.036)。【结论】严重的脑自质病变及微出血的出现与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有关。多发微出血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如复发事件为脑出血,则其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上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急性复发性卒中的住院病例(初发事件为脑梗死,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随访有无严重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结果】175例再发脑梗死患者。19例复发事件为脑出血的患者进入本研究。155例(88.6%)再发脑梗死患者,以及18例(94.7%)脑出血患者存在自质病变。77例(44%)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6例(84.2%)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脑出血组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微出血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再发脑梗死组(P=0.033,0.016),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发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34,0.036)。【结论】严重的脑自质病变及微出血的出现与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有关。多发微出血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如复发事件为脑出血,则其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dionweigheedimaging,DWI)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15例,急性期(7~72h)18例,亚急性期(4—14d)16例。MRI检查使用GEsignaHighspeedMR/i1.5T超导MRI仪和probe2000多体素’H—MRS软件包。获取的资料为脑梗死的梗死容积(IV)、梗死区及其镜像区的氮一乙酰门冬氨酸(NAA)和乳酸(Lac)的检测值。脑梗死患者3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使用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ESSS)和Ba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超急性期,Lac和DWI所显示的Iv与ESSS和BI显著相关(P〈0.01);Lac与Iv联合显著提高了与ESSS和BI的相关强度(R2=0.77,0.72,P〈0.01)。在急性期,NAA’、Lac和Iv与ESSS和BI呈显著相关(P〈0.01);Lac与IV或NAA’与IV联合比IV单独应用明显提高了与ESSS和Bl的相关性(ESSS:R2=0.80,0.78;BI:R。=0.82,0.77;所有P〈0.01)。在亚急性期,NAA’、Lac和IV均与ESSS和BI显著相关;NAA’与Iv联合显著提高了与ESSS和BI的相关强度(R2=O.71,0.64,P〈0.01)。【结论】在一定条件下,MRS与DWI联合可作为判断脑梗死预后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