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64排螺旋 CT 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64排螺旋 CT 影像学诊断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根据其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危险性分级,并分析不同危险性分级肿瘤的 CT 特点。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51例患者经 CT 扫描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有48例,诊断准确率为94.1%。结论:利用64排螺旋 CT 扫描仪对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诊断能获得更为清晰直观的图像,对高度怀疑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比飞利浦64排螺旋CT与常规X片对胃肠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拟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均进行飞利浦64排螺旋CT与常规X片诊断,观察诊断的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效果。结果:X线造影均能清楚显示病变大小、形态与范围,表现为病灶部位息肉状;而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或者层状强化。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常规X片与飞利浦64排螺旋CT对胃肠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78.7%和97.8%,特异度为74.2%和1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X片与飞利浦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其中飞利浦64排螺旋CT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更高,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经多排螺旋CT检测,胃肠道间质肿瘤中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强化均匀21例、强化非均匀9例。结论多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高,且判断良、恶性较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的相关效果。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这个时间段当中,选择我院胃肠道间质瘤病患80例进行研究,对其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将诊断的结果跟临床病理学检验进行对比,观察确诊的概率,检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通过诊断发现,在8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中,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确诊的例数为73例,确诊的概率为91.25%。经过临床病理学检验,80例病患都被确诊病情为胃肠道间质瘤,确诊概率为100%。通过对比,64排螺旋CT和病理学检验结果相对比,数据差异不大(P 0.05),表明确诊的概率比较高。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发现,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其特异性为92.9%,敏感性为89.3%,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高。结论使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病患进行诊断,确诊的概率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影像,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经16排螺旋CT诊断后,胃肠道间质瘤良性42例,交界恶性15例,恶性23例,肝转移4例,胃处30例,小肠处26例,结肠处24例,混合生长18例,腔外生长35例,腔内生长27例,形态规则32例。结论 16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准确定位胃肠道间质瘤,显示肿瘤大小和形态,有利于后期诊断和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照病理结果,对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资料,对照病理结果,评价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肿瘤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其中良性者5例,潜在恶性者10例,恶性者17例。良性者肿块大多小于5cm,恶性者大多大于5Cm:增强后扫描良性者强化多较均匀,境界清晰,潜在恶性及恶性者多强化不均,边界不清,可有邻近脏器肿瘤侵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60例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结果:这60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为:有31例患有胃肿瘤的患者,有2例患有小肠肿瘤的患者,有26例患有结肠肿瘤的患者,有1例患有十二指肠瘤的患者。我院结合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这60例患者进行了确诊,结果显示,除了8例小肠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淋巴瘤或腺癌、2例胃窦部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胃窦癌外,其余5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与其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可见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准确率可达80%以上。结论: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较全面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结构、形态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从而为临床进行肿瘤分级和治疗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间质瘤5例,腹膜后、肠系膜间质瘤2例。分级为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8例、中危险性12例、高危险性9例。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耀初  吴华超  陈俏倩  陈珊红 《吉林医学》2013,34(18):3531-3534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临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患者32例,对其在术前行消化道钡餐和多层螺旋CT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中,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者19例,肠道间质瘤者12例,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经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0例,肠道间质瘤者6例,良性者12例,恶性4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7例,肠道间质瘤者11例,良性18例,恶性10例。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50.00%,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50%。显然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与多层螺旋CT诊断均存在明显特征,然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能够对胃肠道间质瘤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显像,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最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胃肠道间质瘤分别位于食道2例、贲门区2例、胃24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2例、回肠4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后腹膜1例。CT图像显示肿瘤可位于腔外、腔内或跨腔内外生长,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大部分边界较清,其内部可发生囊变、坏死、出血、钙化等,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64排CT密度分辨率高,经重建后的图像可多方位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生长方式、瘤内构成及毗邻关系,MIP血管成像还可以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为肿瘤的定位、定性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1年8月间我院17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在胃部9例,空肠3例,回肠3例,十二指肠2例,16排螺旋CT检查能够准确的显示所有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侵犯和远处转移情况.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16排CT检查对GIST的诊断有着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照病理结果,探讨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36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对照病理分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GIST危险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与GIST危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可以预测其危险度.胃肠间质瘤浸润邻近结构及器官、周围淋巴结肿大和转移即提示肿瘤高危险度.  相似文献   

17.
石琴  苏晋生  李静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249-125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5例,直径〉5 cm,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呈类圆形或分叶样,边界不清,增强后静脉期明显强化;良性5例,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潜在恶性2例,瘤体密度较均匀。静脉期多平面重建可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64排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表现与病理特征,探讨CT征象与GISTs病理恶性潜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质瘤MD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 4...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30例,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内容主要包括常规扫描以及冠状面、矢状面等多平面重建处理。结果:肿块向外腔生长较多,其中,16例位于胃体部,8例位于胃窦部,6例位于胃底部。30例患者中,8例为阳性,8例为良性,14例为恶性,肿块直径多在5 cm以上,密度较均匀,且边界清楚。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本组肿瘤多为梭形的上皮细胞。结论:64排螺旋CT用于胃间质瘤的诊断能够准确定位,对早期、准确地判别肿瘤的良、恶性以及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4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