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体外真菌药敏结果和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调成菌悬液并转移至药敏培养基中混匀,然后将混匀的酵母菌悬浮液接种到ATBTMFUNGUS 3酵母样真菌敏感性检测试纸条上孵育,可以通过肉眼判读杯状凹中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获得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同时临床观察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84株马尔尼菲篮状菌均显示两性霉素B MIC<0.5 mg/L,伊曲康唑MIC<0.125 mg/L,伏立康唑MIC<0.06 mg/L。73株(86.90%)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康唑MIC≥1 mg/L。69株(82.14%)马尔尼菲篮状菌显示氟胞嘧啶MIC≥4 mg/L。药敏结果显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MIC均处于低水平,而对氟康唑和氟胞嘧啶MIC均处于高水平。84例患者中有7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者均死亡,77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中74例治疗好转,治疗好转率96.10%。两性霉素B治疗组好转率96.88%,伏立康唑治疗组好转率9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可以选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不推荐选择氟康唑和氟胞嘧啶治疗。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5岁.因腹泻1个月,全身红斑、大疱、血疱5天伴发热入院.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局部表皮缺失,表皮下疱形成,真皮乳头高度水肿,真皮浅中层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肠组织病理特征符合克罗恩病改变.结合临床及病理表现诊断为大疱性Sweet综合征合并克罗恩病.治疗:给予甲泼尼龙40 mg/d,发热逐渐消退,皮疹...  相似文献   

3.
Sweet综合征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weet综合征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进一步认识本病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69例诊断为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皮疹情况、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情况,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69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6:1,41~60岁最多见。20例有实验室指标,白细胞升高9例(45.0%)。69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均表现为真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2例(2.9%)患者表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6例(8.7%)患者皮下组织有中性粒细胞浸润,69例患者均无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表现。结论 69例Sweet综合征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其皮损中中性粒细胞不仅浸润真皮层,还可累及表皮及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4.
Sweet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诱因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3例Sweet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与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24例Sweet综合征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4例Sweet综合征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分析陈仁贵,陈戟,姜媛芳1964年Sweet报告本病以来已过去30余年,但Sweet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等方面仍有不明确之处。我们收集了1986~1994年间经病理证实的24例Sweet综合征,对他们的临床和...  相似文献   

6.
Sweet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分为经典型/特发型、恶性肿瘤相关型和药物诱导型三个类型,以发热、疼痛性红色斑块、血中嗜中性粒细胞升高和真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或肿瘤伴发。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真皮弥漫性成熟中性粒细胞浸润、白细胞核碎裂、真皮乳头水肿,通常缺乏表皮和原发性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的改变。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可快速缓解皮肤和系统症状。本文对Sweet综合征的相关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以Sweet病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SAPHO综合征。患者女,62岁。双手手掌红斑、结节伴发热1个月。皮肤科检查:双手手掌鱼际处可见暗红色结节,浸润明显,轻度压痛。右侧手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局灶性纤维素样坏死,乳头层轻度水肿;真皮深部血管壁未见纤维素沉积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初步诊断:Sweet病。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患者未再发热,10 d后双手手掌鱼际处皮损基本消退。后患者因多关节疼痛伴双手手掌新发皮损5 d,再次至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皮肤科检查:双手手掌鱼际处可见片状淡红斑,散在分布脓疱,部分伴有结痂、脱屑,触痛不明显。全身骨PET-CT检查:左侧眉骨、右侧顶骨区、胸骨、左侧第7后肋、双侧股骨大转子区及双侧股骨上段可见显像剂浓聚灶;胸骨部位可见典型“牛头征”现象。右侧手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内脓疱,脓疱内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真皮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最终诊断:SAPHO综合征。予口服塞来昔布及醋酸泼尼松,配合外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患者双手手掌皮损基本消退,关节疼痛缓解,出院后继续口服塞来昔布及醋酸泼尼...  相似文献   

8.
67岁女性患者,双手皮损伴疼痛8 d,累及双踝部及足背6 d。皮肤科情况:双手足、踝部见多发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黄豆至鸡蛋大小水肿性红色斑块,部分丘疹及斑块上见散在或密集分布针尖至绿豆大小脓疱。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3.2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7%、C反应蛋白107.21 mg/L。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脓疱形成,真皮层可见密集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Sweet综合征。予以糖皮质激素系统性治疗1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随访8个月,皮损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RAW264.7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体外抗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杀伤作用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10、100、1000U/ml)的IFN-γ与RAW264.7共同培养,再加入阿萨希毛孢子菌培养后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FU/ml),计算各生长抑制率。在上述体系上清液中分别检测亚硝酸根离子(NO2-)。将巨噬细胞与不同终浓度的IFN-γ共同孵育后,分别检测超氧阴离子(O2-)的OD值。结果 IFN-γ浓度分别为10、100、1000U/ml时,T.asahii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5.21%、41.95%、55.8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上清液中NO2-的浓度分别为89.16±3.32、108.07±3.81、126.44±3.52,与空白对照组(74.47±1.48)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上清液中O2-的OD值分别为0.317±0.006、0.424±0.006、0.518±0.0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随着IFN-γ浓度的增加,T.asahii生长抑制率增加。IFN-γ通过增强Mφ产生一氧化氮(NO)及超氧阴离子(O2-)来发挥体外抗T.asahii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伴抗基膜自身抗体的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患者男,37岁.双上肢、上腰腹部及面颈部起丘疹、红斑、张力性水疱,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相间,无自觉症状7年.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基膜下有红色团块样物质,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可见噬黑素细胞,刚果红染色阳性.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示基膜带有IgG、C3沉积.  相似文献   

11.
分析2006年11月至2010年4月我院门诊疑诊抱子丝菌感染病例,利用真菌培养检查和/或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对64例疑诊孢子丝菌病进行统计分析.64例真菌培养阳性(可见孢子丝菌生长),10例皮肤组织病理切片、PAS染色找到真菌孢子或星状体.发病部位主要在裸露部位58例(90.63%),如手部、前臂、面部和小腿等.有明确外伤史11例,皮损类型主要为固定型、皮肤淋巴管型、化脓性肉芽肿卫星型.各种因素(建筑、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和腐生菌大量繁殖生长是导致孢子丝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外伤和昆虫叮咬是重要致病条件.  相似文献   

12.
报道1例伴抗基底膜自身抗体阳性的皮肤异色症样淀粉样变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女,22岁.面颈部、躯干、四肢出现瘙痒性红斑、水疱及弥漫性网状色素沉着性斑片8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均一化物质沉积,结晶紫染色阳性;直接免疫荧光(DIF)示:基底膜带及乳头IgG、IgM、IgA和C3沉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或γ-干扰素(γ-IFN)联合调Q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并比较差异。方法:84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组(BCG组)和γ-IFN治疗组(IFN组),在调Q激光处理患处后分别肌肉注射BCG-PSN或γ-IFN治疗。比较两组的治愈率、、淋巴细胞的变化、复发率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BCG组(88.10%)的治愈率高于IFN组(61.90%),χ2=7.683,P=0.006;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CD3+T细胞增多、CD4+T细胞增多、CD8+T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升高(P0.05),BCG组的变化较IFN组大(P0.05);BCG组(14.28%)复发率明显低于IFN组(33.33%),χ2=4.086,P=0.0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1,P=0.483。结论:从治愈率和复发率的角度比较,BCG-PSN的治疗效果优于γ-IFN。  相似文献   

14.
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报道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72例。方法 详细观察72例患者的皮损表现,逐一做真菌学检查,部分做病理检查。采用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联合疗法治疗。结果 颜面孢子丝菌病的皮损形态复杂,其中淋巴管型占9.72%,局限型占90.28%,有明确外伤史的26.4%。以碘化钾为基础的联合治疗,6~8周全部治愈。结论 皮损表现和真菌学检查是诊断孢子丝菌病的重要依据。颜面孢子丝菌病形态分布以局限型为主。基层误诊率高达16%。碘化钾为首选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15.
17例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诊断、实验检查和治疗进行了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2011年确诊的面部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例患者男女之比为1:1.16,平均年龄41.30岁,平均病程8.20个月,农民占68.82%,有明确外伤史的占34.41%,临床表现以固定型最多见,占70.97%。治疗分别采用10%碘化钾溶液、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口服,用药3个月,治愈率达100%。41例留有瘢痕,占22.04%。结论孢子丝菌病是吉林省多发病,临床上与以往报道相似,但不典型皮损者要防止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5岁.全身红色结节伴剧痒6个月.皮损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及真菌培养均阳性.提取培养物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鉴定为球毛壳菌.给予伊曲康唑、金菌灵及黄芪颗粒口服,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2个月病情逐渐好转.经文献检索,确认本病例是我国报道的第4例球毛壳菌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13例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处理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并设立健康对照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h后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4的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h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1明显增多,且随着卡介菌多糖核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接近健康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L-4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h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L-4明显减少,且随着卡介菌多糖核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体外可促进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抑制淋巴细胞分泌IL-4,起到调节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曾称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N)。本病是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儿童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现将本院2001年12月-2009年6月共收治的36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