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在我国大陆极罕见,1989年我院陈光远等首次从2例败血症病人体内分离到类鼻疽杆菌,至1991年我院共收治5例,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泥土之中,通过受损的皮肤和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人和动物的类鼻疽病(Melioid-osis)。我国的类鼻疽疫区主要在海南岛、雷州半岛、湛江、及惠州等地,动物类鼻疽通过剖杀血清学阳性的猪已得到证实。由于疫区临床医生不了解类鼻疽,研究人员刻意去搜寻和发现人类鼻疽病例实属困难,这一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得以解决。李俐等首先在海南省报道了我国第一例人类鼻疽病例,次年,唐德森等在湛江发现了4例人类鼻疽,随后有多例病例报道。类鼻疽杆菌的感染没有特有的临床症状,加之目前临床医生对该病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动物模型。方法类鼻疽杆菌腹腔接种FMMU白化豚鼠建立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外观、血液含菌量、死亡率以及主要脏器病理学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豚鼠白细胞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果感染豚鼠出现疾病征象,造模后72h内血液含菌量达到约14000CFU/ml,造模后96h死亡率70%,光镜观察发现主要在脾、淋巴结、肝等实质器官中存在典型的化脓灶,电镜观察表明豚鼠白细胞具有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论成功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杆菌感染模型,可作为人类的急性类鼻疽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蔡兴俊  黄奕江 《海南医学》2010,21(3):139-139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可导致类鼻疽病,类鼻疽病最常见的临床报告类型为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发病形式。2004年海啸事件证明了类鼻疽病发病新的危险因素,且得出结论认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直接传播至肺部可能导致这种病原体致病能力增强。在本研究中,作者介绍了急慢性肺类鼻疽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和特点,同时利用这些模型证明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直接传播至肺部确实导致了这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黄维真  陈海 《广西医学》2005,27(8):1187-1188
目的了解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类鼻疽病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8例类鼻疽感染病人血液、痰液、脓性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及药物敏感试验,血细胞及血生化进行检测。结果从血液、痰液、脓性分泌物中分别分离、培养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敏感。类鼻疽感染病人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粒细胞明显增高并且在中性分叶粒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血糖明显增高,肝功和心功有不同程度损害。结论微生物学检测对类鼻疽病诊断具有诊断学意义,血细胞及生化检测对类鼻疽病诊断有辅助性作用。阿莫西林/棒酸、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应作为类鼻疽病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6.
鼻疽假单胞菌属于非发酵菌群、假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无鞭毛、无动力、无荚膜。鼻疽假单胞菌是鼻疽病的病原菌,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猫、犬、兔、山羊均可感染,而由此菌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国内外有过报道。作者从1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气管内分...  相似文献   

7.
林容  谢灿茂  陈海  黄奕江 《广东医学》2011,32(17):2303-2304
目的 分析类鼻疽病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类鼻疽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用VITEK-32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测定从该122例类鼻疽病患者中分离出的122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肺部感染是类鼻疽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本组122例中有86例,占70.5%,主要临床特征有:农民或渔民、糖尿病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动物模型。方法类鼻疽杆菌腹腔接种FMMU白化豚鼠建立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外观、血液含菌量、死亡率以及主要脏器病理学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豚鼠白细胞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果感染豚鼠出现疾病征象,造模后72h内血液含菌量达到约14000CFU/ml,造模后96h死亡率70%,光镜观察发现主要在脾、淋巴结、肝等实质器官中存在典型的化脓灶,电镜观察表明豚鼠白细胞具有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论成功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杆菌感染模型,可作为人类的急性类鼻疽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类鼻疽败血症并肝脾脓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鼻疽病是类鼻疽伯克菌所致的地方性人兽共患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并败血症,误诊率高,死亡率高。现结合本院1例类鼻疽败血症并肝脾脓肿的病例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如中国海南、东南亚、澳洲等)和亚热带地区水壤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通过受损皮肤、黏膜感染或吸入引起类鼻疽病,属于人兽共患病.在我国,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广西,迄今为止,在广西本例属于首次发现和报道.急性败血症型类鼻疽死亡率高达90%[1~5].  相似文献   

11.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类鼻疽病的病原体,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恐怖传播病原体,本研究的目的是在BALC/c小鼠上建立感染模型和表现相关急性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特征。小鼠通过气溶胶的途径感染100cfu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RI菌株(大约20倍半数致死剂量)。感染5天后确定肺、肝、脾、大脑、  相似文献   

12.
15例类鼻疽菌病例临床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类鼻疽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及其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5例类鼻疽病患者进行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细菌学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患者以外伤或治疗基础疾病时起病,多以畏寒、高热、肺部感染、败血症以及脏器损害和细菌毒素引起的全身反应为主要表现,伯霍尔德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及其酶抑制剂、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达100%。结论类鼻疽菌病治疗用药最好根据其药敏试验,如无条件可参考本文提供的经验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海南人群的类鼻疽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英振 《海南医学》1996,(4):233-234
类鼻疽病由类鼻疽杆菌引起,则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文从3例患者中分离出的细菌从细菌学、血清学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均提示类鼻疽病的诊断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类鼻疽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收治的1例慢性类鼻疽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 患者有明确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流行区工作及生活史。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胸腹部CT可见双肺、肝脏、脾脏多发结节形成。通过积极脾病理组织培养及二代高通量测序尽早确诊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给予敏感药物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此后电话随访六月, 未再出现相关不适症状。结论 类鼻疽病为地区流行病,临床表现以急性感染为主,血液及肺为最常见感染部位。也有少数呈慢性感染且不易与结核、真菌、组织荚膜胞浆菌感染相鉴别。临床中若遇到长期反复发热伴有肝、脾多发结节的病人则应考虑该病的可能,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类鼻疽病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及海口市人民医院各检验科细菌分离出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122株,回顾性的分析其临床表现,并采用VITEK-32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测定122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肺部感染是类鼻疽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本研究122例中有86例,占70%,主要临床特征有:农民或渔民、糖尿病基础疾病、、畏寒、发热、局部脓肿、肝脾淋巴结肿大、休克、败血症。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无耐药,对其他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尤其是对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为100%。结论 类鼻疽病在海南地区广泛存在,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应加强基层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进行细菌学的检查,及早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类鼻疽假单胞菌可引起地方性人畜共患的类鼻疽病,主要流行于南北纬20°之间的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北部,近年海南岛的最南瑞曾有个案报道,但东部地区尚未发现,现将我们从一住院患者上背部脓液中分离到的一株,报告如下。 一、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35岁,海南籍,农民、因高热伴全身多发性包块,妊娠5月余,自然流产6天,1995年10月5日入院。一个月前无明盖诱因左足背部感染,可  相似文献   

17.
类鼻疽病(Melioidosis)是由似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udomallei下称类鼻疽)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1912年Whitmore在仰光发现了本病。但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因本病遭到严重损失后,才引起重视。近年来人们对类鼻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有关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钟成望  郑婉婷  肖莎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104-1107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部地区,疫源地为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伴随着旅游业和贸易业的发展,我国其他非疫区出现了输入性病例。类鼻疽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伤口、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其病变可涉及机体所有器官,易造成较高的误诊率和病死率。然而我国目前类鼻疽病的流行病筛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防控方面未实行有效的疾病监测和疾病报告制度,对基层医师和民众疾病知识普及的力度不够。因此,本文旨在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对类鼻疽病的重视程度,从类鼻疽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防控措施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50例鉴定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感染的特点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002年6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确诊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感染株50例,采用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病例以农民多见占68%,接触疫水、免疫功能低下为易感因素,多伴有基础性疾病,误诊率高。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最敏感。结论类鼻疽病中以败血症多见,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用药。该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确诊,及时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蔡兴俊  黄奕江 《海南医学》2010,21(6):147-147
革兰阴性杆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引起类鼻疽病的病原体,类鼻疽病是一种严重且死亡率高的脓毒血症疾病,好发于东南亚和北澳大利亚地区。由于多种药物排出泵的存在导致了这种病原体天然对许多抗生素耐药,因此,这些排出泵的抑制剂有望恢复临床上重要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而这些抗生素正是这些排出泵的作用底物。吩噻嗪类抗精神病和抗组胺药甲哌氯丙嗪、氯丙嗪和吩嗪与广谱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从而增强这些抗生素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活性。和吩噻嗪类药物有协同作用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红霉素、夹竹桃霉素、大观霉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