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HBV膜与PHBV/SGBG复合材料联合促进骨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 (PHBV) 膜与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 (PHBV/SGBG) 多孔复合材料促进骨再生的能力。【方法】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分别于左、右胫骨各制作2个直径为5 mm的穿通骨髓腔的圆洞形骨缺损区,间隔2 cm。双侧胫骨共建立4个骨缺损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四组: A组,骨缺损内填充柱状PHBV/SGBG材料,并在其上方覆盖PHBV膜; B组,骨缺损上方覆盖PHBV膜;C组,骨缺损内填充柱状PHBV/SGBG材料;D组,不放置任何东西。分别于术后2 、4 、8 、12周各处死2只动物,组织学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骨缺损区新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所有植入材料组(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植入物排异反应。其中A组术后2周时,已有明显的新生骨岛形成;术后12周骨缺损区新生成熟骨组织再生。与其它实验组相比,A组的骨缺损修复最早,新生骨的质量最好,骨结构与周围正常骨基本一致。而空白对照组中,骨痂修复中可见纤维组织形成,骨缺损区修复不全。【结论】PHBV膜覆盖技术和PHBV/SGBG复合材料植入技术结合,具有促进骨缺损区的骨组织修复的协同作用;PHBV膜和PHBV/SGBG复合材料有望成为应用于引导骨组织再生的新一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PHBV)膜与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HBV/SGBG)多孔复合材料促进骨再生的能力。【方法】实验共采用8只健康杂种犬,每只犬分别于左、右胫骨各制作2个直径为5mm的穿通骨髓腔的圆洞形骨缺损区,间隔2cm。双侧胫骨共建立4个骨缺损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四组:A组,骨缺损内填充柱状PHBV/SGBG材料,并在其上方覆盖PHBV膜;B组,骨缺损上方覆盖PHBV膜;C组,骨缺损内填充柱状PHBV/SGBG材料;D组,不放置任何东西。分别于术后2、4、8、12周各处死2只动物,组织学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骨缺损区新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所有植入材料组(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植入物排异反应。其中A组术后2周时,已有明显的新生骨岛形成:术后12周骨缺损区新生成熟骨组织再生。与其它实验组相比.A组的骨缺损修复最早.新生骨的质量最好.骨结构与周围正常骨基本一致。而空白对照组中,骨痂修复中可见纤维组织形成,骨缺损区修复不全。【结论】PHBV膜覆盖技术和PHBV/SGBG复合材料植入技术结合,具有促进骨缺损区的骨组织修复的协同作用:PHBV膜和PHBV/SGBG复合材料有望成为应用于引导骨组织再生的新一代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RF对拔牙窝的促进骨再生作用及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①实验动物模型: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 A、B、C、D组),每组6只,拔除一侧下颌切牙。抽取大白兔自体外周血液,离心后制成PRF。A组拔牙窝内植入PRF/nano-HA混合物;B组拔牙窝内植入PRF;C组拔牙窝内植入nano-HA;D组拔牙窝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②观察:将标本脱钙脱水石蜡包埋行组织学切片,显微镜下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4周,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A组>B组>C组>D组(空白组)。术后12周,A组成骨质量最好,B、C组骨改建情况类似,均优于D组。结论①PRF能够促进骨组织的修复。②PRF联合nano-HA具有保存拔牙窝牙槽嵴高度的功能,可作为牙槽骨保存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桡骨中段骨-骨膜缺损,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 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8只)、对照组(B组,8只)和空白组(C组,4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将PRP纳米支架与MSCs在体外复合培养后植入兔的骨缺损中,B组将PRP纳米支架植入骨缺损处,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治疗4周即有明显的成骨反应和新骨形成,治疗12周基本修复骨缺损;B组修复能力较A组差;但A、B组均优于C组。A组和B组对工程支架无明显异物反应。结论 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是修复兔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复合MSCs后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以骨形成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B组: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C组:空白组。行兔15 mm桡骨缺损修复。术后12周取桡骨标本,大体观察并手法评估3组桡骨缺损修复情况,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定植入材料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可见A组基本骨性愈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见少量骨痂形成,尚有部分缺损未愈合。C组骨缺损处见肉芽组织充填,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示A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连接处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且处于成骨活跃期,软骨与骨组织之间过渡自然。B组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形成,材料骨小梁变细较少,断裂明显。C组未见新生骨小梁形成。生物力学测定A组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7.8±9.8)N、(8.4±0.9)MPa及(187.5±8.2)GPa,均低于健侧组([112.3±11.2)N、(9.5±0.2)MPa及(210.5±15.9)GPa],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优于应用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早期生物力学强度低于正常骨组织。  相似文献   

10.
杨森  冯付明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113-2119
目的研究以胶原蛋白海绵为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成骨细胞(OB)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尺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制备双侧尺骨中段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按植入的修复物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A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OB,B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BMSCs细胞,C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OB和BMSCs细胞,D组为胶原蛋白海绵,作为自身对照。每组植入物植入前在体外培养1周,术后4、8、12周每组分别取3只动物,进行X线检查、大体标本观察和HE染色组织学观察,比较4组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C组的成骨效果在任何时间检测点均优于其他组(均P<0.05),表现出更好的骨质量、更高的X线得分和更大数量的骨体积。A组和B组X线得分、新生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高于同时间点的D组。12周时新生骨组织几乎接近正常骨组织,髓腔再通;A组和B组12周时骨缺损区仍处于改建塑形期,D组只有少量骨痂形成,骨不愈合。结论 OB和BMSCs两种细胞混合复合胶原蛋白海绵修复兔尺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最佳,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有望成为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聚乳酸膜包裹煅烧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聚乳酸膜联合煅烧骨治疗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建立兔桡骨不愈合模型,将48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LA组、TBC组和对照组,PLA组在骨缺损区植入煅烧骨(TBC),表面用聚乳酸(PLA)膜严密覆盖;TBC组仅在缺损区植入TBC;对照组缺损区不给予任何处理。术后2、4、8、12周行X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时间动态X线和组织学检查发现,PLA组和TBC组骨缺损的修复在骨缺损两端呈现传导成骨的特性,新骨由骨端向植骨区长入;PLA组同时出现诱导成骨,植骨早期其内部出现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并逐渐与两端骨痂相接。12周时PLA组骨缺损修复较理想;TBC组骨再生和髓腔重建较缓慢,有2例尚未骨性愈合;对照组所有骨缺损均发生骨不连接。结论: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和煅烧骨联合应用对骨缺损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poly ε caprolactone, P C L)和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 L A)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共24只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12只,双侧处理方法相同, A组骨缺损区用膜包绕骨缺损区, B 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3、6、12周后处死,进行 X 线、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检测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实验组( A)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 B);材料呈明显的降解趋势;血清中 Ca、 P、 Ig G、 Ig M 、 C4值与正常及空白对照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物降解材料( P C L/ P L A)在引导骨性组织再生中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促进骨缺损的愈合。证明新型骨生物降解材料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壳聚糖/亚磷酸壳聚糖海绵复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植入动物骨缺损处的成骨能力?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构造骨缺损模型兔后随机分为3组,即A:组织工程骨植入组;B:支架材料植入组;C:空白对照组,于术后4?8?12 周取骨缺损标本,进行大体标本?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术后12周,3种检测手段均发现A组新生骨已经完全将骨缺损填充,并有部分皮质骨将骨缺损两端连接?B组虽有部分骨痂形成,但无连续骨质?C组术后仅有少量骨痂形成?A组成骨能力明显强于B?C组?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能修复大段的骨缺损,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以作为骨移植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引导组织再生术在垂直性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龈沟液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60例垂直性骨缺损牙周病患牙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引导组织再生术组(GTR),植入Bio-oss多孔骨后覆盖Bio-gide胶原膜;B组为对照组(OFD),行常规翻瓣术。术前、术后3、6、12个月观察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松动度(TM)、龈沟液(GCF)量及X线片牙槽骨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各项均较术前减少,A组X线片骨高度和密度轻度增加。术后12个月A组较B组PD、AL、TM及X线片骨高度和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GCF无明显差异。结论:引导组织再生术在垂直性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Bio-oss多孔骨和Bio-gide胶原膜能有效恢复牙周垂直性骨缺损,改善临床指标,促进牙周新附着的形成;龈沟液流量可作为术后炎症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SCs细胞,与AP-C/PLA、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acid,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随机植入10只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处,共40个实验牙位,每组10个牙位,共设4组:空白对照组;AP-C/PLA 培养基对照组;C/PLA BMSCS材料对照组;AP-C/PLA BMSCS实验组。8周后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另取2只犬植入AP-C/PLA BMSCS,4周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BMSCs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 linephos phatase,ALP);4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均有不规则的新骨形成;第8周时,新骨逐渐成熟,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再生:实验组牙槽骨修复高度和修复率[(2.90±0.41)mm,57.4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0.30)mm,15.68%]、培养基对照组[(1.46±0.55)mm,30.13%]、材料对照组[(2.67±0.26)mm,51.87%](P<0.01,P<0.01,P<0.05)。结论:黄芪多糖具有促进牙周缺损部位骨形成作用,以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获得部分的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胶原膜复合rhBMP-2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模型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下前牙龈颊沟冠方1 mm处制备实验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胶原膜组(Co组)和胶原膜复合rhBMP-2组(Co/rhBMP-2组)。术后4、6和8周分批处死大鼠,取实验部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Co/rhBMP-2组术后4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骨;6周新生骨充满缺损区;8周新生牙槽骨密度较高,根面有新生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未见牙龈上皮长入。Co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可见新骨形成;6周新生骨量增多,但尚未充满缺损区;8周根面有少量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形成。对照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沉积;6周缺损边缘可见束状胶原纤维;8周切迹内仅有少量新生牙周组织形成,并有牙龈上皮长入。结论:胶原膜复合rhBMP-2既有引导作用,防止牙龈上皮长入,维持生长空间;又具有诱导骨形成作用,能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研究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用38只新西南大白兔建立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将髂骨块与股骨应力骨小梁方向一致植于股骨缺损靶区域;B组垂直方向植骨;C组随机植骨.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测定X-ray、新生毛细血管、新生骨生成量等指标.结果 股骨骨缺损缺损范围:13~14mm.三组骨缺损靶区域骨痂生长及X-ray:术后2周有少许程度区别,4周时差别明显,8周无明显差别.CD34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新生骨量:术后2、4周AB、BC两组差别明显(P〈0.05),8周三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影响骨缺损的早期愈合,移植骨沿骨小梁方向与成骨方向一致植入骨缺损靶区域,在骨愈合早期要优于另两种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