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B细胞恶性淋巴瘤(PGML)的治疗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胃B细胞恶性淋巴瘤37例,中位年龄54岁(29~71岁),ⅠE期5例(13.5%),ⅡE期15例(40.5%),ⅢE期13例(35.2%),ⅣE期4例(10.8%),其中27例(73.0%)行根治性手术,10例(27.0%)行姑息手术切除或短路手术,术后共有30例给予CHOP方案静脉化疗。结果 中位随访59个月(12~108个月),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7%,64.86%,单位素分析发现:年龄(P:0.0006),肿瘤直径(P=0.0317),肿瘤分期(P=0.0016),组织学分型(P=0.0016),手术方式(P=0.0006),静脉化疗(P=0.0005)均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分期(P=0.0044),手术方式(P=0.0077)和静脉化疗(P=0.0265)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的的预后因素。结论 对于原发性胃B细胞恶性淋巴瘤,提高早期诊断率,力争根治手术,并在术后辅以静脉化疗是提高忠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30例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免疫组化分型、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30例G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CD117、CD34、SMA、S-100在GS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90.0%、6.7%和3.3%。瘤体长径≥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肿瘤坏死在恶性和潜在恶性GST中的比例分别为15/20(75.0%)、14/20(70.0%)、11/20(55.0%)、12/20(60.0%),而良性GST中分别为2/10(20.0%)、3/10(30.0%)、2/10(20.0%)、0/10(0)。结论:胃间质瘤具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结合术中综合评估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并指导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胆囊鳞癌(5例)和腺鳞癌(4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T1和T4病变8例(88.9%),B病变1例(11.1%)。7例(77.8%)累及肝脏,淋巴结转移5例(55.6%)。凡切除5例,R1切除1例,R2切除3例。全组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5.6%、29.6%和29.6%。R0切除的1年生存率为100%,R1/R2切除的1年生存率为0。[结论]胆囊鳞癌和腺鳞癌恶性程度高,易侵犯肝脏。即使局部晚期患者,R0切除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生存情况以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32例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 132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22个月(1~83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9%、96%、92%.肿瘤位于贲门19例(14.4%),胃底34例(25.8%),胃大弯38例(28.8%),胃小弯38例(28.8%),胃窦3例(2.3%).其中CD117+116例(87.9%),CD34+119例(90.2%),Ki-67+ 51例(38.6%).按照Fletcher分级,极低生物学风险者10例(7.6%),低风险者34例(25.8%),中风险者14例(10.6%),高风险者74例(56.1%).Fletcher风险分级极低风险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为100%,低风险患者均为97%,中风险患者均为92%,高风险患者分别为96%、8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完全切除+伊马替尼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为100%,完全切除未服用伊马替尼组患者均为99%,非完全切除+伊马替尼组患者分别为89%、6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解剖分区的胃间质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解剖部位的胃间质瘤患者预后无明显不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504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月~2003年5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50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504例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3%、37.3%、21.8%。胃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和非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23.6%和16.3%。经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脏器侵犯、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Borrmann分型。[结论]选择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行合理的联合脏器切除,对改善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0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凛  李荣  石怀银  蒋彦永  姚彪  罗成华 《中国肿瘤》2003,12(10):611-613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影响PRPT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600例PRPT的临床资料。[结果]600例PRPT中546例行手术,病理结果恶性369例,良性177例。36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15年。PRPT完全切除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3.2%、53.6%,恶性PRPT部分切除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32.0%、5.7%(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RPT的局部复发、生存期与肿瘤是否完全切除、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结论]充分做好PRPT手术前准备,提高肿瘤完全切除率,是降低PRPT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324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福有  韩孝存 《中国肿瘤》2003,12(5):256-257
[目的]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胸外科1976年~2001年1324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治疗资料。[结果]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4.8%和93.1%,总切除率94.3%。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7%和1.0%,总手术死亡率1.5%、食管癌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1.6%和10.3%,贲门癌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18.5%和5.0%,总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26.9%和8.4%。[结沦](1)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手术切除率不断提高,术后死亡率明显降低。(2)对食管癌应扩大切除范围,对胸上、中段食管癌应采用右侧剖胸切除,以提高长期生存率。(3)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期诊断率是食管癌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21例中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7例,确诊率仅为33.3%,手术切除20例,行全胃切除12例,胃大部切除8例,剖腹探查1例,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以胃镜活检为主要手段,但确诊率仍待提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辅助化疗有助于晚期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1072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922例(86%),其中根治性手术783例(73%),姑息性切除139例(12.9%),在所有切除的手术中,近端胃大部切除239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61例,全胃切除322例,其中空肠间置代胃132例,空肠P襻Roux—Y代胃术200例,联合脏器切除92例,手术探查150例。D1手术86例,D2手术592例,D3手术99例,D4手术6例。TNM分期:Ⅱ期102例,Ⅱ期269例,ⅢA期378例,ⅢB期172例,Ⅳ期151例,Ⅲ、Ⅳ期患者占65.4%。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6%、61.7%、41.1%。其中根治陛手术的1、3、5年生存率为83.1%、65.2%、45.8%。手术死亡率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9%。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癌的关键,术式的选择和代胃方式、联合脏器切除、预防切端癌残留和手术并发症、术后辅助性化疗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胃上 部癌胃近端大部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就176例胃上部癌胃近端大部切除术107例,全胃切除术69例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胃近端大部切除和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分别为44.9%和56.5%,死亡率分别为4.9%、5.8%,全胃切除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但全胃切除术后返流食道炎明显高于近切,而吻合口狭窄后者高于前者。5例多发癌均发现在全胃切除组中,胃近切组中发现2例胃内再发癌,再次手术切除。胃近切易残留胃内多发癌灶,引起复发;全胃切除的根治性比胃近切高,5年生存率在近切和全胃切除中分别为25.2%和27.6%,二者无差异。胃近端大部切除术只适合于局限于贲门部的局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波形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胃癌标本中波形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79例胃癌中38例(48.1%)波形蛋白表达阳性。波形蛋白在低/未分化癌中的表达率为60.5%(26/43),显著性高于高/中分化癌(33.3%,12/36)(P〈0.05);其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表达率(59.3%,32/54)显著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4.0%,6/25)(P〈0.05)。波形蛋白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9.3%、76.0%。[结论]波形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波形蛋白可用于预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  相似文献   

12.
MTHFR C677T基因多态对胃癌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C677T多态对接受氟尿嘧啶(5-Fu)为基础辅助化疗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确诊的胃癌患者110例,采用5-Fu为基础的方案进行辅助化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MTHFR C677T基因多态。[结果]110例胃癌患者中,MTHFR 677 T/T、C/T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1%(21/110)、47.3%(52,110)和33.6%(37/110)。110例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4.5%(60/110)和42.7%(47/110)。携带C/C基因型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携带T/T或C/T基因型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THFR C/C基因型是影响患者复发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是接受5-Fu为基础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0例共32个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外科手术67例共68个病灶。比较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EMR术后病理:31个病灶完全切除,切除成功率为96.9%(31/32);内镜ESD术后病理:4个病灶均完全剥离,剥离成功率为100.0%。在随访期间内,内镜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8%(3/34),死亡2例,死亡率为5.9%(2/34),总生存率为94.1%(32/34),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3.8%(15/16)、84.6%(11/13)和75.0%(6/8)。外科手术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3.0%(2/67),总生存率为97.0%(65/67),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6.8%(30/31)、90.0%(18/20)和81.8%(9/11)。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3、4、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似。对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内镜EMR、ESD治疗有效,可代替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中型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在评估术后胃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D2)患者344例做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31例(67.2%),女性113例(32.8%),平均年龄67.6岁(24岁-83岁),远端胃大部切除203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5例,全胃切除76例,全胃加联合脏器切除患者20例。收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LNR),以LNR=3为临界点将患者分为高LNR组和低LNR组,术后定期随访,将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高LNR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LHN组差(51%vs 74%,P〈0.001),无病生存率也有明显差异(67%vs 85%,P〈0.001),肿瘤浸润超过肌层,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患者NLR较高(P〈0.001),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病例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是影响预后的高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NLR是影响术后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8-2.174,P〈0.001)。结论:术前NLR可能会成为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简便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BRCA1 mRN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7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及6例正常胃组织中BRCA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37例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及6例正常胃组织中BRCA1 mRNA 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 BRCA1基因启动子 CpG 岛总甲基化率为48.6%(18/3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4%(2/37)]和正常胃组织[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1、5.021,P均〈0.05)。胃癌组织中BRCA1 mRNA阳性表达率为48.6%(18/37),显著低于癌旁组织[94.6%(35/37)]和正常胃组织[10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5、5.520,P均〈0.05)。BRCA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BRCA1 mRNA表达成负相关( r=-0.515,P〈0.05)。结论 BRCA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可能是导致BRCA1 mRNA失表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及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对1994年1月~2005年10月手术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25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5例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为91.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而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7.
王海珍  孙聪 《中国肿瘤》2014,23(3):214-2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胃镜检查病理确诊胃部疾病439例患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6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胃食管反流病47例、胃溃疡79例、十二指肠溃疡54例、胃不典型增生12例和胃癌20例。采用C14呼气实验和快速尿素酶法,二项任意一项阳性均被诊断胃Hp阳性。[结果]胃部疾病439例患者中Hp阳性219例,阳性率为49.89%。胃癌患者的Hp阳性率比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高(65.00%VS43.17%,χ^2=3.850,P=0.043),也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Hp阳性率高(65.00%vs34.04%,χ^2=5.477,19=0.019),但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比较Hp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65.00%V863.91%,χ^2=0.009,/9=0.925)。60岁以下者,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逐渐升高。[结论]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根除Hp感染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意义。[方法]159例L3、L4(Ⅱ-Ⅳ期)胃癌手术患者,对比研究腹腔温热化疗组化疗方案(78例)与对照组(81例)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结果]并发症比较:腹腔温热化疗组腹胀及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2.3%vs.14.8%,P〈0.05;11.5%VS.1.2%,P〈0.05),但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后复发转移:腹腔温热化疗组腹膜腔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2.1%vs.54-3%,P〈0.05)。腹腔温热化疗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6%VS.32.1%,P=0.003)。[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进行腹腔温热灌注化疗能够减少腹膜腔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全雄男  MEIHUA PIAO  胡早秀 《中国肿瘤》2014,23(12):1034-1038
[目的]探讨TP和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P和COX-2在50例胃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P和COX-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28/50)和62.0%(31/50)。TP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TP和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χ^2=4.565,P〈0.05)。TP表达阳性和阴性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和54.5%(P〈0.05);COX-2表达阳性和阴性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6%和63.2%(P〈0.05)。[结论 ]TP和COX-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