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Bcl-2、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雪旺细胞组、雪旺细胞一海藻酸钠凝胶组,每组30只大鼠。制作T10节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1、7、15、30、60d5个时间段对动物取损伤区1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水平切片进行TUNEL、Bcl-2染色,观察脊髓内凋亡细胞、Bcl-2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淡染Bcl-2阳性细胞;单纯损伤组神经元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在第15、45天时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接近正常水平。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后损伤脊髓细胞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具有显著性增高(P〈0.05),30d高度表达并持续1个月。单纯损伤组脊髓内细胞凋亡最多,并于损伤后7、30d形成两个高峰,多分布于白质中。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单纯损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雪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促进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微囊化异种许旺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损伤后,能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同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供体来源受限和供体损伤的限制;异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免疫抑制和排斥反应。微囊技术是一种良好的免疫隔离手段,探讨用微囊化处理的异种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否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解决供体来源问题,以便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4-01/2004-10关于脊髓损伤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chwann cells,transplantation,xenogenic.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01/2004-10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词“许旺细胞,移植,异种,脊髓损伤”。限定自由词为“微囊化”及“大鼠”。资料选择:选择有关脊髓损伤修复的中外研究原著性文献30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资料提炼:30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22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予以综述。资料综合:轴突再生障碍是脊髓损伤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移植到损伤脊髓中.能促进脊髓的修复,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微囊是一个免疫隔离载体,把微囊技术应用到脊髓损伤修复中,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证明能大大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结论:由于微囊可克服组织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得用异种细胞和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疾病成为可能,从而有望解决同种组织细胞移植的供体来源短缺、移植排斥反应等难题。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细胞移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热点之一,许旺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大量相关文献证实了其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针对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方法很多,其中静脉移植具有操作方便、能够避免传统移植方法造成的附加损伤等优点.目的:探讨许旺细胞尾静脉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体外分离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植块法培养,S-100染色鉴定,Hoechst33342标记许旺细胞.Impactor model-Ⅱ打击仪制作 Wistar大鼠T10脊髓损伤模犁6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术后未作处理,DMEM对照组、许旺细胞移植组术后1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 mL.DMEM或1 mL.许旺细胞.术前1 d,术后1,3 d,1周及以后每周进行BBB评分.移植后1,2,4周取材行冰冻切片观察移植许旺细胞的迁移.移植后8周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段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纯化鉴定获得纯度为95%的许旺细胞.移植后1,2,4周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可观察到Hoechst33342阳性细胞.术后4周,许旺细胞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BBB评分差异开始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许旺细胞移植组高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各组均有脊髓空洞形成,许旺细胞移植组空洞小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反应较强,许旺细胞移植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面积小于其他组(P<0.05);许旺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面积明显大于其他组(P<0.05).提示静脉移植许旺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是可行的,操作简便,且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微囊化异种许旺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损伤后,能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同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供体来源受限和供体损伤的限制;异种神经组织移植存在免疫抑制和排斥反应.微囊技术是一种良好的免疫隔离手段,探讨用微囊化处理的异种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否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解决供体来源问题,以便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4-01/2004-10关于脊髓损伤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chwann cells,transplantation,xenogenic,spinal cord iniury",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01/2004-10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词"许旺细胞,移植,异种,脊髓损伤".限定自由词为"微囊化"及"大鼠".资料选择选择有关脊髓损伤修复的中外研究原著性文献30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资料提炼30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22篇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予以综述.资料综合轴突再生障碍是脊髓损伤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具有许旺细胞的周围神经移植到损伤脊髓中,能促进脊髓的修复,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微囊是一个免疫隔离载体,把微囊技术应用到脊髓损伤修复中,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证明能大大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结论由于微囊可克服组织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得用异种细胞和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疾病成为可能,从而有望解决同种组织细胞移植的供体来源短缺、移植排斥反应等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完成。68只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空白对照组16只、神经营养因子组16只、许旺细胞组16只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16只,空白对照组、神经营养因子组、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大鼠脊髓半横断手术后损伤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神经生长因子和大鼠原代培养的许旺细胞,28d后考察大鼠运动能力和脊髓损伤节段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 结果:6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协调运动行为评价结果:脊髓半横断后损伤大鼠后肢运动明显受损,驻杆时间减少超过30%,单独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单独许旺细胞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后肢协调运动能力,分别为对照的36%和65%,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协同作用效果理想,可达到正常对照的93%以上。②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吸光度明显多于神经营养因子组[阳性神经元数量:(22.7&;#177;1.9),(31.3&;#177;5.3),(12.9&;#177;3.0)个/视野;平均吸光度:0.035&;#177;0.02l,0.075&;#177;0.033,0.023&;#177;0.011,P均〈0.01]。 结论:外源性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同时给予许旺细胞,能够更加优化神经修复微环境,有利于神经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许旺细胞对周围神经的轴突生长和髓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许旺细胞是否能在脊髓中发挥同样的作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微囊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隔离手段,能有效保持许旺细胞的活性,以发挥许旺细胞修复脊髓的作用.目的:将海藻酸钠微囊包被兔许旺细胞后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处,观察移植后髓鞘结构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8-02在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材料:取成年家兔坐骨神经干,利用反复差速贴附法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制备许旺细胞悬液及微囊化许旺细胞悬液.方法:SD大鼠146只,建立T_(10)脊髓右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44只,细胞移植组44只,微囊化细胞移植组44只,正常对照组14只.术后1,3,7,14,28 d,各组每时相取8只大鼠(正常对照组取2只)灌注固定,脊髓组织做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Loyez氏法髓鞘染色.另外,各组于2,8周时相点各取2只大鼠灌注,脊髓组织固定,Epon816包埋,醋酸铀和柠檬酸铝双染,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损伤周围组织的神经元数量及存活情况变化,损伤侧脊髓白质髓鞘的结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1,3 d各组损伤侧脊髓神经元变性坏死,髓鞘数量减少、结构松弛,但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细胞移植组较少见.7 d各组髓鞘数量减少,结构破坏,微囊化细胞移植组较轻.14 d神经元数量增多,胞体增大,以微囊化细胞移植组明显.28 d微囊化细胞移植组神经元逐渐恢复,髓鞘结构渐趋完整、数量增加,与单纯损伤组、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时,微囊化细胞移植组见大部分髓鞘修复,可见新生髓鞘.结论:微囊具有免疫隔离作用,微囊化兔许旺细胞可促进大鼠脊髓神经元修复和轴突髓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完成。68只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空白对照组16只、神经营养因子组16只、许旺细胞组16只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16只。空白对照组、神经营养因子组、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大鼠脊髓半横断手术后损伤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神经生长因子和大鼠原代培养的许旺细胞,28d后考察大鼠运动能力和脊髓损伤节段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结果:6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协调运动行为评价结果:脊髓半横断后损伤大鼠后肢运动明显受损,驻杆时间减少超过30%,单独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单独许旺细胞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后肢协调运动能力,分别为对照的36%和65%,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协同作用效果理想,可达到正常对照的93%以上。②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吸光度明显多于神经营养因子组[阳性神经元数量:(22.7±1.9),(31.3±5.3),(12.9±3.0)个/视野;平均吸光度:0.035±0.021,0.075±0.033,0.023±0.011,P均<0.01]。结论:外源性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同时给予许旺细胞,能够更加优化神经修复微环境,有利于神经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期实验显示,在体外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与神经干细胞和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目的:观察与许旺细胞共移植,神经干细胞是否能在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取向支架内存活、分化,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组织工程复合物是否能促进轴突再生及其髓鞘化。方法:制作成年Wistar大鼠T8段半横断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支架组植入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神经干细胞组植入接种神经干细胞(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取向支架,联合组植入接种神经干细胞(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和许旺细胞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取向支架。结果与结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在大鼠脊髓内存活,并迁移至邻近脊髓,联合组标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神经干细胞组(P〈0.001)。联合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双阳性细胞多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双阳性细胞,神经干细胞组未发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双阳性细胞。联合组有少部分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突触素,再生轴突和有髓轴突数量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表明与许旺细胞共移植,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少部分神经元样细胞还可能形成了突触连接;种植了神经干细胞和许旺细胞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可促进轴突再生及其髓鞘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许旺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脊髓损伤功能的恢复.但异体许旺细胞移植可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且在移植方式上,局部移植无法避免二次损伤,静脉移植虽可以透过血脊髓屏障到达损伤局部,但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移植自体激活许旺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6只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通过结扎单侧隐神经从而激活许旺细胞,自体未激活许旺细胞组、模型对照组仅在相同部位手术但不结扎神经.切除各组手术远端1 cm神经,采用组织块法进行许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1周后,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自体未激活许旺细胞组分别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经Hoechst33342标记的对应许旺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仅注入等量DMEM.对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及脚印分析,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GFAP染色从组织学角度评价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从术后第4周开始,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BBB后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另两组(P<0.05).移植后2周,可见迁移至大鼠脊髓损伤局部的许旺细胞.与自体未激活许旺细胞组比较,移植后5周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的前后足中心距离、后肢第3足趾外旋角度均显著减小(P<0.05),移植后13周损伤区胶质瘢痕面积明显减小(P<0.05),损伤区空洞面积明显减小(P<0.05).证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自体激活许旺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性,探索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2-04/2003—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20只大鼠,制作椎体水平脊髓离断伤的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前者将体外培养至第5代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大鼠脊髓离断处,后者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12周,定期观察动物体质量变化,进行功能评定,12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细胞移植组动物和单纯损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12周后肢功能的Tarlov评分分别为(4.65&;#177;0.18),(3.65&;#177;0.35)分,斜板试验结果分别为(74.82&;#177;7.04)&;#176;,(50.21&;#177;5.06)&;#176;,体质量变化分别为(127&;#177;15.96).(123.9&;#177;16.5)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损伤组,大体所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证明该组离断脊髓有明显修复迹象。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骨髓内能够至少存活12周,并在脊髓损伤处发挥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1.
The multifactorial pathological progress of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s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absence of efficien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Hence, very recent highlights suggest the use of new multidrug delivery systems capable of local controlled release of therapeutic agents. In this work, a biocompatible hydrogel-based system was developed as multiple drug delivery tool,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SCI repair strategies. Multiple release profiles were achieved by loading gel with a combination of low and high steric hindrance molecules. In vitro, in vivo and ex vivo release studies showed an independent combination of fast diffusion-controlled kinetics for smaller molecules together with slow diffusion-controlled kinetics for bigger ones. A preserved functionality of loaded substances was always achieved, confirming the absence of any chemical sta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gel matrix and loaded molecules. Moreover, the relevant effect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flux dynamics on the drug diffusion in the spinal cord tissue was here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oriented delivery of the released molecules in the spinal cord tract caudally to the gel site is demonstrated, thus suggesting a more efficient gel positioning rostrally to the lesion.  相似文献   

12.
督脉电针上调脊髓损伤早期大鼠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针灸对脊髓损伤后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客观证实,本课题组以往的实验已证实电针可抑制脊髓损伤早期细胞凋亡,但电针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对凋亡抑制基因Bcl-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脊髓损伤早期细胞调亡可能的机制。设计:开放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材料:成年雄性SD大鼠,清洁级,鼠龄两三个月。Bcl-2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cl-2抗体(1∶200,SantaCruzBiotechnology公司)。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组及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的Allen’s垂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损伤后即刻进行督脉电针治疗,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象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脊髓损伤早期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②电针对Bcl-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过程中如遇动物死亡,及时补充,最终4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有中等量的Bcl-2mRNA及蛋白表达。模型组在脊髓损伤后6hBcl-2mRNA表达有增高趋势,Bcl-2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伤后24hBcl-2mRNA表达增高,Bcl-2蛋白表达也相应增高。电针组Bcl-2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与甲基强的松龙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②电针及甲基强的松龙治疗6h组,Bcl-2mRNA阳性细胞数增加,灰度值降低,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电针24h治疗组,Bcl-2mRNA阳性细胞数显著增高,灰度值降低,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③电针24h治疗组,Bcl-2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灰度值降低,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电针可上调Bcl-2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而对脊髓损伤早期细胞调亡具有部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是脊柱外科中严重的损伤,通过细胞移植方式来修复脊髓损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移植上,如许旺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嗅鞘细胞移植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这些细胞的移植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轴突髓鞘的再生,细胞的移植也从单一细胞移植发展到多种细胞联合移植,联合移植较单一细胞移植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一些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因素,如环境和分子反应过程也有可能为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雪旺细胞基底膜(SCBM)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鼠32只,脊髓左半横断,随机分4组(1)8只单纯SCBM移植(A组);(2)8只SCBM浸于1000U/mlNGF后移植(B组);(3)8只SCBM浸于2000U/mlNGF后移植(C组);(4)8只作对照(D组).术后每周行斜板试验;术后8周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结果A、B、C组可测出CSEP波形,D组未测出.斜板试验A、B、C组与D组差异显著,B、C组与A组亦差异显著,而B、C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雪旺细胞基底膜移植对脊髓再生有修复作用,而神经生长因子明显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