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发生350~600次/分不规则的冲动,使心房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有效收缩。而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下传。引起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常常在120~180次/分之间。导致心室的排血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有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梁冬梅  隋立有 《吉林医学》2011,(10):1997-1997
<正>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慢性心力衰竭、瓣膜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病史等基础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3.
李晓丽  李洁  廖荣宏 《四川医学》2002,23(9):923-923
本文对我院心血管内科 1996~ 2 0 0 0年共收治的184例老年慢性房颤 (持续 1年以上的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 )病因进行了分析 ,旨在发现与普通患者的不同及老年人的特点 ,从而指导临床工作。1 临床资料184例均通过询问房颤病史和入院时心电图确诊。持续性房颤 138例占 75 % ,阵发性房颤 2 5例占13.5 9% ,其中 5例发作以饮酒为诱因 ,房颤时间不详2 1例占 11.4 1%。184例中 ,男 97例 ,女 87例 ,年龄 6 0~ 86岁 ,平均 6 8.88岁。其中冠心病 5 8例 ,(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 ,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 4 8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 2 9例 ,肺源性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房纤颤(AF)患者的发病年龄与病因、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住院的90例AF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以上)、非老年组(65岁以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AF58例(64.4%),前3位病因分别为冠心病24例(41.4%),高血压病10例(17.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10.3%);非老年组AF32例(35.6%),前3位病因分别为风湿性心瓣膜病23例(71.9%),高血压病2例(6.3%),扩张性心肌病2例(6.3%);90例中左房内径增大78例(86.7%),左房血栓形成6例(6.7%),合并心衰38例(42.2%、),脑栓塞6例(6.7%)。使用抗凝药物治疗84例(93.4%),其中华法林治疗6例(6.7%),阿司匹林治疗78例(86.7%)。结论:AF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老年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非老年组主要病因为风心病。AF大部分出现左房增大,心衰是AF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08例老年人心房纤颤(房颤)的病因。方法对住院的108例60岁以上房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患者房颤发作的类型、病因及与器质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人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主要病因为冠心病(43.00%)、高血压病(33.00%)、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00%)、肺心病(6.00%)、甲亢性心脏病(4.00%)、先天性心脏病(2.00%)等器质性心脏病,房颤大部分出现左房增大(63.89%),心功能Ⅲ级以上患者房颤发生率增高(67.59%)。结论对老年人房颤的患者应及早有效地治疗基础病因,以预防房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不同临床病因、性别、族别心房纤颤(房颤)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03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因、性别、族别构成以及不同病因房颤患者的性别、族别构成.结果:1 032例房颤患者中,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分别占21.03%,8.82%,5.62%;男性、女性分别占57.85%,42.1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及其他民族分别占65.31%、25.68%、4.26%、3.49%、1.26%.从房颤的病因看,瓣膜病、心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发生率依次为: 23.58%(58/246)、8.22%(6/73)、4.11%(40/974)、2.57%(217/8 442)、2.37%(26/1 095)、2.08%(92/4 374).结论:房颤发生可能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哈萨克族高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族等民族;瓣膜病房颤发生率高于非瓣膜病房颤;高血压病房颤发生率较冠心病高.  相似文献   

7.
8.
心房纤颤(AF)在老年人的心律失常中最常见,文献报导占第二位[1],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本文对5年来收住院AF患者6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本文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6010例心电图中,215例心房纤颤的病因与合并其它心律失常的情况。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性121例,女性94例,平均年龄52.6岁(12~93岁),快速型心房纤颤99例,缓慢型心房纤颤116例。  相似文献   

10.
高春和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29-329
本文对100例心房纤颤(A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Af的病因分布特点与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11.
490例房颤病人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房颤发生的原因与年龄、性别、民族的关系。 方法 :对心电图和 /或动态心电图确诊为房颤的 490例住院病人 ,依据病因、年龄、性别、民族分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颤以风心病房颤和冠心病房颤最为常见 ,分别为 31.6 %和 2 1.4%,其次是特发性房颤 (2 0 .6 %)和高心病房颤 (11.6 %)。房颤不同病因的年龄、性别和民族的构成差异明显 ,在风心病房颤病人中 ,中年龄组 (4 0~ 6 0岁 )占 5 2 .90 %,女性占 5 9.35 %;冠心病房颤病人中 ,老年组 (>6 0岁 )占 80 .95 %,男性占 81.90 %;特发性房颤病人各年龄组均有分布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性占74.2 5 %;风心病房颤病人的平均年龄 ,维吾尔族为 45 .0 2岁 ,与汉族 5 4.2 5岁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房颤各种病因的年龄、性别和民族各有差异 ,年龄因素对参估房颤病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国人群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及确定合适的INR值范围.方法:37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随访和定期监测INR值.结果:华法林每日剂量在2.11mg~2.41mg时,INR值在2.0~2.5;华法林剂量在2.41mg~2.70mg时,INR值在2.5~3.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房颤相关性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增减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达到目标INR值所需天数不同.结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剂量为2.11~2.41mg,INR值范围在2.0~2.5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王贤琦  李光明  柳华  王浩宇 《西部医学》2011,23(8):1506-1507
目的探讨永久性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较窦性心律者是否下降。方法观察组共纳入既往无脑血管意外事件或痴呆病史的永久性房颤患者27例,年龄〉60(68.4±7.8)岁,对照组为19例窦性心律者,年龄〉60(66.9±8.4)岁。主要考查项目包括临床病史记录、体格检查、生化分析、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认知状况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问卷(MMSE)进行评估。结果房颤组认知功能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25.1±6.8 vs 28.4±5.7,P〈0.05)。结论永久性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另外,高龄也是认知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作用。方法:选择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仅给予胺碘酮治疗)和Ⅱ组(给予胺碘酮+辛伐他汀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后,Ⅰ组CRP(mg/L)分别为3.24±0.12和3.20±0.13(P〉0.05),Ⅱ组分别为3.22±0.13和2.15±0.11(P〈0.05)。Ⅰ组和Ⅱ组的房颤复发率分别为42.11%和23.68%(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可以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可能与其抗感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SIRT1)的表达及其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38例行心脏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房颤分为两组:持续性房颤组25例(AF组),窦性心律组13例(SR组),于心脏手术时切取小块右心耳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IRT1mRNA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IRT1蛋白表达量,行心脏超声评价心房结构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评价心房纤维化程度,比较两组患者SIRT1表达及评价SIRT1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结果 AF组患者SIRT1mRNA表达量高于SR组(P<0.05),AF组SIRT1蛋白表达量高于SR组(P<0.05), AF组SIRT1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心房内径无相关性(左房:r=0.198, r=0.047;右房:r=0.027, r=0.096,P均>0.05), AF组SIRT1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心房胶原容积分数呈负相关 (r=-0.643,r=-0.721,P<0.05)。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SIRT1表达增加,与心房纤维化呈负相关,提示SIRT1可通过抑制心房纤维化在房颤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心房颤动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应用Morisky问卷对984例房颤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有729例(74.10%).原因依次是缺乏疾病知识和保健意识差(65.57%)、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45.68%)、记忆力差(36.08%)、治疗方案复杂和药物种类繁多(32.24%)、经济原因(12.48%).服药依从性在文化程度、治疗方案、有无医疗保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居住地、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影响房颤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文化程度、治疗方案、有无医疗保障,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晚电位测试对于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关联.方法以P波触发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技术测试4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试验组)及40例无症状者(对照组)的心房晚电位(包括滤波后P波时限,P波终末20ms、30ms、40ms的电压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的P波终末20ms电压均方根值为(2.66±0.26)μv,对照组为(3.73±0.20)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01);试验组的滤波后P波时限为(136.62±2.91)ms,对照组为(114.05±1.18)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试验组的P波终末30ms电压均方根值为(3.68±0.30)μv,对照组为(4.73±0.26)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2);结论P波触发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颤的一个快速、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建立心房颤动(房颤)管理窗口,筛查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房颤患者并纳入管理,采用综合治疗管理方案和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管理和随访.结果有效管理房颤患者105例(97.2%),平均管理随访10.6个月;CHADS2评分≥2分78例,其中服用华法林11例,占l4.1%;26例阵发性房颤无一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与管理前比较,房颤患者管理后服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比率均提高(均P <0.05),口服华法林患者INR达标率提高(P<0.05);纳入管理的患者均接受综合诊疗方案、规范治疗和健康教育,较管理前明显好转(均P<0.05);患者对疾病认识、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均P<0.05).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房颤管理窗口模式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管理,对减少房颤复发,提高华法林使用率,提高患者合理治疗的依从性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内皮纤溶储备功能以及全身纤溶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测定2 7例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全套纤溶指标 ,并与 19例正常人对比。同时做静脉闭塞试验以确定最大内皮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释放。结果 :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t -PA活性 ,PIg明显下降 ,而PAI— 1活性增高 ,最大内皮t -PA释放明显降低。结论 :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明显的低纤溶状态 ,同时伴有内皮纤溶储备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P波离散度对甲亢患者并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对甲亢患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3例甲亢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4组:A组(对照组)即单纯甲亢无房性心律失常组;B组为房早组,C组为短阵房速组;D组为阵发性房颤组。在为窦性心律时,依据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测量P波时限,计算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d。结果:A、B两组Pmax、P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C、D组与A组Pmax、P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0%,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77%;Pd≥4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4%,特异性83%,阳性预测值81%;Pmax≥110ms及Pd≥40ms合并预测房颤敏感性72%,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88%。结论:Pmax、Pd可预测甲亢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Pmax与Pd结合预测房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