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腿逆行筋膜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报道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应用小腿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62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小腿后侧逆行筋膜皮瓣34例,腓动脉穿支小腿外侧逆行筋膜皮瓣20例(21块皮瓣),胫后动脉穿支小腿内侧筋膜皮瓣8例。结果:58块皮瓣完全成活,4块部分坏死、1块完全坏死者经补充植皮治愈。随访1~6a,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组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尤其适合修复足跟及踝部缺损。  相似文献   

2.
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感染、骨外露病人的治疗提供带有腓动脉的逆行比目鱼肌皮瓣转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设计了以腓血管为供养支的比目鱼肌外侧部及小腿外侧皮肤的逆行岛状肌皮瓣,填充覆盖骨端及闭合缺损创面。结果:治疗13例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局限性骨髓炎,骨外露全获成功。结论: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是治疗小腿中下段创伤后复杂性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一种合理,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2020年6月东莞市长安新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皮肤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患者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65岁(平均37.8岁)。手部创面8例,足部创面1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5 cm~10.0 cm×14.0 cm。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颁布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笔者参考皮瓣功能7项检查制定的皮瓣外观功能10项检查表进行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采用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3例、腘动脉外侧皮支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8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6.5 cm~10.0 cm×16.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厚薄适中,两点间辨别觉13~25 mm;皮瓣外观功能综合评价: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小腿供区无功能性影响。结论 腘动脉外侧皮支单蒂皮瓣或联合腓动脉穿支双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皮瓣血供有保障,成活率高,是修复手足软组织创面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Guo动脉外侧皮支血管的解剖特点,及以此动脉为蒂,做成逆行或顺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膝关节、踝关节及小腿周围囫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和操作要点。临床应用该皮瓣3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利用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外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方法 利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在创缘周围探测腓动脉发出的穿支,以其中最合适的穿支为旋转点及血管蒂,沿腓浅神经轴线切取穿支蒂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外踝部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的创面。 结果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5 cm~7 cm×1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6 cm~8 cm×12 cm。皮瓣存活良好,颜色正常,修复效果好。平均随访两个月,患者步态正常,无疼痛,但其中2例患者抱怨小腿外侧区及足背有麻木感。 结论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适于修复外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优良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蒂的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逆行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筋膜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18例、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1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6例。结果:皮瓣完全成活33例,大部分成活2例。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筋膜皮瓣具有设计灵活,切取快捷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等优点,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张燕青  黄仕光 《解剖与临床》2005,10(2):149-149,151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小腿及足部皮瓣对局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23例,其中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19例,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4例。结果: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坏死1例,带蒂皮瓣边缘出现坏死2例,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2a,1例小腿皮瓣修复足部负重区缺损者局部再次发生破溃,余22例无溃疡形成,外观满意,下肢负重步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小腿及足部非负重区软组织缺损,在修复上最好选择邻近带蒂皮瓣移植,而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胫后动脉及其穿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切取小腿内侧皮瓣,其中带血管蒂转移32例,交腿转移2例,游离移植2例和穿支皮瓣带蒂转移6例,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应用小腿内侧皮瓣共42例,其中完全成活39例,经6个月~2年的随访,皮瓣成活良好。皮瓣部分坏死2例,经换药和植皮,创面愈合,完全坏死1例,需另行修复。结论小腿内侧皮瓣具有供血丰富、抗感染能力强、血管蒂长的优点,特别适合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和足部的难治性创面,疗效满意;其穿支皮瓣用于修复踝部和足跟,可避免损伤主要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24例胫骨中上段皮肤缺损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年龄3~49岁,平均32岁。交通伤20例,蛇咬伤1例,烧伤3例,均为小腿中上段皮肤缺损。皮瓣大小为5cm×3cm~8cm×6cm,其中22例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余2例为肌皮瓣。周围无瘢痕,供区宽度小于5cm可直接缝合,否则供区植皮。结果24例皮瓣完全成活,18例获随访1个月~2年,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解剖恒定,血运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的特点,是修复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腿和足外侧部有关皮瓣的解剖学依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讨论了小腿外侧部和足外侧部皮瓣名称与血管蒂的关系:小腿外侧皮瓣以腓血管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蒂:小腿前外侧皮瓣以腓浅神经伴行血管为蒂,属肌间隔血管类型;外踝上皮瓣以腓动脉穿支的升支为蒂:足外侧皮瓣的血管蒂有四,其中以跟外侧动脉和腓动脉穿支的降支为主要供血来源.  相似文献   

11.
大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1)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2)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3)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4)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上述这些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临床应用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4例,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7例,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指动脉穿支皮瓣远端约4mm坏死,结痂后自行脱落。术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结论:三种皮瓣疗效可靠,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相似文献   

12.
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mm、1.1mm;第1支肌间隔动脉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8cm。远侧则为腓动脉穿支之升支、降支的皮支和足背动脉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9mm、0.7mm和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2cm、0.7cm和0.8cm。其神经支在神经干内或旁彼此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肤、皮下及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以面动脉为蒂的逆行下颌缘皮瓣全鼻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全鼻再造的新术式。方法:应用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皮瓣逆行转移全鼻再造。结果:面动脉为蒂的全鼻再造3例患者,手术一次成功.皮瓣Ⅰ期成活.鼻外形满意。结论:使用该方法全鼻再造,具有供受区邻近.切取转移方便.血管恒定,直供丰富,皮瓣质软与面部肤色近似等优点。是一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 腓动脉皮支的数量、直径、蒂长、穿出点的相对距离,血管吻合链的位置;观测铸型标本的腓动脉皮支;观测 聚乙烯醇- 氧化铋灌注标本X线血管造影腓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结果:每侧标本的腓动脉共发出皮支(5.8± 0.8)条,直径(0.9±0.1)mm。腓动脉发出的皮支在前后面( 前后面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长轴划分)分布 无差异。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标准距离[100%,(34.9±0.3)cm],腓动脉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30.7±1.2)% 的位置,约小腿远端1/3处位置,包含皮支( 2.8±1.2)条 ;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78.7±1.3)%位置,约小 腿近端1/5位置,包含皮支( 3.3±0.8)条 ;远、近2段皮支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蒂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腓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了解腓动脉皮支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以腓动脉皮支为 蒂的皮支链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6月以来,应用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者12例。结果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发自胫前动脉穿支,其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并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肌支有恒定的吻合,营养筋膜皮肤。12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12例肌皮瓣均存活,慢性骨髓炎治愈,外形满意。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特殊创面是较佳的选择,该肌皮瓣具有血供可靠,预后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逆行岛状V型腓骨肌皮瓣修复后足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为以逆行岛状Ⅳ型腓骨肌皮瓣修复跟骨及后足大面积软组织缺失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侧下肢标本、40块跟骨上对腓骨肌皮瓣的血供、血管蒂旋转点的设定及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情况等进行了观测。结果:(1)腓动脉沿途发出7.6支肌皮支,分布到腓骨及其邻近软组织,该动脉下端与胫关、胫后动脉有丰富而粗大的吻合,完全可提供逆流供血;(2)跟骨内骨小梁的分布在不同的矢状切面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其负重时的应分分  相似文献   

17.
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报道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2月~2010年2月,对2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术。皮瓣面积10 cm×7 cm~15 cm×11 cm,供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供区伤口一期愈合。经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不臃肿,感觉恢复S2~S3+,足部行走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者植皮区松软,外观可,无瘢痕挛缩。 结论 内踝上以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解剖恒定,手术操作安全、简便,可满足踝部部创面覆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临床设计切取腕横纹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6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桡动脉掌浅支的走行及皮支分布规律和特点。 结果 桡动脉掌浅支于桡骨茎突掌尺侧自桡动脉发出,起始处直径(1.26±0.36)mm,向鱼际肌走行。桡动脉掌浅支于舟骨结节近侧中间腕横纹处发出皮支,皮支发出处直径(0.23±0.06)mm,供养腕横纹皮肤。 结论 以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支供血,以腕横纹皮肤为供区切取游离皮瓣或带蒂转移可以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该术式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9例。结果:29例中24例全部成活,4例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经换药治愈,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所有涉及足跟、足底负重区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结论:(1)该皮瓣解剖恒定,质地好,有感觉,成活率高,不损伤主干血管,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方法;(2)结扎小隐静脉后皮瓣肿胀明显减轻,对皮瓣成活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