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经详细询问病史、生化检验、头颅CT/MRI及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选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18例),腔隙性梗死组(腔梗组,24例)、脑血栓形成组(脑血栓组,58例)3组。选择同期住院和门诊非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1%,其中TIA斑块检出率72%(13/18);腔隙性梗死组斑块检出率58%(14/24);脑血栓组斑块检出率76%(44/5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5%(10/40)。TIA组、腔隙性梗死组和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颈动脉内膜病变多发生在起始段的后壁及外侧壁;粥样硬化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即颈动脉膨大段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起始段,呈单发、多发,散在分布。斑块以扁平斑、软斑、硬斑较多见,溃疡斑块较少。(3)各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腔隙性梗死组中轻度狭窄占75%(18/24),中度狭窄占20.8%(5/24),重度狭窄占4.2%(1/24);TIA组中轻度狭窄占55.6%(10/18),中度狭窄占33.3%(6/18),重度狭窄占11.1%(2/18);脑血栓组中轻度狭窄占36.2%(21/58),中度狭窄占48.3%(28/58),重度狭窄占15.5%(9/58)。TIA组、腔隙性梗死组、脑血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IA组、腔隙性梗死组、脑血栓组狭窄程度组间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轻度狭窄呈腔梗组〉TIA组〉脑血栓组趋势;中、重度狭窄呈脑血栓组〉TIA组〉腔梗组趋势。(4)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侧和健侧出现率比较患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率为70%,健侧为26%;患侧IMT增加的出现率76%,而健侧为34%,患侧与健侧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可预测老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乔志敏 《临床医学》2021,41(7):81-82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濮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A检查,以数字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检出率。结果 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80个血管节段,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的准确率为95.15%(196/206)、73.33%(55/75)、72.22%(26/36)、80.95%(34/42)、85.71%(18/21);与DSA诊断结果比较,CTA诊断符合率为86.58%(329/380);CTA诊断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好(Kappa=0.789);CTA及DSA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95.45%(63/66)、92.42%(61/6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CTA及DSA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CTA诊断的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为临床诊疗、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钱才  魏阳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511-2513,2516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陕西省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A检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CTA检测结果作为试验方法,DSA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方法,评估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总共检测了180条血管,经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κ值均0.6,表明其一致性较好,尤其是对重度狭窄患者,一致性为0.73。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和斑块形态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36例脑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与CTA的符合率为83.33%,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κ=0.72、0.69)。结论 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形成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与DSA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及头部MRI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部磁共振(MRI)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20例患者中145例(65.9%)检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梗死侧斑块的发生率为66.8%;38例(17.3%)发现有颈动脉中重度狭窄,28例(73.7%)在梗死灶同侧;48例(21.8%)有颅内动脉狭窄,32例(66.7%)梗死灶在狭窄动脉的供血区域.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颅外颅内动脉的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外颅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及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321-1322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ICVD患者90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CCA-IMT)检测和常规生化检测后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颅内动脉正常、轻、中、重度狭窄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组斑块分级(CPS)、CCA-IMT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轻度组(P<0.05),正常组、轻度组间及中、重度组间CPS、CCA-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CCA-IMT增厚对中度以上颅内动脉狭窄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并记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瘤。结果:(1)梗塞侧颈动脉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塞侧颈动脉的易损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1)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3)64排CT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重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致死和致残的三大原因之一。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血管狭窄不是导致脑卒中的唯一原因,许多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并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对预防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和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影像学特征的评估能力。 方法 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后,分别接受颈动脉CTA和MR检查。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纤维帽状态、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 结果 CT和MRI显示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均为24%(t=0.461,P>0.05)。CT发现18支血管46处钙化,MRI发现17支血管39处钙化。MRI发现2支血管斑块内有小灶出血,CT无法显示斑块内出血。MRI发现4支血管的不稳定纤维帽,CT发现3支血管的不稳定纤维帽。 结论 CT与MRI均可较好地判断病变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但MRI更适于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经超声诊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100例为我院同期接受的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大小、MI M T和回声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与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相比较,在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方面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和CTA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的硬斑、软斑、溃疡板块和扁平斑块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4%(4/100),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板块的检出率为19%(19/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采用超声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低,但超声诊断因费用较低,操作便捷,因此可作为临床初步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PQ)技术在评价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共130处颈动脉斑块,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最窄处斑块厚度、面积狭窄率、标化壁指数(NWI)及斑块回声强度,根据局部面积狭窄率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与CTA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照。结果实时三维超声VPQ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78处,重度狭窄37处;CTA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1处,中度狭窄71处,重度狭窄48处。实时三维超声与CTA对颈动脉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检验为Kappa=0.765;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者间NWI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三维超声VPQ分析技术能够准确测定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并可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丹  定正超  尚炯炯  李蕾 《中国康复》2003,18(3):142-14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 6 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6 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 5 6例 (82 .35 % )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BIF) ,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 (ICA) ;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 ,检出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确诊的62例TIA患者(观察组)和5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径进行测量,观察斑块有无形成、斑块大小及斑块致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2例TIA患者中,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53例,发生率85.5%;对照组56例中有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者13例,发生率2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硬化、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62-1263
目的分析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各8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重度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的IMT厚度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斑块数量共有243块,轻度组的斑块数量共有176块,而两组颈内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狭窄程度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以检测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斑块位置、颈动脉狭窄程度,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具有客观性,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治疗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 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n=80)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超声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部动脉斑块大小、形态,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脂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直径、斑块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IMT、斑块直径、斑块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动脉中度狭窄率和重度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低频超声疗法可以有效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所致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PQ检测技术与CTA血管成像技术分别测定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评价三维超声VPQ技术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102例患者的颈动脉分别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及CTA检查,评估共130个颈动脉斑块所致局部血管狭窄的程度。应用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脱机分析测定面积狭窄率、内中膜厚度、最窄处斑块厚度、NWI(标化壁指数)及斑块回声强度等数值。同期应用CTA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与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得的狭窄程度对比。 结果 实时三维超声与CTA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较,诊断准确性高,可很好显示颈动脉斑块的位置、管壁结构并测得相关参数。实时三维超声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78处,重度狭窄37处;CTA测得颈动脉局部管腔轻度狭窄11处,中度狭窄71处,重度狭窄48处。实时三维超声与CTA对颈动脉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的检测具有高度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测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NW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VPQ技术能够准确测定颈动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操作简便易行,可获得较二维超声更详细的参数,并对相关指标可进行量化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分析其与眼底成像下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探讨通过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的改变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考虑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单眼及颈动脉1 246例。分段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将入选者分为3组:无斑块组(V0)423例,稳定性斑块组(V1)417例(钙化斑块)和易损性斑块组(V2)396例(非钙化斑块和/或混合斑块)。同期行眼底镜彩色照相,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管径(CRVE)。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结果 CRVE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B=0.005,P=0.016,OR=1.01);CRAE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无相关性(B=-0.003,P=0.347,OR=1.00)。结论 CRVE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眼底镜彩色照相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可以成为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以及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和心血管系统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3例(69.17%)。颈动脉重度狭窄11例(9.17%),具有主动脉粥样硬化征象92例(76.67%)。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同侧组单纯主动脉硬化发生率80.43%(38/46),明显高于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同侧组的63.51%(54/74,P<0.05)。结论主动脉粥样硬化是除颈动脉斑块外,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而颈动脉狭窄程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多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常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处[1].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有作者认为在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中,每年脑卒中发生率可高达13%[2].早期发现并快速、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40例)和ESRS 0~2分组(4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 ESRS≥3分组与ESRS 0~2分组相比,ESR≥3分组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本次卒中之前有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ESRS≥3分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脂质性、钙化性斑块发生率,中、重度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ESRS 0~2分组(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IMT≥1.0 mm,脂质性、钙化性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ESRS≥3分组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密切相关。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卒中高危复发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关系.方法对连续住院的112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颈动脉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88.4%,同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发现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无关(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并且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