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7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36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SAS评分、SD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60例对象为某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经股动脉途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观察组用经桡动脉途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将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记录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确保患者术后稳定康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刘莉 《黑龙江医药》2012,25(4):635-639
目的:观察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的围术期并发症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疑诊和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经皮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率98%(98/10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率100%,术后并发症:局部轻微血肿2例(2%),桡动脉闭塞1例(1%)。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且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通过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穿刺与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效果。方法 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接受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132例,按介入路径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采取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穿刺法,对照组采取经桡动脉穿刺法,比较两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的46.3%,舒适度1级发生率26.9%高于对照组的7.5%,去除压迫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 与经桡动脉路径相比,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少、去除压迫时间短、舒适度更高,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及两种途径的利弊.方法:选择100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A组)、100例有相似病变特征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B组),观察两组治疗过程、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B组,但穿刺成功率、完成造影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无差异;A组完成手术更换途径显著高于B组;两组手术成功率、造影剂量、X线曝光时间无差异;术中、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卧床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术,与经股动脉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相似的临床效果,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途径行复杂病变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及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在我科75例经桡动脉和12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总结两种途径介入术后护理特点。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可取代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经绕、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方面的优缺点。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194例,按冠状动脉造影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96例,股动脉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发现的并发症和患者舒适感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术后舒适度有统计学差异以及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方面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表明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是冠状动脉造影的较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需行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途径,对照组采用股动脉途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相比经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手术成功率相当,但能明显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张锦春  王健 《中国医药》2010,5(9):864-865
目的 比较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采用桡动脉和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如舒适度、并发症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介入途径分为2组,经桡动脉介入的23例患者为桡动脉组,经股动脉介入的25例患者为股动脉组.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动脉组皮下淤血2例,神经反射性低血压1例,刺激部位血肿1例,有腰酸背疼感20例,夜眠差15例,烦躁不安5例,尿潴留3例,术侧肢体肌肉痉挛4例;桡动脉组动脉闭塞1例,夜眠差3例.股动脉组成功率为100%(25/25),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7%(22/23),其1例因桡动脉闭塞而改为股动脉后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安全、有效,值得广泛应用.护理过程中,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严密观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TR I)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患者,观察其手术成功率.结果 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为99%, 2例失败.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诊疗路径,成功率高,具有止血容易、术后无需卧床、无体位活动限制,患者痛苦小和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AMI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鞘管植入时间、穿刺到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70例患者中11例(15.7%)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出血3例(4.3%),假性动脉瘤4例(5.7%)、动静脉瘘2例(2.9%)、腹膜后血肿2例(2.9%)。观察组仅1例(1.4%)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两组患者因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病死率、再梗死率、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桡动脉管径较粗的情况下,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术后并发症较少,而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途径行心导管介入术因其具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少及对患者体位无较高要求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冠心病手术治疗。经桡动脉途径行心导管介入术改善了传统经股动脉手术导致患者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的缺陷,临床效果显著。随着经桡动脉介入手术的推广,其对术后止血方法要求越来越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心导管介入术后应用动脉止血器的护理,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行心导管介入手术患者12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动脉止血器护理之后,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和不良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冠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在术后下床时间、穿刺部位及血管及并发症、心理状态及发生不良情况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张婉斌  梁惠  费兴梅  黄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75-1876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并发症和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6例已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并需择期行PCI的患者,分为经皮桡动脉途径组(A组)19例和经皮股动脉途径组(B组)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皮桡动脉穿刺行PCI冠心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难度小特点.上述特点均优于经皮股动脉穿刺行PCI.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具有止血容易,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活动不受限和易于接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以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12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手术指标、穿刺成功率以及手术成功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具有可行性,而且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郝清凡 《安徽医药》2013,34(6):836-83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护理防治对策。方法选择54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并与54例股动脉穿刺患者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对评价其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迷走反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后5 min观察组心率快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和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正向评分和负向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负向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向评分和负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并发症少,不论何种入路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李蕊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187-18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理的优缺点,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119例冠脉介入患者按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57例(A组);股动脉组6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及患者舒适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迷走反射,局部血肿和主观不适感为B组主要并发症,血管相关并发症为A组主要并发症。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4d,5~7d。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护理容易,患者舒适度高,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工作的要点、流程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164例经桡动脉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贯穿手术全程,术前尤其注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及时正确服用,术中尤其注意心电监测、冠脉内压力监测,对可能的手术并发症,注意严密观察和预防,术后注意健康教育和随访等。结果 绝大部分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血运重建效果良好,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规范周到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150例经桡动脉穿刺组和150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行PCI术后病人的舒适程度、并发症等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桡动脉组患者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较股动脉组出现少,在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方面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在舒适程度、不适反应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穿刺途径患者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究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接受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发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并依据护理实施方案的不同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各纳入1000例。结果对比两组迷走神经发射发生概率及护理满意率。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导致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较多,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于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