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对策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自愿到科室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患者病例记录并比较不同病变部位、乳头内陷、肿块情况、细菌培养及泌乳素水平等临床特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例)和观察组(n=44例)。对照组采用三联抗菌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观察组联合抗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广谱抗生素及甲基强的松龙),分析两种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以中央型为主,肿块以单个肿块为主;而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周围型为主,肿块两个以上;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局部均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发红、局部肤温升高;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头内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细胞性乳腺炎细菌培养阴性率,低于肉芽肿性乳腺炎(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时在三联抗菌药物基础上联合抗炎及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化散联合加味阳和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以醋酸泼尼松片,10 mg,日3次口服;观察组予以内外结合治疗,内服加味阳和汤,100 ml,日2次口服,外用消化散适量外敷,日2次,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乳房局部疼痛、局部皮肤颜色、局部肿块直径评分;判定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相关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乳房局部疼痛、局部皮肤颜色、局部肿块直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痊愈后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5例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L-2、IL-4水平均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散联合加味阳和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与手术联合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9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手术治疗,研究组行糖皮质激素与手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手术情况、患者对手术后乳腺外观满意度、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87%高于对照组的80.85%(χ2=7.162,P=0.007<0.05)。治疗后,研究组IL-2(8.21±1.38)ng/ml、CRP(8.03±2.13)mg/L、IL-6(102.31±10.92)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2.99±2.04)ng/ml、(12.48±3.44)mg/L、(148.92±18.34)ng/ml(t=13.305、7.540、14.970,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50.49±15.82)min、术中出血量(21.30±10.39)ml、切口愈合时间(4.01±1.03)d、住院时间(5.47±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经过切开引流治疗,肿块缩小后手术,随访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9例口服甲泼尼龙,肿块缩小后手术,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类固醇激素治疗能控制症状,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7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2组采取同样的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加用中医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4.44%,复发率为7.69%;对照组治愈率为77.78%,复发率为3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提高总治愈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临床疗效,以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药物疗效等.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共108例.13例经药物治疗后免于手术而痊愈,其中12例主要使用甲泼尼龙.88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2例单用甲泼尼龙,治愈率为95.2%;16例单用泼尼松,治愈率为93.7%;6例用甲泼尼龙联合甲氨蝶呤,治愈率为100%.结论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衡火罐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平衡火罐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艾司唑仑片1~2mg,每晚临睡前服。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16,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两组间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平衡火罐配合穴位贴敷对于治疗失眠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大切除+腺体成型+灌洗术\"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二病区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4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两组,试验组28例采用\"扩大切除+腺体成型+灌洗术\",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肿块扩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复发情况以及患者对乳腺外形的满意程度。结果 试验组治愈27例(96%),复发1例(4%);对照组治愈13例(72%),复发5例(28%),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对乳腺外形满意率为89%,对照组为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扩大切除+腺体成型+灌洗术\"较常规的\"扩大切除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与手术联用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按治疗方法分不同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地塞米松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9)
目的研究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改良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入组符合一期手术指征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术前新辅助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行围手术期序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临床治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临床治愈率、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5),与对照组比较,13.33%(2/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4±2.4)d,与对照组的(5.0±2.6)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观察组93%(14/15),对照组67%(1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固醇激素类药物配合手术的围手术期序贯综合治疗应用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的初步临床经验治疗效果较佳,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阳散结方联合强的松及针吸抽脓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强的松治疗,形成脓液者予针吸抽脓.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温阳散结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6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22%)略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给予温阳散结方联合强的松及针吸抽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核磁共振成像影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5例资料,总结病灶形态、T2加权(T2WI)脂肪抑制信号、弥散加权(DWI)信号、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等MRI影像特征。结果 5例病灶均位于一个象限内,边缘模糊,呈不规则多结节形;有2例可见播散征,3例腋窝淋巴结增大。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动态增强均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3例伴多发环形脓肿形成,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流出型1例,平台型3例,缓升型1例。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MRI有一定特征性,活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柴胡清肝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柴胡清肝汤的有效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相关靶点,并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共同靶点关系网络。通过Venny 2.1.0构建韦恩图获取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核心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运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及Pymol对关键靶点与相应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分析柴胡清肝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共获得柴胡清肝汤有效活性成分199个,药物-疾病作用靶点23个,其中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黄芩素等关键有效活性成分与IL-6、TNF、ALB、IL-1β、CXCL8、STAT3、CCL2、IL-4等靶点相互作用,调控IL-17、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NF-κB、TNF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其对应靶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柴胡清肝... 相似文献
14.
1例19岁女性患者因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3 mg、2次/d,服药前无乳头溢液史,服药后间断出现乳头溢液。服药1年后发现右侧乳房(右乳)肿物伴疼痛,经乳癖散结胶囊、头孢地尼、布洛芬、利福平及异烟肼治疗不能缓解,肿物继续增大并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双下肢结节红斑伴触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8.4×10
9/L...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究肉芽肿性乳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肿块期23例(28.75%),脓肿期33例(41.25%),溃后期24(30%);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随访76例,比率为95%,随访时间为1~85个月,平均时间为23个月,12例复发,复发率为1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肉芽性乳腺炎的有效方法。肿块期治疗注重化痰散结、消散肿块、疏肝清热;脓肿期注重提脓祛腐、脱毒外出;溃后期主要是托毒生肌、调养气血。治疗的重点在于局限病灶、控制炎症及手术切除。选择手术方法的原则是将病灶充分切除,同时兼顾手术后患者的乳房外观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应用洞穴式清创术结合疏肝消肿散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022年收治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采用洞穴式清创术治疗)与观察组(25例,采用洞穴式清创术结合疏肝消肿散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乳房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在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在采用洞穴式清创术结合疏肝消肿散治疗后,其手术指标、术后乳房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采用洞穴式清创术结合疏肝消肿散治疗可取得较佳效果,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维持其乳房外形,改善其相关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不同处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1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病理诊断显示的特征,比较二者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治疗和处理,观察其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经细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病理诊断主要表现出乳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的特点,而肉芽肿性乳腺炎则多表现病变多以小叶为中心,叶内合并多种炎细胞浸润的特征。两种不同类型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或者药物加手术治疗的方式,均痊愈,且无一例实施乳房全切。结论: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要以病理诊断为鉴别依据,并根据患者的分期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乳汁对局部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表现为可触及乳房内不清楚的肿块,质韧,易误诊为乳腺癌。本文分析了3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特点。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