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明确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性的腰腿痛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90例分为传统治疗组(A组)、放射引导组(B组)和超声引导组(C组)各30例。在各自靶点定位方法下实施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并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状况疗程式治疗2~5次,每次治疗间隔一周。观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2周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随访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B、C组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及疼痛缓解程度、TNF-α表达改善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局部血肿发生率低于A、B组。结论超声可视化技术等同于放射可视化引导的腰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且相关合并症更少,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可视化辅助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性的腰腿痛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90例分为传统治疗组(A组)、放射引导组(B组)和超声引导组(C组)各30例。在各自靶点定位方法下实施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并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状况疗程式治疗2~5次,每次治疗间隔一周。观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2周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随访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B、C组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及疼痛缓解程度、TNF-α表达改善均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局部血肿概率最小。结论超声可视化技术等同于放射可视化引导的腰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且相关合并症更少,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可视化辅助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腰腿痛的学习曲线,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通过二维超声引导下实施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的最初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腰腿痛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每25例为一个治疗的学习曲线阶段,按顺序分别以A、B、C、D组表示各阶段,对比分析4个阶段治疗中操作时间、药物用量、再次治疗、并发症、治疗后疗效等。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和用药量均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D比较,A组患者治疗无效患者较多,出现神经刺激征患者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7天及1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腰腿痛的治疗学习曲线在25例左右达到平台期;穿刺超声解剖定位、药物扩散观察、防范神经根损伤及血肿发生等不良事件是初期操作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共36 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 组12 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椎旁神经阻滞治疗,B 组12 例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治疗,C 组采用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 及14 d记录三组患者VAS 评分,结果 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但A 组在治疗后3 d、7 d 及14 d VAS 评分与B 组及C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A 组治疗后VAS 评分均低于B 组及C 组(P <0.01).结论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能够很好地缓解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加腰三横突小针刀松解在腰骶部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并与单一方法对比。方法80例患者分为A组(单纯神经阻滞),B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C组(神经阻滞+射频治疗),D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射频治疗),每组20例。根据腰椎正侧位片,采用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分别标志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及脊神经后支相应的邵氏压痛点在体表的定位。腰三横突尖部行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感觉、运动定位测定后,给予80℃、60s的射频治疗,共2个射频周期。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时、24h,2周:静止VAS、运动VAS、腰三横突压痛VAS、邵氏点压痛VAS。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结果D组在24h、2周与A、B、C组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腰三横突压痛VAS与A组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在邵氏点压痛VAS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腰骶部疼痛,在诊断明确时,治疗上利用射频热凝加针刀松解联合施治,较单一方法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臂机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老年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性腰腿痛患者246例纳入观察组,给予C臂机引导下的选择性神经阻滞;老年性腰腿痛患者20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传统借助解剖标志及异感法进行的神经阻滞。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c Nab腰椎痛手术评价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臂机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老年性腰腿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应用时机对硬膜外麻醉术后腰痛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分娩术麻醉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根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地塞米松及应用时间分为A组、B组、C组(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后24、48、72h时神经根刺激症状及炎性细胞水平改变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神经根刺激症状于术后24、48、72h比较,A组与B组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各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48、72h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治疗剖宫产手术硬膜外穿刺神经根损伤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神经根损伤后早期应用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和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VAS评分及血清TNF-α、IL-6、I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均P<0.001);2组血清TNF-α、IL-6、IL-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血清TNF-α、IL-6、IL-1水平较对照组低(均P<0.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对腰椎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200例行腰椎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使用神经妥乐平治疗,将术后行常规护理的89例患者分为A组,将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疼痛护理的111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矫形外科腰痛评分量表(JOA)评分,腰椎康复临床疗效结果及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低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低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A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对腰椎融合术后残余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加腰三横突小针刀松解在腰骶部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并与单一方法对比。方法 80例患者分为A组(单纯神经阻滞),B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C组(神经阻滞+射频治疗),D组(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术+射频治疗),每组20例。根据腰椎正侧位片,采用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分别标志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及脊神经后支相应的邵氏压痛点在体表的定位。腰三横突尖部行针刀松解;脊神经后支感觉、运动定位测定后,给予80℃.60s的射频治疗,共2个射频周期。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时、24h。2周:静止VAS、运动VAS、腰三横突压痛VAS、邵氏点压痛VAS。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口检验。结果 D组在24h、2周与A、B、C组的比较P&;lt;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腰三横突压痛VAS与A组的比较P&;lt;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在邵氏点压痛VAS的比较P&;lt;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腰骶部疼痛,在诊断明确时,治疗上利用射频热凝加针刀松解联合施治,较单一方法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注射方法治疗肩胛肋骨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肩胛肋骨综合征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肩胛下滑囊注射组(A组,n=15),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注射组(B组,n=16)。治疗方法:(1)肩胛背神经阻滞;(2)肩胛下滑囊痛点阻滞(肩胛骨下滑囊或/和前锯肌下滑囊);治疗时间:1次/周,共4次。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2周和4周)局部静止时VAS疼痛评分;(2)治疗前、后(2周和4周)肩关节外展活动时VAS疼痛评分;(3)治疗前、后(2周和4周)肩胛周围放射痛。结果 (1)组内比较:A组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比较,三项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三项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2周和4周三项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肩胛背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下滑囊痛点阻滞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肩胛肋骨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2.
贺蕾  李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435-1438
目的 比较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 H)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D 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每组各40例.超声组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刺激仪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腰椎功能恢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ODI评分均低于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00%)高于神经刺激仪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与神经刺激仪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LDH患者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与治疗效果,但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功能改善效果更佳,而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骨科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本院86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麻醉方式将其分为A组(喉罩全身麻醉+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与B组(气管插管静吸全身麻醉)、C组(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三组的HR、MAP、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谵妄发生情况。结果 A组T1、T2、T3、T4、T5时的HR、MAP均低于B、C组(P<0.05);A组的苏醒时间短于B、C组(P<0.05);A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谵妄发生率均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联用喉罩全身麻醉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炎症反应、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A组行单纯静脉麻醉,B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组行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三组麻醉情况,三组切皮即刻(T0)、切皮后5 min(T1)、术毕(T2)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中、术后皮质醇(Cor)及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术后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为C组>B组>A组(P<0.05);B、C组丙泊酚与芬太尼用量少于A组(P<0.05),MAP、HR在T0~T2时间段增加幅度小于A组(P<0.05);C组术后Cor、IL-6、TNF-α较A、B组明显增加(P<0.05),术后6 h、12 h VAS评分均小于A、B组(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A组23.33%和B组20.00%(P<0.05).[结论]全麻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疼痛度,减少麻醉剂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手部或前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罗哌卡因使用浓度将其分为A组33例,B组35例及C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30mL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A组浓度为0.25%,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比较各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显著低于A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C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显著低于B组,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术后1h、6h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12h B组及C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但B组及C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0.375%的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显著,术后疼痛轻微,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利多卡因及罗哌卡因针的麻醉效果,并比较环形皮下注射与传统阴茎根部背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170例行包皮环切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利多卡因针阴茎根部背神经阻滞麻醉)、B组(药物改良组,利多卡因乳膏外用,利多卡因针及罗哌卡因针阴茎根部背神经阻滞麻醉)、C组(注射方法改良组,利多卡因乳膏外用,利多卡因针及罗哌卡因针阴茎根部环形皮下注射).分别比较各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比较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结果 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但A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低于B组和C组.在麻醉时,C组VAS值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三组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至术后30min、1h、2h,A组均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 麻醉时,阴茎根部环形皮下注射,患者的疼痛感明显轻于背侧根部背神经阻滞麻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利多卡因加盐酸罗哌卡因针联合麻醉,持续时间长,术后的疼痛程度较单纯使用利多卡因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0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四组,A组(n=15):单纯药物治疗;B组(n=15):药物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n=15):药物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D组(n=15):同时给予药物治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及局部皮内臭氧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期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D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局部皮内臭氧注射,辅以常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腔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8)每日口服普瑞巴林300 mg;B组(n=18)每日口服普瑞巴林300 mg联合0.6%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比较治疗后八周两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治疗1周后VAS评分开始下降,此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A组相比,除第8周外,B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腓总神经、腓肠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B组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效快,疗效持久,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治疗老年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年龄≥60岁的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组,每组50例,A组给予NB-UVB光疗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B组单用NB-UVB光疗,C组单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指标、炎性指标水平、DLQI评分、PASI评分、临床疗效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IL-6、IL-22、IL-23、IFN-γ、TNF-α水平均降低,且A组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DLQI评分和PASI评分均降低,且A组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影响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NB-UVB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治疗老年患者银屑病患者可有效调节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效应免疫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症状,疗效较单一治疗有所提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联合行阶梯式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程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纳入住院分娩的ASAⅠ~Ⅱ级单胎头位无阴道分娩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A、B两组,同时纳入住院的同条件不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50例。A组(阶梯式镇痛组)产程初期第一阶梯镇痛方法:一对一导乐分娩+水针减痛;第二阶梯(宫口<3 cm时)镇痛方法:一对一导乐分娩+笑气吸入;宫口≥3 cm时第三阶梯镇痛方法:一对一导乐分娩+腰硬联合阻滞镇痛;第四阶梯镇痛方法:(第二产程)一对一导乐分娩+(第三产程需会阴缝合)硬膜外阻滞镇痛。B组(单一方法分娩镇痛组)只在宫口≥3 cm时腰硬联合阻滞镇痛。C组不作任何镇痛措施。记录宫口开大1 cm、3 cm、6 cm、10 cm以及分娩结束时VAS评分;第一、二、三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的满意度。结果①A组比C组各时点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在宫口开大6 cm、10 cm时VAS数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妇宫口开大1 cm、3 cm、分娩结束时A组比B组的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第一产程A、B两组比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各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C组的自然分娩率高、剖宫产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B组比C组产妇的满意度高,且A组的优秀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方法联合行阶梯式分娩镇痛镇痛效果确切,可以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产妇的满意度更高,更能体现出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