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预防性使用肝素钠软膏外涂对输注多巴胺致新生儿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收治NICU的60例静脉输注多巴胺的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新生儿使用肝素钠软膏外涂,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新生儿输液部位血管在应用多巴胺治疗3d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肝素钠软膏外涂具有很好的预防治疗静脉输注多巴胺所致新生儿静脉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华荣  李亭  姜景卫 《海峡药学》2011,23(2):137-139
目的观察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联合乌拉地尔在高血压患者全麻围拔管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腹部择期手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术毕以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持续输注,联合应用乌拉地尔,拔管前1min停药,B组于术毕不予上述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围拔管期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氧合、躁动、呕吐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比较,A组患者围拔管期各时段SBP、DBP、HR、RR均较B组处于相对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躁动、呕吐及呼吸抑制发生率低,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联合应用乌拉地尔是保障高血压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安全,顺利拔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23):3229-3230
目的:探讨应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等方法降低刺五加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静脉输注刺五加注射剂的5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给药,对照组使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8%)显著低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静脉输注刺五加注射剂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品不同给药方式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 12 2例AOPP患者分为 A、B两组 ,A组 6 3例反复静推阿托品达阿托品化后 ,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 ;B组 5 9例采用反复静推阿托品 ,将治疗前后的疗效、阿托品用量及用药天数进行比较。结果 :阿托品用量及用药天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组治愈率 (96 .82 %)明显高于 B组 (83.0 5 %) (P<0 .0 5 ) ,死亡率 (3.17%)、阿托品中毒发生率 (1.6 %)、脑水肿发生率 (1.6 %)低于 B组 (P<0 .0 5 )。A组反跳的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1)。结论 :反复静推阿托品达阿托品化后 ,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阿托品治疗 AOPP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邓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2):1818-18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在使用多巴胺药物治疗时的静脉血管保护方法.方法 提取2008年2月至2010年5月期间儿科病例资料60例,对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未进行相应血管保护方法60例进行对比.结果 60例新生儿在应用多巴胺静脉输注过程中,4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2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8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6例,两组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全部痊愈.结论 血管选择优化,均匀给药,控制给药时间及良好的固定措施,配合临床密切观察来预防不良反应,是预防和保护血管发生损害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其对策,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1 000例资料,按给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0例);A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累及部位的构成比差异。结果:B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较少累及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系统等。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通常其症状较轻,临床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女性患者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使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与单纯使用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女性患者,ASAⅠ~Ⅱ级,全麻手术后行PCIA,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PCIA给予芬太尼1.0 mg+雷莫斯琼0.6 mg稀释成100 mL;B组:术后PCIA给予芬太尼0.5 mg+氟比洛芬酯100 mg+雷莫斯琼0.6 mg稀释成1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24、48 h的镇痛效果(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镇痛期间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和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女性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与单纯使用芬太尼镇痛效果相似,但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切口保护开创器在急性化脓性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2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为两组:A组178例,B组245例。A组使用切口保护开创器,B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皮。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A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切口保护开创器使用简单,可对切口提供良好保护,应用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中既能减小手术创伤,又能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肪乳与其他液体同时同一血管滴注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自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我普外科住院,需要输注脂肪乳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为观察组,将脂肪乳与其他无配伍禁忌的液体同时同一血管滴注。B组30例为对照组,将脂肪乳单独慢滴。观察两组患者输液期间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7d连续静脉输注脂肪乳后,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采用脂肪乳与其他液体同时同一血管滴注组静脉炎发生率较低。结论采用脂肪乳与其他液体同时同一血管滴注,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并且方法简便可靠、灵活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后使用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的镇痛效果和临床护理经验总结。方法纳入本院行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185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A组)和芬太尼组(B组),A组给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B组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对两组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对比,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护理措施。结果瑞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显著好于芬太尼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胃肠外科术后镇痛瑞芬太尼效果较芬太尼更好,优质的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老年手术患者40例,ASAⅡ~Ⅲ级。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6~79岁,食道癌和肺切除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乳腺癌根治4例,前列腺切除11例,肾切除3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均使用一次性恒速输注泵(速度4mL/h,容量200mL)。A组镇痛泵的配方为利多卡因50mg/kg+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0.2mg/kg+生理盐水共200mL;B组镇痛泵的配方的为芬太尼20μg/kg+昂丹司琼0.2mg/kg+生理盐水共200mL。A、B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结束前10min给予利多卡因1mg/kg和芬太尼1μg/kg并随后接镇痛泵。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均相同。记录术后2、4、8、12、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均较满意,各时间点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的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多于A组(P〈0.05或P〈0.01)。结论: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静脉持续输注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胰岛素的给药方式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84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采用多次间断的方式给予胰岛素输注治疗,B组采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FPG、OGTT 2hPG、体重指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FPG、OGTT 2hPG、体重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疗效稳定持久,值得在临庆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心肌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30例.入室后A组切皮前静脉输注30 mg/kg磷酸肌酸钠,接着以每小时4.0 mg/kg的速度进行输注至手术结束,B组则输注等容量的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药用于耳鼻喉科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鼻咽癌根治术(颈部淋巴结清扫+皮瓣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观察组:布托啡诺组(B组)对照组:枸橼酸芬太尼组。两组观察并记录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A组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尿潴留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布托啡诺用于鼻咽癌根治术(颈部淋巴结清扫+皮瓣转移)后静脉镇痛(PCIA)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镇痛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内收治的54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27例患者实施术后舒芬太尼镇痛、给予B组27例患者实施术后芬太尼镇痛,观察A、B两组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施舒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A组患者在镇痛、镇静及不良反应三方面与B组患者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临床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不仅镇痛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0 min经静脉泵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并以0.2μg/(kg?h)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B组患者以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用法、用量相同。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6、12、24 h的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2 h和24 h患者PCIA的按压次数,术后7 d内谵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A组术后12 h和24 h PCIA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4、6 h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谵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增强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且能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刘琼  孟磊 《中国医药指南》2013,(23):170-17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脂与芬太尼联合氟哌利多分别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术后拟行静脉镇痛患者66例,年龄16~6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A组33例:芬太尼1mg+氟哌利多5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33例:舒芬太尼100μg+氟比洛芬脂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术毕患者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两组负荷量均为5mL,背景剂量2mL/h,单次给药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分别记录并统计术后五个时间点患者镇静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镇静镇痛效果均较好,但B组镇静评分小于A组,B组不良反应少于A组。结论 B组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脂用于术后静脉镇痛,不仅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而且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镇痛作用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某院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住院顺序的单双号,将患者分成A组与B组,每组35例患者,A组患者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DMARDs类药物口服,B组患者单纯使用DMARDs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DAS28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治疗到第12周时,DAS28评分相比B组明显更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使用小剂量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改善患者的部分不良症状作用明显,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分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血乳酸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间接诊的感染性休克病患中随机选取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患进行分组治疗,33例使用多巴胺的患者为A组,33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患者为B组。结果 B组病死率较之A组有明显降低,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比较两组病患治疗前的血乳酸水平,均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乳酸水平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但B组降低程度更高(P<0.05)。结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均可有效清除血乳酸,但去甲肾上腺素的血乳酸清除率更高,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的治疗和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实施诊治的6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把6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两组病例数均为30例,A组仅用抗生素治疗,B组使用抗生素加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咳嗽症状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气道反应情况等。结果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B组咳嗽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且气道反应等级也低于A组,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症状的治疗中,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和孟鲁司特钠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咳嗽症状以及气道高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患儿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