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琼丹  汪澄 《安徽医药》2017,21(12):2314-2317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降低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卒中合并尿潴留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保留导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及生活质量(QOL).结果 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膀胱容量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下降,QOL得到明显提高(P<0.001).观察组以上各项与对照组8周后相应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降低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重建自主排尿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的时间和频次,观察组通过简易膀胱测压技术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可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提前、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试验组通过优化的简易膀胱测容量压力测定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时间和频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初次排尿时间、结束间歇导尿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初次排尿时间和结束间歇导尿时间都早于对照组(P<0.01);膀胱容量更接近正常成人,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依据优化的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确定膀胱安全容量结合残余尿量进行间歇导尿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30例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实施间歇性导尿,而对照组在患者每次间歇性导尿之前先予以膀胱扫描仪进行膀胱容量测定,若尿量<300 m L暂不予以间歇性导尿,适当推迟导尿时机,若尿量>300 m L立即给予间歇性导尿,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在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尿路感染发生率方面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减轻因频繁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5.
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和膀胱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3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目表法随机分为2组,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组12例,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组11例,观察其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经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患者有效率91.67%,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组有效率63.6%,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轻度尿路感染1例,尿路感染率8.8%,留置导尿结合膀胱训练4例发生尿路感染和肾盂积水等其他并发症,尿路感染率36.3%,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和膀胱训练是解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极大地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术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间歇导尿治疗,治疗组采取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结果两组均能减少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配合间歇导尿对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间歇导尿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保留尿管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13.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40.0%(P>0.05);观察组16.7%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83.3%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优于对照组90.0%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10.0%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间歇导尿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而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发症情况。结果拔管时,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明显小于对照组。间歇性导尿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的膀胱容量均明显升高,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小。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9%)明显低于对照组(34.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患者的临床指征,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硫酸新斯的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基础上给予甲硫酸新斯的明,期间: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治疗成功率、并发尿路感染率和自主排尿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治疗成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尿路感染率和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采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有助于临床疗效,提高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效果和效率,控制感染风险,该护理模式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远程康复护理平台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居家管理的影响。方法 该院康复医学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出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居家管理给予传统指导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远程康复护理平台实施居家管理,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出院时与出院3个月后膀胱管理依从性、膀胱功能、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膀胱管理饮水计划、排尿日记、间歇导尿、测残余尿量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35.0%(14/40)低于对照组的62.5%(25/40),膀胱功能各指标、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16、16.05、14.05、15.22、6.05;t=2.48、3.15、2.10、3.13、6.84、2.54、3.95、6.54;P<0.05)。结论 应用远程康复护理平台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居家管理的依从性,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应用于间歇性导尿的腹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 l 月—2013年10月我院外科腹部手术患者80例,按照住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重置尿管、尿路损伤、尿路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重置尿管、尿道损伤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间歇性导尿的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肾阳亏虚型)患者行中药贴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肾阳亏虚型)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行中药益气温阳方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相比对照组73.33%显著更高,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肾阳亏虚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行益气温阳方穴位贴敷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热燥湿通关汤治疗中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中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西药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加用清热燥湿通关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症侯积分;两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疗效;两组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症侯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症侯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燥湿通关汤可以改善中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B超检查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和患者临床症状来评价甲钴胺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为基础治疗+甲钴胺+甲氧氯普胺。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为(103±36)mL,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为(68±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治疗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钴胺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后继发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对其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诸暨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TCS继发NB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膀胱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TCS继发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居家自我清洁间歇导尿(CISC)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比较分析CISC组与无菌性间歇导尿(SIC)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泌尿系统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残余尿量(t=1.413、P=0.169)、膀胱功能积分(t=0.465、P=0.646)、泌尿系统感染率(χ2=0.381、P=0.537)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CISC组较SIC组减少24.65%和8.89%.结论 居家自我CISC安全、可行,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心理护理、尿道口护理、皮肤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以及并发症防护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膀胱容量(357.1±12.5)ml较对照组(319.2±10.4)ml显著提高,残余尿量(101.7±8.5)ml较对照组(129.1±8.8)ml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SCI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膀胱容量并降低残余尿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康复护理中应用间歇清洁导尿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间歇清洁导尿+自我护理,26例)和对照组(留置导尿管+常规护理,26例),干预前后测量两组膀胱容量、膀胱颈压与膀胱残余尿量,以WHOQOL-100量表评价两组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膀胱容量(342.61±25.31)ml大于对照组,膀胱颈压(20.82±4.14)cmH2O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36.84±10.37)ml少于对照组,WHOQOL-100量表评分(75.85±6.9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5,7.050,18.870,8.444,P 0.05)。试验组干预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 0.05)。结论将间歇清洁导尿用于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指导患者自我清洁、自我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同时帮助预防和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溴比斯的明配合间歇导尿术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1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溴比斯的明配合间歇导尿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为83.9%,对照组为46.7%,实验组治疗后每次尿量明显增加(P〈0.01),每日排尿次数及残余尿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溴比斯的明配合间歇导尿能有效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改善尿潴留,恢复反射性膀胱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依从性在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尿路管理中的效果作用。方法对64例确诊脊髓损伤(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并反复在我科住院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根据患者对康复护理的依从程度分成2组:完全依从组(n=23)、部分依从组(n=41),比较康复治疗2年后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及泌尿系并发症(包括肾积水、结石、膀胱壁小柱、小梁形成等)的发生率。结果对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及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越好,其残余尿量越少,尿路感染及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减少泌尿系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