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性的腰腿痛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90例分为传统治疗组(A组)、放射引导组(B组)和超声引导组(C组)各30例。在各自靶点定位方法下实施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并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状况疗程式治疗2~5次,每次治疗间隔一周。观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2周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随访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B、C组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及疼痛缓解程度、TNF-α表达改善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局部血肿发生率低于A、B组。结论超声可视化技术等同于放射可视化引导的腰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且相关合并症更少,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可视化辅助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性的腰腿痛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90例分为传统治疗组(A组)、放射引导组(B组)和超声引导组(C组)各30例。在各自靶点定位方法下实施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并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状况疗程式治疗2~5次,每次治疗间隔一周。观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2周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随访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B、C组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及疼痛缓解程度、TNF-α表达改善均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局部血肿概率最小。结论超声可视化技术等同于放射可视化引导的腰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且相关合并症更少,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可视化辅助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性腰腿痛后,根据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量化评价。方法选取90例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分为A、B、C三组各30例,分别给予传统椎旁阻滞、放射学引导的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比较三组疼痛改善情况及患者不同时点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三组治疗后6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3天与2周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B、C组TNF-α表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TNF-α血浆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量化指标,也可以通过该数值的测定,作为诊断性治疗明确具体受累神经根节段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应用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的效果。方法选取在超声引导下FICB联合全身麻醉下行THA患者142例并分为4组,A组30例采用0.3%罗哌卡因治疗,B组37例采用0.3%罗哌卡因联合0.5μg/kg右美托咪定治疗,C组41例采用0.3%罗哌卡因联合1.0μg/kg右美托咪定治疗,D组34例采用0.3%罗哌卡因联合1.5μg/kg右美托咪定治疗,比较4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C组、D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阻滞消退时间长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D组以上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D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组拔管时间显著长于A组、B组、C组(P 0.05),A组、B组、C组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不同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组、D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B组(P 0.05),A组、B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术后不同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组、D组丙泊酚使用量显著少于A组、B组(P 0.05),B组、C组、D组瑞芬太尼使用量显著少于A组(P 0.05); D组PACU停留时间显著长于A组、B组、C组(P 0.05),A组、B组、C组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A组、B组、C组,B组、C组、D组恶心呕吐、追加镇痛的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HA患者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超声引导下FICB效果显著,1.0μg/kg右美托咪定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04-100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行上肢手术肥胖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采用常规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操作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操作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操作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C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的术后镇痛时间以及初醒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已熟练掌握支气管镜操作技能的呼吸内科医师,通过评估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阳性率,探讨TBNA的学习曲线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该院支气管镜室最初连续开展的60例行TBNA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按TBNA操作先后顺序依次分为4组(A、B、C和D),每组15例设为一操作学习阶段,每例均由同一位医师操作完成TBNA检查。比较各阶段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阳性率及穿刺并发症。结果各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5.2±2.0)min和B组(14.7±2.2)min穿刺时间均长于C组(8.3±1.6)min和D组(7.6±1.3)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之间及C组和D组之间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6.7%)和B组(33.3%)穿刺阳性率均低于C组(80.0%)和D组(8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之间及C组和D组之间穿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穿刺误入血管,穿刺后引起的穿刺点黏膜出血、气胸、纵隔血肿、纵隔出血及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已熟练掌握支气管镜操作技能的呼吸内科医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3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C_5、C_6神经根阻滞在老年患者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诊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方法定位组(C组)各40例。U组为高频超声引导下行C_5和C_6神经根阻滞,C组为臂丛(肌间沟入路)神经阻滞。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效果、膈肌麻痹程度,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U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U组完全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U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C_5和C_6神经根阻滞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为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针刺、穴位注射、刺络放血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均分为A组、B组以及C组,每组60例。A组实施常规针刺法,B组采取穴位注射法,C组予以刺络放血法。三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0 d、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颈痛量表(NPQ)进行各项评分。结果:A组、B组、C组干预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10 d,C组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0 d、90 d后,B组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也明显低于C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穴位注射和刺络放血疗法均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痛疼痛,在短期疗效中,常规针刺法与穴位注射法疗效相近,但在中期疗效中,穴位注射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常规针刺法与穴位注射法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刺络放血法。  相似文献   

10.
贺蕾  李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435-1438
目的 比较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 H)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D 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每组各40例.超声组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刺激仪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腰椎功能恢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ODI评分均低于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00%)高于神经刺激仪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与神经刺激仪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LDH患者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与治疗效果,但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功能改善效果更佳,而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需行上肢手术的住院患儿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选用传统穿刺方法,依靠患儿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初醒时间、术中氯胺酮追加剂量和例数、并发症、镇静程度和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及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A组发生2例的霍纳氏综合征外,其余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在超声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患儿氯胺酮用量较B组少,麻醉初醒时间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中切皮和缝皮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使麻醉更加安全,可减少儿童痛苦,不良反应少,而且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士掌握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植入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置入PICC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时间顺序分为四组,每组10例,每组为一个学习曲线阶段,比较各组的置入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送入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失败率,分析学习曲线。结果平均置入时间A组(99±12.0)min,B组(93±12.6)min,C组(89±11.8)min,D组(51±4.0)min,时间逐渐减少,一次穿刺成功率由70%提高到100%,并发症发生率由10%降到0。A组+B组的置入时间(93.53±12.57)min高于C组+D组(57.56±8.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6,P〈0.01);A组+B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75%)、导管送入良好率(70%)也均低于C组+D组(均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714,7.059;P〈0.05或P〈0.01);但并发症与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经过20例手术可达到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倍他米松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腰椎管狭窄患者腰椎神经根减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腰椎管狭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倍他米松组(B)、医用生物蛋白胶组(C)、倍他米松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组(D),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腰椎后路椎板间开窗减压间盘切除术,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次口服,1次/d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神经根周围注射;C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进行术中硬膜及神经根表面覆盖止血治疗;D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倍他米松与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联合应用,对患者进行抗炎抗粘连的治疗。4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四组患者改良日本骨科学会的下腰痛评估表(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系统评分(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变化,引流量,术后感染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A组相比,其他三组总有效率升高(P0.05),B、C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增大,阳性反应发生率、VAS疼痛评分降低,JOA评分、脊柱ODI评分升高(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D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增大,阳性反应发生率、术后48 h内引流量较低(P0.05),JOA评分、脊柱ODI评分较高(P0.05);四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C组各项数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米松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腰椎神经根减压术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好,VAS疼痛评分、引流量降低,脊柱ODI评分、JOA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初期开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我院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A、B、C、D四组各30例。比较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应用改进后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学习曲线。结果A、B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时间与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住院时间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具有稳定且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丰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MED)经验的医师开展该术式学习曲线在60例左右达到一个平台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成人气管异物钳用于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的效果。方法: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超声引导下气管异物钳组(A组)、长弯血管钳组(B组)、多功能取环钳组(C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扩宫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费用、器械成本、VAS评分、满意度评分。结果:A组扩宫率、VAS评分低于B,C组(P0.05),手术时间较B,C组短(P0.01),B,C组扩宫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高于C组(P0.05);B组出血量较A,C组多(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取器费用、器械成本高于B,C组(P0.05);A组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气管异物钳用于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尤其适用于使用新型宫内节育器妇女和未生育妇女,但需考虑患者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成人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90例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小针刀治疗。对照组为传统盲视下操作;A、B组在超声引导下操作,A组为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B组为长轴平面内超声引导,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比较三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各时点疼痛程度。结果 A、B组治愈率(90.0%、83.3%)均高于对照组(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治疗时间、患指毛细血管充盈恢复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治疗时间、治疗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毛细血管充盈恢复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点,除治疗前各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各时间点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以A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B组,对照组最小,且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B组,A组发生率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0、5.185,P=0.330、0.075)。结论超声引导小针刀治疗成人屈指肌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治愈率高、治疗时间短、治疗次数少,尤其是在短轴平面外超声引导下,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疼痛缓解明显,患指功能更好更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血管与神经损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527-1529
对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以收治的78例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前所采取的麻醉方式分为常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对照组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观察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4.9%)显著优于对照组(6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有效增加麻醉阻滞范围,避免盲目操作损伤患者神经,超声显影清晰,准确定位神经位置、穿刺针进针位置与深度,穿刺成功率高,临床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骨科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本院86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麻醉方式将其分为A组(喉罩全身麻醉+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与B组(气管插管静吸全身麻醉)、C组(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三组的HR、MAP、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谵妄发生情况。结果 A组T1、T2、T3、T4、T5时的HR、MAP均低于B、C组(P<0.05);A组的苏醒时间短于B、C组(P<0.05);A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谵妄发生率均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联用喉罩全身麻醉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对颈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颈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30例):口服普瑞巴林治疗;B组(阻滞组,30例):口服普瑞巴林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T0)及治疗后第1周(T1)、第2周(T2)、第4周(T3)、第8周(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普瑞巴林总用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VAS和PQSI在T1~4时比T0降低(P<0.05)。B组患者在T1、T3、T4时VAS评分比A组降低(P<0.05);B组患者在T3、T4时PQSI评分比A组降低(P<0.05);B组口服普瑞巴林总量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头晕、嗜睡发生率少于A组(P<0.05),B组发生2例无严重后果的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能改善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及睡眠质量,减少普瑞巴林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57-259
81例择期单侧上肢手术患者分为A、B、C三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B、C三组患者分别给予0.25%、0.375%和05%的罗哌卡因各30ml,观察三组患者注入麻醉药物后15min和30min各部位神经痛觉阻滞情况,统计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并比较对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麻醉15min后,A组患者各部位神经发生痛觉阻滞的人数明显低于B组和C组,A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较B组和C组长,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恢复时间明显较B组和C组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麻醉30min后,三组患者各部位神经发生痛觉阻滞的人数和总麻醉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0.375%的罗哌卡因30ml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且在一定范围内可延长阻滞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