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态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边缘科学。人体微生态学的许多基本规律是从消化系统微生态学研究得出的。胃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病理生理和药理过程。近年来,由于临床上一些治疗手段的应用,如感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中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正常人的肠道内定植大量的细菌,它们不仅可以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而且与多种疾病有关。然而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减少相关致癌代谢产物,同时可以改善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此,使用微生态制剂无论对于健康人群还是疾病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相关疾病进行微生态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总结,为较全面理解和推广微生态制剂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肝脏与肠道微生态不但在解剖位置上,而且在功能上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可清除来自肠道的各种毒素,包括内毒素、氨、吲哚、酚类、短链脂肪酸、假性神经介质前体等,还能清除肠源性细菌、真菌等。但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微生态可发生显著地变化。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细菌易位途径大量进入内脏器官(包括血液) ,产生腹腔感染、内毒素血症、脓毒血症等。内毒素血症、胃肠功能不全等又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肝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胆汁在正常状况下是无菌的,在胆汁内发现的细菌被认为是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肠道微生态的生理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其中涵盖组织架构发育、内分泌、新陈代谢、免疫功能、肠脑轴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探索肠道菌群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可能有助于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该文就肠道微生态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和治疗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于肥胖的治疗,已经开展了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但迄今仍未发现一种有效的专属于肥胖的治疗方法。最新研究表明,人类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与肠道的组成和微生态形态有关。文章综述了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肠道微生态影响人类肥胖的主要机制,以期为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常人体肠道内定植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调节肠道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饮食结构及环境变化导致的肠道菌群丰度及结构的改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可能性致癌菌株与大肠癌发生的相关性,并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进而降低大肠癌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态与新生儿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发展及新生儿疾病关系是近年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可影响新生儿膳食成分代谢消化等重要生理过程。因出生后所处环境、喂养方式等与足月儿不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定植和演变过程与足月儿存在差异。稳定的肠道菌群及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可限制肠道致病菌生长,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新生儿疾病相关。因此,本文总结了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特征、影响因素及远期关联、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学者建立理论基础,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人从出生开始,菌群就定植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刺激免疫系统发育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菌群组成也有所变化。肠道是容纳菌群数量种类最多的器官,所含细菌的数量远大于人体细胞的数量,其组成最复杂,功能最强大。健康情况下肠道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各个种属的菌群丰度相对稳定,一些有致病潜力的细菌也能与宿主协同共生。健康的菌群在肠道内控制肠黏膜细胞的增殖分化、诱导肠道血管生成,并分泌抗菌肽,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结直肠手术后病人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32例结直肠中等以上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试验组病人于术后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 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链球菌(菌品名:金双歧),每天2次,每次4片,直至出院.对照组只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病人术前及术后4~8 d的胃肠道症状、生命体征、粪便性状及量和菌群比例等. 结果:①胃肠道症状: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肠鸣音恢复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总腹胀天数、总腹痛天数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腹泻及腹泻评分:两组病人在术后第6天腹泻例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总腹泻天数、总腹泻人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人腹泻评分在术后第6天有显著性意义.③菌群比例:试验组病人菌群比例(杆菌/球菌)术后3次均比对照组高,术后第2次监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结直肠术后病人中,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改善病人胃肠道症状、减轻腹泻严重程度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花椒麻味物质对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以腹腔注射60mg/(kg·bw)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花椒麻味物质低、中、高[3、6、9 mg/(kg·bw)]剂量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28d后,检测大鼠盲肠组织,盲肠内容物pH值、游离氨、短链脂肪酸(SCFA)及主要肠道菌群等指标,并观察回肠病理切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盲肠组织总重、盲肠组织表面积、pH值、游离氨的含量及其肠球菌、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而SCFA含量、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糖尿病大鼠发生了肠道微生态紊乱。与模型组相比,花椒麻味物质可显著降低盲肠组织重量及盲肠内容物pH值、游离氨的含量(P0.05),并能抑制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显著增加盲肠内容物中SCFA含量及其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P0.05),改善大鼠回肠组织形态,但高剂量组会导致大鼠回肠组织肠道黏膜及其细胞结构损伤。结论适量的花椒麻味物质对糖尿病大鼠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illcam SB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6月期间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54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胶囊内镜组)。受检者在胶囊内镜排出体外后,有32例受检者愿意再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传统检查组)。疑诊小肠疾病者46例(疑诊小肠疾病组),无症状人群8例(无症状人群组)。54例受检者中20例检查前一周有肉眼可见的血便(急性显性出血组),14例受检者症状主要为黑便或反复大便潜血阳性(慢性隐性出血组)。统计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率、诊断阳性率等指标。结果胶囊内镜在小肠运行时间为(317.97±18.21)min,工作时间为(494.97±26.19)min。胶囊内镜组检出病变以小肠粘膜多发糜烂、小肠肿瘤、小肠淋巴滤泡增生症为主,两组未见病变分别为14、27例。胶囊内镜组检出率和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传统检查组(p<0.01)。疑诊小肠疾病组和无症状人群组两组检查成功率、回盲部通过率、病变检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显性出血组和慢性隐形出血组两组检查成功率、回盲部通过率、病变检出率、诊断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受检者检查中未出现并发症。胶囊滞留率为0%。结论 Pill Cam SB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疾病无创、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阳性率,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潜江市月波村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发病率14.76%,病例构成以10岁以下儿童最多,其次为老人,男女之比为1.011。病种以肠炎最多,占48.26%,其次为痢疾,占27.91%,伤寒占14.53%。该村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原因是由于饮用水源受工业污染,村民饮用未经处理的坑塘水所致。  相似文献   

15.
《Nutrition reviews》1965,23(1):6-8
An analysis of the total intestinal calcium indicates that this parameter is independent of any variations in calcium metabolism. Newer techniques jor the measurement of bone mineralization may provide a better estimate of bone formation than tracer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