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占胆道恶性肿瘤的1/2,大多数无法切除,并于诊断确立后3个月内死于肿瘤导致的严重合并症。我院于1992.2~1997.3月,手术治疗15例肝门部胆管癌,6例行减症内引流术,2例姑息性切除,7例根治性切除,其中行各种类型的肝叶切除术8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192例外科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984年至1999年收治的19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MRCP对肝门部肿物显示率100%(44/44)。15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探查术10例,内、外引流术88例,均于术后3-15个月死亡。切除术53例,全肝切除原位肝移植术2例。手术切除率为36.0%(55/153),行根治性切除38例,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姑息性切除17例,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 MRCP可以确定肝门部胆管癌病变部位及范围。术中胆道切断端应行冰冻病理检查。经根治切除术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对于BismuthⅢ型、Ⅳ型无肝外转移者,行全肝切除、肝移植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8月-200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58例(56.9%)行手术切除,其中27例(26.5%)行根治性切除,31例(30.4%)行姑息性切除;44例(43.1%)行胆管引流术,其中行胆肠吻合内引流术20例,胆管外引流术24例。根治性切除术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51.85%,37.03%,22.22%;姑息性切除术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61%,6.45%,3.22%,0%;胆肠吻合内引流术组和胆管外引流术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是29.41%和23.80%,无生存2年者。结论手术切除,特别是根治性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胆囊床置管内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88年11月至1994年12月,对9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设计了术中切开胆囊,经胆囊床穿刺置管;胆肠吻合内引流术。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例中,男5例,年龄44~67岁,平均53.5岁。均有黄疸,黄疸至入院为27.8±20.1天。入院时血清胆红素102/μmlo/L~758μoml/L;直接胆红素45.2μmol/L~273μmol/L;9例B型超声波扫描均有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门部区肿块4例。CT检查5例,显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1.2手术方法术中发现9例病人肝门区肿块>scm或已侵犯肝动脉,门静脉,肝门周围肝组织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肝门胆道手术的术式选择及手术技巧。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进行的围肝门胆道手术79例,其中肝门胆管癌22例(按Bismuth分型,Ⅳ型16例,Ⅲ型6例);肝癌侵犯肝门7例;胆囊癌侵及肝门20例;肝移植术后肝门胆管狭窄4例;伴左右肝管起始部病变的肝内胆管结石22例。Ⅲ型Mirrizzi综合征4例。手术中将肝门部分为三个区域:门口、门外和门内,分别使用肝门显露技术、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技术和肝门拆开技术来处理,联合应用可显露病灶并切除之。然后通过肝管成形、胆肠吻合等技术完成胆道引流。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BismuthⅣ肝门部胆管癌获得根治性切除(56.3%)。本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5h,平均出血量为450ml,大部分患者不需要输血即可以完成手术。切口感染4/79例;肺部感染、肺不张10/79例;胆瘘6/79例,经保守治疗,通畅引流10~28d后治愈。结论围肝门胆管是围肝门手术的核心,门口、门外和门内三技术的联合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围肝门病灶的切除率,是成功手术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附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余收治的9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65例(R0 28例,R1 2例,R2 4例,胆道引流术31例),介入引流31例(PTCD 5例,胆道支架置放术26例),切除术后联合治疗33例(放射治疗18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15例)。结果:术后生存的95例中获得随访88例,随访率为92.6%,平均随访时间26(2~99)个月。(1)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手术引流组、介入引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15.5,11.5,11个月,根治性切除组优于姑息性切除组(t=8.70,P<0.01),姑息性切除组优于手术引流组(t=4.31,P<0.01),介入引流组与手术引流组相似(t=1.31,P>0.05)。(2)R0 切除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5%,15%;R0未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1,3,5年生存率为50%,12.5%,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t=2.37,P<0.05; χ=3.88,P=0.049)。(3)胆红素≥400 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400 μmol/L者(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引流和介入引流治疗效果相似,但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当总胆红素≥400 μ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手术切除联合放疗、介入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加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0月收治的1例Bismuth-Corlette分型Ⅳ型肝门部中晚期胆管癌患者施行扩大左半肝切除加尾叶切除术并采用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吻合行门静脉动脉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吻合口栓塞、胆道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截至2017年8月(术后10个月)未发现门静脉高压症及肿瘤复发征象。结论该例患者的结果提示,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根治术中使用可防止急性肝功能衰竭,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7年肝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46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标志物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发热、陶土色大便、呕吐、纳差、呃逆;血清糖链抗原CA19-9的阳性率较高;B超、CT、PTC、ERCP、MRCP和肝动脉造影在影像学表现上各有其特点;治疗:5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2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根治性切除,4例行胆管内引流术,6例行外引流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并发症为肺部感染2例,胆道感染2例,脓毒症1例,切口感染1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肝门胆管癌诊断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根治切除肝门胆管癌应做到切缘无癌残留,对不能切除的患者可以进行胆道引流术或外科旁路手术,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Ⅲ,Ⅳ型肝门胆管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不能切除的Ⅲ,Ⅳ型肝门胆管癌于肝周边部作肝组织新月形切除,缝合牵开胆管,行多肝段肝肠“裙边式”Roux-en-Y内引流术。结果 术后平均生存期l5.65个月;患者舒适指数81.5%;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多肝段“裙边式”肝肠内引流术是治疗Ⅲ,Ⅳ型肝门胆管癌的有效可行的姑息性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肝门区手术处理手段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诊治的86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单纯内引流术38例,姑息性切除术11例,采取联合尾状叶切除、受侵门静脉肝动脉切除重建、肝内胆管断端整形、肝门区淋巴结清扫等技术完成根治性切除37例。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2007年的75.0%。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联合采用尾状叶切除、肝门部胆管断端整形、受侵门静脉切除重建及肝门区淋巴清扫等围肝门区处理手段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da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中的早期应用经验。方法复习第二炮兵总医院2009年1~6月57例机器人辅助的肝胆胰手术病例临床资料,介绍其中6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60±8)岁。Bismuth分型I型1例,Ⅲb型2例,Ⅳ型3例(1例术前行PTCD1个月)。BismuthI型病人实施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胆管癌切除、胆肠吻合术;Ⅲb型病人1例实施左半肝切除术,1例实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胆管外引流术;BismuthⅣ型病人均实施机器人辅助下胆管癌切除、间置胆囊胆道重建术。术后1例进食后发生不全性肠梗阻,禁食1d后缓解;未发生胆漏、腹膜炎等其他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3个月,未见明确肿瘤复发征象。结论da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实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完全可行,具有手术视觉更扩大清晰,深度操作更确切容易,解剖性探查精细灵巧,手术方案可进可退,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机器人辅助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对病人的远期生存的影响,仍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肿瘤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也是肝胆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领域。合理有效的术前准备方案以及规范的手术方案,是实现高质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必要条件。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涉及多个核心环节,包括肿瘤可切除性和肝储备功能评估、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处理等。有效的术前准备包括无创性影像学检查、胆道引流、肝体积测量、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等,目的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改善肝功能、确保大范围肝切除安全性。围肝门解剖、肝切除范围、门静脉切除重建、肝动脉切除重建、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是肿瘤根治性切除关键技术,目的是实现所有切缘阴性,彻底清除肿瘤及其侵袭的组织。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点,如术前胆道引流途径及周期、肝切除范围、肝动脉重建的必要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等,仍有待进行更多临床研究以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引流是否能够降低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16例血清总胆红素(TB)在85μmol/L以上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胆道引流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直接手术组54例,引流组62例,平均引流9 d,引流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15)μmol/L,与引流前的(290±100)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胆道引流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64/116),引流组为58.1%(36/62),手术组为51.9%(28/54),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6例(9.7%),手术组死亡6例(11.1%),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结论:选择性胆道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联合尾叶的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和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余收治的58例肝门部胆管癌行联合尾叶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切除联合行规则性左半肝切除26例,规则性右半肝切除25例,右三肝切除4例,中肝叶切除3例;所有患者同时附加全尾叶切除手术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骨骼化清扫。根治性切除率为72.4 %(42/58)。1,3年生存率分别为79.5 %和36.2 %。有3例现已无瘤存活6年。结论:肿瘤切除联合尾叶的规则性肝叶切除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病人男,7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伴白色陶土样便10d”入院。查体: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黄染,右上腹部略饱满,无压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血清总胆红素320μmol/L,直接胆红素214μmol/L,间接胆红素106μmol/L。CT及B超检查提示:肝内胆管、左、右肝管扩张,胆囊大小正常,肝门部占位。ERCP提示: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分叉部占位;诊断: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Ⅱ型)。  相似文献   

16.
Zhou NX  Huang ZQ  Zhang WZ  Huang XQ  Wang J  Liu R  Ji WB  Xiao M  Meng X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9-1603
目的 综合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病理学特征、不同手术方式及其远期疗效,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疗效及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402例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回顾分析,对其临床分型、病理特征、不同手术方式及随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Bismuth—Corlette分Ⅳ型的基础上,将来自于肝内大胆管的肝门部胆管癌增定为Ⅴ型(Ⅴa型,Ⅴb型),并综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402例患者中,行手术切除198例,其中根治性切除(R0)102例(占51.5%),姑息性切除(R1、R2)96例(占48.5%)。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8例,单纯引流术161例,未手术35例。术后1、3、5年生存率:根治性切除组分别为80.3%、41.9%和33.3%,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53.2%、19.6%和14.7%,单纯引流组分别为26.7%、3.3%和0,未手术组分别为9.8%、0和0,根治性切除组和姑息性切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中淋巴结阴性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淋巴结阳性者(P〈0.05)。1例手术死亡(0.3%),132例出现手术并发症(36.1%)。结论 源于肝内型的肝门部胆管癌Ⅴ型(Ⅴa型或Ⅴb型)有较高的手术根治切除率,预后也较好;肝门部胆管癌分化程度与手术预后明显相关,高分化组明显优于低分化组;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只有根治性切除才能获得最佳疗效,联合肝叶、血管、淋巴结等切除的扩大根治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期。肝移植治疗对胆管癌术后高复发率的问题至今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以则 《腹部外科》2005,18(5):269-270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2/3。根据肿瘤部位,肝门部胆管癌分为四型:Ⅰ型指肿瘤限制在肝总管;Ⅱ型指肿瘤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Ⅲa型指肿瘤侵犯肝总管、汇合部以及右肝管,Ⅲb型指肿瘤侵犯肝总管、汇合部以及左肝管;Ⅳ型指肿瘤侵犯左右肝管。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和肝解剖知识及肝切除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有较明显进步。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原则是:Ⅰ、Ⅱ型选择局部切除术,Ⅲa型选择含肿瘤的肝右叶切除术,Ⅲb型选择含肿瘤的肝左叶切除术,Ⅳ型选择全肝切除肝移植术。对于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可选择保留肿瘤的姑息性内引流术,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方法对12例Bismuth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施行包括部分肝脏、受侵门静脉和肝动脉在内的整块切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9例(75%)获根治性切除,3例(25%)为姑息性切除。术后发生胆漏、肝功能不全和肺部感染各1例,无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中位随访5年。9例获根治性切除者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88.8%(n=8)、55.6%(n=5)和44.4%(n=4),最长存活已达9年。获姑息性切除(n=3)和同期仅放置胆道内支架者(n=5),平均中位生存8.2和9.1个月。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合并左肝叶和受侵门静脉干联合整块切除能显著提高Bismuth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只有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才有可能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对56例肝门部胆管癌诊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应用B超及MR等多种影像学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率100%.5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探查术5例,内、外引流术23例,均于术后2~15个月死亡.切除术28例(50.0%),行根治性切除24例(42.9%).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姑息性切除4例,中住生存期为12个月.结论 超声检查联合MRCP能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及评判手术切除有重要价值;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Ⅳ型标准.结果 73例患者中,经皮经肝胆管引流15例,ERCP下胆道支架置入8例,单纯内引流术25例,根治性切除19例,非根治性切除4例,因手术探查发现广泛转移无法切除2例.本组Bismuth-Corlette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为26.0%,术后1年生存率为36.8%,3年生存率为10.5%,引流组1年生存率为6.3%.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Bismuth-Corlette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不可切除的患者,合理充分的内外引流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