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bFGF滴眼液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角膜碱烧伤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烧伤后每日4次应用bFGF滴眼液滴眼。设立2400ng/ml浓度(常规剂量)的bFGF滴眼液为A组、9600ng/ml浓度的bFGF滴眼液为B组、对照组为C组。烧伤后每日观察眼前段情况,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炎性反应较轻,组织学检查发现,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前先有角膜缘及基质层白细胞浸润,A组和B组的炎性细胞比C组少。结论 bFGF可以减少角膜碱烧伤的炎性反应,促进角膜上皮修复愈合。局部应用常规治疗剂量bFGF 比高浓度bFGF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术在早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对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作用的影响 ,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 :以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 ,烧伤后 48小时设立新鲜羊膜移植组、保存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每日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情况。并于术后 14天、 30天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面积。结果 :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小于保存羊膜移植组 ,两者均小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 14天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上皮愈合面积较保存羊膜移植组大 ,两者均较对照组愈合快 (P <0 0 1)。结论 :在角膜碱烧伤早期治疗中 ,新鲜羊膜移植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和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其效果优于保存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兔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HIF-1)、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的表达,观察局部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HIF-1、iNOS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HIF-1及iNOS在As2O3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8只,碱烧伤法建立兔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随机分成A、B、C、D四组,实验组(A、B、C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结膜下注射,对照组(D组)给予生理盐水结膜下注射,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烧伤后第7、14、28天角膜组织中HIF-1、iNOS及VEGF的表达。结果兔角膜碱烧伤后,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且随As2O3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免疫组化法显示实验组角膜组织中HIF-1、iNOS及VEGF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2O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HIF-1和iNOS是重要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因子,As2O3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可能是与HIF-1和i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新鲜羊膜移植术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术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作用的影响,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用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烧伤后48h设立新鲜羊膜移植组(fAMT)、保存羊膜移植组(pAMT)和对照组(C).术后每日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情况.并于术后14、30d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新生血管和上皮愈合面积.结果术后30dfAMT组、pAMT组、C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87.87mm2±3.57mm2、96.66mm2±12.00mm2、105.13mm2±6.70mm2.统计分析显示,fAMT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小于pAMT组(P<0.05),上述2组均小于C组(P<0.05).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术可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其作用优于保存羊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衍生的小环肽CHSDGIC对兔角膜碱烧伤愈合的促进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1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一组为实验组,碱烧伤后给予小环肽滴眼液滴眼(100μmol.L-1),每天3次,持续21d;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碱烧伤后每天观察眼前段情况,在不同的时间点(碱烧伤后第2、7、14、21天)通过角膜荧光素染色测量角膜着色面积,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角膜组织学检查。结果角膜碱烧伤后在不同时间点(第2、7、14、21天)测量的角膜荧光素染色面积,实验组分别为(1.85±0.10)mm2、(4.56±0.22)mm2、(3.39±0.13)mm2、(0.44±0.10)mm2;对照组分别为(2.33±0.15)mm2、(6.80±0.26)mm2、(9.09±0.24)mm2、(5.03±0.24)mm2,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检查发现实验组角膜上皮修复较完整,基质层未见明显炎症细胞及少量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角膜上皮与基底部结合疏松,可见明显炎性细胞。结论小环肽CHSDGIC能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可能成为恢复角膜完整性及透明性的极有潜力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GF-β1短期眼部应用对兔角膜碱烧伤后整合素β1表达和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探求其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大耳自家兔角膜碱烧伤模型,一组给予TGF-β1(浓度为200 ng/ml)局部滴眼,每日3次,连续7日;另一组给予PBS溶液代替,处理相同.于角膜碱烧伤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面积,并于烧伤后6 h、1 d、3 d、7 d和14 d 5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实验组与PBS组角膜整合素β1表达情况.结果:烧伤后4 d、10 d、11 d、12 d和14 d实验组和对照组上皮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着上皮修复过程的进行,整合素β1的表达均逐渐增加,烧伤后7 d、14 d两个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整合素β1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GF-β1在活体实验中能促进整合素β1的表达,而后者的增加可以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向损伤区域的移行和粘附,从而减少碱烧伤愈合过程中上皮再次脱落现象,有利于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7.
赵琳  王峰  石蕊  熊全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263-1265
目的:观察保存羊膜移植治疗兔角膜急性碱烧伤眼的组织学变化并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作用。方法:建立兔急性角膜碱烧伤模型,并于24h内行保存羊膜移植术(右眼,12眼/组),设左眼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双眼形态及角膜新生血管变化,并检测房水中TNF-α含量及角膜组织PDGF-B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炎症反应轻,角膜溃疡范围小,上皮再生速度快,新生血管长度短(P<0.05)。7,28d治疗组房水TNF-α含量分别为315.5±19.8ng/L和140.6±11.5ng/L,明显低于对照眼的363.0±28.5ng/L和283.5±19.9ng/L(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DGF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角膜急性碱烧伤后早期行保存羊膜移植术,能抑制眼内炎症,促进角膜修复,其作用与抑制TNF-α,促进PD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bevacizumab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鼠龄6~8周、体质量(180±10)g的雄性Wistar大鼠40只,建立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大鼠随杌分为3个不同剂量药物治疗组(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20眼),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分别给予结膜下注射不同剂量(0.5 mg、1.0 mg、2.0 mg)的bevacizumab,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然后进行角膜新生血管的各项数据观察,观察期为16 d,主要观察项目包括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碱烧伤后第7天和第16天后采集角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第16天,计算平均OD值;评价药物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结果 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各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染色明显增强,实验组的表达明显减弱.碱烧伤后第16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染色阳性细胞数和VEGF平均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7天、第16天大鼠角膜CD34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及新生血管密度计数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结膜下注射一定浓度的bevacizumab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新生血管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组胸腺素β4调节NF-κB表达促进兔角膜碱烧伤后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组胸腺素β4(Thymosin β4,Tβ4)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表达的影响和促进角膜愈合的观察。方法:用1mol/LNaOH浸透的6mm直径圆滤纸片贴于兔角膜中央30s,建立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低中高剂量(0.1,1,10μg/50μL)Tβ4,对照组给予PBS(阴性对照组)和rh-EGF(阳性对照组)皆2次/d滴眼。烧伤后1,3,7,14d肉眼观察角膜烧伤面积的变化,照相、统计愈合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κB和IL-1β表达;取烧伤区角膜组织匀浆液提取细胞核蛋白,用ELISA检测NF-κB的p65亚基表达水平。结果:角膜碱烧伤后Tβ4用药组角膜愈合率最高达到33.8%,相应阴性对照组为22.8%,Tβ4用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中剂量Tβ4组愈合率高于其他剂量组;Tβ4用药组NF-κB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吸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LISA检测NF-κB的p65亚基,在Tβ4用药组中表达最少(P<0.01),IL-1β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但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Tβ4促进角膜碱烧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在细胞核内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基因缓释型滴眼液对免角膜碱烧伤的基因治疗。方法新西兰白兔75只,分为A(rhEGF-pcDNA3.1-脂质体基因滴眼液)、B(rhEGF衍生物滴眼液)、c(pcDNA3.1空质粒-脂质体对照组)三组分别点眼治疗免角膜碱烧伤。每天观察模型眼眼表、荧光素染色并照相。分别测定hEGFmRNA、hEGF和EGFR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A组眼表结膜充血、分泌物、角膜水肿和角膜混浊程度均比B组和C组轻。角膜荧光素染色显示A组角膜上皮的溃疡面积较B组和C组范围小,21d转为阴性。A组基因在行滴眼24h后在全层角膜细胞内可见hEGFmRNA和蛋白质表达,第3d达高峰,细胞阳性率高达95%,随后逐渐降低,21d仍有弱表达。结论rhEGF-PcDNA3.1-脂质体基因滴眼液能够降低角膜的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增生,加速角膜碱烧伤的损伤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局部干预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45只,利用碱烧伤法制作左眼CNV模型.根据实验设计,分3组实验进行研究.①CNV模型小鼠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自伤后分别给予100、500 μg/ml TNF-α(实验组)或0.2%透明质酸钠(HA,对照组)点眼1周.于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小鼠取眼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TNF-α对碱烧伤CNV形成的作用.②CNV模型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给予100μg/ml TNF-α点眼,对照组给予0.2%HA点眼.分别于伤后第2天和第4天随机取5只小鼠处死取角膜.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NF-α对碱烧伤角膜中VEGF表达的影响.③利用二氯亚甲二磷酸脂质体(Cl2MDP-lip)腹腔注射制作小鼠巨噬细胞特异剔除模型.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Cl2MDP-lip实验组及PBS-lip对照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自碱烧伤后均给予100 μg/ml TNF-α滴眼1周.于伤后第14天拍照记录CNV形成情况,图像分析软件测算CNV长度及面积,分析巨噬细胞在TNF-α调控碱烧伤后CNV形成巾的作用.结果 ①碱烧伤后第14天,100μg/ml TNF-α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50μg/ml TNF-α组CNV形成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整张切片和热点区域MVD值,100 μg/ml TNF-α组为63.25±9.75和114.94±12.93.500 μg/ml TNF-α组为39.53±10.41和108.04±23.55,0.2%HA对照组为30.99±7.08和73.81±13.80.100μg/ml TNF-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00μg/ml TNF-α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碱烧伤后第2天和第4天VEGF mRNA与β-actin的比值,100 μg/ml TNF-α组为0.40±0.12和1.51±0.21,0.2%HA对照组为0.3l±0.10和0.58±0.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碱烧伤后第14天,Cl2MDP-lip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l2MDP-lip组的CNV长度和面积分别为(0.84±0.10)mm和(6.64±1.19)mm2,PBS-lip对照组为(1.37±0.24)mm和(12.25±1.33)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源性TNF-α可通过上调碱烧伤角膜组织中VEGF表达来促进CNV的形成,其促进碱烧伤CNV形成机制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局部干预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方法BALB/c小鼠45只,利用碱烧伤法制作左眼CNV模型。根据实验设计.分3组实验进行研究。①CNV模型小鼠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自伤后分别给予100、500μg/ml TNF—α(实验组)或0-2%透明质酸钠(HA,对照组)点眼1周。于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小鼠取眼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TNF-α对碱烧伤CNV形成的作用。②CNV模型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给予100μg/mlTNF一仅点眼,对照组给予0.2%HA点眼。分别于伤后第2天和第4天随机取5只小鼠处死取角膜.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NF—α对碱烧伤角膜中VEGF表达的影响。③利用二氯亚甲二磷酸脂质体(Cl2MDP—lip)射制作小鼠巨噬细胞特异剔除模型,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Cl2MDP—lip实验组及PBS—lip对照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自碱烧伤后均给予100μg/mlTNF-α滴眼1周于.伤后第14天拍照记录CNV形成情况,图像分析软件测算CNV长度及面积,分析巨噬细胞在TNF—α调控碱烧伤后CNV形成中的作用。结果①碱烧伤后第14天,100μg/mlTNF-α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500μg/ml TNF-α组CNV形成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整张切片和热点区域MVD值,100μg/ml TNF-α组为63.25±9.75和114.94±12.93,500μg/ml TNF-α组为39.53±10.41和108.04±23.55.0.2%HA对照组为30.99±7.08和73.81±13.80和100μg/mlTNF—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00μg/mlTNF-α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05)。②碱烧伤后第2天和第4天VEGFmRNA与β—actin的比值,100μg/mlTNF-α组为0.40±0.12和1,51±0.21,0.2%HA对照组为0,31±0.10和0.58±0.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碱烧伤后第14天,Cl2MDP—lip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l2MDP—lip组的CNV长度和面积分别为(0.84±0.10)mm和(6.64±1.19)mm^2,PBS—lip对照组为f1.37±0.24)mm和(12.25±1.33)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TNF-α可通过上调碱烧伤角膜组织中VEGF表达来促进CNV的形成,其促进碱烧伤CNV形成机制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KH902对兔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兔24只,建立兔碱烧伤模型,将兔随机分为4组,使用KH902眼用注射剂(康柏西普)配置不同浓度的KH902,A组2.5mg·mL-1,B组5mg·mL-1,C组10mg·mL-1,D组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均为每日滴眼3次。分别在制模后3d、7d、14d、30d拍摄眼前节照片,观察CNV情况并行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并计算CNV面积。观察各组处死兔常规病理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 在制模后28d内,四组CNV形成,其中D组CNV较A、B、C组生长明显;对各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四组均出现了角膜上皮及基质细胞的损失和修复、炎性细胞的浸润和CNV的生长,但D组的炎性细胞较密集,CNV管径和密度较高。制模后14d、28d,A、B、C组炎性细胞密度较D组均显著减少(均为P<0.01);在制模后7d、14d、28d,A、B、C组较D组VEGF表达明显减少;A、B、C三组进行组间比较,仅制模后28d时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制模后7d、14d、28d,A、B、C三组均较D组CNV面积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KH902对兔碱烧伤后的CNV均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的KH902即可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金霞  王彬  包银兰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99-2101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跟表疾病中,常可加重病情,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76只清洁级Wistar纯系大鼠中7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动物分为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2只、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7只、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7只、质量分数1%环孢素A(CsA)点眼组17只和角膜碱烧伤模型组17只,6只正常兔6只眼(均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90 Sr-90Y眼科敷贴器于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沿角膜缘进行β射线照射,1% CsA点眼组用药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实验后每日行裂隙灯检查并计算CNV长度和面积.于角膜碱烧伤后3、5、7d制备角膜组织石蜡切片和匀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7d,裂隙灯下可见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均出现角膜溃疡,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可见大量CNV生成,而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和1%CsA点眼组CNV明显较少.角膜碱烧伤后7d,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 CsA点眼组CNV长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度:q=14.40、24.20,P<0.01;面积:q=17.80、14.00,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比较,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大鼠角膜中bcl-2和VEGF蛋白表达均减弱,而bax蛋白表达均增强.RT-PCR检测表明,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VEGF 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EGF蛋白的表达与VEGF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规律.结论 90Sr-90Y跟科敷贴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NV的生长,并且以β射线7 Gy分次照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角膜碱烧伤内皮修复的作用.方法 120只兔角膜碱烧伤眼随机分成5组,分别以滴眼剂溶媒、3种不同剂量的bFGF滴眼液和素高捷疗滴眼治疗,锥兰联合茜素红内皮细胞染色后照相,经计算机图象系统分析,并进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 bFGF治疗组1周内损伤区角膜内皮几乎全部被移行的内皮细胞覆盖,各时间点内皮愈合率也明显高于溶媒组.电镜下bFGF治疗组再生的内皮细胞胞体较长,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核糖体明显增多.结论bFGF能促进角膜内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加速角膜内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张慧  单伟 《眼科新进展》2020,(2):120-124
目的 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备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9只,A组、B组与C组分别给予20 g·L-1、25 g·L-1、30 g·L-1的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为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天2次滴眼治疗,共14 d。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天、7天、14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情况并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D34、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碱烧伤后第 3天、7天和14天,A组、B组与C组的CNV面积均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上CNV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 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角膜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与A组、B组、C组比较,D组CNV旺盛致密,CD34和VEGF蛋白表达较强。A组CNV较B组和C组多,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B组和C组棕黄色颗粒分布无明显差异。碱烧伤后第14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房水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C组与A组比较,房水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是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柏西普对碱烧伤后大鼠CNV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25 g·L-1阿柏西普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罗鑫  葛红岩  薛大喜  肖楠  齐东华  田霈  刘平 《眼科研究》2013,(11):1006-1010
背景角膜上皮损伤可导致角膜溃疡和基质混浊,甚至出现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以往采用的药物治疗仅能缓解刺激症状,而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较弱,因此寻求能有效调控角膜上皮细胞生长,从而有效治疗角膜上皮损伤的药物至关重要。目的探讨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50只清洁级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其中2只兔制作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后即刻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眼前节照相后处死;48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衍生物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质量分数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O.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每组12只。在直径7mm环钻内滴人体积分数20%乙醇,置于角膜中央区60s,然后用角膜刮匙刮去角膜上皮,制作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术后各组兔眼分别点用相应药物,每天4次,分别于术后12、24、36、48、72h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于12、24、36、48h采用抽签法各处死2只实验兔,72h时各处死4只实验兔,制备角膜组织标本并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兔眼在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量各组兔眼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愈合面积。结果各组兔眼用药后均未发现任何眼部刺激症状。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造模后即刻全层角膜上皮缺损,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角膜上皮缺损区皆逐渐变小,可见周边角膜上皮向中央缺损区移行,细胞层数逐渐增加,细胞排列极向逐渐趋于规则。重组人EGF衍生物组、生理盐水组、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5.00、13.81、18.05、18.86mm。/d。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术后12、24、36、48h,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重组人EGF衍生物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造模12、24、36h,重组人EGF衍生物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57、0.126)。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39、0.025、0.008),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仅在术后12h、24h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42)。术后各时间点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间角膜损伤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8、0.259、0.108、0.062)。术后72h,生理盐水组角膜损伤面积为(0.51-+0.42)mm2,而其他3个组角膜上皮均完全修复。角膜上皮修复曲线表明,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修复的相对面积均优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和生理盐水组。结论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优于EG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